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3|回复: 0

[时事热评] 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丧”?《无问西东》观影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8-2-3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9 u/ M) F+ g0 s- Y/ D# n) X% p# g6 Q9 L( A$ e, S. _5 j9 R7 D
最近,朋友们都在聊《无问西东》这部电影,有些人热议几位演员的造型和表演,有些人评判影片煽情的方式是否恰当,还有很多人讨论闪耀着昔日荣光的大学精神……而我是被这些故事的主题打动了。如今的年轻人普遍苦闷状态,而我在看完这个电影后,对这种状态有了更深的理解。
& T" k) M7 E5 h) Y% S4 V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人生无力?为什么想与人建立深层关系,却又难以行动?为什么总是觉得很丧?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下的“青年为何如此之丧”的问题。' N& Y( S  k; z1 t/ V' g3 S6 i
这里小编推荐在国外的小伙伴们可以通过快帆影视,观看最新上映的大片。这是一款可以翻墙回国的软件,可以解决海外党看视频听音乐的版权限制问题啦,正好目前各种大片齐聚一堂,大家可以试一试。
( f  G  G8 l! J $ W+ c7 o7 S' `8 A3 y0 Y' ^' @
高等教育也变成了职业教育: r8 _  l3 H3 i( q5 Z1 D* i# U9 e
大学精神还存在吗?
) K5 L/ Z4 N2 ~% R%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入大学的吴岭澜陷入迷茫。他的文科成绩极佳,理科很差,但是他依然选择了理工类专业。他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成绩好的学生都去读理工科,他不甘落后。
% T; X1 e( a+ l& K5 {0 O类似的心理在今天仍旧困扰着很多学生。在之前的中学教育中,优秀是学生们的追求目标,而中高考成绩就是优秀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孩子们像选择荣誉一样选择专业,而不是真的出于对专业及自身的了解。长期的职业规划,和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更是从没考虑过的问题。
0 Y) [; d; e3 U2 P0 x4 a. w0 W 2.jpg
+ i, N$ d0 H+ s0 ^. S5 \7 U另一方面,在进入大学后,“高考分数”这种清晰、普适、一锤定音的“优秀”标准消失了。如何在大学里、在进入社会后继续是“优秀“的存在?让很多学生迷茫。而让人迷惘的不仅是选择哪一门学科,更大困惑则是如何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s! G5 s/ e0 K1 Z4 q! w
吴岭澜远离交际,在校园四处徘徊,思考这个人生难题。他最终是在文豪泰戈尔的演讲现场了解了自己内心的方向。他意识到,自己不必盲从地跟随别人的脚步,想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想做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后来,吴岭澜成为西南联大的一名教师,在战乱时期以笃定自信的精神面貌向学生们传授知识,也试图将自己感受到的那份大学精神传递出去。
0 F) d6 a# r  m& u  U) |这样的心灵启迪和面对人生的智慧熏陶,正是大学教育所肩负的责任。1 D0 p9 T! D! B# M( T
理想中的大学教育,除了知识内容的传授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隐性的教化和影响,传授生命内涵的可能意义,探讨意志行为的伦理和规范,挖掘学生的自由天性,培养他们对真理的探索、对现实的改造之心,将科学精神和文化追求导向人的灵魂觉醒。
( t6 x* q, ?8 ]- P; v, l7 R- T# k  b: C我们还没有遗忘这样的大学精神,它仍旧在中学课堂里时常被提及,一代代的青年人还会对大学生活抱以美好想象。然而,当下的大部分高校难以较好地贯彻这样的理念,使得大学精神逐渐为遥远的神话。4 M+ `5 K7 Q! _( [1 d/ s$ y3 Z- w" m
孩子们在进入大学后享受着突如其来的人生自由,渴望利用大学时光探索未来的诸多可能,然而很快就感到手足无措。如今很多大学的专业学习更像是职业化教育,为的是找到高薪的工作,而很少再引导人们求知、培养审美趣味、找到心灵方向。/ E9 w- }- F! x
也是因此,很多人到临近毕业依然没有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些人亦步亦趋地走入职场,有些人盲目地继续求学,而往往硕士教育对此也很难有所启示(找到了方向以后继续在这个领域求学才是更理想的状态)。学生们常常将自己的导师称为“BOSS”,从这略有戏谑色彩的称谓中,可以看出现今的师生关系中已经掺杂着职场成分。
0 {" i+ `& A6 n: C( V2 Q8 U' p曾经满怀希望的青年人,从大学走出之后,不得不遗憾地发现,自己并没有受到探索自身的指导,没有受到能带来精神幸福的训练。我们面对的,是庞大有力的冷酷现实,在反复的困惑和沮丧之后,很多人放弃了对改变现状的想法,不再设想有另一种更好的生存境况的可能。他们将现实作为无可撼动的存在,全身心投入了赢得现世“成功”的战斗中。
- `) P9 Y- `) x3 Z 3.jpg
/ x" B/ u4 x% V7 t* O爱情失去了它的神性
, Y7 i; t- W8 v6 B1 I' i$ `' ~6 B. c在大学阶段的诸多记忆里,最难忘的可能是当时的爱情和友谊。这部电影中的爱情在展开阶段也像校园恋情一样单纯美好。那时,王敏佳刚到医院工作,青春灵动,陈鹏还在大学读书,憨厚善良,对爱一片赤诚,学校领导因他成绩突出想要让他进入更好的科研单位,而他决定为了王敏佳留在北京。
% D8 W3 _4 c1 }9 J3 P. \不料,王敏佳因一封想帮老师出头的匿名信遭到报复,加之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她之前的生活瞬间崩塌。她成了被批斗、被谩骂的对象,在疯狂而无知的群众的暴力下险些丧命。陈鹏没有抛弃王敏佳,他将她带回自己的家乡,希望她能在全新的环境中重建生活。
7 W9 s: R3 l+ I8 p; \王敏佳原本就有些自卑,在毁容之后变得自暴自弃,陈鹏耐心地鼓舞她。因国家的需要,陈鹏要远赴大西北参与核弹事业,但是他仍旧没有忘记对王敏佳的精神支持。两人的天涯之隔没有阻止他们的爱,反而让这份爱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 T& F( o' j( v$ M0 H8 Z. k如今,我们不太容易相信这样的故事了。是因为人们变得现实?还是因为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让长期的守候和期盼变得没有必要?相信一个没有联系的远方的人,在这个时代不是神圣,而是愚蠢。人们好像更胆小了,爱情它不再散发着伟大的光芒,早已走下了神坛。
* J3 ~. @. h4 v$ |: Q爱欲在这个时代,是可以被快速匹配、快速消费的。恋爱变得很容易,却也因此失去了它的深刻意义。生活变得更浅薄之后,我们却不幸仍无法彻底忘记对深入链接的渴望。在某个瞬间,我们会突然地被一种深层次的孤独困扰。人类总是会贪恋走入另一具灵魂的亲密感,而这件事却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了。
9 T+ f- r) T0 g& p2 V我们怀疑、试探、评估,还要面对沉重的物质压力。我们慢慢地在接受这样的一种观念:在爱情中,没有什么值得我们付出全部身心。归根到底,爱只是人生的一场权衡之计。* K  Q9 m- r) P$ Y2 x- d; w  l  H
4.jpg
6 |7 u/ u, w9 {2 O; F. K: z与这些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年轻时关于爱的理想。那时我们还相信爱是一种接近信仰的力量。相信两人之间的情义必将长久,无论在未来会面对日常怎样的打磨。那时候的自己,虽然一无所有,却好像更加幸福和不孤独。6 V9 X3 H, @( g
这一代青年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
$ Q# ~" @+ a  r& i! J0 v沈光耀是富家子弟,在西南联大读书,他毫无身份架子,性格温和,能和穷困的民众融洽相处。他有感于当时危险的社会局势,想要参军,却被母亲阻止。
7 U- O; t+ M6 L" f3 q- u沈光耀的母亲如此讲道,沈家祖辈们经历过各种时代浪潮,这些人的命运让她明白,很多看似宏大的理想可能只是空壳,那种实在而安稳的世俗生活才是人生最好的追求。她害怕儿子会因自己盲目的激情而丧命。. l4 ^3 A2 f1 {0 o+ t
这些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拥有充足的自由和旺盛的精力,但又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安置这份自由。我们想为自己负责,但又不知道该做什么。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投射某种更宏大的事物上,对这等事物的坚守和牺牲,会让自己获得巨大的存在感。
3 F4 x6 E! H2 \ 5.jpg # [5 g2 a$ P: K9 q+ z7 B
然而,沈光耀后来还是参军了,但并不是出于冲动的激情,他的决定来自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他看到身边熟悉的一切在炮火中面目全非,经常和自己玩耍的一个孩子丧生其中,他的母亲悲痛万分。面对这些惨状,他才违背了对家庭的承诺加入空军。
1 o# D4 t& S& x( m6 \我们常常说,人要认识自己,弄懂自己真正的所欲所求。这样的话很容易被误解,让人以为只有更多的扪心自问、更多的向内思索,人才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可是,过度的自我关注,容易让人忘记身外更广阔的世界。  a: j/ Y1 Q) ~; b) |
人要认识自我,除了不断思考自身,还需要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参与公共事务,曾经是一代青年人找到自我存在感的途径。就像沈光耀加入空军,更加了解自己想要为他人创造价值。. f% j& R7 m4 M
6.jpg
' h1 t8 P) c4 [/ w& ~& y如今,消费和娱乐似乎成了我们全部的公共生活。人们不讨论政治,也没有集结人民参与社会话题讨论的民间团体。没有能够依托的社会联结,我们只能用各类消遣方式获得短暂的快乐,从而暂时遗忘人生背后潜藏的巨大虚无;而孤绝无援的状态中,我们难以辨认自我的身份,娱乐至死,成为逃避存在焦虑的最好手段。5 s! V; c. R2 G  T6 b9 G
我们不断地追求消费,很多程度上想追求的不是物件的实用性,它们只是一个个资本系统下的符号,对应着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我们渴望的是自我的身份感。我找不到自己是谁,也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属于哪儿,我只有通过谈虚拟老公、养虚拟青蛙,抵抗用空虚感覆盖了的存在焦虑。
$ Z# W7 `+ d; w2 N大学教育走向职业化,我们整个教育过程中对于“自我、价值、幸福”的引导是缺失的;理想之爱的幻灭,生活陷入日常和世俗;道德变成一个遥远的词语,甚至让人不敢谈论;物质主义横行,幸福与物质划上了强绑定。这一切在加强着我们的空虚,让当下的生活变得艰难,让青年人苦闷不已。
, P' t5 n0 T  X" X  Q面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浅薄化,作为渺小的个体,有时感到自身是那么无力对抗——我改变不了洪流,似乎只能让洪流改变我。
4 ^) @& N/ a0 H$ o而在看完无问西东之后,在这里我想要呼吁:在一个由“众人”组成的复杂社会中,我们每个个体看似微不足道的存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割裂的,不是瞬间显现的,而是通过和其他人一起坚守某种更为恒久的价值而产生。我们需要更耐心,也更有信心,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微小事件和微小时刻中的坚持,终究会在某处相遇彼此,叠加产生出某种如今不可想象的质变来。这种相信和坚持,不仅是我们对某个共同体的支持和奉献,更是对我们的“自我存在”的一份爱和尊重。. L4 I( m  |7 j* l" ~& T2 |2 f, M
在浮躁的社会,安心地做一个落后时代的人。坚持生命有它严肃的价值,坚持理想和爱。愿你们都能与更宏大的东西找到链接,从而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 D- z" ^" V3 h! u. o8 U/ Q8 g; 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29 17:21 , Processed in 0.17550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