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舊約時代的教會僅限於以色列人,因此,就範圍上來說,是國家性的,而非普世性的。不可否認這種說法多少都有些道理。上帝與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立了恩典之約:「別國他都沒有這樣待過;至於他的典章,他們向來沒有知道。」(詩一四七20)! C5 T9 e% C h! I
N' V" s3 X, z: X 9 h" T6 F8 Z0 i" {6 W( \; I( g3 S3 N
) L2 j ?. }1 G
可是,這絕不是全面的看法。舊約裏不僅充滿了未來教會大公性的預言與應許,也包含著實際性的期待。當神召亞伯拉罕出離異邦環境的時候,他就成為特選百姓之父,上帝對他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十二3)。 1 c1 ?7 F! x/ G; t; f4 q / R- }- `4 V7 ]$ O, K9 y 4 U+ K# g1 ^5 j! H- U' s3 z % \! d; Y4 h2 I5 m國家主義本身並不是一個目的,起初它就是為達成教會大公性的一個管道,詩篇七十二篇說到彌賽亞要做普世的王:「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詩七十二8)6 q+ X3 D' a& U# }, ]8 G) h
! E/ z. p* C. H * e" _' A& |5 |( O$ `+ ?( i$ J0 l1 I8 O# }/ i. {# c9 f
上帝藉著傳福音的先知發出了普世性的召請:「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賽四十五22): ~- b i. W/ P
/ `* w( V/ m0 o8 d: ?- K& ?0 Z0 }1 l
* L; d4 R7 s- J* @( _7 }4 U - C0 F6 r6 V1 I. b上帝吩咐先知約拿向外邦尼尼微城傳悔改的福音;耶利哥城的喇合,敘利亞人乃縵,以及摩押人路得,都是轉離異邦宗教而歸向真神的人。( h2 a. X, Z2 I$ U9 y$ ]$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