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4-7-31 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4-7-31 06:20 编辑
( Q, r2 \/ f7 i3 L! d0 O$ H! g% Y
4 D1 T0 a( ^2 F: O7 g黄山毛峰
/ w- E3 ?+ k# B) W% ^$ w+ Y
0 N6 X& T+ O7 d/ ^ 黄山毛峰是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它是清代光绪年间,由谢裕大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M! ?# K' E* _0 H! w
中文名----黄山毛峰 外文名----huangshanmaofeng 所属类别----绿茶 源产地----黄山徽州富溪一带 获奖记录----全国“十大名茶” 获奖荣誉---中国商业部“名茶”( p7 r+ U, R# G' P% z% Z& @& C
一、历史渊源
6 _ i, A& K; P 黄山产茶,可追溯到1200年前的盛唐时代。歙州,是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置的,经唐朝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元为徽州路,明初原名兴安府,后改徽州府至清末。黄山,隶属歙州,后属徽州。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日本荣西禅师著《吃茶养生记》云:“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又《中国茶经》茶的传说:“正志和尚与茶”。说明黄山茶在明代就很有名了。明代的黄山茶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提高,品种也日益增多,而且这时的黄山茶已独具特色、名声鹊起,黄山毛峰茶的雏形也基本形成。据成书于弘治十五年(1502)的《徽州府志土产》记载,“近岁茶名细者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号,名号殊而一。”这种由“雀舌”而知形状、由“金芽”而知色泽,与“形如雀舌之状、色如象牙而黄”的黄山毛峰极为相似。而黄山源和号称500里黄山第一峰--紫霞峰。在《中国茶经》“休之松萝”一文中,据《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降庆间(1567-1572) ,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炒,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也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徽州府志贡品》记载:“歙之物产,无定额,亦无常品。大要惟砚与墨为最,其他则以北源茶、紫霞茶。”说明当时黄山源产北源茶和潜品紫霞山产紫霞茶,亦很有名。& C+ j2 h) K' W" Z o
. C9 G) k$ G! F- h" C. Q 松萝茶1 x8 j$ E$ _" Z& F' c3 j' L& r4 }
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岕颉顽,往郭次甫亟称黄山……"由此可知,黄山产茶历史悠久。《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记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又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黄山毛峰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黄山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8 u0 R t! @* z
1875年试创黄山毛峰,始入上海,英商品尝称好,当即名扬上海,后来“谢裕大茶号”上批量加工洋庄及少量黄山毛峰出口,享有“名震欧洲四、五载”之雀,当黄山毛峰运往关东(东北营口),时称奉庄“谢裕大茶行”销售,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然后销向华北,遂名扬天下。
. W" f* m0 s, n- \+ F2 t( J 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件的长篇小说之一《南方有嘉木》书中,时约1885年前后,“……在深夜人寂时独对苍天已成了吴长清的习惯。深夜案几上那杯黄山毛峰茶,他是从来不喝的,那是他的祭物。”古人常以名品作祭品,可见当时杭州市场已有黄山毛峰,亦有名气。情因“谢裕大茶行”兴衰史40余年。从《祥字阄书》查汇,除去未作价产业甚多外,家积有价产业和英银洋计达49100元,宝银3400两。时称歙北四大财主之一。正安去世次年,四子合伙经营《和记茶号》,共9庄收茶,漕溪、屯溪制洋庄,琳村做奉庄。熟茶成件,水运杭州,加杭拱到申报出口税。解放以后,黄山毛峰被人们以名山产名茶,并作推断为“黄山云雾茶”的后身。
" r2 K M" T/ H; t+ u, O& G6 C 1949年夏,黄山丞相源僧师对来访的政府官员,曾采用当年生的大小相似的茶叶生片,每两片面合成一对,以4-5对为一扎(即棕榈叶丝或苎麻梢捆扎),作为礼品相赠。黄山毛峰起源,据《安徽茶经》“蜚声全国的黄山毛峰”文曰:“据传说是在光绪年间,距今已有70-80年。当时黄山一带原产外销绿茶,而该地谢裕大茶庄则附带收购一小部分毛峰,远销东关,因为品质优异,很得消费者欢迎。”又据《安徽名特产》书中,由歙县叶祖荫撰稿“黄山毛峰”:“《徽州商会资料》载:清光绪年间,歙县汤口谢裕泰茶庄试帛少量黄山特级毛峰茶(注:当时黄山毛峰并未分级),远销东北,深受销区顾客喜爱,遂蜚声全国。”在陈椽教授编著《茶业通史》中,特意指出:“黄山毛峰是何时开始制造的?也值得研究。”随着198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将徽州地区的太平县改为县级黄山市,并将歙县的黄山公社划归黄山市,设为汤口镇。歙县茶叶公司通过史料记载和实地考查,从1984年春开始,在富溪乡选点于新田、田里两村13个村民组生产特级黄山毛峰。其中新田村充川(原名充头源)组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品质最优。作为歙县礼茶,“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前送往北京。& W! n! ~; F$ G5 @
1985年歙县茶叶公司在收购特级黄山毛峰时,提出以富溪乡充头源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质量为标准。产品连年荣获好评。故此,李亚北撰文:“全国名茶珍品--黄山毛峰”。则指出:“黄山毛峰是清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漕溪人,以茶为业,种采制都很精通。……标名‘黄山毛峰’,运往关东,博得饮者的酷爱”。其中,叶祖荫引《徽州商会资料》所提“谢裕泰茶庄”,仅除去“汤口”两字。李亚北所写“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均被此后中国多部茶叶名著“合而为一”引用。其实,徽州行署商业局长郑恩普(河北深县人,已离休,现住黄山市)于乙卯年(1975)春题词:“凝铸黄山云雾质,飘溢漕溪雨露香。为谢裕大茶号首创黄山毛峰一百周年题。”又时逾十年后,歙县茶厂高级茶叶技师余怡生著《歙茶工艺》书中载:“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谢裕大茶号在黄山富溪(注:原称漕溪)创制‘黄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说明黄山毛峰是清朝光绪纪元(1875年)开始制造的。
- L* I7 `) m: d
: w+ A e7 C, n. ~4 o 二、毛峰产地
# ^ a5 V' j5 H- [, a5 [ 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400余年前就相当著名。《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徽州府志》记载: “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真正的黄山毛峰茶何时创制,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 h, x# s# [2 A2 r; L* [; ~6 t
黄山毛峰虽然产于安徽黄山,但并不是黄山所有地区出产的毛峰,都是优质的。其中,以富溪乡产的毛峰品质最佳,富溪也是黄山毛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划定范围。黄山,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优越,茶树得到云雾的滋润,没有寒暑的侵袭,孕育出良好的品质。& s# [1 m3 t, `+ | a u B: p
黄山风景区境内海拨700~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为特级黄山毛峰的主产地。风景区外周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也是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历史上曾称之为黄山“四大名家”。[1] / c- r7 ~; q) `4 T, ?, o7 P5 U
! S, Z. s0 w4 M
三、制作工序
) s* u( m( O2 ~ s& J 采制要求
- \) @* W: @! E8 w 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1—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黄山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1—3级黄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鲜叶进厂后先进行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危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散失部分水分。为了保质保鲜,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
' J/ h" q5 | d& |9 O4 x 黄山毛峰的制造分为,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烘焙四道工序。
/ k3 K6 p) y F4 S 采摘----清明、谷雨前后,有50%的茶芽符合采摘标准时开采,每隔2~3天巡回采摘一次,至立夏结束。
: j8 C) v& _' x 杀青----是在平锅上手工操作,火温150~180℃,不能忽高忽低,要平稳一致,每锅投叶量250~500克(嫩叶量少,老叶量多),以双手尽量将叶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开,使茶叶接触锅面受热均匀一致,而又不使闷气,不焦,达到炒匀炒透,经3~4分钟,叶质变软,稍有粘性,叶面失去光泽,呈暗色即为适宜,便可进入揉捻。
7 u3 v& Q6 _- c1 p( \ 揉捻----将杀青适度的茶叶起锅放在揉匾上,轻轻加揉,但应注意抖散,避免闷黄。特别细嫩的芽叶,往往只需在锅里稍加揉搓,力求保存叶色鲜艳和芽尖上的白毫。$ b# Z9 t$ o7 n7 U
烘焙-----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是毛火(子烘)。一般四个烘灶并列一起,火温由90~95℃而逐个逐次降低(幅度5~7℃),出锅茶坯先在开头火温较高的烘笼上烘焙,待又有茶叶出锅时,将前茶坯移至第二个烘笼上来,以后逐次类推,流水操作,中间每隔5~7分钟翻动一次,手势要轻,约经30分钟,茶叶达到七成干即可下烘“摊晾”,这时中“毛火茶”。摊晾厚度3厘米左右,经30~40分钟,七成干的程度又有“回潮”时,一般以二烘毛火茶,合并为一烘,进行下一步的老火烘干。第二步是足火(老火)。每锅叶量1.5~2千克,火温65~70℃,中间翻拌,由开始每15分钟一次,以后延长至每20分钟一次,直至全干。& n+ q( d, \ |4 r+ j0 I! P
拣剔-----除去劣茶杂质,同时叶脉水分继续向全叶渗透,稍有“还软”,再以70℃火温进行复火,使其充分干燥。$ P5 o- `5 @4 S0 q! x, B
制作方法----黄山毛峰的制造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 F: m, @* a% d4 Q9 T 杀青: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桶锅,锅温要先高后低,即150~130℃左右。每锅投叶量,特级200~250克,一级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鲜叶下锅后,闻有炒芝麻声响即为温度适中。单手翻炒,手势要轻,翻炒要快(每分钟50~60次),扬得要高(叶子离开灶面20厘米左右),撒得要开,捞得要净。杀青程度要求适当偏老,即芽叶质地柔软,表面失去光泽,青气消失,茶香显露即可。/ z8 d- r$ _$ ~2 n4 {
揉捻:特级和一级原料,在杀青达到适度时,继续在锅内抓带几下,起到轻揉和理条的作用。二、三级原料杀青起锅后,及时散失热气,轻揉1~2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亦慢,压力宜轻,边揉边抖,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3 Q ^& T1 ~" x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时每只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先高后低,第一只烘笼烧明炭火,烘顶温度90℃以上,以后三只温度依次下降到80℃、70℃、60℃左右。边烘边翻,顺序移动烘顶。初烘结束时,茶叶含水率约为15%左右。初烘过程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初烘结束后,茶叶放在簸箕中摊凉30分钟,以促进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待初烘叶有8~10烘时,并为一烘,进行足烘。足烘温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复火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 d0 e! F7 V! ]. V- R$ V+ z* r# n6 C
四、等级区分
8 T' \# X. }0 z3 R 黄山毛峰分六个等级:黄山毛峰分特级一等、特级二等、特级三等和一、二、三级。
- s' G! w9 e8 k8 f1 F黄山毛峰等级极为讲究。特级的黄山毛峰,以一芽一叶、二叶初展的新梢的鲜叶制成品质优良,白毫显,分量重。一至三级黄山毛峰的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和一芽二、三叶初展。
" Q8 ]6 [, A# p6 Q" V 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D: N1 n3 J; V- s8 ^7 k! |
级别----项目 特级一等 特级二等 特级三等 一 级 二 级 三级, X9 W1 t3 D$ `6 Y7 i
外 形----条索 芽头肥壮 匀齐毫显 鱼叶金黄 芽头紧偎叶中、峰显隐毫 芽叶嫩齐毫显 芽叶肥壮匀齐毫显形微卷 芽叶肥壮 条微卷 显芽毫 条卷显芽 匀齐 叶张肥大
! M" f i# y3 e. a 色泽----嫩绿似玉 嫩绿润 嫩绿明亮微黄 嫩绿微黄明亮 绿明亮 尚绿润+ n& U V7 d2 x5 b! b/ J) b
内 质 汤色 嫩黄绿清澈明亮 嫩黄绿明亮 嫩绿明亮 嫩绿亮 绿明亮 黄绿亮
0 o* F2 s1 p, T& l( G: ~" Q 香气----香馥郁持久 嫩鲜高长 嫩香 鲜嫩持久 清高 高香" A" k+ A3 @- o% |* ]2 Q$ e0 ^- S+ C
滋味----鲜爽回甘 鲜爽回甘 鲜醇回甘 鲜醇略甘 鲜醇味长 爽口醇厚$ f: g! \( d) \. t- M3 L6 I! _% i; P, o
叶底----嫩黄鲜活 嫩匀绿亮 嫩绿明亮 肥嫩成朵 嫩绿明亮 嫩匀、嫩绿明亮 尚匀黄绿3 l W( u d0 p
五、鉴别与鉴赏+ X/ s/ ]. ?& x X, G
特级黄山毛峰,堪称中国毛峰之极品,外形美观,每片茶叶约半寸,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酷似雀舌,全身白色细绒毫,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黄山毛峰的条索细扁,翠绿之中略泛微黄,色泽应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形似雀舌,并带有金黄色鱼叶,又称:“叶笋”或“金片”,是区别于其它毛峰的特征。叶芽肥壮,均匀整齐,白毫显露,色似象牙。
0 Z6 I& ?# t- N/ z 鉴赏
7 s3 Q. }$ M: l3 D7 U% u 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采摘1芽1叶初展,其他级别采1芽1、2叶或1芽2、3叶芽叶。" u; g/ [, M- e9 {9 t, H
高档茶的外形芽多且肥,呈全芽或者一芽二叶,色泽嫩黄绿带金黄;中档茶一芽二三叶,芽叶较肥,色泽黄绿,略带金黄片;低档茶细瘦的一芽三叶为主,色泽呈青绿或深绿色。高档茶清香带花香,滋味醇厚;中档茶清香或略鲜爽,滋味醇和;低档茶香气纯正。# {: x) j" D" ^. Y+ R: T
六、品茗指南
7 b7 G! t+ C2 z) N8 N; p3 g+ F 冲泡方法6 i' C1 z3 a8 A' }1 s
冲泡黄山毛峰有以下几点是要值得注意的,否则的话,即使是上等的黄山毛峰也泡不出好的滋味来。
3 J0 E# y/ {4 N( B7 _1 J* V2 Z 比例:首先,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尝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的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味,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及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很少有人,在意这一指标。通常,一般绿茶,茶与水的重量比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叶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放茶叶2克。若是,自己把握不好,那就“宜淡不宜浓”。+ }* e& {( T2 Y1 v8 H" H
水温:对不同的茶,应用不同温度的水,还应视不同级别类茶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说来,冲泡红茶、绿茶、乌龙茶,用沸水都是较好的,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份迅速浸出。但是,对于某些鲜嫩度很高的绿茶,如特级或一级的黄山毛峰,应当用70℃-90℃的开水冲泡,使茶水绿翠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醇。
( O. |% ]* v3 \" e# {* ]7 f 时间: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钟。泡久了不但茶的口味不好了,还容易将茶中对人体不利的物质泡出来。将黄山毛峰放入杯中后,先倒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入开水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水温高、茶叶嫩、茶量多,则冲泡时间可短些;反之,时间应长些。一般冲泡后加盖3分钟,茶中内含物浸出55%,香气发挥正常,此时饮茶最好。
1 P/ _$ J N! P" \! U6 { 次数:一般冲泡3到4次。俗话说:“头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赶快爬。”意思是说,头道冲泡出来的茶水不是最好的,喝第二道正好,喝到三道、四道水就可以了。饮茶时,一般杯中茶水剩1/3时,就应该加入开水,这样能维持茶水的适当浓度.6 w# C0 E: i E9 o2 q
储存法
8 z# p% I3 P+ C( v! L S 0 E( W# @, D! c! A M, X
黄山毛峰
! x4 G/ o, ?+ E- m) P2 D o: b 有效储存茶叶的必要条件是低温、干燥、避光、少氧。一般家庭储存茶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冷藏保健法。将茶叶用复合塑料袋或密封的茶叶罐封装好,尽量挤掉袋(罐)内的气体,放入冰箱冷冻室,可存放一年半到两年。如果放冰箱冷藏室,茶叶须多层密封包装,以防串味,保持温度在5℃以下。饮用时将茶叶取出,充分回温,茶叶温度接近室温时才可拆封,以免冷茶叶暴露空气中,与外界湿热空气相遇,水分凝结在茶叶表面,导致劣变。二是密封干燥储藏法,选择密封容器(洁净有盖的陶瓷坛或铁听),将块状生石灰用布袋装好,置于容器底部,把分装成若干包的茶叶分层叠放在布袋上,装满盖严容器盖,把容器放在阴凉干燥处,可保存一年以上。9 ]( A/ K; u5 e# f6 b' L) T# T
七、独特功效
0 p- z& B/ W' ~& ]1.兴奋作用: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7 {% Z( u- l1 J2 ^, J7 L V2.利尿作用: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绿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Q, M# J0 F& T) I# a4 j
3.强心解痉作用: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 Z' }1 M+ T- T) @
4.抑制动脉硬化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2 m4 s6 H0 f9 H1 p- R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q7 ?! ]! u* }+ Q2 @ A
6.减肥作用: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4 c2 f8 ?$ S9 h; m) h+ Q7.防龋齿作用: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 y+ l/ W3 O/ _7 b$ V
8.抑制癌细胞作用:据报道,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
7 p, c3 E8 [. g! O4 P9.延缓衰老: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 S1 k" v. K, i$ b% y10.防辐射: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5 _) R" n: B. b R/ u11.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p3 q8 B1 L# @0 I
z; n; |! C2 L
八、保健功效- K4 v L$ M, B5 @& ]
《本草》论毛峰,以为其“苦而寒”,因而并不适于口舌之娱。然而,毛峰却是长时期以来倍受人们青睐,更有嗜茶成风之事与嗜茶如命者在。可见古人饮茶,多有另图。王安石等人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乾隆皇帝也云:“君不可一日无茶!”由此便知茶在古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了。/ V$ `' n) ~+ }5 w% @
茶对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除了早期就众所周知的提神、明目、益思、除烦、利尿外,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对茶叶研究的深入,它对人体的生理调节作用,特别是对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后引发的人体代谢不平衡的调节功能不断被人们认知。一是杀菌抗病毒,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茶叶对肠道内微生物环境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对霍乱弧菌、痢疾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细菌有很强的杀菌和抑菌作用,一般饮茶浓度就能达到这种杀菌效果;另一方面,茶对维持肠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双歧杆菌有促进生长和增殖的功效,有利于提高肠道免疫力。茶对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病菌也具有很强的抗御和抑制作用,特别是绿茶作用强于其它茶类。二是抗衰老,增强免疫力,茶叶中的茶多酚、VC、Ve都是抗氧化活性很强的物质,能有效地清除造成人体衰老的过量的自由基。饮茶还能提高人体的白血球和淋巴细胞数量和活性,增强免疫力。三是降血脂、降血糖。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茶多糖,儿茶素能抑制人体细胞中胆固醇的合成,因此饮茶可降低血浆中胆固醇总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儿茶素和茶多糖都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水平。此外,饮用绿茶、乌龙茶还能有效地防治皮肤癌、肺癌、肝癌、食道癌等癌症。+ E4 v3 ?" v& E5 m! M1 ]7 E
饮茶与进食、服药的关系
% x1 |7 D7 D. g8 j( Q- b+ w' w 饮茶具有解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大量进食肉、蛋、奶等食物,由于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在胃内滞留时间长,一般为4小时左右,会产生饱闷感,也会感到口渴。此时喝些浓茶,茶汁会和脂肪类食物形成乳浊液,促进胃内食物排空,使胃部舒畅。当然茶叶中含有大量多酚类物质,易与蛋白质、铁等物质发生凝固,不易被肠道黏膜吸收,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和铁质的消化吸收,因此进食海鲜、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后不宜立即饮茶。
^2 N6 n0 v$ @药物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能否用茶水服药,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含铁、钙、铝等成分的西药、蛋白类的酶制剂和微生物类的药品都不宜用茶水送服,因为茶多酚易与这些成分产生沉淀、结合而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作用。茶叶中含有具有兴奋作用的咖啡碱,因此不宜与安神、止咳、抗过敏、助眠的镇静类药物同服,以防影响药效。有些中草药如人参、麻黄、钩藤、黄连、土茯苓等也不宜与茶水混饮。一般认为,服药2小时内不宜饮茶。而服用某些维生素类、兴奋剂、降血糖、降血脂、利尿和提高白血球的药物时,茶水对药效无不良影响,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促进维生素C在人体内的积累和吸收,同时,茶叶本身含有多种维生素,有兴奋、利尿、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可增进药效。
0 {$ Y5 w1 L- I- q* q 特殊禁忌. o2 N2 V6 o' T
儿童 :适量喝一些淡茶(为成人喝茶浓度的三分之一),可以帮助消化、调节神经系统、防龋齿,但若喝浓茶,可能引起儿童的缺铁性贫血。, y- W4 z, b7 r' R8 R* {; B8 a% W# @
孕期、哺乳期妇女:忌饮浓茶和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的高档绿茶或大叶种,以防止孕期缺铁性贫血,哺乳期妇女饮浓茶可使过多的咖啡碱进入乳汁,会间接导致婴儿兴奋,引起少眠和多啼哭。% |! e1 Y+ V0 K3 @8 z3 H
老年人:饮茶有益于健康,但要适时、适量、饮好茶。老年人吸收功能、代谢机能衰退,粗老茶叶中氟、钙、镁等矿物质含量较高,过量饮用会影响骨代谢。老年人晚间、睡前尤其不能多饮茶、饮浓茶,以免兴奋神经、增加排尿量,影响睡眠。
% [( c$ n. B2 _- l; G9 z- G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适量持久的饮茶有利于心血管症状的改善,降低血脂、胆固醇、增进血液抗凝固性、增加毛细血管的弹性。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增加饮茶量,最好用采自老茶树鲜叶加工的茶叶,用低于50℃的冷开水充分浸泡后饮用。
8 i$ w. \" L7 m" N5 \消化道疾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患者:一般不宜饮高档绿茶,特别是刚炒制的新茶,以减轻茶多酚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减少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3 s0 l$ O9 W0 a9 |! h. z# S, w4 J 另外黄山毛峰茶不宜冷饮,冷饮易导致腹泻。[1] 7 @2 c; y/ P- a* ]. d( ^7 D
) p: r* |" O. ~ 九、始祖. `0 T& v# p! w7 o2 J
创始人谢正安" k! V, O+ c" L0 z" `2 k
清代,安徽歙县漕溪谢氏《馀庆堂》第47世纪谢正安(1838-1910),此名字是以其于1910年仲春为四个儿子分家的《祥字阄书》中有“正安亲笔”,卒后墓前《碑文》载:“皇清诰封奉政大夫,封朝议大夫……正安……之合墓”的正名相符合。从《祥字阄书》“自序”和有关考查来看,正安18岁开始去江北做生意,故在咸丰中叶,太平军路经徽州,“家业为之荡尽。”则由弟正富侍双亲逃难求生,后遭瘟疫,亲房叔伯大半死亡。安定两年,弟又病逝。正安已是“当孑然寡助之时,处家无立锥之地”,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恐忝所生,誓欲重撑夫门户”。他带领家人,到离家9公里深山的充头源租山开垦,种粮度日,结合种植茶园。此间蒋(新田)、郑(瓦窑坦)、王(横路下)3户及安庆逃难的吴、储2户陆续迁入充头源落户,租山种粮,发展茶园。同治年间,“商务奋兴”,正安均常在外跑商务,并每年在漕溪挂秤收购春茶,略经加工,户挑到皖东运漕、柘皋设店销售。情因亲步谢光荪(1818-1878)在江苏靖江县新沟司衙内任职,又将茶叶从长江水路先到靖江,再到上海闯市场,大开了眼界。当明上海茶庄林立,各庄普有名品。而常品茶竞争相当激烈。使得谢正安清醒地认识:在上海市场开茶庄,既要有了好招牌,更要手中有极品名茶。他集市场商务实践和20多年种、采、制、销茶叶之经验,又受父、叔多方谋划指点,筹办茶号在同治后期已形成雏势,明逢光绪元年(1875年),漕溪“谢裕大茶号”开张。并于清明后,他亲自带领家人到充头源茶园选采肥壮芽茶原料,经过“下锅炒(即用五桶锅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园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的精心制作,形成别具风格的新茶。由于“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先称“毛峰”。因数量极少,先运到上海新挂牌的“谢裕大茶庄”,被英国茶商品尝后,竖起拇指,连声称赞。不仅毛峰迅速名扬上海,亦为茶庄屯绿外销打通渠道。后因毛峰产地,既属黄山源,又邻近黄山,则称“黄山毛峰”。故此,谢正安既为“谢裕大茶行”开创者,又为“黄山毛峰”创始人。后以其丰功佳绩为始祖,谢氏《馀庆堂》分支立“慎裕堂”,为置产所用。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仲春《歙邑黄山漕溪谢慎袼堂正安屯溪置产簿》所记载。后来当地对慎裕堂人统称“茶行里人。; E) Q* @3 W" e8 e9 T( _
谢氏与毛峰- G: L ~. W& s" v! M1 Y8 x# F9 r
位于世界名山黄山脚下的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祖居着一个庞大的谢氏宗族,人口约近万人,千百年来这个宗族世世代代在黄山脚下种茶、制茶、卖茶,是一个以茶为生,与茶共荣辱的世袭家族。据谢氏祖训,大约在宋代嘉祐元年(1056年),谢家族茶人,改变了唐朝制茶技术,独创了一套“炒—揉—烘”制茶新工艺,从此使中国制茶技术和茶类发展迈向一个新台阶。宋代中国茶叶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茶已经与米、盐相同,人家一日不可无也。李觏《盯江集卷十六富国策一十》云:“茶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世,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但是因宋朝是实行“榷茶易马”政策,其茶税的剥削比唐代更为残酷,广大茶农生活十分困苦,必须大量种茶、制茶才能生存。徽州是当时重要产茶区,其产量约2.3万担,其制茶工序大致为: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茶、烘茶等六道,成品茶为“蒸青团茶”。这种制茶方法,不但工序复杂,加工量小,而且茶叶香气与滋味也欠佳。由此谢家就发明了一种“先用锅炒茶,再用手或木桶揉茶,最后用烘笼烘茶”的“老谢家茶”制茶技术。采用这种工艺制茶有三大优点:其一,制茶程序简单,由原来六道改成三道;其二,加工量大,工效比原来提高了3—4倍;其三,改变茶叶形状品质,将原来的“团茶”改成了“散茶”,而且这种“散茶”,不仅香高味浓,而且更耐冲泡。很快,这种制茶新技术,就在古徽州传开,茶农纷纷效仿,从而促进了徽州茶叶的生产与发展。到了明代,徽州府产茶量已达5万多担,比宋代翻了一番。
! `: I( B) J- X J6 T 相传,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b) c5 I1 e [+ u% d' z' s9 D) `
$ J H1 F1 C2 D- Q 十、社会声誉+ `# w) M) m+ [6 L. w& e
黄山毛峰经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对全国优质茶进行鉴定,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获商业部名茶称号。1983年获外经部“荣誉证书”。从1994年起,歙县茶叶公司转向黄山小源的富溪乡,在黄山毛峰原产地充头源恢复特级黄山毛峰生产,出口西德、香港,深受国际友人欢迎。1986年被外交部定为招待外宾用茶和礼品茶,定点在富溪乡生产;同年,在全国花茶、乌龙茶优质产品和名茶评比会上,黄山毛峰再次荣获全国名茶桂冠。1987年2月被商业部授予部级优质名茶称号。1990年富溪台胞带去特级黄山毛峰,经台湾“天仁企业集团”检验公认“品质优良”。/ C. C9 W$ E3 S& S0 f
1999年春天,朱镕基总理访美, 他带的“名茶”,就是黄山毛峰。+ \6 w _- _5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