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2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六
- @4 z( u; L5 P4 n' t9 E , H2 U8 O+ E1 M& b6 t; p$ |& E
■ 抓住关键期 赢在起始处 , p( H* R x' [: A8 q0 b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错了吗
. t; K# ` X( S ■ "敏感期"有什么特点 3 B8 W! q" i2 u# I* V7 S
■ 给孩子无限耐心的爱 5 K+ d' a5 Y# ]0 r$ b, r3 {
■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热情鼓励 . m$ H- w! f1 {8 Z# R$ G
■ 给孩子无限尊重的态度 ) w7 j1 N5 N- o6 A( b/ ?
3 l) x, l) n" T& O ■ 抓住关键期 赢在起始处
, N% ~+ ?! p. x7 v8 r1 z% ?/ A 我讲的第三点是,成全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都要"抓住关键期,赢在起始处"。
* E5 ~: N7 U$ Q/ a' E9 L0 M 人的生命中存在着无限的神秘性,无限的不可知性,对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保持谦卑、敬畏和谨慎。今天所有的对人生命的研究并没有使我们有把握说我"洞悉了一个生命",也没有任何人有勇气说"我找到了生儿育女的秘诀",你翻开所有儿童教育专家的著作,你能够看到的都是根据有限的临床经验和生活经验得到的 "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结论。任何一个伟大的儿童教育专家都是对儿童耐心的观察者、陪伴者和对话者,他所希望的都是父母们能够用心、减少粗暴和忽视,他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给予你启示和借鉴,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别人说话、作判断、作决定,所有的儿童既是"唯一的一个人",又是有着极大差异的人。教育儿童,做个"新父母",其实也就是回到一个学习者的立场上来。
; I* a/ j9 A: f0 j, Z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错了吗
1 d5 O9 S4 m* V0 d; I2 U0 N 我们中国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对的,但是它所揭示的并不是一个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把这句话的落脚点落在了很糟糕的地方,比如看这个孩子有没有官相、财相、福相等等非常世俗的诉求上,反而忘了它的本意和真诚的提醒。这句话的本意并不只是对未来的预测,还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早期教育深远的影响。早期教育没有尽到责任,它可能铸成的就是一生的大错。早期教育尽到责任了,我们就可以从一个孩子的童年看到他一生大致的轮廓。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大体相同的话,他也认为孩子在五岁之. E- j p/ N6 k, T' q& {- C/ O# A
前,你把他教育好了,以后的成长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如果这个阶段的教育出了重大差错,那就麻烦了,你对孩子所费的功夫就如逆水行舟,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毫无成效,很多父母就是因为不知怎么对待已经变坏的孩子而性情大变,生活在狂躁、失望、沮丧和束手无策之中的。
2 ~1 W6 B) R+ i. I* ~3 u 教育中最遗憾的事情大概莫过于"早知如此,悔不该当初",可惜人生根本不能推倒重来,像文学家蒙田说的那样,"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你错过了这个季节,就很难补救与改善了。 % Z: U8 D3 R2 P$ s: ^0 c" S6 f
■ "敏感期"有什么特点
. l; k% j+ L [: [+ E4 Y z1 j* S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成长最为重要的是"0到3岁",这是生命中最神奇、最神秘的阶段,人通过"本能工作",通过"本能构造了自己",正是这样的生命的"主导本能",使儿童身上深不可测的秘密逐渐展现出来。 , Q, s1 o, s8 ]( p' {' |
蒙台梭利把敏感期分为:
3 _3 b+ {2 T4 k( j( n 秩序的敏感期。幼儿对秩序的敏感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就可以感觉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蒙台梭利曾亲自碰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母亲抱着一个1岁半的孩子,因为热,母亲脱掉了外套,把它搭在手臂上。这时孩子哭了起来,而且越哭越凶,无法使他安静下来。但是,当蒙台梭利要他母亲重新穿上外套后,这个孩子停止了哭喊,并笑着向他的母亲伸出了手臂。因此,蒙台梭利说:"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真正的快乐。"反之,"就可能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障碍,成为变态的一个原因"。 2 K5 Z# a. ?6 q4 f) [2 _3 D* s
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岁至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们的注意往往集中在细枝末节上。蒙台梭利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约15个月的小女孩坐在花园里的砖块上,她不看艳丽的鲜花,却全神贯注地盯着地上,原来她在看一只颜色跟砖块一样、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昆虫,她显得十分快乐。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我们成人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
- |# G% ], o7 i7 ~; I, U 行走的敏感期。这是在幼儿的发展中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的第一步通常标志他从1岁进入2岁。蒙台梭利强调说: "学会走路对儿童来说是第二次降生,他从一个不能自主的人变成一个主动的人。这番努力的成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9 X1 t3 e+ K; u) B4 u/ M5 D
手的敏感期。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举动的最初推力代表了幼儿自我要努力进入外部世界之中。大约在1岁半至3岁之间,幼儿经常抓住物体,特别喜欢把东西打开,随后又把它关上。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蒙台梭利说:"人的手如此的精细和复杂,它不仅使心灵能展现出来,并且它使整个人跟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人'是靠了手占有环境的'。" t! e" H# @) B" w2 G1 T
语言的敏感期。幼儿开始是牙牙学语,然后说单词,接着将两个单词组成句子,再就是模仿更复杂的句子。这些阶段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的,不会截然分开。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 _) o6 c T. Q
■ 给孩子无限耐心的爱 9 y3 o, L# V7 ?# l [- {( ^6 g
那么对父母而言,在孩子这样的发展的"神奇阶段",应该做什么呢?
) w2 S& `0 s; A% U' u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给自己孩子一种"无限耐心的爱",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责任,就是父母要尽最大的努力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使他获得尽可能多的温暖、安全、宁静。人的成长都源于本能,它既是一种生物性的,又是一种"文化性" 的成长,这样的成长也不可能仅仅靠食物就能成长。老鼠单独关在那里,长大了还是老鼠,人就不同,人非要伙伴、爱抚不可。越孤单的孩子眼神越迷茫、黯淡,童年的孤独会影响到他的一生。这一点蒙台梭利说得特别有趣,我读到这段文字时颇为惊讶,她所说的情形,我在乡村生活时并不陌生。 % I: _; ~9 p6 y
在劳累的哺乳阶段,哺乳动物受到体贴照料它们后代的本能的支配。一只普通的家猫提供给我们这种关心的例子:它把新生的小猫藏在黑暗的地方。它尽心留意它的后代,甚至不让它们被别人看到。但隔了一段时间后,当它们变成美丽和富有活力的小猫时,就让它们出来了。
, f* x# z0 I# W3 `+ {( M* v" x 在这段时间里,母亲是她儿女的奶妈和帮手,把它们藏在一个安静的隐蔽的地方,避免光线和噪声打扰它们。虽然这些幼崽通常天生就有发展得很充分的各种能力,能够站立和行走,但它们的母亲精心照管,把它们与群体分开,直到它们获得更大的力量,能够使它们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到那时,她才把它们带到群体的成员中去,于是,它们就能生活在跟它们有亲属关系的一个群体里。
! k2 H( k" ?. @5 h, ]2 g 同样可以说,人除了应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给予精心的照料之外,也应该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 ! B# c# z+ v9 a8 G- ]
爱是什么,爱就是保护,爱就是对你两岁之前的孩子像动物一样用自己最母性、最父性的本能去疼爱。在前面我也说到,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放下自己所有娱乐、休闲和其他的琐务,把疼爱、照顾孩子当做最大的事情。
/ n: c" G0 a5 S8 x ■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热情鼓励 $ s* c0 r4 e& ]# h$ Q( m
其次在这个阶段,孩子最需要父母"无限热情的鼓励",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受本能的主导,同时也是父母鼓励的结果。鼓励不仅能够使孩子成长得更快、更顺利,鼓励还会成为一种文化,让孩子明白自己生活在爱之中。让孩子更为信赖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更信赖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人,鼓励会使一个人慢慢地找到生命的方向。
0 @- y) d5 y; H* I7 e" K# o0 c 我们怎样才能当好父亲、当好母亲,也许我们重新做回一个孩子就可以了,我说的是应该让一颗童心重新回到我们的心灵,就是我们能够以孩子的方式去看一个孩子,而不仅仅以一个成人去看孩子,这样我们才能从孩子的一切变化中看到神奇,也能从孩子最微小的变化中看到最伟大的意义,我们变成了赞美者,变成了怀着感恩之心的人,我们的口中也含着蜜,眼睛中充满了欣喜与鼓励,我们把所有的热情都转化成自己对孩子无限的期待。 " P( _& O( D5 f3 U: \
有位诗人曾经告诉我,他育子的故事。他说他的女儿读小学四年级之前一点都没显示出写作的天分,有时他也会遗憾自己的遗传优势没有在孩子身上显现,到了孩子读五年级时,有一天突然写了一首颇不错诗,让他极为兴奋、惊讶。他就郑重地把孩子叫到身边,告诉她你只要这样写下去,一定会有大出息。孩子听了父亲的话,也极为兴奋,眼睛亮闪闪的,后来果然成了一个优秀作家。这位诗人说,也许你根本难以判断你的鼓励会产生什么效果,你只管鼓励就是,在鼓励中孩子一定会找到适于自己发展的最佳之处。
, W7 a+ e. U5 t& ]1 r4 F8 y( Q ■ 给孩子无限尊重的态度 2 ?# T: A* e+ [; X! i1 _
我还想接着说,作为父母还应该以一种"无限尊重的态度",对待一个生命成长的自然。任何一个生命成长都包含着"非如此不可",只有"如此"才是最好的"生命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就是一种内在性,一种天然如此的成长方式,对这样的内在性,尊重它、鼓励它、小心翼翼地帮助它才是一种最恰当的方式。比如有些孩子是习惯用左手的,以前我们总是要把它改为右手,这样的"改" 很可能带给孩子很多我们所不知的麻烦。在人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的就是生命成长的自然。相信任何一个儿童"这个样子",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们不要试图去改变他,我们也不必去勉强他,他最大的优势就在他本来是什么样子,顺之者昌,逆之者就成为一种"害"。# b8 A4 \3 G, ]* f2 {6 x
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对孩子成长的忽视当然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但是现在更麻烦的却是,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一家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常常严重干扰了儿童成长的内在秩序,不断地用你所谓的爱的方式,让他变得不能忍受,变得极不耐烦,变得烦躁不安。什么叫溺爱,"溺爱"中其实最要命的不是爱,而是"溺",溺就是过多、过度、不节制,就是剥夺了一个生命自然的感受力、自然的成长方式。这也不是尊重,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在于,一个儿童很可能一直"长不大",一直无法"社会化",最终成了一个"超级婴儿"。 & J' ?8 X- k/ M: o
可以说父母养育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教育方式,"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从摇篮开始的",确实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
. a7 R1 y' u4 e: I5 W0 l
6 w4 W$ D# n* a; d. T2 c" H1 n 卷七
2 e1 V9 t+ m& h4 |. i, V 8 s4 R% c) n/ |& }, _
■ "母本"很重要,范本更重要
5 G' C' e, B6 J% d( c9 G% Y% f ■ "我们的事业是做个好父母" " c1 O0 L$ q/ r- P
■ "你的孩子身上带的土少"
q) r& P6 {8 q ■ 你上的是快车还是慢车 $ \3 n1 T: W9 B: {0 N
■ 在古代,当动物还能像人一样说话的时候 . n# b5 r) u) i4 x7 g
4 D. f- \9 x1 b: R% b0 ?
■"母本"很重要,范本更重要 + m2 J' }. _1 O Z7 {$ o+ V2 P# w
马卡连柯特别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示范,认为父母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您怎样穿衣服,您怎样与别人交谈和怎样谈论别人,您怎样高兴和忧愁,您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您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具有重要意义。孩子能发现并感觉到语调中的细微的变化;您思想上的所有转变,都会通过无形的途径传达给孩子,而您却没有察觉。如果您在家里很粗暴,或者爱吹牛,或者酗酒,甚至更坏,您侮辱母亲,那么您就不必再考虑教育问题了:您已经在教育您的孩子们了,而且在教坏他们,任何最好的忠告和方法对您都是无济于事的。 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
% t: P& C6 ^2 p/ s1 ]% Z& p 这样的示范,使我想到生养一个孩子,不但"母本"很重要, "母本"体现在遗传上,遗传确实是最要命的事情,同时孩子出生以后,父母的示范,"范本"同样重要,遗传决定的是人最大的限制在哪里,比如你学习游泳,同样年龄开始,一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时间,最后结果肯定有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天赋在起作用。而父母的范本,则是在给孩子进行一种影响到一生的启迪。潜移默化,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做事耐心的父母,孩子往往也比较有耐心;性情温和的父母,孩子的性情往往也会比较温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像刻印一样,难以被改变。
* s/ U6 z, Q4 u/ u) F& q0 E ■"我们的事业是做个好父母" 1 E9 q% q, }- z5 |/ R. G) h0 {
上面谈到了遗传问题,我还想接着再谈几句。
3 Z# H/ S+ i' v; v* h5 R 就遗传而言,相貌、性格、健康等方面可能更具有一种直观的 "可见性",智力问题,我觉得应该"存而不论",就是你知道人的智力方面的天分是有很大不同的,但你不妨不要太在意它,因为你很难知道一个人的限度在哪里,也很难知道一个人所谓的限度对你一生的发展到底是劣势还是优势。按照德国那位把低智儿童培养成德意志奇才的伟大父亲卡尔•威特的观点,人的天分是不断递减的,也就是早期开发非常重要,如果过了最佳时期,人的天赋就会越来越少,要培养人的才能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不妨把问题的角度转换一下,对一个孩子的发展也许* ~; [4 f3 v% I- d
根本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你能不能尽早地开发它,恰当的地引导它--卡尔•威特说这样的工作应该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如果是从第三天才开始,那么你就晚了两天",可以说,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确实是一个家庭的事业核心之一,所有的收获,并不是由孩子的天赋决定的,而是由你的投入决定的。所有的成功都不可能是平白无故的,成功一定有它的理由。一位把自己智力平凡的女儿培养成清华大学高才生,后来孩子又到剑桥读博士的父亲告诉我,他和他的妻子都只读到高中毕业,"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工作上有什么作为,我们的事业就是做个好父母。我们也没有什么娱乐,我们的娱乐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上一代的不足,也可能成为养育下一代的优势,当然,还得有父母的觉悟、有父母的坚持才行。他的观点,对很多家庭应该都是个启发。 : C: T7 N/ f8 a- m
■"你的孩子身上带的土少"
~; w* s' n6 c z 我刚才说到"一个人的限度对人一生的发展"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个劣势还是优势,我还想补充几句。怎么说呢,就人的一般定义上的发展,其实它并不以上清华、上北大为标志,寻找人生最佳的发展点才是更为核心的问题,人最佳的发展都是在自身意义上的发展,一个学业成绩不佳的人却可能有非同寻常的人际智慧,有高超的人气,可以成为领袖,成为国家总统,一个沉默寡言、有严重交际交往障碍的人也可能是个卓越的哲学家,可以说劣势往往意味着另一方面的优势,关键看你用什么尺度看待孩子,如果你能够依照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评价尺度,这对孩子而言实在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 N1 e/ q" b: |1 ~, b7 z. y 有个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很为之发愁,有一天她找到一个老中医,问医生怎么办?医生说,没办法啊,谁叫你孩子身上带的"土"这么少!医生说的意思是,这个孩子特别聪明啊,所以对节气、气温升降等等都特别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别的孩子没事,他却受惊扰了,生病了。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还可以延伸一下,人类历史上,很多天才都是体弱多病的,或者心灵有某些不可医治的隐疾的。有个天才的大提琴家,别人一听她的演奏,就说这样演奏的人,一定无法长命,结果确实如此。
8 [1 S: \4 R# u; B% w5 R! D 依照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评价尺度,这对孩子而言实在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5 S9 v4 R( P! F5 X" X) t
■ 你上的是快车还是慢车
) v0 T9 u* b. G 以上说的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说人的天分是个问题,人的选择则是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比如,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有个乘火车理论,就是一个人可能开始时发展比较慢,但是他后来搭的是一部快车,他一定比开始发展很快,后来却搭一部慢车的人,跑得快得多。这个故事背后说的是,更要紧的也许并不是人的智力,而是看你所选择的"发展空间"需要你什么,如果需要的正好是你的长项,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天才"。
8 n) Y% `% s/ i6 x: | 发现孩子的长项,是每一个父母最重要的工作。
, e/ z J9 M* q' J# e' y, E7 U3 f 当你还没发现孩子长项时,应该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兴趣所在,可能就是长项所在。 , ~1 N, A! R4 K2 o0 l) V) T6 z
遗传决定人的限度,选择则可能决定人的命运。 . d( _$ g% t' w* O' e" a, e* x
当然,教育要研究的是更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孩子毕竟不是天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怎样让这个普通人成为优秀的人-- 像成功的父母一样优秀,比平凡的父母远为优秀,这不是共同的梦想吗? $ `" S7 @/ {2 U) j" p6 |
■ 在古代,当动物还能像人一样说话的时候 {" f' W+ z( N8 v" H: E
最为畅销的育儿图书,基本的模式都是"我的孩子是个有什么什么缺点的人,经过我怎样怎样的教育,成为怎么了不起的人",《卡尔•威特的教育》如此,《哈佛女孩刘亦婷》如此,周弘讲述的故事也是如此。这样的故事与其说描述的是奇迹,不如说它说的就是信念和耐心所创造的可能性。昨晚一个父母预期生活杂把可靠的幻想中,不如直面现实,有勇气和恒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改变自己开始,从孩子生下来第一天开始,从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只丑小鸭开始,雄心不一定能创造奇迹,但雄心一定能够得到你应得到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父母,你的孩子一定能够发展得比那些条件和他差不多的孩子更好!
6 k3 y3 X( G% @9 P2 H& j, L; j所有的奇迹都是耐心的结果,一个人成长是非常缓慢的,教育孩子哪里能够速战速决,立竿见影?耐心就是和命运拔河,在耐心中机会总是能够找到的。其实,很多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很多改变甚至也要到了火候才有可能。英国学者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在16岁前是很难自主改变错误的,这样的研究,大概也会使我们放松点,我们总是嫌弃孩子不断地犯错误,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大概我们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久了,也会忘记了自己的孩子还只是个孩子吧!
1 l4 _2 Y* I2 a7 z1 ?阿根廷著名的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一句有趣的话,说世界上最神奇的事情莫过于这句话:"在古代,当动物还能象人一样说话的时候。。。。。。"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可以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力。我们要把一个孩子教育好,其实也需要我们抓住还可以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我们还有机会改变他,还有机会帮助他走更恰当的路,还有机会在一切刚刚发生时就给予他及时地引导指正,耐心点,细心点,一切美好就都有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