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8 G8 i! h l) l9 l( g% C2 O: k 《經莊嚴論》裏共講了十種上師善知識的功德——法相。這不是小乘裏講的,也不是密乘裏講的,而是大乘裏講的上師善知識的法相。. ~4 d) e- B' O5 m/ ]
2 ^. l' E8 V4 E
一、調柔。身口意特別清淨,言行舉止具足威儀,嚴格要求自己。蓮花生大士講過:見解比虛空高,取舍因果比面粉還細。有這種見地與行爲,在一般情況下,縱遇命難,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惡業也不造;即便是失去生命,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法也要行持。以這種心態重視善惡,取舍善惡。" [# L& l3 H2 i5 j1 A; ? A3 R
+ x$ G2 F( K) A! R' P: p) n. W
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標榜自己是成就者,不但不行持善法,還無惡不作,這種人非常值得懷疑,不能輕易相信。麥彭仁波切在《前譯教法興盛之願文》裏講過,內心的境界要跟蓮花生大士一樣,行爲要跟靜命論師一樣(靜命論師是比丘,在印藏頗負盛名,是清淨持戒的典範)。尤其是修持大圓滿法的人所要依止的上師善知識,見解要達到最高(有密宗的境界,才敢說是最高的境界),行爲也要如法清淨;不但戒律清淨,言行舉止也要調柔,具足威儀。
7 F; e( v4 H+ n6 X o
( _; J+ K, o$ l( ` 二、寂靜(禅定)。具有禅定功夫的人會很穩重,信念很堅定。我們應該依止這樣的人,爲了信念可以舍棄生命,在對境面前內心如如不動,具有禅定境界的人。3 z. P9 f5 c: k+ v5 e8 `7 u( D
+ i4 L) D4 b' N' O 三、除惑(智慧)。知識不等于智慧,智慧是對治煩惱的。具有智慧的人能鏟除自己和他人心靈上的疑惑。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爲心靈導師。我們依止的上師善知識應該是具有這種能力的心靈導師,依靠他治療自己心靈上的疾病。 * Z) d. Z# {% D( @+ w$ R7 H c% r
2 i6 g% P# u/ u; `1 n
有些人雖然很有名望和勢力,但是沒有這個能力。還有些所謂的住持、高僧,雖然寺院道場修建得宏偉壯觀,但沒有遣除自他心靈疑惑的智慧,我們不能依止這樣的人,即使依止了也沒有用。6 u) c. H, n7 g; o. [( j+ n; g
# w8 Y1 p. K* R/ X) r) ^
以上三種法相主要是講戒定慧三學的功德。
- q( R5 N- z( N4 m 3 V( z9 p4 \1 Y6 c6 L2 T
四、品德。一個人的品德非常很重要。從表面上看很聰明,很有能力,也很清淨,但若是品德不好,其他的功德也會很快從相續中消失。就像一座大廈沒有基石,很快會倒塌一樣。
" W5 ]! ^$ @; y" D) Y) o # L' U" [$ o( ]9 M: L3 ^
《二規教言論》共講了十二種做人的標准,即做人的規則。但是最最根本的品質是穩重,善良,正直等。3 h8 b' b {7 U+ M* @
! T' a7 E' v1 \' u2 q
穩重。穩重很重要,身口意都要穩重,如果身不穩重,就會東跑西顛,今天跑這個廟,明天跑那個廟;今天依止這個上師善知識,明天依止那個上師善知識。如果語不穩重,就會言而無信,雖然發的願很大,卻沒有行動;雖然立下了誓言,卻不去守護。4 L) W3 D" N* i1 e3 N6 {+ A
% k$ }; U" J2 v3 c, ^ 佛法裏講願行,有願必須有行,有行一定有願。如果沒有願就沒有方向和目標。所謂的願行,就是發願以後要去做。若沒有行動,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叫發空願。
& K \' Z9 Z) H2 N 8 ^3 b" P/ A8 U, J2 D+ b
一說發願,都特別積極,都毫不猶豫,但是發願後卻不去做。如果發空願,等于欺騙了三界衆生,同時欺騙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以及上師,這個罪過非常嚴重。前幾天都發願念蓮師心咒,發願了之後卻沒看到有誰在積極念誦,我在窗戶裏觀察了好長時間,沒有發現一個人拿著念珠走路,沒有拿念珠說明肯定沒有念。立誓言也是,都很輕易,很隨意,不應該這樣。一個真正的智者,一個正常人,立誓言之前,需要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智者不會輕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縱遇命難也不會舍棄誓言。
8 G. y1 q3 ^! M/ R& M# w: R
' H; e5 w Y! ]7 }' J7 P1 y/ A 《二規教言論》裏講,失毀誓言的人,就像失去靈魂的人。失毀誓言的人,在佛菩薩、上師善知識面前,就是一具行屍走肉。很多人在佛面前,包括在我面前立下了很多誓言,當時看很鄭重,但是沒過幾個月、幾年就忘在腦後了,根本沒有記憶,這就等于失毀了誓言。這樣的人不是正常的人,更不是好人。
" s( @$ D0 G( \6 P# E7 J ' ^" K- C# f7 M& q# y
不能隨便發願,不能輕易立誓言,一旦發了願,就要去做,才有解脫的希望,才有成就的可能。經常發空願,失毀誓言的人不可能成就,也不可能解脫。2 E$ g: v- V' G+ i
9 [7 U2 W8 ]1 Q( H
意不穩重——信念不堅定。一個人要有自己的信念,而且信念要堅定,爲了自己的信念可以舍棄生命,這才是真正的意穩重。而有些人不要說舍棄生命,即使遇到一點小小的坎坷與磨難,就把所謂的信念、信仰抛到九霄雲外了。當自己的信念與暫時的利益發生了衝突,信念就一文不值了;當遇到坎坷和磨難的時候,自己的信念不起絲毫作用,這就是意不穩重。所以,信念要堅定,要做一個身口意穩重的人。
1 S# d* M3 _) j6 K; y' u( G , q' m# @( ^1 g8 p3 L" N
善良。處處爲別人著想,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叫善良,這樣的人叫善良的人。有些人表面上裝的很善良,實際上很自私、很自利,這種人不能叫善良。7 n1 d% [3 L2 g& ?8 y
; e& p$ e3 t' a
正直。能換位思考,遇到任何事情,面對任何困境,都能換位思考,這叫正直。這樣的人明白自己如何,他人也是如何。而我們不是這種人,都是以自我爲中心。 j/ {6 G( @1 ?5 g+ ?1 S2 g- ]
* q1 G7 ~. ~. M8 \: h
在這個世界上,不缺有能力的人,也不缺有學問的人,但是缺少真正有品德的人。真正的好人,有品德的人非常 罕見。比如我們的上師如意寶,爲什麽感化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是不是因爲他有神通?是不是因爲他有學問?不是,而是因爲他的品德高尚。有品德的人很少,這樣的人有吸引力,人們都特別喜歡他,這才是他真正的攝受力。/ ]% m7 U8 L6 _5 k5 t, g
! B# c' k: c, c0 m- R 五、勇猛精進。作爲一個上師善知識,應該是他人的表率。因爲我們要跟著他學,以他爲榜樣,所以他必須勇猛精進。無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蓮花生大士,都是用一生來學修的。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並沒有說可以隨心所欲,也沒有吃喝玩樂等放逸行爲。他成道了之後,還跟那些比丘一樣,甚至比那些比丘還精進,晝夜不停地學修。蓮花生大士在印度的時候我們不太了解,但是從他的傳記中不難看出,蓮花生大士專門到無人之處,甚至去一些險境閉關修行,去磨練、鍛煉自己的心。你們到藏地看看蓮師閉關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住在山洞裏,不分晝夜的精進學修。雖然他是大成就者,但是從來沒有吃喝嫖賭過,而是用一生來精進學修佛法。他們都是我們的典範,是我們的表率,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q" q/ I# v( ]" P! K
0 `& }7 T; c; ~3 A. g 現在很多人都是以盲引盲,自诩是成就者,但吃喝嫖賭什麽都幹,不斷惡也不行善,從他的言談舉止上根本看不到佛法的影子,看不出佛法裏講的功德。這種人無論有多大的名氣,多大的勢力,都不應該崇拜,不應該追隨,更不應該依止。" X5 P7 y" x3 i& @
0 u! e: F" |6 \; e N/ ^ 我不但聽到有人說起這樣人,也看到過這樣的人,但是自己從來沒有動過心,沒有崇拜過。我有自己的標准,有自己的要求,不是隨便的。
% M4 q! S" N! Q$ h; p: L% Q( N+ m $ P+ m+ K& w6 d8 Q
六、阿含富(精通佛理)。上師善知識必須精通佛理,否則怎麽攝受弟子,怎麽利益衆生?顯宗密宗,大乘小乘,有很多共同和不共同的地方,若是不精通,不掌握這些,怎麽去衡量弟子的本性?怎麽去攝受他?現在很多所謂的上師,給他人灌個頂,傳個咒就OK了,所謂的弟子也很滿足。若真是這樣也太簡單、太容易了,佛也不需要轉三次XX,蓮花生大士也不需要伏藏那麽多法了。
/ T3 e! {+ X% I5 g
! f. E5 R" u( ~9 B$ ^2 V2 X 現在有些所謂的大德、活佛,對佛理一竅不通,只是徒有虛名。藏地剛開始時不是這樣的,後來轉世靈童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有的是政治活佛,有的是經濟活佛,有的是父母會說會做,孩子就成了活佛等很多亂象。上師如意寶一生沒有認定過活佛,也要求弟子不認定他的轉世,這就給我們傳遞了信號。印度、漢地都沒有這種傳統,但也出現過很多大德高僧和成就者。若是自己真有這個能力或緣份,自然就會利益衆生、弘揚佛法,否則,只是虛有其表,背地裏什麽都做。現在在藏地這種傳統快要結束了,以後沒有了。4 g. |" h2 N2 V5 m5 f0 S% {
1 d w1 N! b& A/ L, h* U9 y 七、覺真。覺真是必須要有修證和見地,這樣的人才有真正度化衆生的能力。如果自己是個盲人,怎麽能給他人帶路呢?視力正常的人才可以給他人帶路,否則都很危險,都會完蛋。也許有人認爲:他人是否有修證或有見地,我無法衡量。有辦法衡量,肯定是不一樣的,雖然你無法衡量他內心的境界,但通過他的言行舉止,一定能觀察、了知。
, ` ]5 c5 o# x
: {2 A5 K5 F: Q8 f3 Q; ` 佛在經中講,雖然我們不知道哪裏有水,但是通過水鳥可以判斷;我們看不見山頂上的火,但是通過冒出的煙可以判斷。同樣,以這種方式也能衡量出一個成就者內心的境界或修證,最起碼能大致了知。1 N+ ?8 @. `5 B9 Q! l: _
7 ~7 p0 l0 U- G0 q: w# O, @6 U# Z
八、善說法。有些所謂的大德、成就者不講法,這樣能利益衆生嗎?有些所謂的大活佛、大法王一輩子不講法,只是偶爾給人灌一下頂,開一個規模很大的法會。這方面我也不太理解,看不太懂。
( A: o$ B8 k. d) Y
4 t! W3 j/ C& g0 {, h& P3 a$ P+ T3 Q/ @ 以前的就不說了,現在的大德,比如麥彭仁波切、上師如意寶,用一生的時間傳法,上師如意寶快要圓寂了還在講法。我去喇榮的時候,上師已經看不到字了,但他讓弟子把每天要講的內容錄下來,然後放給上師聽。上師身體一直不好,還有心髒病,但從來不間斷傳法,有時候身體實在受不了、撐不住,會下去看一下病,但卻通過電話給四衆弟子講法。0 [. m" [$ `. Q) h2 w1 t
6 K; W' g( K# p) M5 Z6 M5 b: h 文革時藏地哪有人敢傳法?但上師藏在山溝裏,還是一直給身邊的弟子傳法,從來沒有間斷過。他之所以有這樣的事業,能利益這麽多衆生,是因爲他有辛勤的付出,有偉大的行爲,才有了這樣的成就,不是隨隨便便的。
: D, k& O2 Q7 E2 r# s & U1 I; Y+ f/ q3 [ n3 \6 x
如果真想利益衆生,就如理如法的講法,通過這種方式讓衆生明白道理,了解萬法的究竟實相。通過灌頂,通過神通,不可能真正利益衆生。在何種情況下灌頂能起作用?弟子的相續成熟了,通過灌頂的儀式,就能讓弟子見性,能讓弟子的心靈轉化。之前是不應該灌頂的,即使灌頂了也起不到作用。2 b& J& L2 m! E# B4 T. C
. i; {: p% g1 j: d5 Y0 c8 c 只靠念咒也不可能真正利益衆生,只能消除一些業障而已。要依止一個真正對自己有利、有幫助的上師善知識;要找一個用一輩子的時間、精力來給自己傳法的上師善知識。這樣的上師善知識值得依止、跟隨。否則,即使他名氣再大,勢力再大,也不應該依止,也不應該跟隨。
0 Z1 a- P: |7 I$ B8 \8 O 3 o2 a u% q& i2 C
九、具慈悲心。慈悲心是真正發自內心地希望衆生或弟子離苦得樂。大乘佛法裏講,上師善知識要有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消除衆生、弟子痛苦的決心;有通過自己的力量利益衆生、弟子,給予他們安樂的決心。這樣的上師善知識會不顧一切地去幫助、利益你。若是沒有任何能力,只是爲了化緣,想辦法讓你掏錢,這樣的人不值得跟隨,也不能依止。
' S. y$ `& M8 X8 E" f0 }, h
: }- U5 R7 @% U h* d+ I3 Q 十、離退減——道心不退減,道業日日增長,沒有衰減,沒有退失。真正弘法利生了,道心會日日增長。表面上是利益衆生,實際成就的是自己;表面上是弘揚佛法,最後圓滿的是自己。
0 S) h" W3 \9 X4 `* a% {
2 ]6 ]) T, F( z _- T1 ^7 L7 [( x$ a 大乘佛法裏共講了十種上師善知識的功德。一定要觀察,不要輕易親近,不要隨意追隨。有些人是魔化現的,若與這種人結了緣並追隨,自己也會成魔,將來他下地獄時,自己也會跟著下地獄……這都是很危險的。所以,了解了以後再追隨,觀察了以後再依止也不遲。依止了上師就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再違背上師善知識的意願。否則過患特別大,緣起也特別不好。
6 V* h: v. C$ V, s
; z( \. G; u/ I3 g% W) E; T
. }, I# i7 J* K 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後,一定要將身口意都供養給上師善知識,一心一意、依教奉行,與上師的身口意相應,即模仿他,模仿的越像成就越大。這也是我們經常講的上師瑜伽。上師說什麽自己也說什麽,上師想什麽自己也想什麽,上師做什麽自己也做什麽,最後才能獲得與上師無二無別的成就。4 K. h& Q9 Q$ |6 k! v; l% s7 u# c& f
. X2 P+ B6 K, i4 y7 a! B
走進大圓滿 走進朗措瑪寺, w0 x% W' C5 l- U1 c
http://www.dymf.cn/index.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