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1)
|
疫情下的世界,充满了恐慌和未知。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正常,回到那个岁月静好的时光,没有人知晓。摆在面前的现实很残酷,却没有一条是容易走的。 ) j8 `+ r7 ?1 O
9 L$ l( b. P4 C/ k, H+ C U
中国疫情稳定,海外疫情却越少越烈,北美烧不尽,南美又成了新震中。只能说,这场疫情阻挡了太多人前进的步伐,尤其是留学生。多年以来,无数中国孩子挤破了头也想出国“镀金”;如今,无数留学生哭干了泪也想回家,因那份安全感,也因国内发展越来越好,国外已不是唯一出路。
4 x6 j+ S4 }$ C! u- z! K6 [1 I6 x
0 Q3 G' l- U0 ~# t8 G$ Z2 R4 y8 u# r$ l一场疫情,让不少人看清了现实的真面目,也因此改了航道。
' C$ Y, I( J6 m, T: B; G' W
& M2 l2 k! e7 U- y$ a一线亲见留学生辛酸 - B6 s- N `( O7 n& q! j* t
, X3 Z7 v6 |' D3 x# t
果断接儿子回国
2 V& e' O6 }8 r7 g I9 u
3 I3 g% F- R' r- v" Q' M1 @叶璇是国内海关部门的一名员工,多年来自己辛苦工作,走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风景。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出舒适圈,看看宽广的视野。 6 Y; h8 r6 n5 @. U
+ [% V0 S9 O$ k# G: f一年前,她将孩子送到了加拿大多伦多的一所公立学校上初中,想让孩子就这么在国外上学、就业和生活。一场疫情,打乱了她的计划。
$ N& f4 P9 s( B6 z% H, C |( _$ B* ^* t9 I2 W2 T% W7 v3 o
3月中旬,加拿大宣布封国;4月初,全国学校纷纷宣布停课,儿子就这么在家隔离学习。叶璇人不在加拿大,而是作为国家的一员,穿着防护服,站在一线工作。
7 C& q, s' K G* Z, m+ i! V& G+ q6 E) n
她的想法,也在一次次亲眼目睹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全副武装、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辗转多个城市,只为回到家人身边之后,有了变化。每天看着孩子们满是疲倦却充满泪水地回到祖国的怀抱,她不禁感慨“自己的国家也挺不错的,身边很多在海外经商的朋友也开始对国内更有信心了。”
; W! x) \4 `6 V+ }. h
/ M6 O2 d1 u, C$ g/ c9 A5 K没有太多犹豫,叶璇决定将儿子接回国。这次回来,不是避风头,而是直接转回国内的学校上学。她动作很快,没几天就联系上厦门的一所私立学校,面试通过就能直接入学。
, M8 k4 k) b- F# z7 w" S* A6 v% a& B! \4 O
她希望,儿子能在初中阶段尽快适应国内的教育模式,直接考上好高中。虽然嘴上说的是希望顺其自然,但叶璇心里希望儿子能够就这么留在国内上大学、毕业了直接就业,“国内发展前景也不错,反正到最后都是工作。”
- B1 `- v3 u7 A$ F5 q
. u) A- `% O: H大雁爸爸接孩子回家
. ]$ }( A5 v. F! [8 N6 f! }, a/ F9 F+ q6 p, [1 B: t7 r3 ~
一家团聚 ! E0 A+ `" G* N! e( _. Y
/ ]$ n# A% j! n, |2 s# F
无独有偶,“大雁爸爸”吴泰南也决定将两个儿子接回北京上学。 z% z1 b1 w: X0 I
/ R( a5 j8 |# V5 v4 H. ]
吴泰南一家一直过的是两地分居的生活,他一人在北京工作,妻子则带着两个儿子在奥地利生活。两个儿子都在当地的一所公立学校上学,大儿子已经初三,小儿子还在念小学二年级。一年365天,一家人过着两地生活,只能团聚两次。 + T, x3 B* W0 d8 `* r5 i
/ T! N0 k7 h& y0 e本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才决定将还在送出国念书。一场疫情,让夫妻俩决定提前把儿子们接回国,但这工作,并不好做。 & c+ `% Z' E1 C+ ~* }
0 e1 X$ O, s( @7 X$ g- p6 T' L
孩子们已经适应了奥地利的学习生活,在学校有自己的社交圈了,再加上刚刚适应了德语授课,又要转学,回来不能直接衔接,还得从初一开始,大儿子不肯回来,小儿子跟着哥哥,也不愿意挪窝。
; }) Z4 b5 D" h7 ?7 R5 p2 t& [! s' s4 }& T$ `9 B% Z1 j
为了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夫妻俩费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在犹豫是不是不该随便给孩子换环境。3月中旬,中国和奥地利还有航班回国,他们犹豫了,结果等了一个月。
* s' t# Q2 B3 p. m. Y& C( `) U/ B
: m( r# B) g8 @3 i4 ~# Y* L到4月15日再有航班时,他们铁了心回国。很快,吴泰南就在北京为孩子们找私立学校,安排孩子回国衔接。他原本也想让孩子进公立学校,但担心国内课业进度,孩子跟不上。 # R* U# ~4 B+ O3 Q
4 i1 o: N- x# }% b3 d8 x
从心怀“英国梦”到转战考研
( X3 k) _+ s3 l" [, W5 Q* Y& V& g& T8 w& T
北京工业大学的准大三学生程絮一直有一个“英国梦”。从大一下半学期开始,她就拼了命地朝这个目标前进。整个大二,她不敢有半点放松,全程冲绩点,为的就是能够顺利申请到自己想去的学校。
- D" F: O" k8 _+ t! K, Q- k- a3 Z3 n4 H$ v( Z9 [
她早就想明白了,在国内考研,冲破头也未必能考上名校,但申请国际排名前50的学校,难度要低很多。从时间成本考虑,国内读研得3年,国外才1年。 % H, n0 [$ c# n- \ J
) o9 ^. n: Q4 n0 t9 \; l3 d疫情来袭,所有人的生活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程絮开始被身边的声音影响,重新考虑起未来的发展。在国外留学,能真正留下来的人很少,兜兜转转还是得回国。身边很多留学的朋友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国内发展。如果一开始就在国内积累人脉和经验,反而更加有优势。
9 n( ~/ X8 m3 l( n, G
6 s0 c0 S& G/ w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人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态度跌至低点,一个女孩子在外,她还得考虑安全和种族歧视的问题。
8 Q: c3 ~& S3 r" T- j1 u- h& ~/ g! [4 k0 n+ m
一番思想搏斗后,程絮还是拿起了考研复习材料,将雅思课本压箱底了。 2 o! o5 Q: ^7 e# y) M: C( f: @- f
+ M1 Y( p2 u1 a K' W4 A( }
手握Offer却因疫情陷入两难 / z% E+ R, M' q8 `& ?$ ~ b
5 Q+ G3 }9 G& ~" [. ^
但这个选择题,对北京邮电大学的毕业生刘亚来说,就更难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在2020年年初就已经拿到了多所美国高校的Offer,并最终决定去佐治亚理工学院学习供应链工程项目。 : }7 M, U9 A3 c1 ~
% a3 x; n3 U/ [1 J
无奈新冠疫情在海外爆发,原定8月入学,如今遥遥无期。3月份,校方线上开了一次会议,并给出两个解决方案:第一,学校采取第一学期线上授课的方式,与国内天津大学合办校区,共同授课;第二,学生可申请延迟一年入学,但他就必须跟下一届的申请者竞争,学校择优录取。
% r0 Q3 F9 N: Q Y2 z7 l) s% b
) o9 s% Z( ?) Q: u+ H! Y3 V 上网课,就意味着短短12个月海外经历被压缩成不到半年。就算最后能够顺利入学,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学校与社会,毕业后留美短期工作的计划更是泡汤。延迟入学,意味着录取风险。空出的这一年,他都已经错过招聘季,实习和工作都很难。
/ S/ w8 q- w) |4 a- `0 z P$ o1 Z6 V/ `4 s- \ u- t h% g: O
万一的万一,今年8月真能顺利入学,美国疫情完全没有消退之势,他也担心还没到学校就被感染。
' ]; f3 r. g% Q( M+ U+ c
" p* G; n* `/ I1 g& {$ r疫情下的留学生,回流的回流,取消的取消,果真像上海交大教授何帆说的一样,全球化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吗?这个,还得留待学生和家长自行判断。
* M3 W' x. ]' D% X$ z& Z
4 u& _) K0 ?6 E5 ?& \从前的家长认为,中国的教育完全不行,得换成西方的教育,才是对孩子好。现在的人们已经不这么想了,更倾向“双轨制思考”:中西方教育里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留学镀金,随着中国家庭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不是那么稀罕的事情了,更不能决定孩子的求职之路。 0 h: x. j4 w! Y) S: X
4 s2 B! [5 M9 ]
新冠疫情,让人们看清了生命的脆弱,也看清了时代的变化,未来如何走,还是靠自己选择。
1 r$ b/ `( h1 ~9 u% f1 H7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