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Halifax:灾难之城
, T! {8 Y: ?' H6 X r3 B8 ?: z
6 s' b# I0 b' m: l1 W, z1 o. m从省议会厅出来,大约9点多钟,再往海边走一个街区,就是游人如织的Halifax Waterfront了。码头上有多家游船公司,提供海港地区的各种海上旅游项目,其中最受好评的,当数Murphy's Cable Wharf:他家的旅游项目最多,既有休闲的海港历史游、游船晚宴,又有比较刺激的深海钓鱼,非常诱人。不过其中一些项目只在七八两月开放,还有一些则有时间限制,时间、内容和价格都合我意的,只有休闲和刺激度都适中的观鲸游(Nature & Whale Watching Tours)。上半年去太平洋边的温哥华岛,计划观鲸,结果却因为天气突变而泡汤,这次来到东海岸大西洋,不管怎么样也得弥补一下西海岸的遗憾了。, V6 u) I0 q M
0 A1 L: O& J" s Y4 ]

5 q4 Z( c6 ^' _# j3 L) tMurphy's Cable Wharf和观鲸游船哈里法克斯人三号(Haligonian III)
9 `. Z) ?. V7 C0 d' ^& v G) B2 A
# W" t; B. F% d我在正对码头的售票处买好10点半观鲸游的票,乘着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决定再去隔壁的大西洋三省博物馆(Maritime Museum of the Atlantic)瞧瞧。大西洋三省博物馆建于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收藏了数万件与航海有关的模型、实物,是加拿大最大的海洋博物馆。博物馆的门票是全天有效的,可以在等待观鲸船启航的间歇进出展馆,也可以在观鲸船返航后继续参观(不过我因为下午有别的旅行安排,只在馆内呆了一个多小时,而没有再参观)。
0 r" v( X2 K3 L6 K
) Z8 R8 t _7 L$ W7 J博物馆有两层楼,一楼除了接待前台和礼品店外,主要是实物展览,包括加拿大海军在世界大战中的遗物,以及一些真实舰船的展出,二楼则以船模展览为主,包括帆船时代(Days of Sail)和蒸汽时代(Age of Steam)不同风格的船只模型,船模爱好者到此定会流连忘返。对我而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Halifax大爆炸”(Halifax Explosion)展览和二楼的泰坦尼克遗物展。4 P( p9 F) B3 q! z/ {& v( e* L1 [
/ L I! M; g# K0 [
* B2 F6 b" d/ }2 W9 p- y$ S
大西洋三省博物馆和大厅里展出的各种帆船
2 n- w% a' [& K9 V& t
: A+ \# D* K, r5 V1917年12月6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在欧洲战场上持续,这天清晨,法国货船Mont Blanc从Halifax东南海域的McNab's岛起锚,驶入贝德福德海盆,船上满载了2300吨的苦酸,200吨的TNT炸药,以及一些其他的弹药。与此同时,一艘名叫Imo的挪威货船,从Halifax启航,前往纽约装载货物,继而运往欧洲战场。由于Halifax海域的水道狭长,挪威船上的船员又操作不当,Imo船在8点45分左右撞上了Mont Blanc的船头,Monc Blanc上的易燃物资顿时因撞击而起火,船上很快成为一片火海。事发突然,港湾内的工作人员来不及发出严重的预警措施,大火反而引来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在海边围观。20分钟后,大火化作一声巨大的爆炸声,整个Halifax的海港地区顷刻间化为废墟……约有2000人在爆炸中丧生,近万人受伤,爆炸还引发了海啸,将附近的树木、铁轨、房屋以及船骸吹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 n1 e' u' M6 s! _* u, S! o9 d
9 W4 i2 p7 `5 T5 i4 C# J6 A: `: |“Halifax大爆炸”是广岛原子弹之前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爆炸事件,它相当于三千吨TNT爆炸的当量(广岛原子弹是一万五千吨),至今仍是人为事故造成的最大爆炸。博物馆设了一个小放映厅,详细解说爆炸的前因后果,并展出了爆炸事件的各种遗物,包括死者名单、城市废墟的旧照片、船只残骸、搜救和重建的报道,以及亲历事件的人们留下的只言片语,其中有两句话尤其令人难忘。
" N/ h7 |1 G; U3 Y
: U2 b! V. T- Z* F, p/ h0 DJames Pattison是Halifax的一名小学生,事故当天,他正与两个弟弟Gordon和Alan走在上学的路上,海港的大火吸引他们驻足观看,不想爆炸骤然发生,世界归于黑暗。James恢复知觉后,说了一句话:“这是世界末日了吗?”(Is this the end of the world?)他在身边找到了Gordon,却遍寻不见Alan。同时,James的妹妹也在家中遇难,母亲则被送往医院抢救,几天后,Alan的残骸被找到,半年之后,James父亲的尸体才从他工作的炼糖厂废墟中挖出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令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阴阳永隔,支离破碎。
' ]5 |& ~. T: ?$ b7 C7 G3 l5 i5 r, _5 Z/ Z o8 ^6 a
William Swetnam则是Halifax一名教会牧师,事发当时他与家人正在家中。爆炸发生后,他从废墟中救出了女儿Dorothy,然而妻子和儿子却不幸罹难。他参与了灾后的搜救与重建,看到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满目疮痍,愤怒地说道:“假若这是上帝的杰作,我就撕碎我的牧师衣领!”(If this was the work of God, I would tear off this clerical collar!)
~0 v+ h6 e4 r8 [) f5 e7 J5 w6 H, r9 x4 E8 m8 t+ k

4 l2 \# q0 n+ h: ]6 U(左:泰坦尼克号模型;右:10分硬币上的蓝鼻子原型)8 k+ N T2 k: t! B, z0 }" ^4 P
4 q3 q2 g9 z) }- S+ z- }* A' ~9 V关于泰坦尼克号,我们因为电影和课文似乎了解得相对比较多,但它与Halifax的渊源,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了。1912年泰坦尼克事件发生时,Halifax是最早收到求救信息的城市,也是最早派出救援人员的地方。泰坦尼克实物展包括了许多搜救泰坦尼克的过程中打捞上来的历史物件,并介绍了一些事件的遇难者,还展示了泰坦尼克号的船模,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规模较大的大西洋沉船事件的残骸遗物。) Y& h( x% c5 O! R
1 i9 s/ ]# V$ c, O# G0 uHalifax亲历了这诸多悲剧,10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在观看这些前人的遗物时,或许不再有那么多的触动。但联想到如今仍有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天灾人祸,我觉得回顾前人的悲剧,除了引以为戒之外,更该从中学到的,应该是那种不畏灾难的信念吧。
) V) z8 _) ~/ z- k5 S. a
9 o/ j4 c6 u7 n* O; p9 \" J( t博物馆的其他展品也都各具特色,船模展中包括了10分硬币上的蓝鼻子帆船模型(没在Lunenburg看成真的,看到这个完整的模型也是过了眼瘾了),展馆的东门外,则有各式的船锚,以及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测量船CSS Acadia号,这艘船就停泊在Murphy码头隔壁,很惹眼,是博物馆拥有的唯一一艘大船。而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它是“Halifax大爆炸”发生后海港中唯一幸存下来的舰船。
4 I4 v! M% ]4 n9 Z
- ^6 k9 n; n6 j7 G' ] 
1 g" b& e3 s/ F( L/ R(左:海上测量船CSS Acadia;右:博物馆的另一艘小船Windekilda)
; @4 A7 E- P3 m6 d1 I/ r
% O" ^$ }5 K A5 _Halifax Harbour:海上观鲸 j+ i: u- J+ j. _. T
$ h, u( t4 L1 F2 L; N4 U
虽然CSS Acadia可以登舰参观,但看完“大爆炸”和泰坦尼克号的展览后,距观鲸船出海只剩下十几分钟了。我只好把码头上其余的热闹搁在一边,排队登上了观鲸小游船──哈里法克斯人三号(Haligonian III)。
; `; }3 w8 s3 Z
7 Q, Y, t, V: ]; ~6 c观鲸游船不大,可出海观鲸的游客却出我意料的多,游船观景的顶层几乎坐满,下层的船舱内,也有不少游客,要知道这可是个平平常常的周三的早上啊。后来从谈话的语言中听出来,游客中有不少来自德国,结合之前在Moncton的经历,加拿大东部的海洋各省还真是欧洲游客们的主要度假场所,尤其是德国游客们。说来这也情有可原,欧洲到这里飞机不过六七个小时而已,甚至比我从Edmonton出发还要近,比到美国东部也要近一些;而且,德国移民在海洋三省早期的欧洲移民占据重要地位,许多欧洲的德国人对这里也有一份独特的情感。/ q8 ?$ b8 j/ k- S" S6 M3 F
# y! h: c8 A) E. x10点半一过,“哈里法克斯人三号”准时开船,不一会儿,Halifax的高楼就都成了一排排“小盒子”,城市全景、港湾另一端的Dartmouth,以及横跨海湾的麦当劳大桥(MacDonald Bridge)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游船上共有三名工作人员。一名伶牙俐齿的女导游,对Halifax海港的一切如数家珍,看那架势,恨不得把码头上每一条船的名字来历都细数一遍,让人佩服;一名皮肤白净的小姑娘,从熟练的举止看是船上的副手,却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三个人里头,只有胡子拉茬,四五十岁模样的船长比较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 f& J' A0 s) W% n7 G7 f) ]
4 a4 r) p- T; l# e- w1 B

7 U& j& k0 Z3 ~1 @3 XHalifax, MacDonald大桥以及海港
$ S9 }- i) k! R& i3 o# p& i9 H: l9 `( n7 Z r( D- B
游船沿途经过港湾内的两个小岛。一个是方圆不过一二百米的Georges岛,该岛在历史上曾是海上重要的军事要塞,现已开辟为国家级历史遗址,但还没有对外开放,游人只能在游船上,远望岛上的灯塔。另一个就是与“Halifax大爆炸”有关的McNab's岛,该岛也设有灯塔,做过Halifax的军事前哨,现在岛上还有少量居民居住。' _! w7 b& s; ?( @
1 |' I9 v% k) ]. z: Q8 o* |4 A
. B4 o; N2 Z& q$ w2 Y5 Z/ u# q: [
(左:McNabs岛上的灯塔;右:女导游展示龙虾)! }* q9 D [' s6 m" a! h, T0 h; D8 `
! o# v+ s' `& l8 K X/ |, _ E过了McNabs岛,眼前出现了一大片宽阔的海域。女导游刚刚还在讲Halifax的历史变革和时代沧桑,忽然话锋一转,将Halifax地区的生物资源娓娓道来。游船行驶到某处忽然停了下来,只见她拿起一根杆子,伸入海底,没费多大劲儿就捞起了一只铁笼子,里头有一只鲜活的大龙虾。显然龙虾是预先留在这里的,但还是令游客们激动不已,争先恐后地跟龙虾合影,当然捎带也跟着女导游上了一堂生动的龙虾知识课。, h" E* m i5 R) I
$ S9 o7 u6 A$ ?
龙虾之后,游船继续向前行驶,最让我关注的“观鲸”节目开始了。此时Halifax的陆地已小得只剩下微微的地平线,一大群船只聚集在前方的海域里,我们的游船也跟着停了下来。按照导游的说法,这一区域经常有鲸鱼们光顾,只要运气不差,今天必然能看到一些。接着,导游便一样样地列举Halifax近海的鲸鱼、海豚、海豹等等大型动物,内容之丰富,基本上超越了所谓的导游书的范畴。不过我的纳闷和好奇很快就得到了解答,这位漂亮的女导游持有生物学的学位,根本就是拿专业来压我们这些业余学生么,啧啧,“人不可貌相”啊。
, i5 e6 f) x" b. R0 _* G
. T& b2 C; ~+ hHalifax附近海域共有明克鲸(Minke Whale)、座头鲸(Humpback Whale)和鳍鲸(Fin Whale)三种鲸鱼,其中鳍鲸是地球上第二大哺乳动物,体长体重仅次于蓝鲸,不过数量已经非常稀少,属于保护动物,看到的几率微乎其微。同一片海域还生活着两种海豚:白腰海豚(White-sided dolphin)和白喙海豚(White-beaked dolphin),以及两种海豹:港海豹(Harbour seal)和灰海豹(Gray seal)。
; b* E6 k0 b+ W, q4 i5 U' H
' T; i% _% Q& A 
$ X# V( N: e' Y; H( S, I) v$ Z(左:逼近外海;右:翻腾的明克鲸背影,可惜没露出背鳍)
4 z" z9 ~0 @- g8 } e- b6 n7 l8 w/ a: B! E2 I h
导游刚介绍完,便指着眼前的一小片海域喊了起来,有鲸鱼出没了。我立刻抬起相机,一眼不眨地跑到船头,凝视着海水,却半天不见动静,心中不禁失望。这时只见女导游从船舱里端出一杯咖啡,坐上船头的小平台,胸有成竹地等待鲸鱼的出现,她一面讲解鲸鱼的习性,一面让我们静静聆听鲸鱼的“歌声”。
! _, v" w$ K7 P4 A) X. C, I5 A6 | t& \7 a- h
导游的淡定是有道理的,担忧看不着鲸鱼是多余的,因为海中不止一条鲸鱼,很快我就看到深蓝色的鲸鱼在船前船后、船左船右上下翻腾。导游介绍说这是北大西洋最常见的明克鲸,在海里面看起来似乎不算很大,但也有六七米长,跟我们乘坐的游船差不了多少。看够了鲸鱼,一群姿态可掬的海豹又来凑热闹,顺带着还有一大群聒噪的海鸟,看样子像是要开海上社区大会呢。
: Z1 a7 n- T( D# W0 m) P! ]2 e3 ~: V+ g! c; C7 Y- T
我总忘不了在游船上凭栏远眺时目睹的一个场景:一只黑色的大鸬鹚展开双翅,在海面上轻轻掠过,它飞快的速度,几乎能赶超我脚下机器发动的游船,那一瞬间,它优雅的姿态令我由衷赞叹和感慨,赞叹自然的神奇无尽,感慨人类的微不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