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4|回复: 2

[学书论画] 蔡文姬《述石室神授笔法》:“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9-2-8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蔡文姬《述石室神授笔法》:“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u" }& a4 j: d# I2 i; [+ A
- a7 |" @' R; u% h6 }
       写书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行笔书写的过程。行笔的快与慢,直接会影响道我们书写的效果。在古代书法理论中,专门把这种行笔的快慢速度称之为“迟速”。
; I0 n) U* `1 s* p2 m$ q+ Y1 A$ T" ?+ H# j
实际上,在其他艺术领域中,比如音乐,也存在这样的“迟速”,习惯上称之为“节拍”或者“节奏”。这样快慢速度的互相搭配组合,不仅仅在艺术中存在,它在万事万物中都是存在的。比如人一生成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这种成长可以分为肉体的,心理的、智力的,青少年时期,肉体生长速度比较快,以后会缓慢发展,到最后快速的衰老;而人的心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智力发展也是经过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4 D) D. r6 S. u7 u: M
, Q7 H% ^* e7 f2 n
万物皆有节奏,书法也不例外,书法的行笔迟速直接影响书写效果,所以,行笔的快慢也是我们研究书法用笔、钻研书法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够随意违背它。影响行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笔法规律以及运笔规律。  A5 _, ~* |1 h9 _4 ~4 @
0 [5 x1 H/ S! f/ G( U, k* [8 N
行笔迟速主要影响的方面就在于字的形制、神采。
, n2 n3 d1 l9 \9 [& g; m5 v' D2 o* P. b
东汉蔡邕著有诸多书法理论著作,对于书法的迟速问题做了很详细的讲解分析。而他的女儿蔡文姬在《述石室神授笔法》中说:“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 O- l( k0 I: b7 [4 Y1 {
7 G5 C$ N% \! `( t) f2 {% q这里说的疾涩,实际上就是说书法的行笔快慢,但是这两者之间又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5 M6 j& d& I7 X, P. K) ]

- P9 g" B, Q9 L- B& m, f$ o 疾涩并不仅仅是迟速、快慢这么简单的事情,它还有其它更加深层次的意义。清代刘熙载在《艺概 文概》中这样说道:
% q" q: t0 t/ R5 D
4 z7 d+ e" v7 _: r4 p: A3 [0 S, b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 R; k& ]* g8 x& I9 f: b2 D- i3 M8 g& N7 z  C7 r8 k) C6 d2 G
刘熙载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书法理论家,他熟知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著作,但是也熟知用笔作书之道。刘熙载一开始就点明了“迟速”和“疾涩”之间的区别。涩,不是说写的慢就是“涩”,疾,不是说写的快就是“疾”。他们之间的区别点就在于用笔的方式、笔锋的方向。
: K0 _) `% ~9 W5 d! M( ?" I1 _! q. o4 L
. |( I* A' Y5 p) S) \# |3 u) T接下来刘熙载详细的论述了“疾涩”的方法,即每当我们要写书法的时候,就要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 _9 d! ?$ ]4 q4 r0 s" d8 R8 J* @# K2 G. ]* m
就好像有一个物体在阻拦毛笔笔锋的运行一样,这个时候就要拼尽全力与这股力量相抗衡。这样的话,就算是你不想要涩笔行书,也自然而然的就涩笔行书了。5 I* M; U" r) u: k; `* S

* I: Y: ~* J' x( x6 {1 G实际上,这就是在利用毛笔、墨汁和纸张这三者的关系,营造一种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或者是因为墨汁的浓淡而产生,或者因为运笔的中锋而产生。
$ N6 m' `3 T, Y+ C$ c+ h. p
+ l2 p0 @, V* P/ F因为有了这股阻力、有了这股摩擦力,所以看起来行笔的速度是人主观上想降就降下来了,但这是因为摩擦力、阻力而降下来的,不是人主观故意放慢速度的。主观故意放慢速度的“疾涩”,其效果只能是墨汁湮湿成一团而变为墨猪,臃肿不堪。
' |0 v$ m5 d( r1 M
2 K% ?# Y; P1 M9 w( O. D具体来说,疾涩在书法书写中的实际运用是互相搭配,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单一的都是用“疾”笔书写,或者说用“迟”笔书写。. @# l- l2 p4 @  w

7 h2 k3 n4 m$ [+ |& U) _5 h- x东晋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说:' O6 P5 V& w/ d4 |3 b4 ]9 Z" Y
' G9 @/ w$ ?+ i" t+ I; K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5 d  r; z  F: _) [
2 S! S+ t5 L2 `; g! R2 f( g$ V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详细的举了一个例子——乌字的书写范例第一笔的“点”要写的“急”,而余下几笔“横”“竖”要写的慢一些, 而最后乌字的横折钩的“钩笔”要写的快。这实际上并不是王羲之一个人随随便便说要写得快就写的快,说写得慢就写得慢,是依据笔法形势而定夺的。7 D$ I" m8 h2 J3 x2 W0 m) N/ o

4 {7 C$ [3 k; T1 X所以,只有讲究运笔的节奏,掌握运笔的疾涩、迟速、快慢 ,才能使得中国书法更合乎法度要求,更符合法度规范,更适宜笔法形势。
3 Z0 c! g$ K' c. w
  P: C$ d% u6 T& W( W( z本文为松风阁书法日讲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转载、洗稿拼凑者,视为抄袭,朋友圈分享除外!: C, k- w- `2 m7 u! u5 ^( m
& ?+ J' N/ }7 D0 Y' }. `* V
听说点击了“好看”的网友,写字都变得好看了呢!, h# T7 c* Q2 u1 m: t! q1 \5 y

- K0 h. o- k) R4 h" f链接:http://kuaibao.qq.com/newsDownLo ... ct=309&_dpcdn=1' _' g0 E7 Y- P1 S1 J- R7 g
IMG_7828.JPG
IMG_7829.JPG
IMG_7830.JPG
IMG_7831.JPG
IMG_7832.JPG
IMG_7833.JPG
IMG_7834.JPG
IMG_7835.JPG
IMG_7836.JPG
鲜花(646) 鸡蛋(0)
发表于 2019-3-3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7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7 20:31 , Processed in 0.1153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