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针对中药'毒性'的一点感慨.药不是食物,是用来治病的.没'毒'的食物很多,阁下有病的时候是否能治病就不敢说了.所以服药要按医生处方.药性和毒性本来就是相对的,按方剂量服,是药.自己瞎吃,可能是毒.一顿吃半斤阿司匹林一样很可能死的.下面看看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
; q, D, i6 I! ^1 k' m) a5 y/ k5 i" A. g. D
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 ! T8 g4 h9 r- Z" ?* J9 a& e
◆较少见的有;' D! F: E2 d- ]1 r! N% B$ g
①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多见于大剂量服药患者;据报道每天服用 4—6g者有 70%每天出血 3—10ml,有溃疡形成者出血量可更多,并可引起失血性贫血;服用肠溶片剂很少有胃肠刺激反应;
# e- X$ s$ k1 g5 q ②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短促、呼吸困难或哮喘、胸闷;4 Q8 D& d3 W* t1 n
③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 G# ^. ?5 M* l) [' }7 g ④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 250μg/ml时易发生。 3 ~1 M$ ~* m1 d4 L' H1 ?1 _! { Q
■具体分类
3 G# g3 Q; b {( M; S9 j/ @0 k ◆过敏反应
: j! t% A" J X7 o4 I; N0 f1 D3 V4 Z 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20%,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用皮质激素有效。这种现象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这些人对阿司匹林具有特异的药理反应。 ; p+ r! m9 K! I1 w( ~6 L
◆胃黏膜损伤
; c( A3 b9 B6 H/ G' X 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溃疡等。多数患者服中等剂量阿司匹林数天,即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长期服用本药者溃疡病发率高。笔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热口服阿司匹林0.6g/次,每日2次,3日后呕血500ml。除药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损伤外,注射用药亦可发生。阿司匹林能透过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于是胃酸就可逆地弥散到组织中损伤细胞,致毛细血管破损而出血。近来发现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证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脱落增加并超过更新速度,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为此,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 y% H# u4 a' t* ^# B! O9 h
◆肝损害 & {5 U6 Z& E. O( G3 p
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损害,在国内报道较少,有资料表明:当血清阿司匹林浓度下降后,转氨酶也恢复正常。药物引起肝损害可能与肝细胞中毒或过敏反应有关。
% f4 X8 w6 m- K9 D0 V/ S ◆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
3 j, d/ G" O3 b, E1 [; Q$ X 阿司匹林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能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和减少凝栓质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在临床上有出血倾向或者近期有脑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药。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在早产儿中常出现脑损害如脑出血等,因此,孕妇在分娩前2~3个月应停用本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笔者曾见1例服用本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患者,服用本品4h后全身发痒,7h后鼻衄、牙龈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红细胞系明显受抑,经对症治疗,10天后骨髓象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 3 s" M8 x: `! u U2 K' b7 z
◆肾损害
6 q$ } ]3 k: p. l2 m. `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
+ U: k( S1 l4 a2 b4 X$ i ◆神经精神症状
6 ]( _4 _6 G, M: J 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有时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8 M* r' o3 O) f; c! I2 z
[编辑本段]禁用慎用- i' ?. p! P4 y8 H1 B! N( G
■综括- y" B/ P/ U" \
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综合症,高尿酸血症,长期使用可引起肝损害。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饮酒者服用治疗量阿司匹林,会引起自发性前房出血,所以创伤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产或流产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溶血恶化;新生儿、幼儿和老年人似对阿司匹林影响出血特别敏感。治疗剂量能使2岁以下儿童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热、过度换气及大脑症状。
* K7 ~* h. W; M9 n/ E w, {, z. ^8 @ ■交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过敏。但是对本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的水杨酸类药过敏。
' D3 i- q5 G5 k Q ■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在前 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的发育不全。妊娠后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长,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最后 2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
* z# j' e- s* R0 s' X4 x( z) r ■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 650mg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 W, |) c0 t/ A6 |8 z, O
■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 7 g1 p2 A1 m) O
■小儿患者,尤其是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与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