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394)  鸡蛋( 16)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报纸上,电视里,大家莫不怀着复杂的心情热烈的讨论着这个数字。我在高盛的朋友,忽然收到很多亲朋好友的来电,热情寒暄之余不免最终要拐到这个话题上。好比御赐同进士还乡,平常不大走动的街坊邻居忽然摩肩接踵的来串门儿敲锣打鼓一番似的,搞得他还要和不明就里的群众们解释一番,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差别。其实有哪一家公司不是给高管发的奖金占去了绝大部分呢?高盛的CEO一年拿到的分红总在五六千万之间,公司里顶级交易员几千万是很常见的事,所以说,那个平均每人60多万的传言,被炒的热闹非常,连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内都恨不得家喻户晓,其实对于这些大投行里工作的普通中级雇员来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说基本年薪十几万到二十万的话,奖金能达到100%的年薪,就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8 G, l) \) ~5 U
- V3 u+ v- x2 H& i8 s6 x$ P1 P
2002年大环境无比恶劣的时候,和现在08年的情况一样,普通行业的人们能保住饭碗,就已经很知足者常乐了。那时候有的基金的高级雇员,年终拿到了五万奖金,觉得是对他工作表现的轻视,对个人的侮辱。难怪,谁让他和以前享尽荣华富贵的时候比来着。年底拿到手的钱忽然少了两个零,虞兮虞兮奈若何。
: S9 O, K. K) d1 C+ E3 t* ? 其实吧,想想别的行业,有哪个行业是像金融业这样,风水轮流转,好的时候因为特别志得意满,所以差的时候才会觉得身世不公,悲愤莫名。全美平均家庭收入最高的州,是与纽约比邻的新泽西州,大概是5万一年。很多行业的劳动者,付出的时间精力,并不比金融业从业人员少多少,可是一年到头没有分红且不说,到手的收入可能连人家额一个零头也没有。按照我们从小受到的谆谆教导,各行各业只有社会分工不同,并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哦对了,那是唯物主义者的劳动价值观,大概不太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里所谓的美国梦之一,就是金钱至上,能挣到大钱的人就是成功者,就是整个社会的行为楷模,根本不用老师在课堂上像树立张海迪雷锋那样,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这里长大的人们,深厚的向钱看的意识都是从骨子里向外发散的,好比当年的北京国安,只要联赛里遇见了上海,“打申花不用动员”。
, c1 ?$ |9 v$ S% U1 y2 W+ h: \9 D/ z+ J n* ~- _* S" a+ c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 ]5 L) S* v, w5 d3 ^" H
2007年高盛年底分发的红包差不多是其他四家加起来的总和了,这和这一年中股票的表现以及盈利的水平,倒是很符合的。只能说有人不应该发那么多,但是绝对不应该是高盛。坊间传闻分析,贝尔斯登悍然年底逆市而上,照旧派发不逊往年的红包,其实是管理层心里清楚,这是最后一年,能多分点儿是点儿。看看这一年的股价,美林和贝尔斯登损失了百分之三四十,忠实的反映了盈利的程度。以盈利来衡量,这一年以高盛的大获全胜和其他几家的灰头土脸而告终。高盛发的180亿,甚至比当时贝尔斯登的110亿市值还多许多,也就是说,如果高盛用这部分去买贝尔斯登,是可以办到的。
! |" G* [! r# z& R7 D
$ M/ D2 M2 D- A2 ^* ~0 ^& M* O 现在回头再看,幸亏高盛没买。贝尔斯登祸起萧墙之内,它最后的命运,从这一年之中发生的几件大事就已经能影影绰绰的看出端倪来了。 % x7 M7 R& E6 f* _# ?4 a
(5) , \9 [: r8 ~9 B0 B
作为一家只有区区十来个人的小公司,我们并没有采用很复杂的email系统,而是就用微软的Exchange+Outlook,应付日常的工作足够了。Outlook有一个把公用email账户设为公用目录的功能,我们每个人都有权限进去查看。我们一般只设置两个公开的email,一个是专门用来招人的,以前公司刚开张不久,募招CFO,基金分析师等几个职位,猎头和有意应招的人们在Monster.com上看到的联系email,就是这个;另外一个是与所有参与投资的对冲基金,或者是虽然我们还没有投资却一直全程关注的基金用来联系的email。这些基金每月中会向这个email发送本月当前基金表现,月初的时候会报告上月最终回报,以及基金投资比重,策略变化,与大市基准比较,再加上基金经理写的文字报告,我们的组合基金账户金额总览,等等,总之这个公用目录,涵盖的内容非常全,每个月都会有数以千计的email源源不断的发送过来。作基金分析,很多第一手的材料必须在这里找到,因此每个人都把这个公用目录放到了快捷方式,随时打开查看。 # O$ H9 ?9 @4 W3 K* r8 A0 k
1 X& [/ B& `4 W$ x 除了大大小小的对冲基金不停的向这个email发报告,还有一大类email,是从高盛大摩这些券商经常性的发过来的。像我们这样的组合基金,在挑选投资何类基金进行投资上,不但要关注基金的历史表现,用已经建立好的各类量化指标去计算和基准指数的相对表现,去比较与同类型基金相对差异,更要在基金的软性指标上下功夫。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定量,一个定性,两方面缺了哪一个也不行。
! W, k- V' o( K9 [3 q. @! k8 y0 J* y) J0 |7 ?7 V. R
定性的讲起来可能不如定量的那么直观客观,有很多现成的指标,只要算好了一个一个的往里套就可以。更多时候,靠的是经验和感觉,还有许多投资的基本原则。比如有一条基本原则是,我们从来不会投资给从未谋面的基金经理,换句话说,在最后拍板投资这家基金之前,我们公司的两个老板,或者用他们的官方头衔,投资执行官,再加上我们几个分析师,会去到他们的办公所在地去和他们的CEO,分析师,操盘手等等见面。然后作为投资前的最终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的CFO和审计官会去察看他们的后台运作状况,察看是否与美国证交会规定的各项准则有明显的不符情况,了解他们客户关系部,基金审计,主要经纪的状况。
, Z2 H: H% f) l0 ]/ j
, d' p+ s5 d3 \0 \# L, Q6 F+ Q 有人会问,这些基金,我们一开始是怎么了解到然后去主动接触的呢?
b- r. d, [, O9 m' Z9 q6 U 在七八年前,公司第一个组合基金开始运作还没有多久的时候,管理的资金规模也小,市场上组合基金尚未形成大气候,那时候筛选基金,很多时候是大老板通过他几十年的人脉网络,通过周边的合作伙伴,以前多年的同事推荐。当年在大摩的同事,那时候说不定就开着自己的基金,做着基金经理,要么,多年的老朋友,会来推荐他有份投资的基金,就这么完成了对这些候选基金的第一次接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组合基金管理的资金越来越多,历史表现记录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多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基金主动发来他们的投资策略简介和数据报告。
& A+ S4 X# p' a" J5 l+ ` a) F" h/ X4 V( D
这里插一句,回头看,在感叹创业难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人脉对于成功是有着多么大的作用。想想看,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建立起如此庞大而又有深层次的关系网,谈何容易啊,那的的确确都是几十年的积累。作为我们这样的所谓第一代移民,远离父母背井离乡的,有时候想想还是不得不相信血统论。
8 r# v' x% d3 k2 x& ~ 不管是什么基金,历史回报率和知名度总是成正比的。对冲基金业内每年会开很多次会,会议的发起和主持,一般是高盛,大摩,德意志银行这样的大投行,地点五花八门,当然在纽约这个万恶的金融之都开的会最多,另外比较多的,可能就是佛罗里达,拉斯维加斯这些风景气候宜人的旅游胜地了。当地都有足够应付大型国际会议的饭店,会议中心,在这一点上,倒是全球同此凉热。不过与会的不论是对冲基金经理还是投资者,一般是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去游山玩水的。如果是高盛主办的会,那么与会的基金,应该绝大多数都是高盛的客户,以他们作为主要经纪的。大摩的会自然就是另一拨儿。 , M0 V2 S, D) f' W8 ~7 k. @
( P7 `$ g: {2 _( ~
会议日程非常紧凑,从第一天早上7点半开始,投资人在饭店会议大堂外早餐的同时,就开始了和基金经理分析师等等面对面交流的过程,然后会议一般8点开始,开场白过后,每家基金会在各自指定的单间会议室,和感兴趣的投资者们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面谈,然后中间有5分钟的时间,会议组织者敲钟,投资者轮换会议室,去下一家感兴趣的基金,聆听下一个报告。一天当中,如果全参加的话,每个投资者可以面晤七八家关注的基金,了解到许多信息,以备回去更深入的交流。 & x t3 P0 V4 _0 i" i) o
9 l) a5 s& b. I7 t& r, W, a 这样的会议日程可以连续来两三天,强度很大。作为基金分析师,我们的职责之一是要在会议完毕以后,交出一份综合评估报告,按照投资的优先度划分这些基金。对于非常感兴趣的,我们会要求他们把我们的公用email账户归入他们的email分发大名单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