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于丽莉/ w2 J! d( e- S1 U5 z K1 r
4 ]* O- | G2 {' {0 ?+ j4 v% u傍晚,站在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人群里,家长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围绕着孩子的教育。说起临近期末,孩子们的作业多了,回家还要做各种试卷和听写,孩子们睡得更晚了。有一位妈妈话锋一转,问我:当初你为什么把儿子带回国呀? $ ?$ O( c1 V% M G, ?
3 n6 t' N: n; |+ j: i
0 _6 ~5 N7 K% s2 X) V# F+ s" N) _5 S9 r" }6 L6 A0 Q3 a
2005年我们全家从加拿大回来,身边一直有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问我同样的问题。等到我的宝贝儿子到了该上小学的时候,又有人问我: 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回加拿大呢?
! H* N8 c/ u4 p
; e- ~& B' N# ]& P. i( `% U' j& ]' E4 r- H) W- L* N% l
大家心里的潜台词是:国外学校的教育环境好,人们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出去上学,你却反其道而行之。我好像成了另类。情形有点儿像当初我和老公决定放弃我们当时在国内很好的职业背景,去加拿大重新开始。我们都知道,国外尤其是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他们的教育更适应孩子的成长规律,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这是无可争议的。目前国内的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弊端正备受指责, 连我自己也常常为此纠结。 * G, G# R# t7 w: \7 Y( E* w
: Q, n0 c$ D5 I+ E每一种教育体制都有它的不完善之处,作出任何选择的前提都是要冷静地认可其利弊。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不必把自己的个人理由强词夺理得那么完美。
1 O/ X; o) W; t/ ?1 H3 l# E( x) O( V6 G. w! c
其实,我们当初带孩子回国的目的不仅仅是因为上学这么单纯的一件事情。7 Y$ l' f4 n W- q7 e+ Z9 n7 B1 @
8 j9 A# O# r9 e+ I* j- [, r在加拿大时,曾遇到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我的一个女友,二十几岁的时候就随老公陪读到加拿大,先后生了两个孩子。孩子完全生长在加拿大,期间回过中国,都是短暂停留,对中国和自己的姥姥姥爷没什么印象。朋友的妈妈去加拿大探亲,偶尔也会帮助女儿照看两个孩子。看到她们有不妥的地方,自然就像所有的中国姥姥一样责备或批评一下外孙女。可小孩子却不以为然,眼睛翻了翻,不满地嘟囔着不要这个“old Chinese lady”(中国老太太)来管。老人听不懂英语,继续唠叨着。我在一旁,看在眼里,心里有些凄凉。孩子没有和这个本是有深深血缘关系的亲人一起生活过,自然感情淡漠。更可悲的是,孩子在他成长过程中也少了感受更多爱的机会。 2 |0 @ {5 y1 N2 e, Y
2 E" w$ @+ _0 P ^) Z
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可是,即使再丰厚的物质基础也无法保证我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生活在亲人中间,能不时地、近距离地感受到来自亲人的爱。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姑叔叔、舅舅以及表哥、堂姐这些称谓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个名词而已。
( z! V5 { h# ^" d- N0 a' u" W6 O* C/ P( U( R' A5 B( H. |1 b& X: o
此外,人也需要有种族归属感。你要清楚地明白你是属于哪一个群体,这样你才有安全感。这比知识教育本身更重要。这种感觉让你下意识地知道当你有苦恼的时候,你需要去找什么人倾诉。当你肠胃有某种渴求的时候,你知道什么食物最能安慰你。这种需求是你与生俱来无法拒绝的。你可以声称你喜欢法国鹅肝的细腻感,但你无法否认中国饺子带给你的满足和踏实。
* N9 y4 L( F3 H9 q
% \2 L) {' A* F/ r0 i. ?5 u% x, r, j; v9 _: V [5 L
# A" g5 a' q/ ~" R
记得在加拿大读研究生时,班上除了我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以外,还有几个同学是亚裔和其他族裔。他们多出生在加拿大、或是在幼儿时期就随父母移民来到了加拿大,英语是他们交流的主要语言,母语或者说是父辈的母语对他们来说就比较陌生了。可即便是这样,我也可以从教室的座位位置的自由选择上、做小组作业时同学们的组合上感觉出他们和白人同学的细微距离感。我好奇,曾就此问题问过其中的一位在加拿大长大的越南裔同学,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是不一样的。是的,那是真的不一样,绝非是融入的问题。你可以争取平等机会,你可以试图公平,但是你真的无法和人家一样,因为身上的烙印不同。
$ |$ k4 t6 V. m8 D- |8 N" b0 _) |* `) h5 P' y1 Y- h
( p, Z! m6 f, L7 E/ u: r( {4 ]( ^
1 Q# p1 v# a/ b你可以学好英语,你可以把英语说得如汉语一样上下翻飞。但你喝醉了,想找个人一吐为快的时候,还是想找个和你有相似背景的中国人。无论你嫁的是中国人还是老外,鞋子不舒服的时候,很想找个人抖落一下心情,你会不由自主地找你的中国姐妹儿诉苦。因为你们有相同的文化,相近的价值观。这种种族归属感, 你这辈子算是摆脱不掉了。 " a+ ^" C+ A$ R% ?% g1 M; i2 l
% b; K- f# f2 v1 w( u5 v6 G
要问我带孩子回国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希冀当我们终于老了的时候,儿子常常可以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从远道而来看望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旁, 吃着大家都熟悉和喜欢的饭菜,说着彼此互相都明白的语言,唠叨着他和我们都不陌生的故事。日落长天, 一片静美。
- f7 H* O! g# d, I/ u: {8 N# ~9 G"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