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9)  鸡蛋( 0)
|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在接受美媒采访时,坦率地谈论了他退出总统大选的原因。他直言,自己之所以退选,就是为了确保能够击败川普。他承认,早在参选之初就知道自己会是一个“过渡总统”,并坦言,谈论自己的年纪让他感到尴尬。0 j9 s; q& D. l+ D+ Z8 S* w
! f8 n) @" P5 ?4 C8 T) G
$ ?4 p2 |# ^; S6 r
7 A4 P' l Q" O+ \2 U& n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CBS News)的报道,《CBS新闻周日早晨》将于11日播出拜登的专访。这是拜登在7月底宣布退出大选后首次接受电视采访。在访谈中,他坦率地谈及了自己退出大选的原因。
) a- i. i% K3 S/ |
+ q( H# L/ S2 [4 l ^$ a$ I拜登表示,他选择退选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将美国社会的焦点放在川普身上,并在选举前团结民主党。现年81岁的拜登说:“当我第一次参选时,我就认为自己会是一个过渡总统。我的年纪让我难以启齿。”( f2 P! I9 J) Z: H2 N$ v, f
2 {, U! u9 E7 U% b' b% v5 L3 g# O拜登还表示:“尽管担任总统是莫大的荣幸,我认为我有责任为国家做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我们必须、必须、必须击败川普。”, X3 q# Z0 t, c9 B' o: V+ |
9 P I3 K1 I+ \) b& ^/ [, N$ {
在6月27日的辩论表现不佳后,拜登于7月21日宣布退选,并表示支持哈里斯代表他出征民主党。在7月24日发表的退选演说中,拜登强调,包括他自己希望连任的愿望在内,“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拯救民主”。
7 W0 u) ~" d5 K
6 U0 J( f, A6 p3 q4 u自从哈里斯(Kamala Harris)宣布接任拜登竞选之后,她的民调支持率不断上升。1 ~2 e7 j2 J- F
' _4 K1 \( n- j. W
根据8月10日发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在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威斯康辛州这三个摇摆州的支持率领先川普4个百分点。4 G" ~/ l" N& z ` S _) @
! h1 }) g5 A9 P/ p# W: O( L曾经支持川普的选民表示,由于对川普的无礼态度感到不满,认为哈里斯的性格更为适合,因此今年考虑将票投给她。; E+ I! O( _6 F/ N9 t) I# j6 p' ?& }
. G; D1 |+ X0 }/ f! s' r. }1 j
然而,民调也揭示了哈里斯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选民在处理经济和移民这两个关键议题上,仍然更信任川普;此外,一些选民认为哈里斯的立场过于自由派。; n- C8 m. }. _3 N1 ?
, H8 a+ q. [& p/ R/ C; Y《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报道指出,这项由《纽约时报》和锡耶纳学院(Siena College)在8月5日至9日间进行的调查显示,哈里斯在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威斯康辛州分别获得了50%的可能选民支持,领先川普的46%。
, z1 h3 m/ T( G9 h4 y; W
' I* ~5 u$ H5 `3 Z( @9 @报道还提到,民主党在这些摇摆州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选民对哈里斯的看法改善。过去一个月里,哈里斯在宾州的好感度上升了10个百分点,选民普遍认为她比川普更聪明,也更具领导能力。
7 O( g. o" O) k' g" f) ]3 F, W. i
来自密歇根州的89岁退休选民兰瑟(Les Lanser)表示,他过去多次投票给共和党,包括在2016年支持川普,但今年打算改投哈里斯。* z- q, `# s6 D# G' O
- u5 F4 G" t$ j; R7 r1 i+ g+ d4 x/ x
尽管他不完全认同民主党的政策,但他无法再容忍川普的“无礼”和“不可接受”的行为。
s: t+ n2 W2 i$ \$ |: h) T/ @; E/ |$ C
他坦言,虽然还不确定是否完全支持哈里斯的政策,但她的性格吸引了他,并对自己2016年投票给川普感到后悔,“对我来说,品格就是一切,另一个选择已经不再可能接受。”' L- @# g; C: H7 `7 c# G5 [
4 m* W: e# ^1 `6 t! H
目前尚不确定哈里斯的支持率反弹能否持续,但这份民调显示拜登退选后激发了民主党选民的热情。自哈里斯宣布参选以来,这三个摇摆州的民主党选民对她的支持率与5月相比上升了27个百分点。
( z- v* m+ f$ M9 A* ]( e5 E- M- m4 ?( L% R% P" Q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60岁民主党选民乔丹(John Jordan)表示,尽管他对拜登的政绩表示认可,但身边的亲友们在支持哈里斯时表现得“更加积极”。
% A9 I% t$ q& N2 I0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