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不可触碰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在早期教育的同时请别进孩子的雷区!
7 ^) E% }# l7 M5 _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 Q: p" X* d, Z, I; R* T9 Z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8 ~* |" Z- n1 T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 x/ N! p0 E) s' ^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3 X+ o9 j1 P6 m! Z; B. S/ i2 A1 D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2 \ N* z9 ~5 ~5 B0 g- E, \' v4 m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8 d' [* Z7 P4 P, P: L- I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 n5 O% w) x1 Q: k. R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X$ v2 j- t5 B* C5 ?+ U# M# C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6 E+ Z0 t I% c+ R( g底线五:身体缺陷) C& |3 I% ^2 B. e$ t4 A+ @8 K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 V% x7 l8 p' G* w2 {" v0 p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8 ~. e' D& Y# V& c' h; H [/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 \9 t+ u% \! v4 g0 d' h( O5 Y8 W: } X7 T
7 z- S; Q U* E) o( X底线七:保存的“私房钱”
/ u+ }, h- p) }6 H+ k4 Z- B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 g# I0 ]$ _9 V9 _8 b1 u9 l小结:4 P# Y) w- i, k! {2 ~, w8 P( }1 y
) k: R! H5 ?1 C2 `
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