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z6 R5 v- u9 ?" l4 { - q/ k1 D' X8 G D F 刘翔呢?虽然五月以来他有伤的消息一直不断,但是公众并不知道细节,总觉得一切都会好的。甚至临近奥运时媒体还在不断渲染刘翔卫冕、再破世界纪录的前景,鸟巢也被描绘成刘翔卫冕的舞台。如果我们信息公开、容许各种内部人士出来自由发言,恐怕有些医生就会出来说:以我的经验,他伤势不轻,能否参加奥运会还是问题,不应该寄希望太高。甚至有人可能会说:在这种情况下让他坚持训练,就是对他身体不负责。姚明因为寄身于NBA这种比较公开的体制,他脚伤后,媒体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不漏地报道了,对他能否参加奥运会的各种猜测也都有。假设他真无法及时恢复而缺席了奥运会,中国公众当然失望,但绝对不会像对刘翔退赛这样震惊。" }, \+ H( f }( m; L4 Y8 l
# E$ l0 u, k E9 [" S
+ Z0 @$ j7 N1 l: y C: _' J 刘翔已经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当然应该有隐私。比如他的感情生活、家庭关系等等,公众并没有权利知道。但是,他的竞技状态、身体状况等等,则直接涉及比赛这一公共行为,人们应该有基本的信息渠道来了解。 ' N. c d8 @0 }( J( g7 C # p& c- x1 S( j0 U0 ~/ c" N t/ {# H7 e) y$ f. r0 ~" ]
此一事件,透视出我们体育管理的某些弊端。在这种思维方式中,运动员被与世隔绝起来、全封闭训练,任何细节都被纳入“保密”范畴。领导下达任务指标,下面就要不惜代价地完成,一切不容许有公开讨论,对外的言论口径也绝对一致。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体育界的官员和教练也应该换换脑筋。你容许信息公开、容许不同意见公开讨论,公众就对各种情况都有所准备,到了这样的时刻,一切就不那么突如其来,公众也容易接受不愉快的结果。你如果不把公开性和不同意见看成自己的敌人,危机时刻反而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