 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二卷A面 , ?+ E- e6 ]8 S8 h* k0 f
% s! [& f1 v* Y$ r
这个是为什么闻、思等等必然的关系。平常我们,应该是说人人都有这个经验,只是平常的时候不注意罢了!我现在随便提一下,让你们自已好好的反省一下看看,对不对。你们欢喜看报纸,或者看什么,现在我们这里没有报纸,当然,是,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每天早上起来了第一件事情,拿一个报纸看,看得很起劲。看完了问你,今天报纸上什么事情呀?请问你能回答得出吗?你有印象吗?大家想想看,有没有?硬是没有印象!看过了,刚才什么呀?天大的事情,你记得的,好了,下面的事情,迷里糊涂一片。平常我们太多这样事情,想想看对不对?这不是说,看过多少书了,你看过了脑筋一片糊涂,那有什么用呀?所以说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现在学这个本论你也这样学的话,是对不起你自己,耽搁了你一生,认都不认得,还谈修,马虎得碰都碰不到,还谈殷重修,不殷重修,根本改不过毛病来。跑到这地方来,白吃了人家心血,摆在这地方的话,下完了地狱,然后作牛作马还人家,这个东西不好吃的! ! c# P& c! y d! G" }1 G
& c6 u0 u: g# @9 {3 H. N% h& Z9 K
【“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 / L1 K. E9 e4 [ ?$ }" y
! L% _4 u8 ~% y4 _! H; a6 A2 n2 x
听闻集上又来了!尽管你听见了很多,如果你不善护尸罗,这个尸罗,说一下,简单的我们来说戒,大家了解这个尸罗的意思吗?我不能说你们了解,可是我相信,不一定很多人了解,至少,对我来说,我到现在为止,还是糊里糊涂当中。我告诉你们老实话,讲那个戒,我也早就几十年以前就会写了,这个戒我以为讲了,但是我真的懂吗?到现在开始慢慢的在懂。戒的意思是什么?调伏、清凉、解脱,调伏了吗?没有,碰到烦恼上面,一点用场都没有。你真懂了吗?你既然不能调伏,你能懂吗?我们讲过汽车,画个样子很好,然后呢汽车什么样子?怎么会开的?怎么弄?你真的懂了吗?假定说这个戒是这样讲的话,那个佛法就没有意思了。佛法的真正好处,调伏烦恼,把人救出来,你现在既然没调伏,你能说懂吗?但是我又不能说不懂。所以这里大家了解,不善护尸罗,你如果不懂的话,请问你能够善护吗?这个是它的真实内意。我的感觉,不是说今天受了戒,你又开始可以学这东西了,受了戒以后要慢慢去善学学处,好好跟著那地方去学,一步一步地上来好好去学,这个是开始。好像进了学校一样,不是你进了学校,你就是工程师,毕业了,都不能做工程师,何况你刚进学校。所以这个戒二百五十条在书本上的戒,就是在你心里上面,一样一样的东西要把你内在的烦恼调伏,调伏了,你就有清凉之感,然后你在这个罪业上面得到解脱,那时候你差不多懂了。所以昨天晚上大家在这儿作布萨的时候,很多人起来忏悔,我看了好赞叹!好欢喜!尽管我们刚刚开始起步,只要这样去做的话,自然而然,有它真正深入,不,始终注意不在这个形式上面,但是不离这个形式,这个仪轨,是帮助我们深入的最重要的。就像我们学开汽车,这部汽车很重要,在这个里面去摸,现在也是如此,所以这个护尸罗是这样子的。你不善护,那么由于你不善的话,由戒故,就你的行持来说,没有,不行;你尽管多闻,因为你的行持不够被呵斥,那你这个听闻不圆满。 2 S5 s, o8 E0 P. e* c }
6 c( z% b+ n" `) `2 u$ t
【“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 . u) m0 @; u% @& a, y
' E- e" Z6 Y; W% W0 Q, ?8 k 你听得虽然少,但是你能够做到,因为你能够做得很好,那就对了。 # ~1 b7 A& _+ a/ Q5 \* J# h- |. [
_( @" g9 I- E. K, [9 W【“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 # t, W9 \/ C# |2 g0 x/ B
* S" ?( e+ C* v& s" y7 i7 i 还有一种人,听嘛也不听,然后护嘛也不护,两样东西都不顾,那完了!
1 Y9 W8 U* e" V: ], m! Y# p5 @. w6 q( l% t
【“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5 P" H9 R( g, _, `( p$ \7 A' A/ D3 y0 l) `7 G
那么最后一种,就是听也听得多,行也行得够,两样东西都到,那是圆满。
$ X5 D H1 z' U4 t) s, T* P* Y+ R4 H; J! n8 I
【“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 5 I* O7 ]; X1 l/ D2 ], E
: S' W% G4 ~9 ?# F, A# D; ~ 就说,虽然现在有善知识,告诉你最完整的教诫,你也了解他说的什么,然后照著去修,晓得必定可以真正得到好处。因为我们世间忙著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唯有如实的修法,这个才是实在的,这个才是坚固的。但是你虽然知道而不认真去做,你的行放逸,结果你仍旧在粗重当中,在暴恶当中,那你的听闻,你的了解没有多大意思! # A& Z: U7 ^4 [4 f. c
6 l8 j9 A( N+ i3 O' T* g【“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2 b6 p( m6 ?1 S5 E+ J
2 V# v$ S7 M6 t 如果你很欢喜的听见圣者告诉我们的如理言教,然后听见了,了解了以后,跟著身语照著去做,正确无误的,这样的作法,是真正具忍友伴喜。那一个忍呀?就是信心具足以后的必然现象,对于真正的佛法,佛法的特质、实在的、有功德的、有能力的,从转染成净的,深忍欲乐照著去做,那些真正修行的友伴,那个大家欢喜,你这样做的话,那个人会欢喜。于是你护持自己的,深深的根护,这个就是我们护持我们六根门头,这个就是得到了听闻的益处,然后呢你能够达到彼岸。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上面那一句话当中三件事情,是要连下来的,听闻、随转、修心要,听的就是这个,然后随转的,就是把自己从凡夫的习染,转到跟法相应的,转到那个地方,照著他去修,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精要,你不要花多少气力,就可以了脱生死,进而帮助别人,所以这个地方,处处地方指给我们看的,就是这个。 2 w# Y/ U- ^( B$ Y6 `. h
' K5 y% R& [% O( M0 m
【“劝发增上意乐亦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 / U# k( _' @+ S7 p/ C
& P' @) R. e. D9 V6 @ 说我现在没有好好的修行,把时间空空的浪费掉了,这样的话,到死的时候,懊悔就来不及了,那些人真是愚痴凡夫啊!现在贪眼前的小便宜,结果两脚一伸,忧悔来不及了,为什么?那个时候未获根底,这个才是我们的根本,我们要从这个上面跳出来。那个时候,就苦恼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子后悔、苦恼?爱著言说失,都在文字上面空话!这个是一个大失著。 3 o! G3 H4 K; ?# K/ b; I
+ O! ~3 N4 O7 S$ y
【“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著言说失。’”】 7 }( G# w% K$ T" S1 V! t5 @
$ n0 k' S7 ]" w2 ^ j9 j9 Y5 ?; v( K 就像我们去看戏一样,戏场里面,看那个台上那些人打斗,哇!好啊!在我们这样喝彩叫好,看别人好,自己没有你的份,没有!要自己去做,这个才对。所以这个在在说明,我们都在语言文字上面。现在我们是真可怜!我以前也是这样,以后也遇见很多同修,常常觉得,这个我都懂,这个我都了解了,念了几年书了,结果念了几年书,修行居然还在门外,反而说这个念书没有用,实在可怜!实在可笑!问题都在这个上面,就算懂了他也不照著去做,还是没有用。譬如说我们现在来说的话,往往有这种感觉,就好像讲修行跟这个教理是二件事情。譬如目前我们常常讲唯识、中观,在我现在的感觉,不管唯识、中观,这两样东西,对我们修行都是最佳指导,实在好极了,你要了解这个心理的行相,清楚明白的话,“法相”!没有比法相更好,也是唯一的办法,可是你把问题的根本,要想从根本上面配合净除的话,是中观。反过来说,那个问题的根本,你要去运用它的话,要靠那个法相。就好像我们说这个汽车,你要汽车怎么开,你引擎的原理了解了,然后呢,这个引擎的原理,你了解了以后,你要用到这个车子里面的话,你摆在地上滚嘛变成汽车,摆到天上飞嘛,飞机,那这个法相一点都不能少,是这样的配合。如果你真的了解,你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地方,无非都是运用这个,深浅不同,最浅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也是它,没有一个离得开的。而我们现在学了半天,文字中弄得很美,修的时候说没有用了,我实在觉得好遗憾!好可惜!也是好颠倒!慢慢的我们从这个上面下去的话,我们都会摸到这条正路的,即算是并不彻底,但是这条路,是绝对正确。 4 F5 D6 W, c6 u, U. @/ A! b. F
9 I! M9 X: k$ h b! q+ p【“又云‘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
) `3 j- d2 K9 B* P 甘蔗的这个皮没味道的,它真正要吃的在里头。如果人吃那个皮,他不能得到甘蔗的味道。我们那天说那个笑话,没有到过南方来的人,说这个甘蔗很好吃,可是这个肉很难吞,这甘蔗叫你吃那个汁,那个肉不要叫你吞下去的,他不知道把它吞下去了,那当然难吃了,现在更颠倒,他肉吐掉了,只吃那个皮,那不是更笑话嘛!我们现在就犯那个毛病。
8 K" o( t: X. y6 w, u/ s" e4 p+ r! s* H) |& o G
【“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著,常不放逸思惟义。”】
* I' t; h3 ~, O- r5 H2 L0 L) E& d1 _8 {0 V; `9 H! O6 r$ [9 V) @4 T- \' G
现在我们讲话,讲的话就像甘蔗皮一样,所以要从那个语言文字上面,深入法义,而这个里边的味道,就是在这个皮里边的味道,所以我们千千万万要远离这个言著。可是这个言著,要从这个上面进去,把那个皮拿掉了以后,然后思惟里边的真正的内涵,不要放逸!所以这个地方,真正有心好学之士,务劝你们不要空下来,往那个凉亭那边一坐,三个人那么一聊,跑到那个地方一聊,聊个半天,跑到那里去一聊,聊个半天,一天易得过,没有用啊!这个是第四条,这个是最重要的,其实前后是首尾连贯的。你有了第一条,前面的就跟著来了,但是第一条之所以能够达到真正的成就,靠这一条。同时,你有了这个修持,你前面这个听闻等等,才能够真正深入,否则的话,你始终在那个障碍当中,慢慢的转。下面第五, ; [' {+ e' j' d' y( d
8 y3 }9 g( b& ?$ C3 M' A【“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 r1 d6 b8 Z1 @8 B$ v: k3 k U: D& k
6 E( O! w* b7 k2 W! K 我们对于这个所讲说的这个老师,觉得这个就是佛,反过来,佛就是这个老师,我们对他要发起恭敬。这个有什么关系呢?好像跟前面的修行不太密切一样,直接就修行来说,这是我们恭敬,这是我们真正进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环,没有恭敬,都不行,绝对不行。所以大家注意,你不管任何人,如果你要去听法的话,千万不要怀著轻慢的心,这轻慢的心对我们是最大的损害。不要说他是个大善知识,你不能轻慢,就是一个普通人,再起码的人,你要嘛不坐下来听,听他,你就得很恭敬的,因为他这个人是有差别的,法却是佛讲的,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得到多少好处。所以昨天跟你们讲的,这个老比丘的四果那个公案,他这就是什么啊?专、诚、敬三个字。三个年青人,拿著皮球,往他头上打一下,打四下,他就证了四果了!我们恭敬第一个重要,那么,这个地方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理由,就是我们真正要想修圆满的佛法,什么是圆满?佛陀境界才是圆满,所以你把说法的法师,看成佛陀的话,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你恭敬心,不会寻求过失,一寻求过失,真正受害的是寻求的人,不是这个老师,这个我们要了解。向后处处地方都说这个,你有一念寻求别人的心,那个寻求别人的心,就是你一念流落在生死当中,受害的地方。佛没有一个例外的,或者说,他看不见人家的错,不是看不见,他总是把人家的错,转化成他的功德。人家种种的烦恼,种种的不如理,它引发他的悲心,引发他的智慧。因为有了人家的不对,他要去救人家,他是这样子的,他一看见人家不对总要找什么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发他的大智。假定你能够从这个地方著眼的话,那就怕你不分别。现在我们不是,这个是我们必定要认识的,学的过程当中,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这样,这个是对自己的利益。还有呢,修学佛法,既然都是彻底圆满的话,你念这个说法的法师如世尊,于是你的目标加深扩大,这个才是你究竟圆满的榜样,你不会停止在现在这个阶段,对人来说,是如此,这也是究竟圆满的希望的步步向上,所以不是说眼前的这个,就不局限在我们现在所要修的这个圈子里头了。最后
5 k( c) J Z# b3 P* d Z5 M
' G Q7 b$ t6 l【“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1 i G3 C: e$ x' Q4 { G
, `6 w$ r ? ?: K* K* Z0 c4 C: B" I 最后一个呢,对正法理,觉得怎么样啊?由于听闻这个法,而使得这个如来的正教,久住在这个世间。这个又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一切的好处都靠佛法,不管世间,出世间,都是靠佛法而来的。这个佛法真正对世间有两种功效,一个叫增上生,一个决定胜,或者叫眼前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眼前的世间的利乐,这个叫增上生,当这个圆满的时候,叫做“报土”。当我们初机开始,一步步修行的时候,不断地向上就是这个。所以如果说要想得到利乐的话,一定要佛法久住世间。有佛法久住世间的话,那么,你能够享受这个佛法;反过来,你能够推展佛法的话,那么增长你的功德,而这个最后圆满的境地,这个就是报土。所以这个东西,必定是自他互相,我们拿世间来说,好像心、物是对待的,实际上,佛法里边是相互为缘的,分不开的。要这个好必需要那个,要那个好必需要这个好,这是互相因待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呢?我们平常真正修行,固然是要精要一,可是目标要广大圆满,所以广大圆满的这个目标的榜样是佛,达到圆成的境地是清净的佛陀,而这个清净佛陀的果,这是果,下手的因,就是眼前。所以我们希望佛法久住,不断地增上,增上最后的结果,是究竟决定胜。所以我们对于所听闻的佛法,一方面自己是下手处,一方面要推展开来,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人是佛,然后这个境就是这个圆满的报土,因就是现在,所以第五,第六是这个而言。那么,这样一来的话,这个就是圆满的教法行持者应该有的开始第一个概念,如果这个概念完整的话,因正,这个果实。这个六条,这个是六想,所以我们要断器三过、要具六种想。你如果真正的能够这个做到了以后,你说我们能不成就吗?当然能成就。到那时候,不要说人家真正教我们,我们一心一意去听,就是人家跟你开玩笑,他也拿这个皮球,叫你坐在四个角上面,我还找不到这个机会!就怕不来,他来找的话,我也证罗汉了,不是吗?所以,这个真正重要的,现在我们主要的,就是净化自己。下面 & k3 P& S' m- }/ t& c
3 A& W: d# ~2 |+ s7 |+ B. e
【“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 , h! O- v7 s9 ^5 I( \0 X# D
8 @9 c/ U0 g: i6 a! _1 y
* W, T3 U" m& v$ w2 o. ?; p( Z& q: g4 C 再说不管是讲也好,不管是听也好,如果说你讲完了听完了以后,不真正用在身心上头,“自相续”就是身心,不用在那个身心上头,而把讲的跟听的分开来,跟那身心分开来,讲的是一回事情,你的身心另外摆在一个地方,做另外的说法,那么不管你讲什么听什么,没有用。这话怎么讲?对于我常常引的这个例子,就我典型的例子,我法师跟我说,某人呀!你要这个样啊!我就说,有的时候,嘴巴上面讲,有的时侯心里这么念,我还是个凡夫嘛,那就是讲的法是一件事情,我的身心是放在另外一个地方,说另外的话。他本来叫你凡夫要你修,可是我就是不把那个用的法用在我身心上面,偏偏讲我是个凡夫,那你跑到来干什么?我一直把这句话现在,再来追悔,责问自己,这是我自己的毛病说给你们,但愿你们少犯,你们能少犯,你们就是能够快成就。而且有大损害,所以我们要真实的抉择身心,而听闻之,所以必须要为了抉择自身,什么叫抉择呢?就是来明辨这个法说些什么,这个所说的内容,在我们身心上面,指的是什么?现在我们的身心,是跟所说的相顺?还是相逆?相顺是对的,是好的,如何去增上?如果不对的,如何去改善净除,这个才是我们听闻的目标,也是我们讲说的希望,共同的。
9 f5 h0 J% }. y
0 V' w4 t7 H7 e! e, H2 E' r1 Q【“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
$ P, Z3 k- U& f" U: H6 \+ U' \; D. u: V) A. [
就像说,我们要晓得我们面上有没有脏,拿一个镜子来照照看,看见了,然后呢要去掉它,不是拿这个镜子来开玩笑的。
0 ~* {5 L: R$ k2 I; Z: w" H* i2 d) f8 M% X: Q/ k: s1 ]
【“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 5 @% i; [% M# q
5 g$ S. K2 p9 b, ^, i3 f 现在我们听闻正法也是这个样,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问题,所以去听闻,听闻了以后,我们自己身心上头种种错误的,都看出来了,在这个法镜当中照出来了!对的是这样,不对的是这样,那个时候,我们心里面就生热恼,懊恼说怎么我这个身心,这么个差,差到这种程度啊!那么,有了这个了解,有了自己对于自己的烦恼,不能忍受的这种心情,进一步去修行,这个才对,这个烦恼,就怕你少。现在呢,我们不是,我们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烦恼,只看人家的烦恼,还有呢,就是自己心里面,懒懒散散。这更可怜的我们在烦恼当中,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怜的,人的真正最可怜的地方,就是我们在烦恼当中不知道,实在可怜!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这个烦恼,然后要了解如何去净除,发现了这个的话,然后去净除,那是真正要烦恼了,我怎么这么差!我一定要跟它斗,一定要把它战胜,这样我们就有份。在我们这本书上,这个传承说是由阿底峡尊者,带到西藏,然后呢,西藏阿底峡尊者有一个最大的大弟子--敦巴尊者,另外有一个弟子,这个人叫奔公甲。那个奔公甲,这是个大强盗,那个东西非常厉害。那个强盗,可怕的程度在当地那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小孩子,哭了,闹了,只要人家说“奔公甲来了!”那个小孩子马上不哭,会有这样的灵验。相传,有的时候,一个年纪老的一个老婆婆,人家跟他开个玩笑,说奔公甲来了,大家听见了,马上逃,那个老婆婆一吓,就吓死在那个地上,这个人这么个厉害法。结果后来,他接受了佛法以后,他一心修学。他怎么个修法?这个故事真动人哪!他老师告诉了他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现在拜佛、念佛、早晚课,他一概没有做这些事情,他自己关在心里面看自己说,老师告诉我这个叫烦恼,我要去掉它,怎么转化。所以他起一个念头,自己说这个念头对了,好高兴,又说把恶念克服了,高兴,他把这个手,代表这个好的念头,作对了,他就举这个手来,举起来,自然,自蹦、自跳、对了!这个时候,他起了个恶念头,他就打它,“你又犯了”,一定把那个手打得又红又肿,然后他在墙上面,起了一个善念,就点一个,圈一个圈圈;然后起了一个黑念,就涂一个黑点。
3 ~" O& @2 r# X3 `7 C( ]) b# O" k g. q& u* K' R: a2 k6 [2 x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十二卷B面
5 B; f( y! b4 Q
* D) q; o/ A. @1 O5 q6 ~ 起了一个善念,就圈一个圈圈;然后起了一个黑念,就涂一个黑点,每天只做这个事情,做得累的不得了;躺下去,一醒来,就看念头,自己起心动念,在这里想什么,他老师告诉他了以后,他就关在里面做一个这样的事情。过了几个月以后,他的老师是谁呀?就是敦巴尊者,就是传阿底峡尊者全部心法的这个;那个阿底峡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弟子,他经常去看他们。有一天,他也跑去看那个奔公甲,奔公甲看见老师来好欢喜,恭恭敬敬的。说:“你这些以来,做了些什么?”“就做这些。”他老师不知道,一看那个墙上,画得满墙都是的;有的是黑点,有的白圈圈“什么!你怎么忙了几个月就是忙这些?”“对呀!就是这些!”他很起劲呢!心里面很不高兴:“你这个是什么一回事情?”他然后告诉他如此这般:“啊!对,对。”他就对著这个墙磕头,这个真正修行唷!所以我们不要说“我现在跑得去,一天念多少咒,盘多少腿;然后我这个念唱是对,你那个念唱不对!”在我的感觉当中,我们走上岔路了。奔公甲后来成为一代善知识,他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到现在流传不绝,他的故事,每个故事动人的不得了。有一次,他在僧众当中应供,大家很多人应供,因为他出家晚了,坐在后头。他们那个行堂像我们现在一样,那个行堂是好的,他们那个西藏人吃那个茶,那个茶供的时候,有个奶茶,上面那个就是奶,奶油很厚,弄得后来,那个东西没有了,越来越少了,他坐在后头,慢慢的,开始的时候用功,后来起了一个念头:“肚子又饿,又冷,唉!轮到我的时候,那上面的油都没有了。”他起了这么一个念头,心里觉得:“啊!奔公甲,你又来了!”就这样狠狠的瞪了一下眼睛,他就把自己的那个钵,叭!盖在那里。盖在那里,那个行堂跑过头来,“咦,轮到你了,把它拿出来”他说:“那个坏蛋已经吃过了,今天饿他一天。”,那个人不晓得他干什么,“你拿出来”,“不行,坏蛋已经吃过了,要好好的饿他一天!”他因为起这么一个念头,就把他那个钵摆在那里.所以他终于成为一代大善知识,修行人的典型。佛告诉我们,他不怕坏;佛世的时候,鸯堀摩罗这么坏,然后呢种种典型,结果都成为很了不起的;怕不肯改,不肯改,那你再聪明,一点用场都没有,善星比丘,提婆达多,都诵通六万偈,无所不通,结果下了阿鼻地狱。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我们真正该做的地方做这一个,真正要做的地方做这一个。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好好的随闻的修学、听闻,如理行持。
2 z. t* m4 I1 H. C5 V! A' S
2 G* |6 A" M _! G: X; `【“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 9 f. i$ O2 e3 G+ O+ T. |! o) r( B0 N
( I5 S U, T; C& E! h 我这个卑鄙的、恶劣的行为,这个影子,被这个法镜一照,照出来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我该痛恨的、厌恶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这样。岂不见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不管是印度,不管是中国,乃至于那一个修道人都是这样,真正修道人看不见人家过失,为什么?看自己都来不及,等到你自己做好了以后,然后你看见别人,救人都来不及,这是千真万确!等到你把人家救起来,你就成了佛了,然后你生生世世,永远做这个工作;这一定的,所以我们下脚第一步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意地起痛恼,这个痛恼干什么?痛恼我不成材,然后一心一意去趣正法。 7 ~# A" h6 B# v4 h! p! e7 `
3 Q9 { i& y0 r【“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 ! t# ^' Q# C0 Q$ U7 V2 c
7 e* [3 u/ H. h' i5 \+ f
前面那个苏达萨子,请了月王子,月王子是个菩萨;他请他讲法。 9 v! g& Q; l7 j# @6 S i: k# G
9 L0 j1 z3 c- |, o; d0 B7 @
【“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
& K5 i2 r* |- X, V& C& q+ A8 i3 |6 ?2 H9 e8 J
晓得他够这个条件了,够什么条件?就是前面说的我们一定要“断器三过,具六种想”。所以佛尤其在大乘经典上面,总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好好的听,认真的听,实实在在的听,而且一再教诫,要两个“谛!听!谛!听!”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马马虎虎。听完了又怎么办?“善!思!念!之。”这几个字,修行都在这里!“善”:善为抉择,去思维,等到你思维了以后,一心忆念,这个念在思的后头,有了这个念就是定慧跟著而来。定慧,那么见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准备,他才告诉你下面这个法,然后你自然相应。所以这个讲说要这样;这个地方就是听,我们现在所以得不到好处的话,毛病前面已经指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觉得我好高兴有这个机会,了解怎么真正深入,毛病在何处。今天大家一齐从这地方深入。
% u0 O2 k/ `6 d ] ?6 ?. j5 g) ^" G3 i' C
【“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
, y, f: l& i- D# c0 r
9 K$ v; e, J) R" N 总之,这个总结起来,整个的大纲,我们真正开头的发心应该怎么?我,要为利益一切有情,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
/ {) @+ [$ m' h0 M; N8 a
; R5 e! |2 C! U+ R4 S4 ~【“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
5 p1 M" S! ]" Y- R& f+ G' t( [8 G1 s# m, O6 `# c: v
你要想成佛,这佛是果,那么要种什么种子呢?因地上面怎么做呢? ! _1 H. a- M! {. ~+ c6 u8 P% V
2 P( _# @$ @) C, G0 `
【“因须先知,”】 ( x0 ~) Z m3 v# d
& \7 [& n" v) y2 f 因当中你先必定要知道,知道了照著去做。
. g+ A" Q, o' \% q
1 H: y( ?6 E5 g3 p6 _$ l" D【“知须听法,”】 0 P- g8 ~0 K' K% Q) S5 f
3 C+ f8 X9 j d) {. W/ R2 e 要知道,一定要去听!
$ Z% y* I. c# [4 J- @6 h% [+ ~
+ `3 x h4 f( E- a5 ]【“是故应当听闻正法。”】 - H9 ?; X- O, }9 `1 ^/ j
( x+ C% Q0 o/ e) m3 e9 y5 h 要听闻正法,那么这个照著次第都来了。
* J8 g9 ^0 [+ r* k0 H
' [* x3 k0 a0 Q2 a) x. A' d【“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 h6 F! d/ v( [$ @% |( I! {5 n
q- j# l. ]( A 这个听的过程当中,他又照著先是闻法的殊胜利益,有了这个,然后自然而然启发勇悍心,勇悍就是精进,所以讲“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你听闻了以后启发信心,觉得这个才是你真正希望好乐的地方,然后呢?你有了这个好乐心,紧跟著勤践的行为,精进的行为来了。听了以后,就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的前面第一步的准备,就是这个:“断三过,具六想。”这样真实的听,这个是对于听闻的道理。
0 N& V) n' l; j( F* |" ]5 j& V" @
: a, E- {1 p' X( d【“第二,说法轨理”】
5 |% y1 l: k& s# {! [$ Q4 t$ O6 N
2 t, l, i( G" Z# t* C, g! Y- t 说法的轨理,那么,讲应该怎么讲?平常在大乘教法当中,这讲,有两种方式:有一种是随分随力的讲;有一种呢,等到你圆满证得的讲;佛陀这是两者同时并行,双管齐下的。讲,固然你的究竟的目标,是帮助别人,所以最后一定讲;学的时候也讲,就有两个理由:一个呢对自己学来说,是教学相长,你教别人,往往自己得到的好处比听的人更多,这第一个。第二个,既然我们要修学的是大乘圆满佛道的,所以你要随分随力相宜的状态当中,也多多少少讲一点,因地当中也种下这个因,就是这样;不过这个差别要晓得,要晓得自己到什么程度可以开始讲了,到什么程度慢慢的把那个讲的程度也可以加深,这个要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说,虽然我们初机第一步也多多少少要晓得;不过晓得了这个之后,注意啊!不要我们现刚刚学,讲的条件还不够,看了这个讲的条件这样的话,然后又拿那个高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又完全错了。始终记住佛法这个东西是净化自己的,讲说的标准,还是当我们自己去讲说的时候,看看对,我够不够这个条件,不够条件,还暂时停一下,我要讲说的基础条件是这样的;不是说我现在书本上面看了这个之后,马上就跟人家讲一遍,那完全是我们像个唱片机器一样;人家说鹦鹉学语,鹦鹉学语,鹦鹉多多少少还有点脑筋,唱片是个木头,我们真像个木头一样;如果这样的话,那个是对自他都是损失。所以说,这个说法的轨理是什么呢?分几部份: . D1 W- i; K. q- u0 n4 w' w
- ~# X2 Z$ w1 l3 J( m* ~, U0 |7 I1 [
【“第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 r2 g( p9 I- I7 O' w+ X6 r1 E: ^3 r0 h, q; r# Y
讲说法有殊胜的利益,这个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
! a% \( e! |1 W( J- q. H+ N* M7 {/ `8 ?) G+ h0 k5 A! K7 ?
【“第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 U# S" D% T1 h5 A; m
( C( t) B, J! c7 R" m 讲之前,心里面要承事,大师就是佛;佛跟法这个前面。那么,真正讲的时候呢? 6 C' o0 y; w1 k s
: W* s2 R- A6 o6 R
【“以何意乐”】 . V% P$ Q9 o. [" ^0 C
& y8 V2 Q9 B7 u; y# Y/ O4 @6 _. f9 d
心里应该怎么样;讲的是行持,意乐是心理。 + `, s6 e. j* o( F! S
) v0 l# [5 R: S1 N1 s" h# G【“加行”】 5 @8 I( B% j' j5 S8 u/ f$ S3 @$ V
, Z, V8 u0 H" u# y. Z$ U: _4 Y 行为应该怎么样?
' a9 z: T- t' W0 ~$ b
2 a! j7 O% R6 w6 D, I3 ~4 t. M0 _【“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f% `. F! a# ~8 a* K( S1 g0 C
对所讲的对象,在什么情况才该讲,什么情况之下不该讲,这个差别何在。现在分四部份,这个地方简单的说一下。 ' D5 C g1 P5 o! y
: c1 E$ I8 Q9 U$ z: ^% a
【“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 2 E ^; x6 A6 R J: G. A. { k) l
: s5 j, M, l" ~, ]: [! W
这个说法的殊胜利益非常大,但是必需要什么?“不顾”这个。如果说你为了利养恭敬、名闻等等的话,这种染污叫做不净说法,这个事情做不得。不过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到的不大容易,而真正重要的就是我们必定要先要拿这个法来自己观照自心;你不观照不会认识的。我们总觉得,我还是法师,还是去度人;这样的的确确也未尝不错,是一番好心;他真正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内心,染污、清净的行相辨不清楚。你辨清楚了,到那时候很清楚很明白,心里一个念头起来,你就晓得了,它是什么,那个才是最最重要的。那个时候你能够去做的话,有殊胜功德,不得了的殊胜。 + X, z8 Z5 m8 \7 {: U+ A, [
- H- r/ m- D3 y6 [, O( K; {% c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 6 H+ [, c: T2 j3 A" c
8 p5 w' ]& B' H: a1 h 慈氏就是弥勒菩萨;这个佛告诉我们的,弥勒菩萨说,这个无染法施,就是清净的法施,那么换句话说,内心当中,不要染污。平常我们常常说不净说法,内心不清净的,贪图前面这些事情,有所求而讲。这个还有一个毛病,当你有所求的时候,你会扭曲那个佛法的。比如说今天为了求什么,那就赞叹布施,你要什么,你就赞叹什么,你不知不觉当中,那个东西是非常坏、非常坏。所以这一点特别注意,那么无染的法施是什么?这些东西都不需要,这个有二十种殊胜的利益,下面就列出那个利益来。 8 R0 D' R. W- ]) T% E* [* i
5 h, M X$ o) ]5 ~, |# B4 S【“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 - q% C, `! R( N0 c3 q
) I4 E& x& x0 }/ M" j
魔罗就是魔王,魔罗是普通一般的魔,包括魔王在里边。
' V. \3 @! w# r4 V3 ]1 N, |# U5 B/ h" I' _2 H r! @# q
【“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 e+ c5 p5 O2 H3 g) S: I2 M
5 h7 p. x9 v' A& x3 h
最后这个“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就是说能够随分的一直行那个法施。这个二十种利益不详讲。 / R( J- m# \ S0 O S4 a8 r
* k3 Q1 C R+ R* P* V
【“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
1 S9 e# R2 t. I O2 y5 [1 |3 l5 c! D# Q1 s) p5 U
除了这个二十种,其他的经上面处处地方,讲那个说法的殊胜利益,在这一点,我们要至心的发起殊胜的胜解来。
; g3 r" S3 ] ?0 m1 ~
( q$ s- \% @! |; Y. N) R【“其中成就坚固者,”】
! l2 ]& Z1 w% Z) w, O: a
, D7 m( W& u+ c5 }' X& o 上面有一个坚固者。 , }. u* m5 j5 K& ?: c( m
2 _6 ]9 M2 }5 T! k8 w4 p【“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 ' h) z! L7 _" f' f# ?
; @6 e, S( k, B
以及 2 k) ^# }7 F2 r5 X" U
* P, l' `; ]' D! ]3 `# I {* f
【“故译”】
( H2 K7 g* M: j( P% D5 B9 K, N- E" f: k7 U) J% G
就是以前老的译。
' f/ g4 J( a3 K i6 B
* Y' e T! P' ^7 r【“译为成就勇进。”】
O9 E4 {( B: Z3 N( C! a/ e/ `
+ g. ? M1 n$ g 这个是二十种,就是说法的殊胜利益。这一点我们要随分随力的从听闻,然后有了认识了以后,从这个方面,慢慢的慢慢的启发他,这对我们有绝大好处。 7 _$ g% _. |5 B5 B2 w6 w* w- `
I" c" z8 k: n: H$ h% j6 H3 a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 / A4 l( K1 m- M3 N0 Y* ^- k. o
- ]! H& a* K8 \! n6 X6 m; M* m- i 我们怎么样承事供养佛跟法呢? R9 q8 l- l4 P9 t" r& c i
! M- _) H. D$ G; c4 `$ Q* `) p
【“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 2 v# i% I- r1 N8 ?
7 K" ^3 E2 h8 p5 N# ^& r& J; {
佛讲般若的时候,自已亲自弄那个说法的法座,为什么?他恭敬那个法!所以 * K0 j( N/ ] l* \) C' D* B
" Y2 R6 ^+ V/ p/ [$ p【“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4 p u& B w. o {' C4 M- }
5 [& ?% B7 w* X, i6 C 要晓得,法是佛母,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从佛法,听闻佛法,然后照著佛法行持,从法出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对于法,要无比的恭敬,这个道理就是在此。讲法的人容或他自己有所高下,法却是诸佛的教诫,法这一点我们要辨别的清楚。法,本身,应机的不同,是有高下、大小三乘,从大到小,然后,显密不同,性相的差别,这个是应机的不同,圆满一样!每一个有它的特别的适应性,我们千万不要妄加是非。如果现在有这种毛病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要注意,很明白的就是我们现在智慧微薄,所以不了解他为什么安排这个,你能够有了这个认识了以后的话,对我们就不会妄加是非,对你就有好处;否则的话我们动不动这个大乘、这个小乘,大乘谤小乘尚且不可以,现在有很多人,小乘来谤大乘,那更是颠倒!所以我上次特别给大家说的说过的一个故事,这个无垢友,他五印度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大成就者,就因为毁谤世亲菩萨,毁谤大乘,马上堕落地狱当中,阿鼻地狱!这么严重法。所以这个谤法之障,注意啊!凡是我们起这个概念的时候,觉得:我学禅的,他是念佛,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你马上说:错了!错了!内心上面的染污;同样的你念佛的也一样的,不可以随便轻毁任何一个人,你只有说:“我现在能力不够,我只有念这个,等到我能力够的时候,我也要学这个。”那你就对了。所以这个恭敬最重要,你能恭敬的话,就得到恭敬的好处。所以于法起大尊重、大恭敬,并且随念大师的功德,以及他的深恩;你单单念到他的功德跟深恩的话,就大敬重,这个随念三宝的功德对我们来说,它有无比的效应,因为后面,等讲到皈依的时候,他会提这个事情的,所以我这里不详细讲。所以平常我们说三皈依,三皈依,真正三皈依的时候,当你念到的时候你心里就跟他相应了,那时候你就会内心无比的欢喜,这个就是无限的功德;所以皈依的的确确有无量无边的福德,但是你要懂得怎么皈依,你心念怎么动法,那个时候,你不管是在干什么,你坐在这里听,不管听什么,你心里面就相应欢喜;睡觉也是一样,你做任何事情的话你都觉得我跟法相应。你这一念跟他相应,一念的欢喜,这个功德随时随地就把你送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么好啊!所以我们要善巧运用。念佛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不是说要求往生的话,有其他的,一样,你要得到的都可以从这个地方得到;所以的的确确,世出世间所有的功德都是从三宝中来。法,那么我们讲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意乐,所谓意乐,心里的状态;加行,身口的行为。 8 S: W2 z; X8 b! U/ v" R
& y3 s8 \0 m$ Y5 H
【“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
1 a/ Q% _4 ~2 A
0 L( M- [0 |# M& e 我们概念也要具有五想;听法的时候要六想,六想第一个是病想;现在讲法讲给别人听,自己是医生,这个病想,不是,这是从医生开始,治别人病。 3 A9 }# f; ]4 H+ E6 y
$ U) O& t% v4 ^* a* P0 Z1 y【“谓于自所应起医想,”】
- V( }" V7 Z# G& s4 k" {) j, `* l0 e" c! b
这第一个,自己是医生;因为自己是医生,所以作医生之前自己先问问,我是蒙古大夫是骗人的?还是真正有本事医得好人家?这个第一件重要的事情。然后呢?
: }9 U7 s, x8 C* _
; ^8 h) X# A, B) X" c【“于法起药想,”】 ; V# R4 P; ^- C( }
. \# t1 `$ m+ [9 z
我如果是真实的医生,开出来的药是可以救人的;如果不是真实的医生的话,这个药开出来的话,不一定能够把人救得好,这个很重要。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救得起人的,这个佛法是药。 " R3 V/ _& h# c- ~/ o3 X! {! I
5 ^! M3 d0 N) m. L$ ?3 j+ ^
【“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 f: r( a4 g7 O5 x: B- f( v
+ n4 x( C G* A" c3 @5 t: b0 q4 { 那个跟上面的一样。 * |" @8 Y4 B1 U* R" P& l9 h
6 U& @. f7 X( g* ]% i8 E【“及于徒众”】
: X* R& s( S* W5 p* Q7 Q m' X5 g$ b* x
除了这个以外,对于徒众,听学的人,
( L4 C: a! p9 k+ I( s! f: C
* j' u5 d: Q5 q( A3 @% K【“修习慈心。”】
4 j9 p# }" }+ ~* Z) p* H8 o+ o6 e0 {6 h% w3 k# }
你为什么要跟他讲?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不是为了这个、要那个,是为了要把他们救起来,慈悲心,因为你有这个,所以才能够 " S/ }2 v" R& @' k$ u" G" `
% b; x4 w6 f6 \* d! A
【“应断恐他高胜嫉妒,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
' d% |. z+ X/ Z
6 e0 O+ Y% K* K& E3 A Q+ M 不会说跟人家争是非,我对他错,嫉妒别人,别人不对的话,嫉妒别人,这都没有;世间上面常常有这个“文人相轻,自古皆然。”或者我们说:“自古文人相轻。”这是世间相,佛法不是;互相赞叹,道理就在这里,你真正相应了,必然会的;否则我们不相应的话,我们也同样的必然会嫉妒别人,自己的高明,这个法就害了自己。然后呢,同样的还推延懈怠,慢慢地来,懈怠,这种都不会,而且不断地讲也不会疲厌。还有呢,
~, z( f& Z3 K; n5 [2 h+ V
d) ^0 H a. K: z5 ^. ^4 L; o【“赞自功德举他过失,”】 4 G: G e# `9 l: v1 ^0 a5 W% [! F
1 D# Z6 D* {9 p) `! y& h$ j9 W6 D! s. q
这个都可以避免,这个我们了解的:赞叹自己的,说别人的过失; & ]: b- J4 [: [3 F1 Z6 b
0 Z5 R$ J. t8 X【“于法悭吝,顾著财物谓衣食等。”】 + ?# {. {' d. o- b- K6 S
3 ?$ l# ?- g7 T5 W# M 这些都没有了,这都应该除掉它。 - Q* H6 e5 e3 Y7 @) O6 G# a3 {1 N
7 Q' R) y$ O5 y1 Y# C* w$ T【“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 Z3 E' g+ o' M
( t7 Z4 A" G: R' W
那我们真的一无所求吧?有,也可以说一无所求,也可以说有所求。这个怎么说呢?我们应该这样,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自他成佛,这个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归无所得,所以这个叫无所求;关于这个无所求跟有所求之间,我们现在不要拿我们的知见去辨别,我们对这知见还并不正确的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无所求是求些什么,我们往往会弄错弄颠倒,我们好好的学下去。它对这个所求的有一个严密的定义,而所以这个严密的定义就是指我们的心里相应的行相,那个时候,认得了行相照著去做的话,那就对了。所以因为这样,所以说法的功德,当然我们说法一定有功德,这个才是我的安乐的资具,而不是眼前的名闻利养,这个就是我们最高的目标。所以现在常常说我要无所求而求,在我们凡夫要无所求而求真难,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点点的教授,现在真欢喜,是有所求的。求什么?求这个,因为我求这个,高的目标摆在这里,所以眼前那种小小的名闻利养就挡不住你了,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经验。平常叫你什么都不要,这个东西很难。所以印光大师特别说:乡下的老农老圃,你告诉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获,可能吗?我们都是凡夫,都是乡下那个老农老圃一样的,你说好了,你现在无所求,你什么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这个事情很难。叫你名闻利养都不顾,这做不到,他现在不,叫你不要顾小名小利,然后那个大名大利摆在这个上头,然后呢把这个利害摆在这里,你自然而然很容易舍得掉了。所以印光大师开头的教我们讲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说在这个地方,以前这个讲法一向都是如此的;我们的这个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赞叹。刚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讲地藏经,沙弥律仪,讲的很多故事,就是那个因果,先不说道理,就告诉你,你照著这个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舍掉了,但是它那个高远的大利益来了。真正修学佛法,那个高远的还不算,还要比他更高,高得不能再高的,你有个大目标,而且这个大目标非常具体、非常实在,那时候你用那个东西,你舍掉眼前的就容易了。而策发的这个善法欲,尤其是大乘,并不叫我们断除的,是净化,把这个现在的贪心,转成功追求无上菩提,无上的善法欲,策发这个大精进,这个力量真好!真好!所以举一个比喻来说:譬如我们现在这个国内,我们这里那个山坡地很陡,每年台风来了以后,真糟糕,把山上那个肥土都冲掉。你别看那个土,这是无价之宝,金刚钻什么等等的话,有没有,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现在地表的表土流失的话,将来一片沙漠,我们就没办法生存了。现在他说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么办呢?上面造一个林,做一个坝;这么一来的话,他善巧的把那个水落下来,经过那个树林,表土保护了,然后做了个坝,这水蓄住了;结果把这个本来有害的东西,产生最大的电力。现在我们这个脑筋里这种贪也是如是,你不要一口气,不要拿掉它,不要断掉它,你善巧的把它转化,本来是最危害的东西,变成最好的东西;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他处处地方告诉我们,“转烦恼为菩提,转过患为功德。”最后即烦恼就是菩提,不要你转,它本来就是。就因为你在痴、无明当中,这样好的。所以他告诉我们:“你要贪,要贪这个。”这个就怕你不贪,不过,他不用同一个贪,因为用了同一个贪,我们不知不觉把我们的老毛病又现起来了;所以另外一个名词--善法欲,还是个欲。 ' }3 {1 l) T2 C* t, r
/ W( O( v' Z( _$ f, @5 p$ M6 z" N& ^8 r
【“其加行者,”】
! V+ b/ E" a: n. x0 Q/ W
% |- A2 X" g+ S' l! D8 ? 上面说意乐,加行呢,我们行为怎么办呢? 5 E+ t# M1 g' E1 t' R
9 Y5 y B: v8 z, f7 A, D4 R& [! c( x
【“谓先沐浴具足洁净,著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 & j' n9 m! B; T: U0 Q
. J5 P! w9 u8 W 这样,前嘛要净身口,不但内身,而且外面的衣服;然后不但是身上面,然后我们的道场!然后呢,这样一步一步的上来。所以平常我们的比丘戒,有种种的要求,歌舞倡伎都不可以,但是我们赞叹佛就可以。乃至于譬如说,平常我们说这个出家人,乃至于鬼神、草木,都不能动,但是维持道场,这个可以,庄严这个道场。就这样,诸如此类,所以我们的的确确要为了尊敬法,行为上面要有这样的。进一步在讲的时候,“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
Z/ T7 O* J0 U6 n. M6 F 正式的,前面还要诵咒;比如说我们现在念金刚经,念很多,前面一定有什么安土地真言,安什么,然后除灾障,八金刚,就是这些,净口业,净身业,它有它的绝大的功德,绝大的道理在。因为现在我们这个教法都支离破碎了,所以这套东西这个仪轨都不完整,当年印度都有,你能够这样一做的话,那个百逾缮那,逾缮那,平常我们说由旬;由旬,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就是轮王巡回的这个一个里程,那么这个大中小各有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