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70|回复: 21

【如何修习不执著】---摘自《一问一智慧》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0-5-2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如果有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著?”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知道它。
( z$ w4 a- k) r; G( L9 l
5 h% D' f$ z) j2 L: Z! \! Y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3 V# M- ?. i( J: C/ V, t

$ n- J$ f  z0 N! x3 n  看只是看这三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么动作是正确的、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 [& M( a8 o5 v/ Q! J) e% m
" K8 N& u" x# M$ g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8 P" ^3 s% \8 J( [1 [! v
. j) Q6 |& s! m' `  {6 D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就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9 d/ y5 V$ y  }7 r- l: Z# L3 d. D- M0 T# T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了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
& f" I' ~( e6 V6 ~  }8 L( o2 \5 A! j4 u3 L1 Q6 A- U7 k
                              佛史比丘( I/ ~) C9 g! c$ r! Y" j  x
                 摘自《一问一智慧》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5-2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1# PTL
6 U1 N! t+ {/ k7 {/ C; B
+ }& P7 v: q: J8 n8 q& b4 \  L! z$ I! U0 {& u# v2 e/ B8 c& }+ m
胡扯,那样人不成了化石了,生活中哪有那样的人?!
大型搬家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也不过是修行中的一个阶段而已。。。难得真的是没有什么人可以做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6-8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2# Lison67
  Q* X$ [9 o' B胡扯,那样人不成了化石了,生活中哪有那样的人?!& s  ~- ~' N  }* @& d* e
Lison67 发表于 2010-5-27 20:56
% {: l4 ~% V  j/ \* w/ c6 H( y& x# s

4 F9 n1 y& e7 c- O' x: H+ _! fLison67 老兄,說得好!
9 L- F$ Q  _) Y& f
6 q% U$ X* H: J在文中解释「如如不动」是当接触任何外境时,就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我怀疑这是否真正的解释?
8 {% N$ J5 P  @) u3 R8 j# r
+ {- H4 x; t3 X《解密心经》是唯识学主要的经论之一,唐玄奘大师把佛教的最高心法显示出来。在《解密心经》中提到有八类修行人,这些修行人都认为自己所修的才是究竟,其他法门则不是究竟。但其实这些修行人只是在修「执着」,还没有完全明白佛法的精要和修行的目的。我不太明白经中含意,但知道修佛是有次第的,由「有」修到「空」,再由「空」回到「有」。从「空」回到「有」是最困难的,因为佛教不是要吾人做个无心的人了事,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深厚的小乘修为,亦要有广大的般若思维,互相配合,才不会落空执空、落有执有,自已困在困境中也不自知。所以无论是大小乘,「三十七道品」是修佛必修的项目。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6-9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purifiedmind
# L; W1 Z0 B7 ]- O  e, z7 b6 e' R* |1 i
2 O. ?" F6 {' I& M  I
见地精辟!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6-29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2# Lison67* Z! ^4 a" o2 a/ U
胡扯,那样人不成了化石了,生活中哪有那样的人?!
5 I+ h# c! k3 q) ]3 f3 P- v5 |Lison67 发表于 2010-5-27 20:56

$ J  L1 T+ q4 o2 k" K5 n" e4 @/ e! u, M4 i9 T& x! g4 X7 k
Lison67老兄:1 M# j% R& Z$ R" z  t
* U( s2 s, X6 X0 c  B
恭喜!恭喜!小疑小误,大疑大误!我亦有这样的迷思多时。
; [8 I* ]9 @- M$ }* D" j) [7 D: |6 P6 I) N- K
我现在修读《解深密经》,唐玄奘大师的译本,其中的《分别瑜伽》品是弥勒菩萨请佛陀开示修「止观」的种种。如下都是我个人的见解,敬请老兄赐教和修正。0 k, w) }" g6 {- U: N  l
; m7 k8 T4 `0 B0 k" }0 x
学佛的目的是要了解和明白自己个体与四周环境的关系,透过实践,找出宇宙生命的真理。5 F7 M8 t' }4 z8 `7 y
8 C  W/ p# U' a* z2 [) d( B0 \
学佛的成就是要启发自己的智慧,从而帮助所有其他在宇宙里的众生启发智慧。宇宙的众生是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更要学佛陀一1 U- f: E3 c8 x  h' b
样,把由修行参透得来之法尽其量发挥功能效用(即功德)。所以佛学可以是「智慧之学」。; c# a5 C  y1 q5 f. w9 Z; T
0 R; v; w# P" R& r0 ?3 ^) ]
如何启发自己的智慧?启发智慧是要透过修行。无上的智慧是与宇宙的真理相应的;则否,就是邪知邪见。所以修行人要深深了解和明白佛陀所有的教法和义理作为基础,即三藏十二部经,又即蕴、界、处、四圣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无常、苦、空等等。当明白义理的深层含意时,修行人要开始实践,以自己的身和心去做生命的验证。但请注意,依照佛陀之教法并不是真的了解,只是学识而已。在禅定中,依经义又不依经义,所产生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即是要个人不依照佛陀所教的方法亦可以运作自如,用自己的方法在修行中所产生的智慧走出困局,这种智慧才是般若智。2 J1 D5 M  }, x. t' Q
, @& G8 Y9 B# D& v9 {6 |
如何修行呢?修行人是要改变自己的日常思维模式,在每一个当下都能把深层心识中有染污性的种子净化;当种子净化後,修行中所产生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无污染。「止观」就可以帮助。「止」是要心念相续不断,「观」是对所境缘的观照思维,要感受到每一个法的性质、其特性、和出现的成因和结果。所境缘即观照的对象。例如以水月观为主体的「止观」方法,在定中自己会感受到自己变成了水,具有着水的性质,性质柔软,可以过山过石,四处漂流。闻说修得成功的人,当进入深深禅定时,自己与所观对象的性相相应,别人是会看不到坐禅的人,只看到是水流四处。又可以说是他心通的修法。
- b0 K0 _/ t: j; ?. m  i* T8 P$ V1 h6 |# l
佛教的宇宙观有三十三天,修「止观」的人大有机会往生到比较净化的天道继续修行。在现实生活中,修行人可以大有条件令自已、他人及环境变化成安稳,因为修行人了知性相的真理,大可以运用智慧把因缘的和合聚散平衡掉配。在往生时,因为随着思维的专注力,往生时亦会了了明明,不容易给业力牵着走。6 P! y: u) Q: M) H
7 w3 ~0 c& Z* I2 W' c) x7 i9 c  n, g
老兄不防一试,常常训练自己保持正念,知道晚上睡前最後一念是什麽,又知道自己早上睡醒时第一念是什麽,在做梦中,更可以清楚支配梦境一切;闻说这人一定可以在中阴身得道。我试过,晚上入睡前念大悲咒,早上睡醒时立刻念大悲咒,连续数个星期,我可以知道自己在做梦,在梦境中亦会有自主力去念大悲咒,在平时,专注力强了很多。. z2 p: V. |4 y7 ~& M
$ k' y. |3 J, I7 O9 @3 ?' ~4 s
Lison67老兄,请指教。
老柳教车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谢谢分享!学习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 ) G- K( t; f* p4 y/ E1 H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 Z0 ^: w& w& H) M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执身为清净的颠倒妄见。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存在,实在不净。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b) ~9 C0 a- |5 k0 K
    二、受念处─ 观受是苦: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执受为乐的颠倒妄见。受是领纳的意思,即是感受外界的印象。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领纳到苦、乐、舍的感觉: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众生除了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幻想不断之外,到底也是苦,故人生是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执受为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 D; G5 ~4 H1 p9 {* M6 N$ Y" L6 D& C    三、心念处─ 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执心为常的颠倒妄见。心是生命的本质,但心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是由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取;而且思惟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以执它为常?由此观心无常,能使心念远离执常的妄见。
/ j$ e3 X/ b. E( q    四、法念处─ 观法无我:是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执法为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也是因缘组合而成的,故佛说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但众生无知,于假我法中,妄执为真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执法为我的错误。
4 L* d$ R) B5 Y2 _    四念处之名为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以智慧为体,能使身、受、心、法,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得到真实智慧。此后由于更加精进,智慧力则越增多,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向佛道。& r! @8 Y% x: M
    四正勤:又称四正胜,策励身口意之中,以此为最胜,即一·已生的恶心恶行,急令断除;二·未生的恶心恶行,勿念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令增长;四·未生的善心善行,速令生起。
! V4 M3 M" m7 T' x  d! o    四神足:是四种禅定名称,又名四如意足。谓修此四者,能如意生起神通。一·欲神足,即修道的欲望增进;二·勤神足,是精进直前,修行无间;三·心神足,是念念专一,住于正理;四·观神足,是修观离妄,心不散乱。" H  L- m2 c, k1 o
    五根:所谓「根」,含有二义:一·「能持」,如树有根,能持枝叶;二·「能生」,如树有根,能生花果。五根能持诸善法,能生诸善法,故称为根。一·信根:信本具佛性,因而发成佛之愿;二·进根:或称精进根,勤求不退,是修行的动力;三·念根:念本具佛性,念修道心, 更无他念;四·定根:摄心修种种道法,专精一致不散乱;五·慧根:修诸善法,而启发智慧。/ I( H3 F" N6 T% g3 u# d2 V5 i
    五力:所谓力,指五根增长,具有大力用。信根增长,能破疑惑和外道,名信力;进根增长,能破懈怠,使道业成就,名进力;念根增长,能除邪念,住于佛陀正法,名念力;定根增长,能一心不乱,入于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破烦恼迷惑,名慧力。/ u5 f7 y; G# }+ D0 P! T
    七菩提分:又称为七觉支。一·择法觉支:谓选择有智慧的真理,不选择无智慧的五蕴法;二·精进觉支:一心精进,趋向佛道,终不为无益苦行,迷信的宗教而行精进;三·喜觉支:修佛教正道,心生欢喜;四·轻安觉支:断除烦恼而生轻安,故此一觉支又名除觉支;五·定觉支:修诸禅定,不生爱见贪着;六·舍觉支:舍弃不实的境界,内心平等无有执取;七·念觉支:时时不忘三宝,定慧等名。; p, E. Z1 u: M
    若修行时偏向智慧,其心浮燥,则可用除、舍、定三觉支来均匀收摄。若偏向于禅定,其心昏沉,则可用择、进、喜三觉支,令察而生起) C- K0 V8 t# T3 {+ r) Z) E
    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是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不会妄修瞎行、徒劳无功。3 W4 ~9 i/ O3 ~& Q" q2 \
    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八正道是:1 x- {; ?0 e; }7 V6 Q& u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由闻四谛理,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若、空、无常,无一法能独立存在,也无一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而明了人生短促,要保持纯洁善良,不随流恶染,把偏执的思相,改正过来,步入正见。而正见是要多闻佛法,根据佛法的真理,分别邪正善恶等法理。凡是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断邪,培养正确的知见,这是进德修善的根本。
7 J3 A/ `8 v$ g5 u$ T( g* ~    二、正思惟:又称正欲。正思惟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为什么又名正欲?因欲有善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烦恼;善欲是大公无私(离六根本烦恼)的欲,即是正欲。换句话说,正欲是正常欲望的理想,凡人应该有此正欲理想,依着目标去做。唯事先须正确思考,立定意向,才能实践理想,做到成功。凡能实践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恶业,免陷于烦恼苦缚。
  O/ V1 x/ C0 g* K    三、正语:即言语要端正。言语是心声,由内心而表现于外。内心不正,则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随之而生,弄出祸患。要实践正语,便须戒止口四恶业,说话真诚,纯洁有礼,言辞合于事理。
& G; Y( o6 B* J! ]0 v/ z" z    四、正业:是指正当的行为。在家佛徒若犯杀盗淫的行为。如偷窃强夺他人财物,贩毒赌博,妓馆邪淫,骗取财物,都是不正业。
' e3 u. h! O5 J+ S8 Y5 Z    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在家佛徒要以合法的职业来维持此生命,教育文化机关的职工、商店的职务、医院的护士、或设办不犯杀戒的事业,均为自利利他的职业。出家僧尼是以修持佛法,宏法利生为职业。   [+ N( }+ T6 P: E
    六、正精进:即是离恶向善,勇猛精进的努力,叫做正精进。不论修那一正道,都是要精进。如果不精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故必须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进毅力,制止一切恶行,进修一切善行。
7 B' B* _0 y. D" M4 j  j    七、正念:即不生邪念,忆念正道。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陈,则无所畏。」就是说正念要坚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欲的诱惑,即使在五欲混浊的环境中,也不为它所染污。
) e2 E% a+ J. }% ?6 F7 a    八、正定:即一心专注,不向外驰散,故佛教以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以达到证悟的果位。 2 g6 F6 M! Z) i5 D) x* Y
    佛陀开示的八正道,已包含戒定慧三学,如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正见、正思惟,就是慧学;而以正精进为策励力,使戒定慧三学得完成。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要求解脱,必须循着此八正道实践力行。至于在家佛徒,如能实践八正道,也可以净化自己,进而净化社会,使大众行正道,建立善的、安乐的、幸福的人生社会。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6-30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如何修习不执著,我认为擒贼先擒王,最主要的核心是要明心见性。( N, n3 z/ W) `9 U1 }: V0 Y
《楞严经》第一卷有这样一句经文:“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 K2 Y7 [" |* j8 z' X* b宣化上人解说此句经文:佛听阿难说出家因缘后,便赞叹说:‘真好,阿难,你是大丈夫,能舍俗出家,但你应该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至今,即是从最初做人到现在,生死连续不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脱白骨如山丘,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都是因为不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常住,不增不减是真心,自性是清净,光明遍照的,但是你们不知道,都把它忘记了!’ + b( U* g9 a! n" B. C0 j: Y( y- E
我们之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便如无价宝珠一样,不知道便不能利用,又因妄想生灭心——识心——把我们支配得颠颠倒倒,弄得昏昏迷迷,根本这妄想是不真实的,但人不明白,便在生死苦海中,轮回流转,没有休息的时候,不能断妄想,便不能了生死轮回,这是佛对阿难说明,不认识真心,才受生死轮回之苦。十法界不出一念心,心是万法之源,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就是成佛作圣;心念纷飞,就堕生死轮回。7 U; c/ Z+ V) l9 X( h
( c6 \! K/ a1 ^3 j
主要问题解决了,一切帮助您去除执著的方法是助因,是善巧方便。您的真心象一面镜子,世间万物是镜中显现的微尘,有生有灭,有来有去,皆是众生颠倒妄想而致,而实无有值得执著的地方。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6-30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6# purifiedmind
7 P6 f) {5 \# R% R* D6 o# i. N  m) q9 L4 r5 P

/ ^! R* F3 t% k2 {- s. a睡前最后一念总是:唉,赶紧睡着吧,困死了!1 k0 G5 \5 U" K
醒来后第一念总是:唉,又得起来了,真累呀!+ v& f0 W" g: z+ K1 J( O7 c6 u
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怠慢早就自行了断了!
4 s5 [( F- }! e" V5 o生而为人,真是不幸,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睡前最后一念总是:唉,赶紧睡着吧,困死了!
' G$ |! n9 ~4 I& ^" M( L6 S( K' J0 d# r- e' s
哈哈,恭喜呀,有多少人想睡还睡不着呢,失眠呀。。。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6-3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11# PTL
3 j7 Z) C  O# J& e6 O' _+ }9 e% G' }7 _

9 s1 Z# @( c( o& V! s 老弟见笑,我实在是经常缺觉又补不上,身心俱疲煌煌终日,正常人都做不好枉言学佛,唉。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6-30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7-1 00:02 编辑
. l5 o1 {" h: v- v
如何修习不执著,我认为擒贼先擒王,最主要的核心是要明心见性。
% F8 y4 Z; o) A2 f' o《楞严经》第一卷有这样一句经文:“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 ...
% U: ]4 p0 ~* }MXJX 发表于 2010-6-30 19:52
, v: {$ |# P* x$ T

' O  b: ?% b! W$ @8 _5 k各人自有各人的因缘去修行,我空、法空只是一部份。要达到般若,最要尽知尽学尽修佛的教法。《解深密经》是佛陀说的修行次第後各修行方法的步骤,很是实用。
+ g$ z, J5 s  k1 B5 }, F8 v9 `1 }: r( Z% M3 I6 _0 {* k4 R
始终人是生活在人间,不能只谈空说妙。唯识学是生活在人间的义理,很有学习的价值。以我个人之见,最快得道的方法,如唐玄奘大师般,求生兜率内院,跟随弥勒菩萨修行,当弥勒佛降世时,亦降生成为弥勒佛坐下的弟子。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10# Lison67
' m0 ~9 O$ u' I) n, R) G睡前最后一念总是:唉,赶紧睡着吧,困死了!
- S, Y! ]" Q5 c" V9 }4 A醒来后第一念总是:唉,又得起来了,真累呀!
' f/ a: ^& y) @0 b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怠慢早就自行了断了!
$ K2 F- M2 S$ U+ f# T2 i生而为人,真是不幸,苦海无边,回头是岸!{:1_ ...' s: k2 b* L; Q0 Y
Lison67 发表于 2010-6-30 22:16
& J1 y0 j1 i2 |$ ]- V* q5 s

( k3 I, y5 @  n* K3 `* [, J在唯识学,睡眠是无记,是善恶不定的。% k* |+ |+ w7 F/ j
, k+ T; w# D6 A+ D: K
老兄,睡眠是好事,对身体有益,请休息!但请别忘记,睡醒後要打坐啊!哈哈哈!祝身心轻空!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1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1 --- PTL- q' f, }" `! ]9 Z; q/ a& a
睡前最后一念总是:唉,赶紧睡着吧,困死了!* b3 o% j2 b! e4 Y+ o% b
哈哈,恭喜呀,有多少人想睡还睡不着呢,失眠呀。。。
4 e/ I6 s+ ^4 cPTL 发表于 2010-6-30 22:26
: z! @6 A6 t5 N" Z+ b  M2 }
0 m7 V! W" x/ H- y; s; ]5 g+ u4 h
失眠可以嘹天!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1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这是人体和精神的组织、结构、特质、和功能,再者,肉体如何与精神配合出现「自我」的幻觉。人与环境所产生的矛盾就是从「我执」开始,亦是「苦」的开始和来沿。
9 Q' v6 @( s. u9 b) G6 @" q0 n: }+ W% I! X% }& B; t( S
佛陀与弟子讨论法理时,多采用反证的方法,因为可以避免执着、或趣向偏激,或存憎上慢心、或贪安逸不再求向上求法。在《解深密经》的《胜义谛相品第二》指出如果修行人只修行以下的单一个法门,虽然这些都是佛陀所教之法,包括色法与心法,但始终不是究竟6 X  J* e% h! B8 n# B/ ~

& T# e* Z4 E0 B, Y. e1. 得蕴故。即研究「五蕴」,生命元素的构成。「五蕴」是色-受、想、行、识。7 ~, {# p7 s) j. f- Z$ n' c* U1 B8 Y

) B* T' P; a7 x7 @+ Z" c2. 得处故。即研究「十二处」生命认知功能的构造。即研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 W2 J9 j! S& ]* e
7 q# v% l, p9 J& q9 Q* a2 E5 G$ K
3. 得缘起故。即以十二因缘,研究生命的展开、变化、和流转。) J! i% }  @( j5 z/ u; q7 J
& F5 r" |& Z% \3 Q2 S  H! W
4. 得食故。即研究「食」,滋养和维系生命的方式和途径。「食」是指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 T- W) A4 w5 G/ ^) U" y3 \5 S) _

9 P' ~* f3 B; E( m5. 得谛故。即研究「四圣谛」,生命四种真理是:苦、集、灭、道。
8 u6 ]# d" d- ^
! V1 a2 T* u/ J. d( f# g; H6. 得界故。即研究「十八界」,构成宇宙世界的十八种成分。' I2 c% X0 p; t* L$ I6 `5 ~& m

/ c6 Z2 z; g4 Y7 O& q4 c7. 得念住故。即研究「四念处」培养注意力,使有意识地把精神凝聚於真理。" b% p) M( E1 i. e2 H/ v( y4 I

; V# u/ M0 q: [( o# p8. 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得觉支故。即研究「三十七道品」,例如正勤、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 a2 y- _/ L* u4 u" g! H# C+ s

. l5 J2 E( H" j+ ~3 D1 v' f5 w9. 得八支圣道故。即研究「八正道」。
, A6 A2 z2 c* x4 N( r5 n7 M; Q. l
! T! g, t, z9 Z- o; o- z9 Q在学佛以来,我不断觉得有所欠缺,总觉自己有很多迷茫之处,现在明白了,原来是自己仍未把佛陀教法的深层含意弄清楚。要追求无上菩提,佛教是主张自省,原因是要自己不断提升心理品性和觉悟能力,要学尽、明白通透、和修尽佛陀的「所有」教法内的深层义意。到了某一阶段,不要停留,要再向前走。到最後,修行人是不用刻意勉强自己去作出修行的样子,因为他们的修行已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可以说他们每刻都是随意自在。
! [2 N% N' l) W+ a) U8 N1 T" `4 B* g$ F$ _$ Y
从前认为,学佛求成佛是「贪」。但原来不是,因为愿力才是支撑学佛的主要动力来沿。如果没有求,就没有学佛的坚持和劲力。从唯识学来说,「欲」是可以的,但由於「欲」所引发的「贪」念便是恶。但如果由於「欲」所引发的「信」和「精进」是善的心所,与真理呼应。
1 d1 o2 P$ K+ B  w
5 g/ n* L0 w9 d. a! i$ `) K; r. B请指教。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谢谢,受教了。师兄可以把唯识的一些经论转发在这里呀,让大家更多地收益!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17 -- PTL5 a" ^" K) l: I" D1 _8 e6 N
谢谢,受教了。师兄可以把唯识的一些经论转发在这里呀,让大家更多地收益!' \5 p3 Z" k# x# h: [
PTL 发表于 2010-7-3 18:25

6 I) K( f( z; u2 S6 E, M3 O. e9 f6 O. X
PTL,太客气了,我仍是十分肤浅,分享经义是可以的,但我有的都是硬页版,但会尽力去找寻soft copy。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7-5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8# purifiedmind
: C. D! c7 ^* D
6 u, u; [8 I( n" u2 J$ f$ D0 t! r: O. H/ u' _
你两人都是大好人,肯定能今世成佛!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19# Lison67
* V$ Z+ N4 b0 B5 d0 J! f/ H$ a2 K) n你两人都是大好人,肯定能今世成佛!# H1 h3 i" V! M6 E
Lison67 发表于 2010-7-5 21:44
8 z5 Q8 ^6 [. b! B

3 ?6 I. z# O" @4 |- ^以老兄的慧根,亦大可以今生成佛。到成佛时,大家就可以知道当佛在进入「无依涅盘」之前一刻,把最细微的烦恼、功德等等完全也消灭,看到真正究竟「空」的境界是什麽样子了!哈哈哈!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7-6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 purifiedmind
6 E, P' U) E1 Y! ]( W# C% |定要先下地獄陪伴地藏王菩薩至地獄完全清空,應該這樣才是「空」的完美境界!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1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受益,感恩。祝福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30 03:08 , Processed in 0.43345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