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4月27日宣布,将希腊主权债务信用评级下调为“垃圾级”。至此,希腊任何依靠自身度过这场危机的希望基本完全破灭。在债券市场即将向希腊关上大门之际,希腊除了祈祷能够及时获得欧元区其他成员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及时救助资金外,所剩选择已经不多。而在接下来的十年中,背负巨额债务的希腊政府将不得不开始艰难的经济结构调整,“失去的十年”可能将成为希腊未来的一种写照。 ; r2 s' F$ `3 t3 J$ i+ R9 p0 P( B6 H# s6 \4 ~; A
信用评级机构“落井下石”1 `2 H" b2 a3 `8 [ k6 [
* E( C& |3 M J- E+ _ 通过希腊债务危机可以再次看出,信用评级机构发挥的作用往往是“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从它们的从业宗旨和基本理念出发,基本不存在“雪中送炭”一说。不管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引发次贷危机之前,还是在希腊等欧元区国家大举借债“挥霍无度”之时,评级机构都未能及时预警其中的风险,反而“锦上添花”,继续对相关投资产品维持较高的评级,给广大投资者和举债者提供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但危机真正来临之时,评级机构仿佛一下子觉醒,又开始“报复性”下调相关投资产品评级,直接导致危机在短期内进一步恶化。这个时候,不管是对于持有相关投资产品的投资者来说,还是对于原始的举债人来说,都会发觉自己被评级机构“落井下石”。尽管评级机构完全有理由证明及时下调评级的必要性,但总不免让人怀疑,此时采取这种行动,除了让危机迅速升级,到底对市场、对投资者、对希腊有什么意义?7 H( ]6 e$ F1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