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popyard.org一年多来,北大和清华各自加快了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步伐。先是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在2002年4月25日通过媒体宣布,北大要在2015年成为 “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华视点”:“2015年,北大跨进世界一流大学”)。整整一年之后,北大的党委书记闵维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宣布北大要“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迅跑”。(《人民日报》2003年4月25日)。5月4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署名文章:“北京大学迈向一流”。同一天,北大发表“校庆专文”:“北大五年实现一跨越”(见北大新闻网页)。比起清华大学咬文嚼字地要在2012年“跻身”、2020年“整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无疑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 ?1 r, i9 L' G) |
中国目前的高教大跃进始于1995年的“211工程”,其内容就是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高等院校,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高教产业化也大致开始于这个时候。到了1998年5月4日,MM当时的总书记JJJ在北大百年校庆仪式上宣布:“为了实现现化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是为“985工程”。这“若干所”一流大学的数目据说原定只有北大清华,但最后其它学校先后挤了进来,现在共凑了九所。但北大和清华的骄子地位不变,他们从教育部各得18亿元人民币,分三年支付,到2001年全部付清。而其它学校是由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出钱“共建”,金额数量也要少得多。因此在高教圈内,这被称为“2+N”模式。 # x8 U" `* o u5 s% r) x0 c$ a
+ {4 R% X* |7 m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心中大概也明白了为什么北大清华先后忙不迭地推出达到一流的“时间表”。因为进入了2002 年,教育部的特款已经支付完毕,不搞新的造势,不搞一些新的花样,怎么对已经花掉的18个亿做个交代?怎么能够再要到“大钱”?许校长就说::“第一个 18亿使北大‘脱贫’,起飞还要面临许多问题。”(新华网2002.03.19:许智宏为北大迈入“世界一流”开列时间表)。对他们来说,“起飞”还能面临什么问题呢?无非是钱的问题。因为从北大到清华,他们的唯一办学思想就是认为钱能够买来一切。这不,北大新近设立千万元人民币大奖,要奖励那些在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北大教师。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世界上花钱买名气。因此,那个“第一个”18亿人民币对北大来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端,他们还要有第二个、第三个、无穷无尽个18亿。
/ c% V0 i6 d$ x2 R6 X( Y
% U+ K. s" w7 G$ X18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数字呢?据说,“希望工程”十年募捐的总额还不到17个亿。根据“希望工程”官方网站http://www.cydf.org/介绍,在1980-1990年间,中国有中小学失学儿童和少年大约四千万人,而四百元人民币就能够支付一个失学儿童完成小学教育的费用。这么算来,18亿元人民币恰好能够使四千五百万名失学儿童接受初级教育。再加上给清华的18个亿,中国政府几乎可以还上从1986年起就积攒下的《义务教育法》欠帐。(令人不解的是,《义务教育法》是中国人大制订的法律,教育部凭什么可以将它置之度外,而在没有人大授权的情况下,毫不吝惜地把巨额资金用来建设“一流”大学?这项政策的合法性本身就值得探讨,可是北大法学院的教授们是不会为此费心的。) 7 w9 B3 U* g, s5 i! j& K* p
& c- d O0 e/ u! n; z6 y中国有几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甚至要靠卖血来维持生存。河南省艾滋病大流行,就是贫民卖血交叉感染的结果。据说一升全血的价格只有350元人民币(见 “人民网”2002.06.07:老父卖血6年供儿上学,逆子抛荒学业游荡京城)。那么,18亿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五千万升鲜血,足以把北大的未名湖灌成血海!
! `/ l. l$ h1 p$ _7 F0 r$ Y
# T* r% f6 t3 X& N& J4 R可北大清华却不管这些,他们还嫌不够,他们还是要老着脸皮,昧着良心,向政府伸出贪婪的双手要钱。闵书记,许校长,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还要钱干什么? ! N2 P8 S( V+ Q3 k$ Y1 q
3 v! X8 N; G+ Q0 I' P让我们先看一看北大拿这么些钱都干了什么吧。下面是《光明日报》在北大建校105周年之际给他列举的数字:“5年来,北大学科建设硕果累累。2002年度,北大6项成果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重点学科评审,北大81个学科入选,在全国遥遥领先;2002年,北大24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数学科学院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国家级特等奖;2002年北大9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再次名列全国第一。” " \9 j" k! S; s4 T( z3 d
! \7 j) \1 a8 d0 L" Z' K也就是说,用18亿元人民币作为推动剂“迅跑”了五年之后,北大仍旧是中国的炕头王!这些“全国第一”的代价就是几千万失学儿童!这些“全国第一”的代价就是中国贫民五千万升鲜红的血浆! 4 k" f0 i$ J+ \8 t" \) m4 r
7 l/ c2 Z% X3 m S X
可能北大自己也对上面那些“全国第一”有些脸红,在“校庆专文”中,北大还不伦不类地列举了这么一个“成就”:
0 K( d7 b6 G' D; X' P0 |
3 {1 W7 K' k; V) H. i“2002 年1月11日下午,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拓朴学”期末考试。身患鼻咽癌已十年,身体异常孱弱、已失去方向感的张筑生教授坚持让学生把他扶进考场监考。3个小时,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为了这次监考,他从头天晚上就停止了进水进食。考试结束后,学生们含泪将他抬下楼送上车。20天后,张筑生与世长辞。此前,他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坛,并曾5次出任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主教练,5次夺得总分第一,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微分拓扑专著《微分拓扑讲义》。
2 S3 M' g- P: e# e3 [) V# Q/ r# n7 d" h5 N% z$ T
“在北大数学院,像张筑生这样德才兼备、默默奉献的老师众多,形成了‘学术高原’。该院在全国高校中数学类重点学科最多、师资力量最强,在数十位教师中就有5位中科院院士、5位“长江学者”。” 1 z1 a, t( r* o% r# G" _
! u5 B% @8 h) t8 ?
这篇专文没有提到张教授在北大劳累而死,却完成不了北大规定的工作量。这篇专文没有提到张教授至死也没有被评上“博导”。这篇专文更没有提到张教授至死仍旧过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清贫生活。(孙献韬,杨连成:张筑生,了不起的教授)。 # p5 B7 z/ N7 f
0 j+ d' ^: ?: J n+ j
是不是北大的教授都清贫呢?不是。“985”专款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补贴教师的工资的。但是,什么人能够捞到大头,什么人仅能够吃点残羹剩饭,这里面的学问足够几个院士研究好几年了。张筑生教授编写讲义、撰写教科书不算工作量,可任务却下达到了他的头上。指导国家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不算工作量,但每次都由他牵头。而那些精明的博导、院士根本就不屑于编写讲义。他们要全盘引进国外的教科书,工作既轻松,又显得有水平,工作量系数又高,还可以继续晋级高升。何乐而不为!
" z6 y, h% X! Q; A$ M, u k; u& Z2 ?% x# h( p6 v @2 h- i
请问北大,张筑生教授在生前什么时候被认为是“学术高原”中的一员了?他是北大培养的第一个理学博士,逝世时已经62岁了。根据《光明日报》的报道,“北大数学学院共有62名教授,其中有5名院士、45名博导,张筑生至死都没评上博导”。所以,张教授不仅不是什么“学术高原”,简直就被北大看成是“学术洼地”。是北大的教授水平太高了,还是北大向着世界一流的“迅跑”太荒谬了,闵书记,许校长,你们能不能给中国人民一个明确的答复? % y! m8 j7 `8 Y, z1 ~
: D; H0 w8 D; B; S: J- P7 @张教授去世后,北大的学生在BBS上发表纪念文章说,“幸亏北大还有张筑生这样的教授”。那么,北大还有什么样的教授呢? 0 B! P" x, N2 w/ ?
8 H: h2 [- Y% h0 v5 t5 U3 Y( n
王铭铭抄袭案影响遍及全世界,连被北大奉为神明的《科学》杂志都曾报道此事。可他至今仍旧是北大的教授。这个被他的弟子吹捧为“木秀于林”的大牌人类学家,在他“逐句逐字”校对的一本书中,能够把英文中的“孟子”译为“门修斯”,能够把“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译成“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可见北大教授、博导的水平高到了什么程度。(倪乐雄:孟子变成“门修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问题)。
0 h$ V$ q" B' r) T2 E7 \
# m" r h- g9 i不过,北大校园中,这些年来最风光的是一伙经济学家。而他们之中,名声最大的就是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博导厉以宁教授,他以“厉股份”驰名全国。“厉股份”把欧美的现成资本理论在自家的炒锅里掂了几个过,然后就能够在中国卖个大价钱。他的夫人是北大的高级工程师,他的儿子是北大毕业的硕士,他们母子二人在深圳搞股份运作,他们的“运作”对象主要是北大上市公司的股票,据说厉家的资产早就过了亿元大关。厉教授曾有“小康社会的标志是有第二套住房”这么个理论。他曾断言,如果到了本世纪末,北大教授还没有别墅汽车,就是改革的失败。这么不要脸的混帐理论,用北大几千人的教授来遮盖中国数千万失学儿童、数千万“下岗”职工、数亿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农民,这个国家难道是为你们北大开设的?不难想象,厉教授在北大岂止是学术高原,简直就是学术峰巅,连院士都要避他的风头。
( U+ ` [' i1 y" p' M' y
8 Z7 x5 ~9 C/ w' ?* N% m: |) p: _除了厉教授,北大的经济学家新人辈出。北大有一个专门研究生物技术产业的经济学教授、博导,名叫汪丁丁。汪教授研究生物技术产业,总该对生物学略知一二吧?否!汪教授好象对生物学一无所知,连蛋白质、氨基酸这么简单的名词都没有听说过,因此他能够把英文的相应词汇翻译成“蛋白体”、“阿米诺酸”。就是这样的人,还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在搞什么“新新经济学”。
$ w0 Y1 w3 o# |# g8 [* n( P- z* i2 l9 \* x
除了汪博导,北大的另一位明星经济学家就是什么“京城四少”之一的刘伟教授。这个刘伟,三本书的内容被他“资产重组”、翻来覆去地出版了若干次,现在是名符其实的著作等身了。在他的官方网页上,每篇文章后面都标有字数,少则一、二千,多则数万,精确到了个位数,不知道是用来计算稿费,还是在炫耀自己的高产。他曾在一个骗子学校中挂北大教授的牌子授课。他曾在北京市政协高谈“公路堵车象征经济繁荣”。根据他的生活标准,中国不仅早就进入小康,而且已经大同了。他在山东日照都有了自己的别墅。就是这么个人,被列为教育部的“跨世纪人才”,是北大经济学院的院长。 " ~; s1 M) ?7 q7 V: W
! V' }0 R( K& b. O8 R$ J& N
与张筑生教授在北大的尴尬遭遇相比,在北大能够吃得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还不一清二楚了吗?在北大,越是踏实肯干,越是受人践踏;越是投机取巧,越是左右逢源。张筑生先生活着的时候在北大被排挤压抑,死了之后反倒被学校抬出来当成招摇撞骗的幌子。北大,你已经无耻到了极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