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7|回复: 15

ZT《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1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2 p5 F% q  G, I$ x5 e

4 ^7 }3 {9 p7 ^+ a林国良
0 r: f( Y$ f' f2 t2 K8 a; `' W; P( ^* r; Z
[上海]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k+ k6 ?: \, F: b

8 L8 `& F; h. ]6 i) n2 c6 n66-70页
3 `  Z( `  b2 \8 O' a5 M# A7 v' V7 Q7 @4 b
【作者简介】林国良(1952- ),男,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大学 文学
  g7 h. g/ n: p  t5 M' o3 Z院,上海 200436
7 T9 T8 A5 K, I【内容提要】唯识学的物质观包括物质起源论和物质结构论。唯识学认为:物质和极微
) {/ H7 e" u# O* O(物质基本单位)不具有实在性,因为它们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物质是2 i! a) l3 }3 }/ N) K$ f
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唯识学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正统派——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有
. e: T; `+ U. r7 }3 E, w% l6 U某种程度的共通性。
0 r) C' F% l7 m* j" ^【关 键 词】唯识无境/哥本哈根学派/物质非实在性+ q: [2 J- y: a7 n+ F
【参考文献】
. O! u; x- W7 n1 X) c% Q[1] [美]M•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 n) _7 \; a1 g% P1998.7 z$ l; b& K0 p' _% ^0 D, {
[2] [英]戴维斯,布朗.原子中的幽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 y: E. E6 z$ q* i$ F
, \! P1 }( M/ H
唯识学是佛学中最为精致的一个理论体系。近代弘扬唯识学的一些佛学大德,1 `) a$ ^9 }( e! O3 ?
曾对此学说与现代科学的会通抱有极大的希望。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似乎正在为这一会
. f) K0 y0 D: q: s( W通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本文将依据《成唯识论》(以下简称《成论》),通过唯识学与3 M7 g' O! i% M& [, p/ R8 k
量子力学的物质观的比较,对这一会通的可能性作一描述。- z4 k6 g, ~1 i1 N8 B( K& M
  一、唯识学的假实现
& _# W* |$ L( n1 q  V7 V3 \. y唯识学的物质观主要有物质起源论与物质结构论两方面的内容。从物质起源论来看- _4 J1 @2 P1 x: [* \$ e$ \/ b
,唯识学认为:物质非心外实有,而是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从物质结构论来看,唯识( J& ]6 d1 X5 B
学认为:物质不是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而是由第八识变现色法中的实法(基
" F8 C" M6 J$ E, g7 Y本物质),再由实法形成假法(各种物体)。而此处的假、实概念正是理解唯识学物质& }$ j6 S$ [* e( P% x7 h
观的一个难点,故有必要先对唯识学的假实观作一介绍。
3 x2 |% ]% s2 g7 _; Z9 j- ^9 s& U唯识学的假、实概念,既有与佛教其他学派一致的含义,也有其独特的含义。唯识
5 K+ _# r7 \$ Q- H% p& @学是在两个层面上区分事物的真假虚实。第一层面的区分依据是永恒不变性和独立存在
+ W2 z& T6 o" l: ]* @/ u6 |3 D性,这可以说是在区分事物的假与真:第二个层面的区分依据是事物的成分和作用,这
5 L& z! w$ c2 n9 B就是唯识学所说的假与实。这两个层面大体相当于佛教所说的胜义谛和世俗谛。首先,
: I" v4 y( D; H' p- b- q8 x如按胜义谛来区分,则一切事物都属假而非真,即都没有永恒不变性,也没有独立存在
. p3 z4 e, N; x3 F2 R性。其次,如按世俗谛来区分,唯识学将事物区分为实法、假法与非实非假法。此处所
6 G/ L$ z4 f( m% t# |4 n4 H1 M# _, M  {谓的实法,是指具有单一、独立的成分,能起现实作用的事物。如果一事物是单一成分9 Z1 d, z+ l3 H: `/ y+ j# R5 \
(不是复合成分),能独立存在(不是依附性地存在),能起现实作用(不是幻觉等不
5 T- a. g$ g# T+ y2 d9 h6 W4 U能起真实作用),就说它是实法。所谓假法,指非独立存在、但有现实作用的事物。这
! y/ t1 ?& r2 q7 K; i% s类事物是一种没有实体的假象性的存在。假法分聚集假、分位假等。以聚集假为例,它: @4 |5 n1 y8 m# u4 w( ], E
们是实法的集合,如由色、声、香、味、触等基本物质现象聚集而成的世间各种物体。
  s# a! G. x, T  T' ^% Q- L4 X所谓非实非假之法,指根本不存在、因而没有现实作用的现象,即幻觉、想象等所显的
! O; g  Y" K& D# g7 l9 X- J" `. a事物,如由幻觉而见的空中第二个月亮等。8 q& u5 n9 p1 B/ J8 Y1 V
  二、唯识学的物质起源论
$ `, l8 G1 O0 Z8 Z6 `  1.物质非心外实有
  u1 {: B! p$ C& G9 k3 {4 U8 Z《成论》开卷便是对我执与法执的批判。对于破我执,唯识学认为,无论识内还是
- e; Q7 ~  b2 u) c3 _" {; o识外,所谓的“我”都没有实体,都非实有。但对于破法执,唯识学强调,识外诸法(2 K( s; A8 O4 n  N# i& ?3 {
外境)无,识内诸法(内境)可有。因此,“唯识”的真实含义是“唯有内识并无外境+ x# Y4 b4 ?* ~" S* @
”。《成论》一开始就对外道和小乘的心外法实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而这一批驳正是# c; v/ t' A8 {' V! L* ~1 J
以上述二重假实观为基础的。例如,该论卷一在破胜论的观点时指出:胜论的诸范畴中( u  g6 G  G- j
,首先是那些始终不变地存在的范畴,如果那些范畴能产生结果,那它们就不是始终不
% |( O0 Z/ H3 n, g: Q$ H/ M变的,而应像它们所生的果一样有生灭;如不能生果,则其所谓脱离识的真实存在,既
$ p+ p! d6 k7 J' Q6 ?! e& \# Z( `无作用,纯属子虚乌有。再说那些胜论也认为是变化无常的范畴,如果那些范畴有质碍& J  Q$ L" U3 }
(即具有质量、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互不相容),那就能分解剖析,应非“实”;如果它0 y! {$ J9 m: U) s( V
们没有质碍,那就是与心和心所一样的非物质性的存在。(注:限于篇幅,此处未引原
2 R: r' |* }# O8 g( o1 L) f+ w2 F' t) t! b文。此处及以下译文均引自笔者所著的《成唯识论直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 ?  f+ z4 v1 c1 S' ?5 L8 _
版。)1 A1 ]8 d5 q8 r3 I2 k6 x% E
由此可见,唯识学是从“真’与“实”两方面来否定外部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即如
' I# V1 m3 U' g果这些物质是“真”的(具有永恒不变的本体),那它们就不能变化而产生其它物质;
# a0 r+ S% f4 U% f/ U0 W9 ^既然物质世界生生不息,那物质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既然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那就“
! C; R/ O" m3 t) j非真”。再从成分来看,既然物质有质碍,那它们就不是单一、独立的成分,而有结构/ S" h& H" u3 {
和组成成分,可分解剖析,所以“非实”。(但如果物质没有质碍,那就不具有物质性8 v: T. N# _/ P9 r
,也谈不上是物质)。既然物质与物质世界非“真”非“实”,所以不具有实在性。世
2 \" ^/ o6 d" P! V人通常将他们感觉到的一切物质现象,都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唯识学不否认物质现
. l) b. w4 k, T5 c象的存在,只是认为它们不”真”不“实”,是一种假象性的存在。因为物质并没有永
+ \+ ]# T8 w& H: v, l- L. I* n! Q恒不变、不可分解的主体。佛教常说“一切皆空”,其“空”的含义也正在于此,即不. i2 x4 Z" I# z0 Z6 k, q8 T( l
是说一切现象都不存在,而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永恒不变性。
; Z3 \" m: o; c: B9 f( r1 m  2.物质由第八识变现" Z: K8 |9 f# E4 B4 q
如果物质不是一种客观、独立的存在,那它们又由何而来?《成论》卷二指出:“  D: {# I/ a, _1 p6 t
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阿赖耶识由因缘的
+ H, J2 O" Y  d0 F6 o力量生起自己的主体时,在内变现为各类种子与物质身,在外变现为器世间。这里,“8 P$ U! m3 V- k2 @% X: E
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唯识学认为,在人们熟知的五种感觉(即五识)和意识(第六
6 G" c) A& t3 g$ w' q识)之外,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而在八识中,第八识是根本识,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 i. _5 Q, [9 T: t2 @& k3 u
神现象的本体。一切众生都有各自的第八识。《成论》对第八识作了详尽的论述。引文
! X3 W/ ~2 |7 X+ u$ S中的“器”,即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所以,唯识学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众生9 C0 I- E/ |/ B. R' k: {' u
的第八识变现,并非脱离第八识而独立存在。
' R9 z* V8 L; N) {如果物质世界是在众生的第八识内,那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按唯识学的“三分
' w) y$ n' K8 T说”(为求简洁,此处不说“四分说”),八识都可分为三种成分:相分,见分和自证  p+ p; X, ]1 a- o) z
分。识生起时,识的主体(即自证分)变现出相分和见分。见分就是识的认识作用,相5 h- w) ?2 s4 ]" v- q; N' S
分就是由识变现的认识对象。所谓认识过程,就是见分对相分进行认识,自证分则对这8 L) x6 b, R. [% v0 Y- n2 s
一认识过程进行证知。因此,粗略而言,每个众生在诞生时,其第八识就变现出了他自
3 T% G" _  D7 Q  _! C/ K% I  p己的物质世界作为相分。由于共同的业力,同一世界的众生变现出的物质世界也有相同0 N; r# b4 T) L" y4 V
性,互相重叠在一起,犹如一间房内众多灯开亮后光线交织在一起一样。综上所述,唯7 m2 g! \/ e' g- t
识学并不是全然否定物质及物质世界的存在,只是不承认它们是一种客观独立的存在,; W- X! {) L# b/ W4 x
而认为它们是一种依附于第八识的存在。# _/ R: n  X/ o9 w' z3 \8 z
  三、唯识学的物质结构论0 n) v. y8 a' D7 D" ?6 P7 C9 X
  1.物质并非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
+ f8 `9 z0 h/ J( O& D古印度的大多数学派、包括佛教小乘学派都认为物质是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
+ k3 [+ P0 n- p7 s' T" ?% v成,并认为这些极微是实有的。而唯识学则对此种观点作了否定。唯识学认为:极微决
8 f! g1 y  Y: ]( |非实有,物质也并非由极微构成。《成论》指出:“谓诸极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 ]+ _. r$ {7 G% A9 S
是假非实;若无质碍,应如非色。”即如果极微没有质碍,那它们就是“ 非色”,即
0 O( n% }& ^' M# a不是物质;如果极微有质碍,那还是可以分解剖析。所以极微也非实有。“既多分成,
% X# T1 P* Y# H4 ~( l' Q! B应非实有。”即只要事物是由多种成分合成的,就不是实有。
" J7 S8 b$ R! m" `3 p3 S如果极微不是实有,那极微这一概念又是怎么回事呢?《成论》指出,对于那些认
+ j8 f: i* i6 K: G, e' m1 L为物质存在着真实主体的人,佛说极微,让他们逐步分解剖析,排除假象,并不是说一
& m9 D# M4 d& V' T/ v; ?切物质真实存在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 ~" Q) H/ S  Y2 v. a$ X* f- ~# K
为色。故说极微,是色边际。”即这极微虽然仍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无法再分析,若再
: s& ~  R# T4 V8 W* v% d对其分析,就有与空相似的形相出现,不能再称为物质了。所以说极微是物质的边界。
4 Y1 o4 R1 t& H# @5 f5 ]+ K由此可见,唯识学认为:实际上不存在极微,极微只是思维的产物;或者说,极微4 Y1 P) a! |! L' y0 e) |0 X
仅是一种假说。《成论》还指出:“然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 l# @+ r  y: T: Z
微合成一物。”即第八识变现物质时,无论其体积是大是小,都是一下子出现全体,并
% x8 ]$ g9 F! z. N. T' y: B非另外变作许许多多的物质基本单位,然后再合成一种物质。所以,物质也并非由极微) T; o* t1 [0 e0 s
构成。
7 D' P/ r2 V' g* C; T/ ?. n  2.第八识只变现实法,由实法形成假法$ j+ }4 n- k+ c+ b
如前所说,物质是由第八识变现。但更严格地说,物质现象有假有实,而第八识只
! l$ V; K3 `9 g变现物质现象中的实法。《成论》指出:“略说此识所变境者,谓有漏种、十有色处及/ `9 U1 ?* s6 C/ E3 n  g* o
堕法处所现实色。”其中,“有漏种”即世间一切事物的种子,“十有色处”即五根(
" J6 R* R* k! w5 A9 }$ U0 b7 f* M; G眼、耳、鼻、舌、身)与五境(色、声、香、味、触),“堕法处所现实色”即法处所
% U6 ~5 G. D! g7 f摄色(意识所能认识的物质)中的定果色(由禅定而生的物质)。上述诸事物中,种子, v) e  J( g' F# u
、五根与定果色均为实法,均由第八识直接变现。而五境有假有实,以色境(即视觉认4 v3 n% n+ \! O, x1 i3 H( l8 u8 F2 L
识对象)为例,色境包括显色、形色、表色三类色。在色境三类色中,唯识学认为,只2 [! K* T$ N1 H; i. N
有青、黄等四种基本色为实有,其余均为假有。此外,五境中的声境香境、味境、触境1 a% D* A# t$ a! G+ B! @
中也都有假有实。而第八识只变现五境中的实法,不变现假法。《述记》中举了一个更5 V2 e6 E+ t/ N6 \+ A* K
明确的例子:“即触处中,第八所变,唯能造,非所造,以无体故。”佛教所说的色法
2 M, V# d( r9 o' }9 |* Q(物质),包括能造色和所造色。能造色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色就是五根、
, e& V  o4 D# \- F五境等。能造色是实法,所造色中的五境有假有实,而其中的触境的所造色(如滑、湿, u3 S/ C" ^8 _* y7 ^: D4 G1 e
、重、轻等)“无体”(即无实体),均为假法。所以,在“触处”(即触境)中,第
7 M0 F7 P: S! c0 j; E八识只变现能造色,不变现所造色。
; I; R$ y, N. f( v; B这里,在讨论唯识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中,必须注意到四大种与所造色的关系。因为" C7 j' s- d$ S3 k
粗略地说,是能造的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但精确地说,四大种各有自己的种子,所造5 T; \/ g: ?6 N! \; S; T
色中的实法也各有自己的种子,因此四大种与所造色中的实法都是由各自的种子而产生# g& Z1 @( M' T- I; T7 x
,那为什么说是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唯识学认为,四大种有五种“因力 ”,据此可4 ~7 R1 H' ]# I. h4 }1 x. X
认为是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这五种“因力”,一是生因,即所造色的种子要依赖四大
3 g. O& q' v! _种的种子引生,大种的种子生起时,造色种子才能生起。二是依因,造色生起后所占据
# C4 I! t$ [& k" J的空间,就是引生它的大种先前所占据的空间,造色没有能力离开引生它的大种而去占
! f6 E; _) T6 r7 `8 X, c' [( p据别的空间。三是立因,即当大种变异时,造色也随之变异;大种坏时,造色也坏。四
0 M. \, P4 _! K/ o$ F) q是持因,造色能相似相续地生起不绝,是由大种摄持令住的力量,若没有大种的这种力
- j# d+ I/ o4 V+ U量,造色就会间断。五是养因,即由于大种资养的作用,造色得以增长。由此可见,所- ?; A) S- T+ U% L/ ~2 T
造色虽是由因缘(即自己的种子)而生起,但四大种是它们生起和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增
4 n) G* o2 Y# l6 w上缘。
4 R  ~5 ?# U2 W# G就这样,第八识变现了四大种与五境中的实法,后者相当于基本物质,再由这些实
! o2 C( ?! m# d0 F6 P* W法形成了各种假法,这些假法相当于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物体。所以整个物质世界,包括. Q4 b- V3 h0 q# K5 S
我们所见的各种物体,都是由五境中各种实法和假法聚集而成,是一种聚集假。
% F0 h0 S9 t( k# V, G  四、量子力学的物质非实在论6 B+ t; L2 X7 F
在科学发展的一段时期中,人们把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割裂开来,认为宏观世界服+ S9 \1 ]4 `3 R+ T; R
从决定论的规律,微观世界服从统计的规律。但现在的科学家大多倾向将两者看成是一
+ V/ g$ ~! E, h$ z! m个统一的世界,两者遵从统一的规律,乃至有的科学家认为:“经典物理学只是一种近
; d0 x- m6 O5 G/ V+ K7 w: c似,而量子力学在现在看来才是精确正确的。”[1-P136]而正是这被看作是真正“精确
" \# l. A! I, M  _# O- S  ?" V/ y7 G正确”的量子力学,其发展的历史为科学与唯识学的会通描绘了一幅日益光明的图景。5 c, g4 s8 s4 j3 H! y7 L* O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物质的非实在性与基本粒子的特征,对两学说作一简单比较。5 `4 t/ G( A6 \0 \+ V: j9 d2 A
在量子力学发展史上,一系列著名的实验和理论,都对传统物理学的物质实在论产
0 T8 c  K" g& K% F- [) d5 s* H3 V1 e生了冲击和挑战。以“薛定谔猫”为例,这是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个著名思想实验( g! q) e: q8 {) ^3 r& N5 S
。薛定谔设想,一只猫关在一钢盒内,盒内有一小块辐射物质,该辐射物质如发生辐射
" V, n+ G9 W3 L- e; m0 G# u,则会击碎一个小的氢氰酸瓶,将猫毒死。这样。虽然宏观状态的经验告诉人们,这只
* K. A5 U# o6 |# M( F( p猫非死即活,即必然处在死或活的一种明确状态中,但从量子事件来看,在某一瞬间,
1 F2 U1 @" [! [$ L% ^辐射发生与不发生的概率各为50%,所以,在某一瞬间,这只猫的死与活的可能性各为
# C9 @  ]8 W' }5 l% n50%。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描述,即在某一瞬间,这只猫是死猫状态与活猫状态的叠加
9 ~) k" o& A: F( U/ X。但这种叠加状态已超出了人们经验所能想象的范围。那么,怎样才能确定这只猫的状
/ Q' O! e) y( Y3 j' ?8 O, ~/ R态呢?那取决于观察,由观察可以决定这只猫到底是死还是活。“薛定谔猫”佯谬提出
% V9 p7 A- l# K- J% l8 |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宏观世界的非实在性。“猫佯谬摧毁了我们本可以有的如下希望, S' G/ E! y7 X1 f
:即量子幽灵以某种方式局限于原子的阴影似的微观世界之中,在原子领域中实在的佯) s$ o0 t3 C& h2 U' H3 s! I4 m
谬性质与日常生活和经验是不相关的。但如果量子力学作为所有物质的一种正确描述被
+ J, n2 X% s' O( f" |9 D9 k8 l接受,这种希望显然是会落空的。如果遵循量子理论的逻辑到达其最终结论,则大部分
, ^" G, V( g7 }( W4 W$ d的物理宇宙,似乎要消失于阴影似的幻想之中。”[2-P27]所以,不但微观世界是非实
9 z: D$ a: p9 Y7 F0 \在性的,而且这种非实在性的阴影也笼罩着我们的宏观世界。二是观察者的作用。在上
, n- x6 _% `; u+ P% ^+ r$ c述例子中,猫究竟是死还是活,取决于一次观察,观察能将死活各为50%的状态变为一
1 |! P! n) n* h: k种确定的状态。如果将本例中的猫换成一个微观粒子,那就是一个更为普遍的命题。在
; a9 I. H. C& N# s- h4 ?没有观察者观察的情况下,一个微观粒子究竟是什么、处在什么状态中,全然说不准。
. h" r' y# v5 M4 k根据“波粒二象性”和“双缝实验”,它可能是个粒子,也可能是种波。根据“测不准  t6 k' U' j# b- c$ q& m
原理”,它的动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时有一个明确的数值。只有通过一次观察,才能使微
2 X# w* [' x; F9 o8 T8 N观粒子处在一种明确的状态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正是观察,才赋予了微观粒子
/ \4 q0 C$ Y$ w, j+ ]- u一种实在性。9 A7 j; O" {& i7 B
1982年公布了阿斯派克特实验的结果,该实验是为了检验贝尔不等式。“贝尔不等
( h7 N2 U" W; N/ \式以两个假设为根基:第一个我们可以称为客观实在性,即外部世界的实在性;……第
/ v- D% ^4 i5 C- ]' l1 t+ t二个是定域性或不可分隔性,或没有超光速传递的信号。”[2-P44]而实验结果表明上: x8 q3 U8 F8 q8 B6 F1 {5 c
述两个前提不能同时成立。但如果放弃第一个前提,那就是承认外部世界没有实在性;
7 W, m: x" j4 L$ U+ `$ F' G) _2 k如果放弃第二个前提,那就表明通常意义的因果性(即因先果后)不能成立。物理学家0 L3 M4 |6 C- m5 I* V
纷纷对此作出了反应:有的仍坚持爱因斯坦的立场,希望在更深的物质层次上揭示出微* S: Z0 x8 i7 g; A2 {# |0 R4 m
观粒子的规律性;有的则放弃了定域性的概念,开始探索某种超光速信号的可能性;有
* C8 U" C, l: d8 B的则希望同时保存上述两个前提,从而提出了多宇宙理论;更有一些物理学家则坚持量% z: Z! ^2 U5 z6 E) f+ g$ c+ |! u
子力学的正统解释——哥本哈根学派的立场,强调了观察者在微观粒子事件中的作用,7 b5 _+ H1 `% c1 s$ \8 H
即精神在此中的作用,进一步肯定了微观粒子的非实在性。
* |! Z: I& w' @( G3 `$ g  五、量子力学的物质结构理论
" f0 s/ _! p: |! T( M7 K唯识学的“极微非实有说”,似乎是唯识学中最能与现代科学引起共鸣的一个内容
* U: I- g) P: c6 ?4 W* Q3 s。上述引文指出:对极微,“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化学的基本知识告诉
; \( V# u6 _  B5 P7 C4 a( ?* ?我们,原子是保持一切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也就是使各种物质相互区分的最小单# U( k1 X* g0 ^: }4 B% d, J
位,如氢与氧的不同,在于氢原子不同于氧原子。原子层次以下的一切微观粒子,“便
1 {. `* c/ G8 u1 g) R似空现,不名为色。”(“色”即物质)首先,这些微观粒子失去了各类物质的特征,
6 I) H6 e: t3 i! T+ O完全没有个性,如所有的电子完全相同,所有的质子完全相同,不象每一种原子都代表0 y. F/ t) G: N3 a, b2 s8 f
了一种物质,因此完全可以说微观粒子“不名为色”。其次,这些微观粒子的性质也都
& i# J! s9 L/ O/ \1 J. H; p  ?“似空现”。例如,粒子的质量亏损会转变成能量,正反粒子的湮灭会转变成能量,而  L) q9 p# k& `& ~
由能量也可以制造出粒子,乃至零能量也可产生粒子(因为能量也有正负之分)。粒子2 r, F+ n; L, D; H# x; `2 n- i
与能量间的相互转换,最能体现基本粒子的空性(即没有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 t9 s* q- _9 U: V( N4 b, n
。如果进而对当代最有希望成为统一量子场论的“超弦理论”进行考察,似乎可以得出
! c" E! J& P  F一些更为有趣的结论。“超弦理论,特别是其杂化形式,可能正是长期寻找的统一量子3 K8 Y3 q1 K6 d" s" y
场论。在适当的近似时,它自然而然地蕴涵着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而且,当它把爱因! p+ A/ b  h) G- w0 o
斯坦的引力理论和其他场的理论与量子场论结合在一起时,不会出现通常都有的无限大5 R% T" _3 g( s9 p3 h
的困难。它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基本粒子有这么多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粒子的数量实际上
% x4 Z& K, I. l" ?' y是无穷的,但在实验室里只能发现一定数量(例如几百种)、质量足够小的粒子。”[1$ c0 Y, {* [2 x; @: Y4 W4 B
-P128-129]由此可见,据“超弦理论”看来,微观粒子的数量是无穷的,它们“一直存
2 X9 F% W3 n  S" P1 Q# L8 m: k6 @在”,而且“是自己产生的”。[1-P128]这似乎可以使人想起一个比喻:一片水面上,0 B% E% w1 M4 t; h2 k
你将不同的石头以不同的方式扔进水里,水面就会溅起不同的浪花。因此,可以说本来
! q3 I6 _, v1 \4 k' m就有无穷多的浪花,当然也可以说本来就没有浪花,只是扔进了石头才溅起浪花。如果# f* o7 G( [# @4 Z% t
把这些浪花比作微观粒子,把扔石头比作“观察”,那么微观粒子“似空现”的性质就  L9 Q  e6 H( M0 D& G
不难想象了。即本来就有无数的微观粒子(这是量子力学的结论),或者说,本来就没" h: h: P$ P' N2 t
有这些微观粒子(这是唯识学的结论)。
& D* \8 \# Y7 Q  六、唯识学与量子力学物质观比较( C/ J( I6 b& }* @1 z
比较唯识学与量子力学,唯识学持物质非实在性的观念;量子力学则面临困难的抉
) Y' n. n. a( N( N( p0 W7 P/ k) ^% @8 M择,究竟是放弃物质实在性,还是放弃因果性,或是另找出路?而量子力学的主流派—2 M  y0 r* h, O0 d- I4 v! J
—哥本哈根学派则早已放弃了物质实在性的观念。更须强调的是,虽然唯识学的第八识
5 J1 G2 b+ K% Z$ F5 M变现物质世界的观念为千古绝唱,但其物质非实在论,却并非属荒诞不经,因为如果确8 J+ w& Z/ p: f& {. S" O
切地理解其内涵,即物质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那么,这一观念不但不荒
% d1 ?0 J# r8 I# C  U0 x谬,而且完全符合科学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因为,照目前科学对微观粒子的
, I3 s, x9 `& X. p& w& }6 z认识来看,微观粒子或是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或是由场转变而来。因此,唯识学与量子. F; X7 t  U9 J
力学在物质结构和基本粒子的认识上,还是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7 T2 c6 X- e2 y进而将唯识物质观与现代科学物质观相比较,二者既有可比的一面,同时唯识学物/ N. m- k. n! \; K! L$ B/ W5 ?
质观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即此理论较为粗疏笼统。从可比性看,像现代科学物质结
* I& \* D2 s& F. U2 x6 S构论一样,唯识学物质结构论也具备了一个基本框架。如现代科学认为:存在着一百多( o* Q  a! L2 q4 ]$ R5 p8 s; L
种原子,由这些原子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体。唯识学认为:存在着色、声、香、味、触2 v) A; N( g- J! G2 p; f1 C
五类基本物质,由这些基本物质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体。而在再下一层次的物质结构中2 P6 o1 J* g6 ]8 @
,两种学说便分道扬镳了。现代科学认为:原子层次以下,还有各种微观粒子,原子就1 b+ M: @+ e, Y
是由这些微观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而唯识学认为:不存在极微。触境
' X: S8 {) u) r是由四大种构成的,但四大种与其它四境的关系则不是构成与被构成的关系,前者只是
9 t/ e: t4 J5 d/ b后者的增上缘,因为四大种与上述四境中的实法均由第八识直接变现。这是两种学说在
5 X8 R9 x- r9 K' V- _基本框架上的可比性。但在细节上,唯识学可说的东西就不多了,而现代科学在由原子5 D1 b) x" g$ I$ j3 [
和分子构成万物的问题上,形成了化学、物理学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唯识学的这种% A4 l0 \" z6 A6 G- h6 z
局限性主要根源于其总体倾向,因为唯识学的旨趣是在于说明“唯识无境”的道理,进
# n) G$ p! m( V# n% S5 }5 ?1 a而为其修行证果服务,而不在于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不在于追求对物质世界有更为深) @4 I  l( p) h
入的了解。所以,尽管唯识学在一些问题上能有极为深刻的洞察,但并未在如何由实法, d" J+ v+ |  _  c  J9 Y
聚集成假法这一问题上形成完整的学说。也就是说,在物质结构方面,它既没有形成一2 @1 M, p% D: c( Z$ p# D  B9 d5 L
套与现代科学相同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形成一套有别于现代科学的、独立的知识体系,
! R. ]6 a  I. y- h从而像现代科学那样在物质文明和技术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0 y2 Q: P! O- L4 w收稿日期:2001-08-303 v+ V' v; ?% r9 b7 H7 l8 n
) O* {. h- h' ^  T* I

. m, a( l( U* L  W2 @" x! Q0 D1 e, X' ?- z( _2 s$ S* O7 V6 N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关闭窗口】6 c; F$ S) t& i0 P' A
  [对本文的评论]
7 r# v+ N+ @) `0 m6 F6 C5 U当前没有评论
7 Z- G7 y& A* D相关文章:
9 @# H0 `9 Z6 O. }. Q; o#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
- t8 e8 B4 w/ N! ^620]
" o2 q& X4 Z$ m- F" M7 P! k& R9 `& L/ I  M# s
# 论“新唯识论”与“成唯识论”[529]  ]: C' Q& J: R3 F
7 a9 z2 I! L* i* ^! k& [5 X; ^
# 佛教唯识宗“对象”概念初探——以《成唯识论》为据[464]9 y( _$ T5 o6 X
2 j/ q) h* d6 K
# 《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空观及其对“外道”的批判[503]9 `* @* d, O6 O$ {& z
  q# C4 I  l  {5 H- d
# 《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空观及其对“外道”的批判[453]
5 K& B& I4 L9 Y! j7 ^4 r7 t, S4 C$ e
# 《成唯识论》中的“现在”概念研究——对因果和时间的思考[670]. }; o; f. v! P& P' L

% H  l8 K# O/ I- T( d1 t/ i8 b) t# 《成唯识论》中的“现在”概念研究——对因果和时间的思考[643]0 @* q9 [. I0 q: s6 r$ e& [- V! s

9 ^' R6 f, d+ y3 c/ ]- \9 y# 佛学的物质观[568]
9 l% u# E& o5 s  _" X
( d/ A) F5 Z7 }) U# 护法在《成唯识论》的立场之研究[1451]
( A4 P6 u3 j" v
7 _+ Z* I' @" g& o+ d- [7 g5 r5 z# VIJNAPTIMATRATASIDDHI SASTRA CH’ENG WEI-SHIH LUN[1546]. \+ A" a; W3 t; `& \
7 X. K3 ~- B( J, z
# 成唯识论校释[玄奘译,韩廷杰校释][1836]: z* U0 B1 M0 t: G6 ^
- B0 T5 T7 b/ s# H: h, ]
# 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1218]% |" e5 y( w1 {# B' O# K$ ?
* B' S' I2 s/ y+ C: W/ l
# “往生净土”的科学玄谈[1154]
, _5 j/ {3 s4 X+ [( p" y+ X
! h, p. `2 ~6 }  n# 唯识的结构——《成唯识论》初读[3368]
# t6 E- e6 p1 Q5 n$ g
! L# ]; d# u. [# 阿赖耶识缘起研究——以《成唯识论》为主[1864]
鲜花(546) 鸡蛋(20)
发表于 2009-6-20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24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颠一寺 于 2009-6-25 00:56 编辑 $ E. a! f$ O) z4 O6 e- M. j
- g# \9 Z% n8 k9 E" T* J* |
“谁不为量子力学感到困惑,他一定不懂量子力学!”这是最伟大的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说的。, c% B6 h- A' {
$ ^2 Y' _1 h4 ~. Q- @3 ~# U2 W; j* w
宗教和物理根学本不是建立在同一个世界观上的。相互之间没有可以探讨的东西。
! p% u' D# A  I) Z' }, ]5 z一个人不论是用科学去否定或是论证宗教里的东西我都认为他太不知自重了!反之亦然。2 T. R5 A0 K9 q3 k  K

6 ~! A$ O5 h9 f8 D3 H  b% b/ Y, @物理学上的客观实在和哲学上客观实在性的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I( w8 E7 _6 v( G* D
哲学上客观实在性就是“确实存在,不已任何人(神)的意志为转移”《成唯实论》否定的既此
& `8 _$ _  {2 c, _  J' v/ K物理学上的客观实在指的是“对于一个封闭区域(类空间隔)内的的物理现象在任意的某一时刻必由一组特定的物理量加以描述”& d/ r( B5 T3 q5 t* |
! v* k/ j) u, H1 k" h2 J1 d. F4 t
量子力学所否定的就是就是后一个客观实在,而且这还只是一部分物理学家所“相信”的。实际上量子力学虽然十分“管用”但在测量问题上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而前一个客观实在性是一切自然科学(包括量子力学)的共同前提,在一切自然科学中都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 Z9 e7 K4 R3 s
8 e9 _, Q2 j8 _  A! ?+ y% F
我见过不少人想利用现代科学的结论来否定某些宗教的教义,或是利用现代科学的疑难来论证自己信仰的宗教。对此我想说:请尊重世界观和你不一样的人,不要强奸他人的思想,不要粗暴的侵略他人的精神家园。君子自重!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28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09-6-28 20:14 编辑 0 c/ P9 ^; e  T8 D4 f
) m) S4 O: u/ I
首先聲明,我沒有細讀任何《成唯識論》或《成唯實論》。! x1 }+ }9 T, k' q
$ [+ j8 ]7 {' B. d8 g( S
但我只覺得,是否需要如此追尋呢?可能將來出現比量子更為細微的成份,那麼是否又要推反現時所有的量子理論呢?( @7 z' n3 {8 A7 [4 O! O
) q( y+ m0 ?% X1 s0 Q- z' |
以我自己之見,學唯識是為了要觀察自己的心念,把無謂的起心動念在未發動之前以先行化解,是實踐習修心的開始,與物理學好像扯不上關係。
大型搬家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28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和物理根学本不是建立在同一个世界观上的。相互之间没有可以探讨的东西。& F4 Q$ N/ f4 k; n. g, t' p
一个人不论是用科学去否定或是论证宗教里的东西我都认为他太不知自重了!反之亦然。 ...
" @! d4 [! O2 X4 K2 h山颠一寺 发表于 2009-6-25 00:39

! V# m3 F1 m2 v, F. a8 {. j  G+ R; o1 t7 t0 K0 X" A
严重同意这段话!
大型搬家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宗教和物理根学本不是建立在同一个世界观上,只不过我想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佛法。就是手指不是月,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就像佛在楞严经里用声音,光等物理现象来作为例子,帮助人们认识佛法,我想如果佛在现在这个时代,肯定会用现在的物理理论来帮助人们理解佛法。量子力学第一次把人的意识引入到物理世界里,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个人认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佛法。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7-4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佛在楞严经里用声音,光等物理现象来作为例子,帮助人们认识佛法,我想如果佛在现在这个时代,肯定会用现在的物理理论来帮助人们理解佛法。量子力学第一次把人的意识引入到物理世界里,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个 ...
- W4 |/ C0 n( w# O  eminsc 发表于 2009-7-4 12:10

5 j: S( b* `9 M7 Y" R+ O3 s
( k: i8 A) m4 W; I( t, B" J其实我亦只是在寻求阶段中,希望透过交流,各有所得。) t' x& o, A) J3 l4 L' y

: n, L( ~; g5 w- c6 V+ f- r第一、佛教的宗派很多,不知你是修何个宗派?但亦不太相关了,因为无论何个宗派,对佛陀的出世因缘一定有相同见解和观念。第二、请先问自己你认为佛学是学什麽呢?佛理的目的是叫人做什麽呢?
6 f$ N9 A( T2 S/ v7 g6 `3 @7 i: }& T' o- ?
我知道在传统的佛教里,很多人把佛变得很神化,说得越神怪越有人相信。但现在不是说应该怎样学佛才是正确,因为都是个人之福德因缘,不明的地方迟一点便会明白。0 ?. S% u2 n7 H, k! F+ |6 P

4 B$ ?' n! W$ J2 i- T. d8 f以我所知,佛学是主张恒常自我审查观照,为何?因为解脱的对像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为何有烦恼呢?因为自己的心念与自己对环境的感受不能统一。为何心念与环境不能统一呢?因为「我执」大重了,把自我高举,全世界也不对,只有自己才对。先不谈「我执」细节,因为它的内容复杂,不是一言片语可以解释清楚。这个「我执」是从何来?是从意识中的种子而来。这些种子是什麽回事呢?它们都是累世潜藏在自己意识资料库中的记忆。当遇上环境中的某人、某事、某与物时,这些种子透过累世记忆,便会与分别的意识产生分别心,「我执」就是在同时间所产生的反应。佛教认为去除「我执」是通往涅盘的大道,是解脱的良方。但如何实行呢?『唯识学』就是希望通过修行(自观、审查、思量、实践、薰习),净化自己意识中的种子,当修行者到达凡处人处事都没有偏见时,即是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时间,思想已经是毫无杂质和净化了,到达佛的智慧。
* b4 o3 B3 k3 W8 ~
# E8 A5 V" s0 q7 D以我之见,『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等等都是借外在的物质,帮助了解心识。但「了悟」程度都是因人而义,以『唯识学』而言,个人所看到的都是心的示现,看来阁下是一个主修物理科学的学生。你说得对,了解心识可以用物理学、医学、科学等等去辅助帮忙解释常理,但这些都是只着重於『有』的观点而言,但世间的所有都是「无常」,是没有永远不变的事,所以要学习在『有』的同时,发展『空』的思想,能够观察到世间无常,得到时不用太开心,失去了亦不用太失望,一切随缘,这时解脱在望。再将『有』和『空』的观念调整,作出『中道』;因为有了让步,这时人与环境便可以容易统一,到达观人自在、观心自在、观境自在、观事自在。
! C' o; c8 Z$ a7 ^7 z* X; o" r6 v! l( L
心理科学始终是心理科学,了解原理之後,要把物质观念空去,因为根本心理科学是在精神上,不是在物质上。『金刚经』内所提到其中的一个要意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便是这个原因。最佳学习心理科学的方法,是实践,在这版块中,可以看到各网友的特质种种,一个提问已可以令你要生要死,要了解心理变化,人性的种种,从而净化自己的念头,这里是个最好的地方。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7-4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那么“宗教信仰这个版块”也是虚妄,( W& V! a  \* U
                  “可以看到的各网友特质种种”也是虚妄,
( o! \/ `0 B( M& N* h2 Y  E您还是不反感这些“虚妄”,甚至有时候还挺喜欢这些“虚妄”,是不是这样?
2 P3 |2 z7 I2 k0 b: o6 q  V8 B; P% V+ y) `- V' B0 v, u1 k. }
“从而净化自己的念头”以至于到“万念俱焚,无物无我”,这样就可以算作是“人与环境统一了,观人自在、观心自在、观境自在、观事自在”了,是不是就可以说这样就学佛快要学成了,您老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7-5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那么“宗教信仰这个版块”也是虚妄,% L2 n: j6 ]- {! U3 o+ U9 `" f
                  “可以看到的各网友特质种种”也是虚妄,& m" }7 ^% d1 A; ?8 M# g: j( K, f
您还是不反感这些“虚妄”,甚至有时候还挺喜欢这些“虚妄”,是不是这样?; J+ t5 s# Y# w
Lison67 发表于 2009-7-4 23:23 [/url]

# U: [$ ?+ I, `+ E9 z/ i, N" R
5 G; r) B% q% b+ d7 \ 现在这贴子所谈的是『唯识学』,请问心理学是有物质可见的吗?+ {+ i, a% h0 O3 H
! N9 F% W" }& d! K0 F5 \  ]3 z
以我之见,『反感』归反感,不喜欢也存在,有权可以选择出席或退出,但何不改变自己的思想,把四周环境所带的烦恼,用转念的方法去平服自己的心。日子有功,世间如何纷乱也不会放在心上,因为当下已经解决了。所以烦恼都是『虚妄』,是个人内心的示现。3 j, v9 x% @+ O& d! t
7 W0 _+ _6 C; l# H1 x
“从而净化自己的念头”以至于到“万念俱焚,无物无我”,这样就可以算作是“人与环境统一了,观人自在、观心自在、观境自在、观事自在”了,是不是就可以说这样就学佛快要学成了,您老说的是这个意思吗?0 i7 M7 Y+ g: W8 |
Lison67 发表于 2009-7-4 23:23 [/url]
( w/ P$ _/ J" U) J8 M( m
: n) v8 n: a. S: n
『净化自己的念头』是要把负面的思想变成正面的思考,不知为何会与『万念俱焚,无物无我』有关?『观人自在、观心自在、观境自在、观事自在。』是把自己的坏情绪处理好後的结果,因学佛时段常浅,亦不醉心於成佛,不知与成佛与否有没有关连?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7-5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了。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9-7-5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10# purifiedmind % {& Y, Q* n( q

9 |2 z' b* c; R# k不醉心成佛,才是修佛。佛性,犹如水中的一颗明珠。下水摸鱼,把水搅浑了,看不到珠子。下水寻珠呢?水也被搅浑了。. \4 r$ p  e, _/ Z1 C' I8 W  ]

; n3 q! n( k' T/ r只有让水静下来,珠子才会自己显现。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7-5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如果一辈子不醉心成佛,却又持续修佛,到生命临终未能成佛,是不是就白修了?!/ b" O9 N7 }" ?( Q" T
还是修得的成果能够自然而然地遗留(或者说递延)到来世,由“来世的我”继承“现世的我”修行的成果?
  ^& D0 D3 I5 `3 j$ G如果确能这样“递延继承”那么其原因何在?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7-5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09-7-5 14:58 编辑
/ Q" i+ O/ Z9 U# P  t# H/ @
#13 樓主 -- Lison67
$ V0 b! L- ~: S7 I7 I如果一辈子不醉心成佛,却又持续修佛,到生命临终未能成佛,是不是就白修了?!
- U7 z7 i! l" v0 F) bLison67 发表于 2009-7-5 01:14

) H# e: R$ O; x+ }( [$ z* ]+ f0 U4 x, t9 G7 t3 g& |
请问你想修到什麽呢?, Z# L. x. N- s; z1 g1 k

2 l( F; H& {6 c3 V以我之见,学佛者首先要常常思念『佛』是什麽意思?简单来说是:『佛』者觉也,觉行圆满,自觉觉他。是心理成熟的成果。我推崇禅宗的修行理念,学『佛』并不是要你得到什麽,而是要你放下,放下才是解脱道。禅坐是让人有时间暂舍红尘,清净下来,重组混乱的思维,使烦恼变为动力,享受人生。最高的禅法,是发挥在日常生活中,专心一处,凡做事了了明明,用虔诚专注心完成每分工作,无论行住坐卧,没有执着,没有反悔,没有烦恼,轻松自在,这些不已是得着了吗?" @- O1 P& Z8 Y) ^9 u* C3 c" M# d
( w6 T" s2 I1 [' u# Z; m
如果认为佛学是门心理科学,其目的是要人净化自己的心灵,虽然身在红尘,但心已离开烦恼种种而得到喜悦,在世时值着修佛之因,已得着现世之乐,为何会白修?0 w4 O0 G* q9 z: }0 C/ D
8 R- K& C5 O0 z# c* g6 M
还是修得的成果能够自然而然地遗留(或者说递延)到来世,由“来世的我”继承“现世的我”修行的成果?+ ?( |9 @& |3 X$ Z

: P# S4 g' @- T8 A, k  X* \& ?' L: E6 p如果确能这样“递延继承”那么其原因何在?' B  k' Q: n7 s% F, C
Lison67 发表于 2009-7-5 01:14

, t2 Q' Z4 |% G6 z% E/ f3 o1 m
5 g1 {/ e" S  V; B5 n5 i如果是真修,那会有成果?世间的修行其实是要去除无始生以来的习气,减少做业的机会。佛教是相信轮迴之说,结缘的功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可从当代的高僧大德便感觉到,为何有这麽多人跟随他?为什麽没有人信我呢?因为他们在累世开始已开始修行,懂得广结善缘。前世所积累之功德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当因缘和合时,助你一把。这些可从人们的相貌、身段、性格、行为、态度就可看到一二,所谓贵气十足、心量十足、气派非凡。你亦可看到有些帝王、政客、商家、明星、甚至神棍等等,深得人们大力追捧的,都是他们个人的因缘福报,是前生累积的功德。你可看到Bill Gate,他做善事的心量,不是一般人可以比量的,所以他的财富亦是人们不可以比量的。4 {5 O- ]: ^( M6 C% ?8 H

; H$ h6 d) V9 Q* q0 k( m5 t打个比喻,修行功德力如放在银行的存款,无论你住何处,你都是有钱。又如钻石,要日积月累方能成事。行用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钻石是有瑕疵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7-5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12樓主 -- 扁舟# N  f9 \* Z$ m0 W! ]" _5 b
不醉心成佛,才是修佛。佛性,犹如水中的一颗明珠。下水摸鱼,把水搅浑了,看不到珠子。下水寻珠呢?水也被搅浑了。3 c5 E; D! R* n0 Z2 J/ _, ~( q1 {
只有让水静下来,珠子才会自己显现。5 J4 H8 }' I) W, {7 O/ h- j
扁舟 发表于 2009-7-5 00:58
. S& w$ I' J- H8 o5 y
: q, i! M: [# m& K
大家共勉之。
) e# e, Q  N* x3 Q9 x
8 N/ }& F1 F; T% d: J希望学佛的人都能明白学佛的原意,不会把佛学变为神教,追求神通之术。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7-5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导!待领悟消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0 07:17 , Processed in 0.20903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