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一 9 L% m4 }- P' N" ~4 `0 G* T% b' F7 `
2 t* [9 k- k) Z当诺亚一家乘坐方舟躲过那场大洪水的时候,在遥远的东方,正是尧帝统治着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一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高地,老百姓非常忧惧。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场大洪水记载得相当简略:“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甚忧。”西汉刘秀在给汉帝的《上<山海经 >表》中则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可见当时洪水之势汹涌,老百姓只能往高原(丘陵)上逃跑,才能保命。
6 \/ l( L- |1 r% H$ I8 x) [' u) s% Q7 |) F
上古时的中国,文明的中心不是现在的黄河流域,而是在新疆、昆仑山那一带,在古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记载。如《山海经• 大荒北经》记载:“郡帝是因此为台,在昆仑之北。”如《山海经•海外北经》载:“……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又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台二台,台四方,在昆仑北。”台是古代作为祭祀或观测天象的建筑,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历代帝王于昆仑山之北筑台,可见当时中华文明的传播主要在昆仑山、新疆一带。中国的历史学家们把禹之前上古帝王们的活动地区局限在中原地区,其实是错的。
0 L, u. @5 j3 U2 u, I6 b- ]/ v8 ~" e$ @5 J$ R% `
中国人的祖先有许多人在大洪水后活下来了,东方文明也因昆仑山而得以幸存。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厚的文明遗产,可惜后人逐渐不能理解,在流传中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多西方人都知道,东方的中国文明很神秘,有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连中国人自己都搞不明白。西学东渐之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都趋于西方化,就更难理解祖先传下的东西了。因为这些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的文明是脱离的,走的完全是两条路,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根本理解不了中国古代的文明。 ; {2 R7 V/ W! e- H$ w; q Z
4 `2 B* e0 F T9 E ~$ D
二
" O/ Q9 \# M3 ^$ l+ Z3 X9 j3 T7 ~+ j9 F2 q
中国的远古文明,是非常博大精深的。* d, p# l3 v9 @
3 B' ?' p% C6 K2 R# Z* K( \. ^4 x
在上一次人类文明时期,真实地给华夏子孙留下文化遗产的最古的圣人,看来当属伏羲了。他留下的先天易学,国人至今仍在钻研不已。可能很多现代人都不明白,什么是易学?易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学问。物质运动涵盖了整个宇宙的运动变化,整个社会的运动变化,甚至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变化。找到了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就可以更好地指导人类的生存、生活。这门学问够大了吧!中国的古人就在研究这么大的学问。
7 w; t! R7 [: i# k+ ]. D: u5 K* G# I6 }0 W/ o4 a' ]
《尚书•中候•握河纪》中记载:“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以画八卦。”就是说上古伏羲时代,有龙马背负“河图”从黄河中跃出,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后人都传说“易”是伏羲造的,其实“易”是伏羲之前的更古的史前文化,是伏羲发现了它,把它改动后又重新拿出来了,根本就不是他造的。
8 x; B9 G; [; i% H) z# I8 T. \7 y7 |2 A6 D7 S5 z) ]
到了大禹时代,又有神龟背负“洛书”从洛水中浮出,大禹受之而创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范九畴”。从此,五行思想在神州传播开来,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中国古代的医学、预测学、物理学,都受到了五行思想的影响。
% {# w5 M6 v1 q; y6 R
/ b- A+ Y% g4 J+ R) m《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的出世,是先天易学的肇始。
, v* N* m' q* Y5 n
: U! a: f' P6 k2 \, L2 F$ a殷商末年,无道的纣王听信了崇侯虎的谗言,将西伯侯姬昌囚禁在了羑里。西伯侯每日无事,弹琴之余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内含天地造化之妙、阴阳不测之机。后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并尊姬昌为“周文王”。因六十四卦为周文王所推演,故名《周易》。周易就是后天易学。 . L, x1 X# o) k+ [% g+ S# x( k4 D0 S' e
+ V2 n# Q+ N/ J《周易》内容深奥,既能供人占筮,又能助人说教,深得孔夫子喜爱,为读它竟然三次磨断了扎书简的绳子。“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中国儒家的经典是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易》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可见儒家对它的看重。 8 |* \8 k* q0 @
, _4 e0 [, E/ h+ X- J( z7 [7 N. Z《易》作为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学问非常深奥,后人感其难,叹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其中的三圣是指伏羲氏、周文王、孔夫子,三古是指伏羲的上古时代、周文王的中古时代、孔子的近古时代。 5 x W8 o }6 D8 ?: [
( {0 E$ `: P) T7 O# [
因为中华祖先在大洪水时活下来的比较多,所以上古时的文化就遗留下来一部分。流传下来的这些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源远流长、内涵很深的民族。
; h! f( l5 @- R& y4 w7 C, S3 h+ h+ }1 h3 K
三
7 L5 l( ~! g( |% E! j/ O2 i( {% q0 h
大洪水退去之后,由于地面的高低不平,中华大地还是有很多地方被大水淹着。一遇到风雨天气,各地又会洪水为患,百姓又要遭殃,所以需要治理。尧先派共工去治水,因为没什么成效,又派鲧去治水。鲧是大禹的父亲,他采用堵的办法去治水,治了四十四年,水患依旧。尧又派舜去治水,舜推荐了禹。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疏的办法。他带着人把被水淹的土地中的水放出去。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治水成功,受到百姓的爱戴。于是舜就在晚年把帝位禅让给了禹,这同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一起被后世千秋万代称颂不已。 6 t6 t8 i) n/ ^
9 R& X' ?: Z5 i
禹之后便开始了中国的夏朝。以前读书的时候,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是从夏禹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四千多年的“家天下”统治,因此便把禹想像成一个私心很重的人。其实,禹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禹在位时,众人推举皋陶作继位人,但是皋陶后来死了,众人又推举伯益作继位人。伯益在大禹治水时曾协助大禹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足迹遍及海外大荒之地。禹知伯益之才能,于是把天下传给他。但禹的儿子启很有贤能,天下人归心于他。禹虽把天下传给伯益,但他辅佐禹的时间太短,天下的人还不信任他。所以,诸侯都不去朝拜他而去朝拜启,并说:“启是我们君主禹帝的儿子啊!” 三年的丧礼结束,伯益就将帝位辞让给禹帝的儿子启,自己避居到箕山的南面。于是启登上天子之位,他就是夏后国的启帝。所以,禹的帝位其实是禅让给他人的,真正的家天下统治,始自夏启。故千万不要把大禹王看成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其功绩彪柄千秋,其人品同样光辉万丈,值得后人万世敬仰。
R1 h) j9 e2 L5 }- o e/ r
$ f- N2 l' W7 \6 Z/ L" |四 1 S" g! f4 ]. ` d" {# k# k# W5 Q
9 l$ ~$ w/ p$ j6 V x( N0 g' V
大约西元前2000多年,大禹治水成功,于是作《禹贡》。禹和伯益又作《山海经》,将他们治水十三年来所走过的八方土地,所经过的四方之海,所见过的罕见风物,一一记录下来,传之后世。但其中又有怪力乱神,非人所能理解,所以《山海经》成为我国古代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历史地理书。此书后来又有增补。因此,《山海经》作者非一人,成书亦非一时。西汉刘秀重新校书时,将原来的三十二篇定为十八篇。他在《上<山海经>表》中说: 4 R0 Q0 q6 ~. E5 D0 M! `
0 c) x* q0 G7 z' W“夏禹治水时,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着《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着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 & |( y4 b. g- v% j/ s
2 ]) N6 e8 \& F& F! s表中写明,禹与伯益等人治水时曾到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曾见异方之所生,殊类之人。“之外”与“异方”皆指他国,可惜人们不相信,以为是古人的丰富想像。当然,《山海经》在流传过程中,既有散佚,又有增补,且多次被增删羼改,其中错讹之处在所难免,需要后人小心求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