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净空法师说故事(一)2 j' ?, P1 o8 E' y$ K
1 N& U1 X. O3 V7 C' X
净空法师讲述
" }8 |* x6 L2 p; g$ L6 n' b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6 [2 U* g8 N! b) e7 D1 ^: B 9 X% N. @& h9 O6 d/ y3 X9 ^) Z$ ]
壹、出家篇5 z# @5 o# s5 s. q) W. g% W/ \. p& S
贰、在家篇2 Z7 p+ o$ t, _$ y+ L7 e
参、佛典篇" e* \/ [2 c( v/ C& [" |
肆、积善篇
/ N/ H! `* C$ y5 p: t% G2 r4 @伍、善恶篇
1 {3 Q* b. p5 ^陆、谦德篇
- D+ \) K7 V$ U _$ N- G# o8 }精要十念法
: q# e5 H& U# T5 z" R$ r $ D" J ?0 X/ ?2 @
(此为恭录 净空法师于各次讲演中所引用之公案因缘,共一百则。尚未经 净空法师鉴定,仅为华藏讲记组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 v* g: X! c3 F* _
3 N$ K. }7 ]. D4 ~壹、出家篇
, S) H: V$ m T2 x
- n) g1 {7 i- F6 V4 s9 f+ H e一、鸟巢和尚7 D$ t8 \& y% ]6 q3 H
" S2 s8 h( D$ c" K‘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现在已经变成佛家的口头禅,谁都会说。不但现在人会说,古人也会讲。在唐朝时代,白居易遇见鸟巢和尚。这位法师何以叫做‘鸟巢’?他是个老修行人,万缘放下。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生活多简单!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如同现在的市长),遇到鸟巢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巢和尚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巢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做到非常重要,关系我们的前途,我们的来生是果报,今生是花报。换言之,不但关系来生,也关系现前,现前可以趋吉避凶。
/ \( u ^$ n: O. B, W- M# U6 w/ C 2 v. `3 ]9 }8 Y |
二、四百天没有睡觉- t. j8 u& `* V/ x, G- c
# P' x+ b4 N1 w% V+ ^) z中国长春有一位常慧法师,她念佛已经四百多天没有睡觉,完全依照夏莲居老居士《无量寿经》会集本修学,我邀请她来新加坡念佛堂为大家做个榜样。我们看她的行持,最低限度得‘念佛三昧’。她今年六十五岁,声音像三、四十岁的人,身体轻飘飘的。她所修的念佛法门,就是《华严经》吉祥云比丘所传的‘佛立三昧’,她是绕佛经行,不坐不躺,四百多天,一天吃一餐,身心清净,一个妄想都没有。她能做得到,任何人也都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妄念太多,有妄念,身体是沉重的;没有妄念,身体是轻的。所以,一定要真干,不要自欺欺人,这个最重要。
$ Q% n6 e; U5 s! v5 N: p9 ~# p$ \ ! s; r7 z, k! D4 \ L
三、拜佛消业障
: R4 Y3 R+ J" W0 Y5 [* V
' T$ f3 D, h, m* N谁是真正有福之人?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个人有福报。对自己要严格,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如果烦恼习气深重,古德教我们用拜佛忏悔的方法消除业障,万缘放下,每天礼佛三千拜,这个方法有效。古人用这种方法,三年业障消除,智慧现前,比比皆是。我在初学佛时,忏云法师也教我这个方法。那时我跟他一起住茅篷,我在茅篷住了五个半月,他老人家拜的速度很慢,每天拜佛三百拜。我每天八百拜。有一位达宗法师,每天一千二百拜。我们拜佛的时间分三次,凌晨三点起来,拜到五点;中午吃过午饭,经行回来之后,拜佛一个小时;晚上吃完晚饭,六点拜到八点。九点休息,凌晨两点起床,生活非常有规律。拜佛确实能够忏除业障。(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209)3 _1 C! w- g; C8 x; m9 l+ l
4 d4 s' }) I4 K5 {
四、虚云老和尚入定9 k& C! @3 A5 G8 X% H8 T# j( k
/ c+ f0 h4 j: t- @. u! w, e6 b8 w0 f
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祖师,有相当的禅定功夫。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个月,出定后觉得才几分钟。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过年时,他在自己的小茅篷里煮芋头,一边煮,一边打坐。有人到茅篷来看老和尚,向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引磬在他耳朵边轻敲一下,请老和尚出定。出定后看到有人来,老和尚就说:‘你们来得正好,我刚刚煮芋头,大家一起吃。’结果一看,芋头都长毛了。他们说:‘年早就过了。’老和尚说:‘不会吧!我觉得才十几分钟。’他在定中感觉十几分钟,实际上过了二十多天。虚云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很多天,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
$ D$ @, R" i# X# P( W7 d0 V 5 U. p0 U# s+ c9 t) s
有一次在黄昏时,老和尚走路回自己的茅篷,因为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老人家年岁大了,就一个人慢慢走,走到半路遇到两位出家人,彼此都认识。这两位出家人手上拿著灯笼,看到老和尚就问:‘老法师,天这么黑,你还一个人走路!’老和尚一直走,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所以永远保持光明,他没有感觉到天暗了。经他们一提,他愣了一下,一刹那天立刻就黑了。所以,天空的黑暗不是真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老和尚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的天空永远是明亮的。
0 c/ D+ F+ T( a, E1 Q$ F+ ?% R \
2 I- v8 W# g8 D, ^; g( l佛经上说,佛菩萨住的是大光明藏,佛菩萨的虚空是一片光明,我们相信。我们今天的光明,得自太阳、月亮、灯光来显露太虚空的真面目。黑暗是无明,无明断了,晚上与白天一样明亮,不需要日月灯光。这是普通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即使权教菩萨也做不到的。唯有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大菩萨,自性的光明完全透露,才不需要日月灯光。所以,光明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自性本有的光明被烦恼障碍透不出来,这才看到一片黑暗的现象。所以,妄心是无明,真心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正而不邪就是正知正见,对宇宙人生的观察真实正确,没有偏差。经论中称为‘佛知佛见’,与佛菩萨的知见完全相同。(节录自‘金刚般若研习报告’9-23-017)+ Q" j! X7 u2 Y7 A5 O, h
! l8 ~: j- |' T' j6 _8 ~7 |; x五、晒蜡烛3 F/ S6 @/ Y1 ^* T) b
) m u* e: f, {! V8 K; \《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的自传,讲他一生修学的经过,由他的学生大光法师记录。其中有一篇记载,当年在浙江,道场里有一位专门管大殿烧香、点蜡烛、添油灯那位香灯师的故事。香灯师父忠厚老实,有些人就捉弄他,跟他讲:‘香灯师,那些蜡烛放在那里太久,都长霉了。’他说:‘那怎么办?’他们说:‘拿出去晒!’他就把蜡烛搬到外面去晒,一晒都融化了。晚上上殿时,没有蜡烛点灯,只有把晒过的蜡烛芯点上。住持老和尚一看这种情形,就摇头:‘香灯师,明天你不要做香灯了。’老和尚很了不起,有眼光,知道老实人能成功。看到他这么老实,就叫他到阿育王寺,寺里供养著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就教他去拜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就是老实,师父教他一天拜三千拜,他就规规矩矩每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开悟了。他本来不认识字,经也看不懂;悟了以后,能作诗、作偈,以后能讲经。这就证明一桩事情,真诚到极处,就得定,就开智慧,必定得三宝加持。可见得佛法的修学与世法确实不一样,真诚能够感应通达。(节录自‘金刚般若研习报告’9-23-021)! I2 `. Q2 l- o* P( Q9 P# k
+ w9 U! M9 v: [$ L7 f
六、与鬼往来
( E, x: u. Y9 W" g
4 i7 f, j0 _1 K/ n& \我有一位同参道友明演法师,跟我一同出家、一同受戒,他喜欢神通、感应,跟屈上师学密,修学非常认真。不到一年,他告诉我,他每天跟鬼往来。这是真的,他是一位非常诚实的人,决定没有妄语。他说每天黄昏的时候,鬼就在街头出现,因为黄昏是鬼的早晨,所以出来的不多。何时最多?晚上十点以后到凌晨两点之间,非常热闹,都出来了;到天快亮的时候,逐渐就没有了。他常常跟他们往来,并做了朋友。
8 y. d' `1 F0 s6 E
: a% T" h' m: G& t以后我将这件事情向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报告,李老师摇头说:‘这不是好事情。’因为他的气色很不好,脸是灰黑色的,常常跟鬼往来都带有阴气。身体胖胖的,那是虚胖。他还找到在鬼道里前世的朋友及家亲眷属,所以六道不是胡思乱想想出来的,这是事实真相。如果我们还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死了以后去作鬼是非常有可能的。( N; C, ^1 c9 E% h; a# z. a7 K) ?3 V: l
' w: C) k$ W+ l六道轮回中,为何大家都说人死了变鬼,这也不无道理。佛跟我们说,贪心变饿鬼。试问你有没有贪心?贪心断了,鬼道就断了,你决定不会堕饿鬼道。佛讲贪嗔痴是三毒烦恼,随顺三毒烦恼,将来的果报在饿鬼、地狱、畜生。在经教里,佛把这些事情说得特别多、特别详细,目的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断贪嗔痴,这样就不会堕三恶道。(节录自《无量寿经》2-34-099)
. b$ G8 j: Q* K7 R
7 ^0 G# P9 p: w七、元晓法师喝死尸水9 u8 c; E6 f( r
3 Q; K% _7 H0 |: I韩国元晓法师是一位高僧,也是净土宗的大德。唐朝时候到中国来寻师访友,吃了不少苦头。有一次,夜晚睡在郊外坟地,半夜很渴没有水喝,看到旁边废墟乱瓦中有一些水,就把水捧起来喝。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一看这是从死尸流下来的水,他当时心里觉得很恶心,然后豁然大悟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美恶自我,何关水乎?’他喝的时候以为是泉水,喝得非常舒服,到第二天才知道是死尸流出来的水,他从这个地方觉悟了。‘一切唯心造’,心清净平等,死尸的水也与泉水一样好喝。(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147)* l3 g8 H: C$ [
! k5 L0 V* y7 y八、六道轮回是真
7 E* A( \: ]9 y2 `* Y/ }2 ~' `$ B8 `+ ] # `0 r, t" ]/ x1 s* ^& l
高级的宗教,都修禅定。定中有境界,正如同一般人作梦,梦中有境界一样。但是梦中的境界是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起现行,虚幻不实。定中境界与梦境完全不同,定中能看到过去、未来,看到我们这个世界,也能看到他方世界。佛家讲六道轮回,其实最初是印度教讲的,这个几乎是所有宗教共同的见解。他们怎么发现的?在禅定中见到,而且许多人都见到了。我们能否见到?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修定,修清净心,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就能见到。
$ b, V: c3 I5 t6 r7 a0 m' w
3 n9 `! [$ C/ [# |1 N) F我的同学明演法师,他跟一位老居士学密,大概一年的时间,他在打坐用功的时候,就能见到鬼道。他说鬼道的生活状况与人道相仿佛,在下午五、六点时,街上就有鬼走路了,那是鬼道的清晨,所以数量不多;到夜晚十点钟之后就很多,很热闹。人鬼杂居,人看不到鬼,鬼看不到人,明演法师藉著这种修持功夫能见到。他说初见时也很害怕,以后就习以为常,彼此居住在一起,互不干扰,相安无事。因此,只要有小小定功,这个境界就能突破,那不是作梦。所以,六道轮回是真的,不是假的。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145)
7 t; A% Z3 x4 K2 \4 e" _( j
" r2 i8 A' R6 c" z" o九、谈禅法师修布施
- t/ B9 N8 i4 j5 h! c, _ 1 e$ e$ P8 l5 D' j+ _6 W
财富是财布施的果报,你不肯修财布施,哪来的果报?有人会说:‘我修财布施,也许我布施的那个对象并不是好人,我这个财被他骗去做坏事,怎么办?’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是以清净平等心来布施,得的是清净平等的福报。我种这个因,他造业是他的果报。0 ] }+ M: \6 U7 G
9 w& D6 ], T; H; y
这个道理,新加坡的谈禅法师懂得,他修财布施毫不吝啬,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他在城隍庙前摆了一个小摊,卖香、纸钱、蜡烛,他把卖得的钱布施给别人。我听说,旧金山有个大觉寺,那时买下这个道场是美金七十万,谈禅法师就布施了四十万。福州西禅寺是他的祖庭,他在那里出家,为了报恩,就把这个寺庙兴建起来,大概花了美金好几百万。他自己平常生活连水都舍不得喝,他喝自来水,招待客人才去买一瓶矿泉水。他过那样清苦的生活,修真实的福报。; v @' C, y8 J% E" \4 H, P# L
- l3 Q$ b& i* x/ j/ m
钱送出去之后,他只跟对方说一句话:‘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以后就不再管了。你看他的心多清净、多自在,丝毫挂碍都没有。他修的是真实的福报,来生要是没有往生净土,福报不得了。假如他来生是个生意人,将是世界上第一有钱人,因为他修的这个福是清净福。修清净福有什么好处?来生赚钱一点不费力,钱财滚滚而来。哪像我们布施,又怕这样又怕那样,还要干涉,总是提心吊胆。这样布施还是有福报,但是将来赚钱好辛苦,都是因为心不清净。这一点我们就比不上谈禅法师。(节录自《华严经》12-17-0418)" b/ V3 q- s6 \1 f+ V
% v* `: H9 e5 z# k" P, m
十、开缘
" @8 E! Z9 h& w5 P" K- y) s & A' }7 D. X& T
一切众生第一念就是保护自己,如果说这句话可能会对自己不利,就不敢说真话。但是一定要想到对我不利、于我有害,这个伤害到何种程度,当中有善巧方便。如果伤害的幅度不大,还是要说实话;重大的伤害,从自己牵涉到社会、群众,就可以不说实话。这是‘开缘’,不是破戒,不但没有罪过,还有功德。, @' Q1 \7 `: o
0 z9 o/ g8 d+ @, E, T; v( o
世尊举例说,一个受持五戒十善的人,在三岔路口遇到一个猎人正在追杀一只兔子。这个持戒的人看见兔子往左边跑了,猎人问他:‘你看到兔子吗?’他说:‘我看到了。’猎人问:‘往哪里去了?’他说:‘从右边去了。’他指相反方向,虽然这是妄语,但是这个妄语救了兔子的命,这是善心;也救了猎人,猎人如果杀生将来要受果报。两边都救了,这是‘开缘’。修学五戒十善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状况下要用什么方法,它是活活泼泼的。
+ i3 X( s" T1 G% j# ?2 Z 5 f! F" b/ D! a" H( m9 G
讲到偷盗戒。永明延寿禅师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在税务司管出纳,他常常把国家税收的钱偷偷拿去放生。以后被人发现,他老实回答,没有一句妄语。这是要杀头的,他也不逃避,愿意接受刑罚。绑到法场去执行死刑时,皇帝吩咐监斩官,‘如果他的态度很从容,不惊慌,就把他带回来见我。如果他很恐惧,杀掉算了。’结果永明延寿大师到法场,态度从容,很欢喜。监斩官就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他说:‘我一条命救活了千千万万的生命,值得!’监斩官就报告皇帝,皇帝召见他。后来皇帝问他的志愿,他愿意出家。皇帝成就他出家,并做他的护法。因此,偷盗不是为自己,是为救护一切众生,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众生的生命,发的是菩萨心,这属于开缘。如果偷盗是为了利益自己,这是大罪。所以,仔细观察佛家的戒条,确实是合情合理合法,非常完善。(节录自《十善业道经》19-14-142)5 D& k& a; t z% @1 V: I
8 \1 s. s& }! Y) f十一、天人送供养
! ?1 M0 @( Q, P: e& g& S: G6 B6 c
4 K% \! \) j2 M7 i- p3 X‘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此句唐朝道宣律师的故事可以作证,这是真的,史传上有详细记载。道宣律师是律宗始祖,当年在终南山修行,戒律精严,感动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毗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供养,这真正是‘感动诸天,天龙鬼神。’
A+ P9 F$ T+ W4 I2 } % Z" F g! A7 }: x4 z+ V
当时法相宗祖师窥基大师,他是玄奘大师的学生,也是位了不起人物。有一天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顺道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这个消息很欢喜。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一流,但是戒律不严,他以为窥基大师对于戒律疏忽,不太重视,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养来感化窥基大师。哪里知道谈话过了中午,也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到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按时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昨天中午你为什么没有送供养来?’天神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冒一身冷汗,生惭愧心,知道自己错了,小看了别人,高抬了自己。% U9 S/ ^# A7 w
, {6 X( [0 ]7 ? O我们读《华严经》,知道真的入华严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窥基大师持戒比道宣律师清净,道宣律师持的是律仪戒,窥基大师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这两者不一样!窥基大师可以和光同尘,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戒行圆满了。道宣律师虽然持戒精严,还小看别人,还要做出样子来感动人,还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心不清净。所以,不是道宣律师感化窥基大师,而是窥基大师感化了道宣律师。(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50) V# r f! n4 f' t) h* O
" S8 [# c! m) J/ Y十二、公鸡往生$ ^4 P; T. O( j
6 R3 r- `2 N( e7 d2 c谛闲法师在温州头陀寺的时候,有一只大公鸡每天跟著大众一起念佛。有一天佛念完了,这只公鸡还在佛堂不走,香灯师要关门了,就赶它走。它跑到大殿当中,面对著佛像,叫了三声,站著死了。老和尚把它当作出家人一样,荼毗安葬在山后。这只公鸡前世一定是出家人,修行功夫也不错,临终一念之差变成畜生身,但是仍有灵性,还知道念佛。7 c/ d$ o7 k# l% U
" t. k# P* o, ~1 P3 b6 D' z' c0 I* r# t
记得在台湾高雄小港地区,有一只狗也是每天跟著出家人上早晚殿。每次上早晚殿时,它到打三皈就走了,大概从前是这个庙里的住持和尚。以后被一个出家人发现,有一天把这只狗叫来训了一顿,‘你现在是畜生,不是方丈,课诵没有做完,不可以离开。’训了一顿之后,果然就乖乖的等到课诵完了再跟大众一起离开。过了几个月之后就往生了,所以有人说它的前生是这个庙里的老和尚。它有灵性,修得还不错,为什么会堕畜生身?执著这个寺庙是他的,舍不得离开,所以只有投畜生道再待在这个寺庙里。这些故事我们听得很多,都是真的,不是假的。(节录自《华严经》12-17-0432)- X( a% r1 Z. ]- Q$ P) Q# Z& d
6 z, p' e: V; r( ^- g
十三、道场要有道
" r6 B5 i, K% Y; v5 P4 s9 K: S* U
0 [0 s: G; U2 \# m我出家没多久,有一年在高雄左营兴隆寺(比丘尼道场)过年,住持是天乙法师。天乙法师曾经问我:‘古书上常常看到,从前道场的住众赶都赶不走,打也打不走。我现在有好几个道场,住众的一切生活都照顾得很周到,为什么留不住人,他们常常都想离开?’我说‘古时候,在家人到寺庙庵堂来是求道,此地有道,所以打都打不走;现在这些出家众来到这里,如果没有道就会胡思乱想。所以,哪有不走的道理!你要想让人不愿离开,一定要讲经说法,提倡修行,自己更要以身作则。大众到你这里来,他真想学些东西,他没有学成,我相信他不会走。’我过去在台中慈光图书馆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一心学教,那时有很多人想赶我,我不走。为什么?我没学成,我到这个道场来是有目的,我学成之后,我自然就走了。我没有学会,我不会走的。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节录自‘学佛问答’21-90-40)
1 M( g$ R& L8 B4 w- m2 T/ A. v
4 [, C7 U- R( t q十四、佛法因缘生 v) @/ E& T+ ^% R
/ H8 q! u- f6 w6 e早年,台湾嘉义梅山禅林寺有几位同学邀请我讲经,每个月讲一个星期。我在禅林寺讲《禅林宝训》,大概上了三十多堂课,有三、四个月。以后这个寺庙住众天天吵架,闹得大家不安。为什么吵架?为了争夺职位。为什么要争?因为这个寺庙兴建不久,徒弟们到外面化缘,这个徒弟说:‘我化的钱最多,我要做当家’;那个说:‘我化的也不少,我要做知客’,闹得不亦乐乎!' P1 L# C9 @# Z% L( Q
+ ^1 ` Z: ]4 e, r5 p我到台中将此事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跟我讲:‘不要再去了!’我说:‘我的课还没上完。’李老师说:‘没有上完不要紧,不要再去了。’凡是有诤论的地方,我们要回避,让他们自己反省忏悔。我经历好几次这种事情,所以经是否讲圆满,完全看因缘。佛法因缘生,弘法也是因缘生。(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30)
% O4 l, B. E' ` |) P ( `! u. A+ X) R- Y+ |. e8 T
十五、开悟- i7 S. ^% |# @* b2 l. s& @& m& i
! d7 }4 J$ z* \1 z+ \4 N: l社会上,骗人的事情很多。十几年前,我在洛杉矶讲经。听说洛杉矶有五位年轻人开悟了,还是藏传的仁波切喇嘛为他们授记的。我到那边讲经时,他们也来听经。听完之后,也要我给他们授记,说他们开悟了。我说:‘我跟你们讲老实话,我不骗你们,你们没有开悟。’他们非常生气:‘活佛都给我们证明了,为我们授记,说我们开悟了。法师,你怎么说我们没有开悟?’我就说:‘就凭你们这种态度,你们就没有开悟。开悟的人是这种态度吗?我再告诉你们,我没有开悟,你们来问我,要我给你们授记,可见得你们也没有开悟。你们开悟还会来找我吗?’有很多年轻人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依旧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
( y3 b M& Y+ S# g0 K5 ~6 s ; C8 g/ o/ r7 L
开悟是佛菩萨,不是凡夫,不但超越六道,也超越十法界,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都透出来。纵然还不圆满,也透出少分,这个世间没有人能与之相比。8 P* D: l# m2 W' X+ B
& z B% l2 }; ^7 q3 Q, r* u
若是赞叹他就高兴,说不好听的话就生气,这是十足的凡夫,哪里是开悟的人?开悟的人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还把虚妄当作真实,哪里开悟?所以,千万不要听‘这个人开悟了’、‘那个人开悟了’,全是骗人的。他要是开悟,你可以试验看看,你狠狠的骂他一顿,看他生不生气;他要是还会生气,就没有开悟。你赞叹他,他很开心欢喜,也是没有开悟。八风一吹就动,这是没有功夫。小定都没有,何况开悟?真有定功的人,‘八风吹不动’!那还不是开悟,而是有定,得定之后才能开悟。他连定都没有,哪里能谈得上开悟?这个世间,正如《楞严经》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节录自‘善财童子参学报告’12-34-02)' `! T, S' a0 H4 N
, g' T- j8 {6 ~1 r/ R* Z4 q
十六、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2 c( M! Y1 Z4 h4 o3 f2 @$ o
9 q( ^) k6 ^0 B! B到底有没有鬼?一般人大多是半信半疑,不能肯定。我有几个同学肯定,因为他们常常见到。我的同参明演法师认为讲经太辛苦,他不学,他要学神通,用神通来教化众生。所以,我们走的是两条路,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他跟屈映光上师学密。大概学了三年,他告诉我,他能见到鬼。他说每天下午大概五点,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街上就有鬼走路了,这是鬼的早晨。到了九点、十点,满街都是,好热闹。人鬼杂居!明演法师是我的好朋友,人很诚实,持戒精严,决定不妄语。他最初看到的时候很害怕,以后看久了就不怕了,还能与鬼交往、谈话。他告诉我这些事情,我说:‘你神通没有学成,鬼通学成了。’
/ _ o: }2 F3 J$ \3 A/ b8 O! U1 ~" T
+ X, h: x# h7 }, V佛经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的目标不是在修戒定慧,而是求神通,这个念头错了,因地错了。虽然修持得不错,但是他的身体虚胖,不结实,而且脸色灰暗,大概是跟鬼接触多了。我到台中把他的情况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摇摇头,告诉我:‘各有因缘!’我劝他到台中学教,他不肯听。他跟我同年,命运也相同。那时很多算命的说,我们同受戒的三个人都过不了四十五岁。有一位法融法师,四十五岁那一年二月走了,明演法师大概是四月走的。同一年,我在基隆大觉寺结夏安居讲《楞严经》,只讲了三卷,就得了病;到七月,我也病倒了,想想大概轮到我了。我不找医生也不吃药,我想得很通,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到了,还有什么话讲?所以,关起门来念佛,求生净土。念了一个月病好了,也没死。我没有求长寿,没有想长寿,念佛病就好了。% {4 G3 W* D i6 S
5 t. r1 ]8 ~' u( u
所以,见鬼不难,你们要想见鬼很容易,我教你们一个方法,你好好学三年,保险你天天见鬼。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前任的总干事简丰文居士,他在没有遇到我之前,也是学密学禅,每天打坐一入定就见到鬼,十殿阎王他都见过。他说阎罗王个子不高,大概只有三尺,他也常常跟他们交往。以后跟我学佛,我跟他说这个境界不好,如果长期下去,恐怕要走明演法师的路。他问我怎么办?我教他在打坐的时候,如果这种境界现前,就出定,不要坐了,可以绕佛或者拜佛。大概半年之后,这个境界就没有了,没有是好境界。定中常常见神见鬼,不是好事情,连常常梦到过去的亡人也都不是好事情。(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30). u, |/ ^& f H3 x) m+ {" X
" G. ^6 `6 ]" p+ ^ g" m! v9 p十七、断臂求法
+ V* ~0 d! Y6 U ?# W ( {% O" T) Y6 R' B! n, y
佛在过去生中学菩萨道,为求半偈而舍身,重法轻生,我们能做到吗?在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求法于达摩祖师,在雪地里恭恭敬敬站了很长的时间,达摩祖师如如不动。后来慧可大师断臂求法,拿手臂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才开口说话。慧可大师如此真诚,就是印祖讲的‘一分真诚得一分利益,十分真诚得十分利益’。果然达摩祖师几句话一开导,他就言下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他这只手臂断得很值得。这些事情也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为什么?平常人没有慧眼。真正有慧眼的人,具足正知正见,他作佛了;如果是邪知邪见,他就成魔了。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56)
2 ^7 }3 m* T7 J: S
7 }: B0 l! v5 G6 m) X- N5 K十八、避风寒的方法
; y0 v. H. q# ^4 U `, r1 a 0 `4 |" p) G& P" N
我的生活非常简单,早晨喝一点稀的果菜汁,中午吃饭,晚上一个苹果或一根香蕉。我的身体很健康,七十五岁没有生过病,所以心地清净自然就百病不生,这是表演。北京有一位刘大夫为我把脉,说我一点毛病都没有,只是有一点风寒。风寒是怎么得的?冷气吹得太多,他要我留心这一点。我本来就知道这个常识,所以我晚上睡觉决定不开冷气。新加坡很热,因此在睡觉之前开一个小时的冷气,房间凉了,睡时就很舒服。等睡醒之后,房间热了,也出一点点汗,这个很好。如果晚上睡觉要吹冷气,那是死路一条。这个常识是小时候老人教给我们的,睡觉的时候,连风扇都不可以用,因为睡觉时毛细孔完全张开,很容易受凉。所以,刘大夫告诉我,每天喝一点姜汤,把姜汤当茶喝,可以去寒气。这个方法很好,无需要用药。 (节录自《华严经》12-17-0409)
( d. q3 \) \( f7 [) K
3 _( K; t3 w2 h- V, L2 W5 c+ h- O" O十九、机缘
0 \6 F% c- U# a& r4 L7 A ! x$ h1 v: e! r6 p( B
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机缘不成熟,于是到少林寺面壁。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真正发心向他求道,他就把法传给了慧可。从达摩祖师到五祖忍和尚,五代单传;单传就是没有传法的机会,所以独善其身。到第六代惠能大师,他的机缘成熟才广度众生。禅宗在中国佛法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千多年,都是在机缘。所以,有弘法利生的缘分,我们不能懈怠,不能贪图安逸,再辛劳都要去做;没有机缘,千万不要惹麻烦,独善其身使自己的道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好了。由此可知,无论是进是退,都是为众生、为佛法,绝对不是为自己。若有一念为自己,就不能解脱,因为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还存在。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决定是六道众生,不能超越六道。(节录自《华严经》12-17-0324)
- ^8 o% A, t4 S: Z5 n( E
3 }1 j9 J0 Y+ m5 o# L8 b二十、七岁举钟
1 H: \& Y1 l b, u+ K! V7 ~ ( f* O3 i1 j* W' A6 q' Z$ Z1 G
鸠摩罗什大师七岁的时候,到寺庙里玩耍,有一口很大的钟,他一下子就举起来了。放下之后想:‘我才七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再举的时候,就举不动了。这就证明人在没有妄念时有本能,那种能力是无可限量的。+ ^# z" E( G5 k' t }3 K9 U
- ?3 E# a3 a& |7 G3 w中国古书记载,汉朝李广(飞将军)行军的时候,看到草丛里有一只老虎,拿起弓箭猛射过去,几乎整枝箭射穿了老虎。他下来一看,原来是块大石头,‘我有这么大的力气吗?’再射一枝,就射不进去了。从这个地方也可以证明,把石头当作老虎时,能够一箭射穿;当他起了第二念,‘它是一块石头’,就射不进去了。佛讲‘一切唯心造’、‘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这个道理。(节录自‘学佛问答’21-90-68)) G6 k3 m- V5 t5 C Q
, u$ K. {. s7 t, ?9 {4 N" i; w' A$ N# y1 }
二一、见性无不通达, n9 _5 A* c/ H) L* Q3 d+ p% i7 r
. e, n. A1 O: B& \1 m在中国,众所周知的禅宗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一生也没有读过经,也没有听人讲过经。可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很内行,佛门相宗、性宗也都通达。譬如,他没有听过《法华经》,法达禅师在他面前念《法华经》给他听,念到第二品方便品,他就告诉法达禅师:‘不要再念了,《法华经》我明白了。’然后为法达禅师讲《法华经》,法达禅师因此开悟。这就证明,你要是见性,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通达。佛法可贵之处,佛法真实之处,就在此地。佛并不是要传授我们知识,佛传给我们的是真实智慧,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明心见性,这才可贵!(节录自《华严经》12-17-0022)
4 K$ P& s8 K; M+ U. G8 H
' ]/ {7 o5 F: I% i0 x W二二、认识机会- x% M3 u9 o! G5 ]
! s8 E) ~& E1 n/ F7 W- F我常常劝勉同修们,心量要大,因为‘量大福大’。还要懂得培养自己纯善之心,把所有的不善洗涤干净,正如《无量寿经》云:‘洒心易行’,决定不要把外面一切不善放在自己心里。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这是大福,无量无边的福报。断恶修善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机会,佛法讲缘分。机会稍纵即逝,掌握不住,再遇到不容易。我想帮助年轻人弘法利生,不论在家、出家,这个念头念念不忘,但是没有机会。曾经有一年,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有几位年轻法师,跟我学了几个月。我看到这三个年轻人不错,馆长也非常欢喜,于是我们想办一个小型佛学院,至少把这三个人带起来。我们正在筹备办佛学院时,这三个人突然向馆长告假,他们要离开台湾去香港。听说香港显明法师在那里办佛学院,他们要去求学。馆长听了非常难过,认为这些年轻人不知好歹,忘恩负义。结果去了之后,过了一、两个月,写信回来劝勉图书馆的同学,要好好的在图书馆学习。他们到那边以后都去赶经忏,自己把前程毁了,这就是没有抓住机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0408)9 f# g+ ^( _7 Z4 _3 N" k' v8 p I
! D- G" |( Z$ H7 t o( [3 V
二三、宝香禅师
1 O( k2 p7 ]! O' F9 O
% B" a9 E' b& z" u$ m中国佛教史上,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再来,非常慈悲,以神通感化了梁武帝。传记里面记载,有一位四川的居士(他的师父是宝香禅师)来看宝志公,宝志公问他:‘你们四川的香贵不贵?’他说:‘我们四川的香不贵,很贱。’宝志公点点头:‘很贱,那就应该去了。’他听不懂这句话。回到四川,见到师父,师父问他:‘宝志公跟你说些什么?’他就把原话说了一遍,他的师父点点头:‘知道了!’
6 w, `4 W! ^/ H6 X( }
9 T3 j8 A3 w8 ]宝志公那句话的是什么意思?四川的香贵不贵,就是在四川大家对宝香禅师尊不尊重。他以为是烧的香,所以说香很贱,很便宜。‘很贱’的意思,就是指大众不欢迎你,你应该走,不必住世了。宝香禅师懂得宝志公说话的意思,过了两天就召集信徒一起吃饭。因为这些信徒都不吃素,宝香禅师这一天开戒,鸡鸭鱼肉统统都吃。他预先在寺庙门口挖了一个放生池,吃完之后,他带著所有信徒到放生池,做了一个表演,把他吃的这些鸡鸭鱼肉统统吐出来,吐出来全是活的。这些信徒们看到之后,才晓得法师不是普通人。表演完了之后,他站在那里往生了。信众才后悔没有接受法师的教诲,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 a% K6 j& }6 j! N! t$ Y 7 x7 {/ e! F5 x* f! t, y# j
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愈是苦难,各个行业愈有许多佛菩萨化身在其中,帮助众生,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但是我们不认识。真正学佛的人要常生尊重心,对待一切人没有分别,一律恭敬,就是普贤菩萨教导的‘礼敬诸佛’。如果他是佛菩萨化身来的,他是现在佛;不是佛菩萨化现的,真的是凡夫,也是未来佛,都应当尊敬,不应当分别、执著。甚至于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晓得那可能是佛菩萨化身来考验我,试验我的功夫是否到家。他骂我,看看我生不生气?他打我,看看我心能不能平静?你能有这样的心与行持,无论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增长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哪有不成就的!不能成就的人,顺境时随顺贪爱,逆境时随顺嗔恚,起心动念全是烦恼习气。这样的人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一生不会有结果,这是我们要知道的。7 k2 U8 ?2 B# p: \/ I b( Z; m
) r& `) g& K4 x: c; K* Y; l0 t二四、见贤勿慢
+ f' M% A1 K h! l % R; b. C8 u# D: t
唐朝时候,印宗法师在岭南一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当他遇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觉得能大师的见解、德学确实比自己高,不但没有嫉妒,还礼敬拜师。当时惠能大师请求出家,印宗法师很欢喜为他剃度。佛教是以法为最尊,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可是剃度之后,印宗反过来拜惠能为师父。这是做出榜样给我们看。 l$ [) h1 U& p& w' g9 c9 ~
- E: h0 H% f0 E+ W佛门中,法子是最尊贵的,剃度师、戒和尚都是接引进门的人,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能否成就,关键在传法的老师。传法、得法,这是真实的成就。惠能传法给印宗,印宗在惠能会下得法,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榜样,不是真智慧、真德行做不到。
( n" T0 ^8 m( B+ I, `6 m
- m& I( N% w1 S* q( c在世法里,有管仲与鲍叔牙的例子。鲍叔牙官做得很大,地位很高,管仲是平民百姓。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干,就推荐给齐桓公,任命他作宰相,自己做他的部下,这都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7 U" N1 n8 ]4 @2 e
1 `: R2 Z# O/ M2 C; @# m
一般业障深重的人,轻贤辱圣。《无量寿经》上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看了不足为怪,因为这是正常现象。所以,‘见贤不轻慢’,这个人就是贤人。唯有英雄才爱惜英雄,贤人才懂得尊敬贤人。换言之,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时时学习,把自己从博地凡夫提升到圣贤的地位。(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