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善意的提醒:凡是弘扬中华正统传统文化合肥网站推广(佛,道,儒,中医药等),劝人向善,利益众生的文章,您可以不相信,请一定不要诽谤,因为诽谤该类文章,会误导很多人不走正道,让很多人心生邪念而作恶,既害人,又害己.这种诽谤对众生有极大损害,是最损阴德,最折福报的恶行,按佛经所说:这种诽谤恶行,现世就会折福折寿,招来疾病和灾祸(迟早而已),命终后还会堕落三恶道,受极大苦恼.世人多不信因果,因果何曾饶过人.因此,精明的您,可以不信,请一定不要诽谤.' p' i' b5 p1 w
: L7 t! r" S7 w! {+ ]# T d' {8 t
@3 C" f' p8 s% h, A/ T* ` 湖州有位孙邵先生,与写【了凡四训】的袁了凡先生感情很好。袁先生曾经将【感应篇】、【功过格】等劝善的书相赠。孙邵先生因而日日以善行自勉,可以说做到兢兢业业,不敢违背准绳的地步。
8 y+ k) ?/ ?9 b& O% Y0 Q
; J! Z* d: O8 ~1 m0 b, S 当他年纪四十多岁之时,当年辛辛苦苦参加拔贡考试而得到的县令职位,竟然因为不小心忤逆长官的意思,而落职回家,家境不再富裕。 Y: F, `2 ?1 G% R
) B, J0 q, Y4 O" o9 o M1 P 有一天,自觉一生谨慎言行,从未作奸犯科,造作罪恶,居然还会落到如此平凡的地步,天理还有什么值得倚仗的地方呢?因此在愤恨不满的心境下,写了一首诗粘在城隍庙的柱子上,抒发心中的抑郁。5 V0 B. a8 r; C* p4 u
+ s6 M2 Q7 B0 f
诗曰:5 \" G; o* i E# ]% k1 N3 e' g
$ r u) _0 x: i' ?3 W5 k
寡过多年不记功,老天何苦令予穷?
7 q+ k8 |- R- }% x
4 T. W. `% J( F7 `3 D$ J! U/ ` 有谈报应津津者,此后听如过耳风。8 ?2 ^+ q6 i( {& h
; l9 Q8 b& s9 Z: y
过了几天,竟生病了。在病中昏愦时,梦见二位士卒来引他去见冥官,冥官对他说:! `$ b+ d5 ^8 B0 F9 w/ E9 a
4 N& k1 O! c6 Y& h1 q3 V
“你前生并未种福田,此生理本贫困。目前你所得到的福份,已是上天的厚赐,祖德的转移。何能埋怨呢?”
9 Z* G, i5 x* F
' F* V9 o C( k$ ^ 接著命旁边的官吏取来簿册给孙绍看。孙绍看了之后,发现生平所做的善恶诸事,纤毫未漏地记载其中。方知目前所享有的福份,都是本来没有而转增的。所有的顺适之境,都是原本危殆转赐平安的。
: F- _& P3 |$ e. M' _ - o4 e+ ~ a% `! o
至此,方才相信报应一点也不差谬。冥官又告谕他说:
' W& t2 f0 x5 b. M4 u) a- c ! T1 G% Y; d, H* R6 ?! }+ T
“砥砺自己的行为要做到善行周广的境地;做人要想到比自己命运更苦的人还很多。以后你要更加力行善德,不要懈怠,皈依佛门,听经闻法。千万不可以随便妄加猜测,认为神明不公,佛天不慈。否则必会招来天谴。”
( F7 Q6 h- \/ N & S0 A1 [! N* ]6 G& |% ?
说完用手一挥,孙邵先生就醒过来了。从此加倍修持自省,子孙果然富贵不绝,自己也活到八十多岁,亲见二个儿子当了大官。
# {0 J8 y b# X, y# _7 G
* ^0 i" U% A* o8 }- k0 r 一般学佛之人若是对因果之理诚信不移,则心中自可一片皓白、清明,对力行善德之事自然不会产生怀疑,而且会尽一切力去布施;清净一切心去忍辱、包容;去爱护、宽恕怨仇之众。不会在受到厄运之时,心生怀疑,自萌退心。/ v9 w4 Q5 ]+ P' A
8 i' n' a! z5 q$ X# c$ f 如此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积累善行,忍辱受屈之后,当然可以如同弓箭拉满了,就射出穿杨之箭一般,感得发福消灾之应。因此有的人在学佛行德之后心地开阔了,怨心消融了。有的人人际关系和悦起来了,六亲眷属转过来护持、赞叹他了。原本不顺的事业;贫蹇的财运通顺、富裕起来了。以前动辄得咎,荆天棘地的法缘也兴盛起来。甚至原本多病的身体,竟在不知不觉间变的健康,强壮起来了。) h1 G3 b+ x& c7 C u" f+ Y
1 q) S' `8 E" U2 K$ e) E5 v5 R 这都是坚持金刚之智以长期行善、弘法的必然感应。如同走过冬寒的酷苦之后,自然重现春暖的生机。此等同修,内心对佛法,对恩师,对道场,无不生起说不出的感恩与喜悦,誓愿生生世世不离恩师;不离佛法;不离道常
7 B9 `+ ~ P$ s# G5 D6 B K$ ?6 k
4 O9 A1 F$ \7 K- {- e 反之,少部份的行者,由于宿福不厚,对因果之理未能深信,因此,一论行善总是悭吝不舍,无法尽力。每每扣除一切生活的开销后,才略微施布一些。深恐一布施出去,就吃亏贫穷,生活无寄了。所以虽然来往道场数十年,总计所施的功德,所行的善行,皆是食用之余,实在区区可数。不只无法招福,连个人的宿业也无法消除。因此修行数年,了无感应,转而怨恨神仙、佛菩萨不慈悲,怀疑天理并非昭彰,念念怨天罟地,再造无边的口业。一届大业来临,自然又是天瘠地贫,一身无托。可知:千劫的轮回与无边的贫困肇生于一念的怀疑。
3 V+ t8 A5 ^# Y% N6 [/ }' u0 b
& S2 K; d) k$ _. c" E 其实,天地无私,唯德是亲,一点德善,自招一点福应。再者,万物尚且需要经过秋金之肃杀,冬水之寒藏,方能再萌春夏蓬勃的生机。修行若无舍尽一切以布施的大德,何能感招脱胎换骨的福份?万物尚且要经寒往暑来的更迭,方才转现生生不息的生命,人之行善也要欢心承受宿业的报应后,才有福乐的感生;何能期求速成的善感呢?$ h# m" _7 S) y6 W
8 J# [! Q/ Y, w, g
祈我大德深体此义,耐心行善,尽心布施,清心等待,宽心受苦受辱。持之以恒,上天与佛菩萨必不会辜负此一片冰心善意的。而且,只要能够全德全功,净舍无余,无不可以因为当下的清净而趋入圣域。何用千万劫来在经典、蒲团间悠悠忽忽,晃晃荡荡,无法解脱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