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6)  鸡蛋( 0)
|
事件
4 |, Y$ B/ a4 `- {9 `( H: ~% z3 l9 L9 X4 y* A2 j& B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5日16时发布了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结果表明,我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总工程师柴国旱表示,虽然总体上说目前日本的核安全状况很严重,但是,考虑到其与我国距离较远,而且根据目前的气象条件,近期辐射不会扩散到我国。; X% s& `/ t1 e7 s) a4 b2 {. z
6 }/ c8 n/ U2 t; Z( M$ R6 o
未来三天气流:向东. Y2 v0 V: G( W3 ^/ O/ H2 o2 H
; k1 t" G6 l8 e" h7 Z' D4 K 针对日本核电站核泄漏污染物是否会对我国产生影响,15日下午,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组织了专题会商。该中心分析认为:日本中北部区域在中低层大气中的风向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近期由于降水发生,有利于核物质沉降,影响范围缩小。未来三天(16日至18日),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影响区域为日本中部、北部及其以东的北太平洋区域,对我国没有影响。
' c5 g( I. n+ ]- C0 M3 l7 g6 L: e* R& l- U) ?) T% \5 Z
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世界气象组织建立,是全球8个承担环境应急响应职能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设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 k7 i8 I5 X& x* z: o' w7 m. a0 J6 o- `8 b S! S; A8 V+ x8 ?
11日17时52分,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向各核应急响应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发出核应急响应气象支持请求。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数值预报专家迅速启动大气污染扩散传输模式,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对500米、1500米和3000米高度的核放射性物质扩散轨迹进行模拟预报。7 u4 A% m: h6 B
; h* _$ T, Z/ }5 m7 ^
在日本地震核安全事件发生后,环境保护部持续跟踪地震对日本核电站的影响,并要求省级环保部门加强监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告诉记者,环科院利用国际最先进的数字模型分大区域模拟了日本核安全事件对我国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目前大气环流的情况,这个季节的天气过程主要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近期不太可能出现不利于我国的情况。) b2 g+ U; |9 v6 n3 K) X- {
; i `( d/ [3 y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指令,3月12日起上海市环保局开展了放射性监测。截至3月15日16时,上海市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相关监测数据可从环保部网站查询。该部门使用的监测仪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超大流量气溶胶采样器、高压电离室等,灵敏度很高,可及时发现可能的放射性污染。& ?* E7 V' J. d3 @: C
6 u1 t* z4 }9 x$ F7 ` 未来三天海流:向东
* p0 O. d' k5 H% q" `
5 e3 O$ k- V" i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截至记者发稿时,针对日本地震后发生的核泄漏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监测,我国海域目前尚未发现异常。未来三天内,如果日本福岛海域发生核泄漏污染,将不会对我国海域产生影响。
3 T% Q' I: R" P* W
' i5 j& C: X9 |: v3 d: X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相关人员介绍,国家海洋局正在组织相关监测,目前我国海域未发现任何异常。国家海洋局目前已启动海域放射性应急监测,对我国海域进行持续性监测。
? w" \2 p! P4 l
( D& r0 A: z5 T- x9 ^/ C6 L5 j1 f 国家海洋预报台预报员李云说,从15日上午10时的预报看,未来3天,海流将先向西南方向走,然后往东走,如存在核泄漏污染源,对我国海域没有影响。$ P+ ~! p9 N9 }6 l6 S+ g" ~
5 H2 H4 n, |! V0 e; P4 J
从海流影响来看,福岛在日本东岸,沿岸正好是黑潮流和亲潮流两个流系交汇,这两个流系是西太平洋的西边界流,方向比较固定,是常年存在的。虽然两个潮流一个从南向北,一个从北向南,在福岛附近流动复杂,但总的趋势是往东发展,海流往东进入太平洋。如果这一处海水流域发生核泄漏污染,对我国海域影响可能是比较小的,除非发生特殊的短期变化,比如大风吹动海流改变方向。总的来说,核泄漏污染通过海流影响我国可能性很小,公众没有必要恐慌。
6 [4 o: A( F/ X0 {4 n
& s% k" F6 \2 z# {7 B 日本政府已将这次福岛核事故初步定为4级,而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则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柴国旱用“严重”来评价此次日本核安全事件,但是他强调,这与当年切尔诺贝利的事故还是有很大差异。他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时,反应堆堆芯爆散,核物质随爆炸冲向空中,而此次事件中堆芯虽有破损、融化,但到目前为止还只是泄漏。
# _, U* F/ G" t/ {( F# J1 f: U9 _0 m$ B" w
链接# H, V; I- z6 C$ X O8 C: n* I9 i
1 {# [! a2 a- b( e, P2 Y, W! U 什么是辐射?
+ C- ^/ ?8 B- `- q1 N0 i; A
( Y, e* y @$ o 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等。人类所受到的集体辐射剂量主要来自天然本底辐射和医疗。- t+ v. ~9 g( `' g, B% V, y; ~, i, z" b
- k" x& ~3 R1 e1 {- O% z6 r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辐射防护的三个原则是: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国际基本安全标准规定公众受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1毫希,而受职业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20毫希。
% f0 c% n& J, f+ @" J
5 _$ y+ Y8 ]" p9 t2 m; y 如何应急避险核辐射?
; c* k* y+ [2 P3 s9 Q) m1 h! ^) v) X) T9 O6 P0 x5 s
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应急状态下为避免或减少工作人员和公众可能接受的核辐射剂量可采取一定的应急防护措施,如隐蔽、撤离、服碘防护、通道控制、食物和饮水控制、去污,以及临时避迁、永久再定居等。
9 Q& N0 L2 w/ m' j
3 G8 E4 |( T, j8 _6 _; P0 j 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还可实行服碘保护,即服用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服用稳定碘产生负效应的危险,对单次服用而言很小,但随服用量增加而增加。
v# |. }, Q$ d, D$ \( H+ L. j L
8 t$ R0 Y' g8 O1 ~0 q (据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来源:国际原子能机构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