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3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四卷A面 2 j8 w4 a. a! |- x; M
- u: A; L& T" X5 u1 |9 y- I
所以说,记住这个话, ( c) }8 m* X4 B6 F
! g# c' M- H) S【“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 3 |: T+ V$ ?2 @9 a& H7 ?
" R( ?6 I9 h& G) Z0 [
真正讲闻这个道理,你真正想修学佛法的人的话,那么这些人真正具足智慧的,要努力,要从这个地方努力,这是我们开始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在这个地方,很多其他的地方比较次要的也是这样。因为当年我老师告诉我,我现在深深体会到就是这样,那时候我学打坐也好,学什么也好,学学盘腿,这些东西,他老是呵斥我,你忙这个干什么?实际上这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后来我才知道,你一定要怎么用心的心法你知道了,然后你两个腿一盘,很快就上去了,否则的话你把那个恶习惯养成功了,叫你改是千辛万苦,这是千真万确的,不是不注意,而是要注意的,可是你要本末把握的清楚。 % Z. y0 }7 y+ h! D- u
2 W9 F8 {% e' w" `) D9 S( k【“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
) H6 k4 C8 u- @8 Q7 X
) J- S# Q+ C H k0 a! L/ h 所以不管是讲也好,听也好,对于这个所讲所听的教授,这个前面的加行,什么叫第一加行呢?这个加行有好几个层次,最重要的是根本,你一定要把握的住这本末在什么地方?是的我们现在说这个地方,教室要好,要凉,要通风,要什么,这些东西万一没有,没有关系。就是这个讲的人,的确是个善知识,听的人的的确确是你如法如理的,然后呢你至诚恭敬的去听,就这个样。所以我这个老师他就告诉我,那时候我们在印度的时候,那时候真苦!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就这样一个状态。中午吃饭的话,吃过了以后,弄完了以后,下午上课就在这个地方,我去的时候,已经改善了一些。到那时候,有的人在那个地方,觉得这地方皱一皱眼,老师跑上去大吼一声,你在那干什么?你还在想著饭粒子啊!就这样,他们当然也不大注意,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的精神贯注在这里,这个地方说第一加行就是说,你能够圆满当然好,不圆满的话最重要的。那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一个故事,那地方很冷,(达隆撒拉)那个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可能比阿里山还要高,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到那个冬天,我那年在那地方,九月里面九月底,那个后面,那个后山上都是雪。九月底现在已经过了一段时候了,冬天实在冷。他就跟我们说,我们那时候在刚开始学的时候,那时候他们在西藏,真正冷的地方,到了这个冬天,那个山上有的出去烧开水烧不开的,实在太冷了,不管你怎么大的火,就是烧不开。然后他说我一直到三十几岁没穿过袜子。不是我们现在这样,这个房子里面这么暖,老师讲,讲完了以后,马上准备下去跑出去大家要论辩,这个就是一方面最佳的学习,一方面最佳的考试,所以刚开始实在受不了。到后来那个脚上的厚皮这么厚,既没有鞋子也没有袜子穿,出去就出去了,那个石头上面,刚踩上去,说冷,冷的感觉都没有,都麻木掉了。但是他慢慢、慢慢的,所以才能够学习出这样好的东西来。当然我并不是说希望我们诸位做到它,可是至少晓得古人的榜样,所谓这古人并不一定说几百年以前的,就是他正法时候,像法时候,他们学法的精神根本差别何在,我们一定要具足。说,你宁愿不来听,说这我就不行,我就不想去听,那好,那乃至于现在这地方,所以我前头,我的的确确,希望你们,强迫你们来,有个原因的,大家多多少少晓得,这一个完整的教授是什么,等到下面第一个共下士讲完了,你们要不要来听没关系,你们可以不要来听,但是来听的人,不准许打瞌睡,这个我今天先说明。当然特别的理由,你晚上很晚回来,有特别的公事,那个绝对原谅。在这种情况之下,那怕你在这前面一个人打瞌睡,我也很认认真真的跟你讲,讲完了以后,我下面还要跟你说,这个原因,我要这里说清楚。就是我们心里面,一定要跟这个相应,这个才是对得起自己,不要说对不起人家,不要说,这个千真万确的是一个事实。
+ R6 ^0 i: D( b d) A6 c. Q
, Z1 o. r/ `: L9 b0 j【“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于余处应当了知。教授先导已宣说讫。”】 9 [% X$ H3 K! P) ]! u+ p! F+ T
- J: e& }, ^3 B1 [: \ 那个不必要说得太多了,那么最重要的地方,最概略的把这个东西拿出来,如果你要详细知道的,其它地方。所以在我们正式讲那个教授之前,前面应该有的几样东西,在这个地方先说明。说有这样的完整的一个教授,这个教授从什么样的情况来的,第一个造者这么样的殊胜,这样的殊胜的成就者,他一生造的法当中造这样圆满的法,这样的圆满法应该怎么样去讲,怎么样去听,才能够跟他圆满的情况相应。到那个时候啊,现在下面来了,所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下面通常佛陀就开口说话。我们现在呢,就也认真的学习这个大善知识告诉我们的。
; a. q ` r+ I, l! H8 @ 所以说,第四
, J1 l" G+ l- t6 {* R
9 }) W! F* |- o1 }" P z* d【“如何正以教授”】
# K7 i: L2 A5 ?5 w2 C" Y. S3 ~. Y) S$ f/ ]# F& u
那个是正确的相应的来说佛法的精要,把这个精要引导学徒、而这个时候,有它必然的次第。那个分成两部分。
, O6 }6 G1 |! L* a6 y. v& D5 d8 J, \9 z# x/ o! b9 o4 E, ?1 t
【“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 f* ^: v3 y/ F! `$ y* [6 o- V# B, t$ e7 |4 [
修学佛法最主要的根本在那里?亲近善知识。所以一开头说过了,听闻佛法分二部分。第一个善知识,第二个自己。这样,所以一百加一百等于一百。前面一百善知识,这个就在第一个大纲,这个第一个大子目当中,然后呢亲近以后,如何修习在后面一个。 3 B6 x3 I' G; ]% ^) a
8 }$ L' u& r9 y, h6 d) U0 T
【“初中分二”】
; e5 ~! A5 ^2 r0 g; r1 {
1 z- w5 g# Q7 _+ l 这个亲近善知识那个分二,
! s" p( y. ^0 v6 o+ d% e# B4 `
& e+ R& t1 F! l' e# U ^- l【“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 c* t$ y/ Y7 ]# i
, h! T; g M- s8 X; y
第一个。第二个“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 @7 o; s) f, z. ~
, P+ B8 [3 h& D 使得我们真正如何进去。所以先简单的说明一下,让我们产生一个确定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下面告诉我们简单的,也扼要的告诉我们修行的最重要的原则,这两个非常重要。实际上呢?每一个部分在我的感觉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每一部分确实把我们现在的所有的弊病都一一的指出来,你能够改善多少,就能够跟法相应多少。
7 U' w6 l. T. Q, D) @- Z' b$ r: z6 d$ ?& E, O8 n
【“今初,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 ' ?+ x x s' }
' P, F& X. p, E" D+ V! z0 k& P 这一个祖师的语录上面这么告诉我们,说这个决定心藏,我不能肯定祖师语录还是论,我不知道。住性这个性是什么?平常我们分一般的凡夫,分三个项目,一个叫决定性或者决定聚,或著另外一个呢叫不定聚,还有一个叫邪定聚。那么决定性就是这种人已经种了善根,决定是要向佛法上面走的。另外这邪定聚这种人没有善根,决定不能进入佛法的。还有一种人叫不定聚,他不一定,碰见一般的人跟著一般人走,如果得到好的知识引导的话,他就进入佛法。现在那个住性的话就是决定性的众生,通常这种人,我们说属于因位的行者,习种性、道种性、圣种性什么……等等,我们看不同的开合说明。平常我们说信、住、行、相、地什么……等等,就是这个地方所指的住性的数取趣,数取趣就是有情,就是我们。换句话说真正有善根想修学佛法的人,他决定应该亲近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这个是论上面的,我想这应该是论。 4 A9 w: S, v: D. ^) y* z
& ]5 m6 Y3 z2 _- x6 W( S5 u
【“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 P0 [4 `, E5 r5 b( S0 P) ]) w
0 k, e+ s+ `. }' B
那个下面祖师的语录,祖师语录怎么说呀?说︰
8 J; \ k8 U9 }8 P: E' H
' A5 ^0 i0 x0 r6 n7 s【“‘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5 v3 F3 ]3 J2 }7 R9 n9 P
. V1 X0 f; Q* Y% o3 T s' R4 g 那个博朵瓦,那是敦巴尊者的三个最主要的大弟子,换句话说这个是传阿底峡尊者,最完整教授的,而阿底峡尊者是在那个时代整个佛教界当中的顶严,把印度大小各宗各派能够完整圆满的,能够积聚起来的就是他,而真正能够传承完整佛法事业的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有主要三个弟子,其中一个就是博朵瓦。博朵瓦,朴穷瓦,慬哦瓦,平常称他为敦巴三子,实际上西藏的佛法就靠他们三个人传下来的。那么他这么说呀,他说总摄一切教授的首,把所有的这个佛陀的教诫的精要积聚起来,这个里边的头,换句话说,这是纲要里边的纲要,什么呀?一句话--不离善知识。在我们来说,我们平常比较宗仰的华严,华严一样的,你要学一切智智,要学佛法,只有一件事情,依靠善知识,不离善知识。你们把那个华严入法界品去看,好像从六十七卷开始看,处处地方强调这东西,一直到最后一直强调,所以没有一个例外的,佛、菩萨、祖师,凡是修行者皆是如此。说到这里我也顺便想起来了,我们现在动不动看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看不起别人,那表示我们最多也只是一个不定聚,弄的不好的话,我们就是邪定聚当中,所以决定种性的众生,地上到贤位,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是一心一意的仰赖依靠善知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面说。
$ [' e$ c9 `) H1 Q% A9 j$ x
# v* [; f0 k$ d【“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
" ^9 B9 a z* ~: T( D& z7 b* w- `# v- k8 L _$ }
能够使我们学的人,身心当中得到好处的,而这个好处再微小,那怕最起码一点点,从功德方面来说,集聚功德。从减过方面断德方面来说,就净除罪障,消除过失,最起码的一点点,都靠善知识,而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一切善乐的根本。这我现在千真万确的体会到,我记得我刚开始头上那个出家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住在台北同净兰若,我跟仁法师住在隔壁,中间有个小小的库房,经常我们几天不讲一句话的,这个是千真万确。虽然每天有一个聊天的时间,总是到那时候你非出来不可,平常是不可以出来,到时候非出来不可。他那个生活也是很刻板,我现在非常欢喜,那听他讲完了大家进去,尽管如此,关在屋里面更是鸦雀无声,没有几个人嘛!但是你心里面觉得他就在隔壁,这样你随时随地这个心里就感受到。那个时候,就不知不觉的内心上面有两样东西,当你不安的时候,他是个靠山,当你乱的时候,他会跑到你,像两个眼睛瞪大了,你自然就收摄起来了。何况看见他,平常很多小地方,就是因为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现在你心目当中会留下来不可磨灭的,那时我刚开始,以后每一个地方层层上去,我始终是这种感觉,这是的的确确的,所以这个善知识实在太重要,实在太重要。
# O/ n8 `/ m C7 x. ~
. ~, M- X) ?. }' e. q2 P【“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 |8 t0 V" H: r, v) P% E/ p4 n/ z$ a$ `
所以在这个地方,“依师”,注意哦!很有意思,这个依字是个大学问!不是没有老师,你懂不懂依师的道理,你能不能去依他,这个是个学问。这个规则、这个道理绝端的重要,绝端的重要。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大家总觉得,到处天下乌鸦一般黑,那是凡夫!没错。但是这黑的当中却有像太阳那么光明的善知识在,看你有没有这个眼睛了,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有没有去依靠他了,所以依师这个道理很重要。
% {2 M" v' q6 W' m2 V' Z* c3 M+ x
+ U6 Q" w) L) H7 `' u3 p【“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 1 Y( e' b3 e6 g
\5 t2 l6 _+ _7 L2 J/ @. T$ Q4 ` 这个是总的,所有的菩萨的一切行,圆满的是佛。 1 S5 I( ~4 j; e8 C. e
# a" z" {% N0 z u+ r# h4 i- F, ^% H
【“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密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 3 e5 H; Y. ]) V$ s
$ U% l) d! J5 B& t0 ?
所有的这种东西、大乘的,这样波罗密多六度,地忍等持,这不一一细解释,都靠尊重,尊重就是你的善知识,这个非常重要。 " Z/ b+ {5 Y( P ^; `
0 I1 Y3 m9 {6 c) G
【“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 7 m. N& V1 o! m( z5 F
" r7 v2 e! P3 c1 e" O. f; G: [ 从这地方出生,从这个地方增长,一切地方一切时都是依靠著他,而主要的因都在这上头。
8 j/ r5 ?4 }8 ]+ i
5 o9 g8 [- n3 L0 Y; l, U【“博朵瓦亦云”】
1 u1 F1 n7 l2 B: H1 S+ [5 |
3 D7 C' J3 L. G% D8 c, L 那么下面又引那个博朵瓦的祖师的话来说,
8 u6 m1 e) M9 u7 q! [/ x4 [3 o4 h! l2 \
【“‘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 6 |) g$ q: l0 t T- B# L" b
+ F4 E7 M9 P- Y% {8 J0 p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下面引
4 R0 v9 R1 V2 _1 G# ^( m0 i" q: r3 k& o
【“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 Z4 Y1 w7 z, M4 E& \
8 l' H* e4 |# R7 N 就看眼前世间的,那个世间的比起出世间的不晓得要方便多少,而你还可以看别人,你看见了别人就可以做的,对不起!没人教你,你还是不行,没有人教你就是不行。世间这么简单的人,你看别人都看不行,何况是这么难,这么深远的。再说世间的事情是你平常习惯的,单单看人家都不行,现在这个出世间的,你根本不习惯。我们无间以来,一直在恶道当中,对出世的法一点都不了解。如果说你自己能够真正跑得过去的话,那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们不必拿佛法,世间的现象来看,没有人教你都不行。那么现在呢我们自己的条件是如何,无间从恶道来,我们刚刚从恶道当中来,换句话说,我们恶道的习气是非常重,对于这善法是不相应。而要去的地方却是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那么个陌生,怎么可能不要老师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师怎么可能做的到呢?这是我们真正的内心上面不断的反覆思惟观察。当你这个脑筋里面生起了这样量的话,你自然而然会重视去找善知识,如果这个生不起来的话你不会想要去找善知识,一直陷在自己现在的现行当中,现在的现行是什么?烦恼。这个烦恼不是烦烦恼恼,就是坐在那儿,这个蛮好嘛,生活日子过得很愉快嘛!就是提不起来,就这状态,就这样,这个就是我们的惰性。前面的是一个大要告诉我们了,那么现在我们说,既然亲近善知识这么重要,那么下面
* A/ O& f! S! n# E* I( t: }, e$ B2 f1 p
【“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 + ?7 L+ P l, Y8 |) l
& _' ]) [6 r6 C: f$ Q8 ]. }
把亲近善知识从这个层次来告诉我们。
& | c5 |5 b& U9 g! P! C' U& z t0 m" Z7 k1 Y4 @+ G5 ]
【“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 [* S( r/ P% K& ]! o# }7 F
. F" h i" o5 d) L 要依靠的善知识他具足什么的条件。
0 r" ?+ ]5 L' N G
9 g! \* w5 N4 x6 x【“能依学者之相”】
) I- ?: N, d) D$ B( `- L3 h% R8 e7 s) E6 k3 m' F
然后我们要跟他学的人,需要什么条件。 4 [* w$ v l$ x% s. A
+ E$ D" \6 E1 q/ V7 Z" @【“彼应如何依师”】
* d' u+ k# n2 M* o% D ~) H! S+ ^$ _* ~' y# i, B0 n/ n
有了这个条件,然后去依止这个老师的时候,怎么个依止方法,依止道理。 / ?6 {6 Q, Q9 ^! c) k0 J
0 r9 _( q& @5 S, `0 D g【“依止胜利,未依过患。”】
, `8 x$ J& M( F
8 d; e- h0 C0 s 依靠的殊胜的利益是些什么?不依靠的大的害处是什么? 7 ^/ u5 x, {* x$ \& s( q
1 ?+ ]6 t, A7 e5 v) X4 F
【“摄彼等义。”】 . A8 b4 z* I- ?5 ?- g; n
1 q) D% P) `1 k( P6 h
还有呢?总结起来,简单的说一下,以及前面五项当中,遗漏的补一补,这个第六个摄彼等义。今初,就是善知识的行相。 6 E1 A. c' \: Q
) a- p% Y8 ^* b" t4 v9 A8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
4 k/ u- X' ] r0 j# A5 P- Q
0 b' |1 o' A) r 这个整个的圣教,佛的经,以及菩萨的论等等解释当中。换句话说整个的佛法,它虽然说不同的方法,这不同的方法,为什么有各各乘,就是不同的根性,说有人天、声闻、缘觉等等,那么引导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方法。而现在这个地方所说的这个善知识是什么呢?要对三士道,是人天乘,声缘乘及菩萨乘能够渐渐的引导,而最后呢把他引到大乘佛道,那样的一个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是有特别的好处,他最终的目的是把你引到佛地当中去的。但是他就不弃舍前面人天乘,所以他能够普遍接引一切众生。有一类能够接引人天的,但是再上去上不去了,声闻缘觉不行,现在他全部包含。总共的他能够最高的却也最善巧的方便,从最得力的地方引你上来,而他最终的目标,却是这个,“引入佛道”。所以总这个里边去看的话,它这个什么?法华的精义,法华说佛说各式各样的方便,引各式各样不同的人,最后把他带到佛地,这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那么他下面就引了。 4 {* u, p6 D& Q/ [6 I/ O; U
$ H& N2 T4 Z6 v* Z0 e【“如经庄严论云”】
$ N! J! w9 M" u5 P8 n P5 J+ ^, R/ A
就引这个经论
* W3 h( Z2 B( y9 k- _0 a8 i8 l! R& W& k( [, R# L6 `$ H* Q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 `7 Q* A; {+ s$ P5 A0 d& X
4 W% d$ e* M* e4 h5 O0 n
这个善知识要具足这样的十个条件: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这十样东西。这样的善知识你一定要去依靠他。
' g9 N1 _( W& ^/ M- [+ u+ _/ f9 `' R
【“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 _4 E! k1 [, |. U( T
! Z6 G! o3 ~) R( b/ [ 学的人要依靠这样的善知识,这是善知识分成十个项目。 . S: Z/ S+ b9 k; G& h0 }
( k3 s4 G l2 o1 |% x8 x! w' i【“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 1 G# m+ M3 N9 l. r5 \0 g: d7 p
# L. y1 G6 A. A( T% j6 g 这里再说一下,自己没有调伏,而能够调伏别人的话,绝无是处。这个也可以说在这地方选善知识的标准,同时也告诉我们做善知识,应该怎么样。我们选别人固然如此,教别人同样的一样。自己没有调伏没有用。
" e0 r5 E, |) x2 s) ~: ] X. D& V' b" r! N+ J) z6 E
【“故其尊重能调伏他者”】
* R* t }/ m6 l. g" e4 P; ~7 l8 d
: k3 D! h( T7 h& _& x3 N: Z 必定要
, x( o0 N; v4 g1 ~8 ?) H
0 _. b- e2 v! B% Q1 v# @0 m$ c【“先调伏自类相续。”】 # \( N8 N, K- p' Y; R0 L
9 Q9 q7 f5 [' p$ v- C& N9 G
你自己先要身心上面调伏,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佛法,就要调伏自己。调伏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尸罗,叫戒。这是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出家一定要依靠善知识,学戒学戒,清楚明白了!现在这里不是说我出家了,依靠一个知识告诉我这件衣服怎么穿,这个法器怎么打,当然这个也要,因为你要这个形相,但是假定单单这个的话那就错了,所以世间有一句话叫绣花枕头,绣花枕头就是这个。如果你得到里边的体、精要的话,外面这绝对重要,这样才能够里外配合。所以外面不是不要,但是要把握住。反之,反过来,如果你里边的东西没把握住,你在外面上去弄的话,那是越走越远,乃至于到后来,反而形成障碍。我随举一例,譬如我们唱念什么等等的话,他得到了这个体、内涵的话,那个音调等非常重要,因为这个音本身自然跟法界相应的,它有一种音调自然而然能够使你心情调柔,有一种音调自然会激发你散乱。所以你得了体以后,它自然应用这个体的时候,一定要靠种种的方便,这个东西一点都不能忽视。所以这个唱念是非常重要,可是你不得体,站在这个上面学,你把握不住它的精义何在,然后你用你的那套东西的话,你说不定是越学越远,因为你不了解它的重心何在?你拿著世间的这种概念去看的话,你并不晓得这个世间的,说不定是坏的呢?所以越唱越远。样样东西都是如此。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点。 7 d7 K2 M& u# o3 W
6 @; D- @- l( B+ p5 r+ p* `: V
【“若尔须一何等调伏。”】 * H& ^' S3 \9 T. y( ~: [
+ t7 X/ m( c3 @+ s( b4 g 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要怎么样调伏呢?换句话说,这个善知识是怎么样自己先用过功调伏了自己呢?下面就说出来了。 ; o# _3 w8 r: ~0 _, d# L- H9 i
4 Z9 j- L8 q9 v2 R) m
【“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 / c6 }* i$ L' F3 \
1 f' q" L: f, r6 _3 O: I
他不是一点都没有哦,随宜略事修行,略事修行容易懂,他是多多少少修行的。什么叫随宜?随他相宜的,真正的大乘的教法尤其是一定要了解知道完整的总体,然后本末步步上去,不是说随便碰到一个;随便碰到一个对他自己是可以的,我碰到念佛就念佛,碰到参禅就参禅,乃至于你随便念一卷经,多少最后总是这个因缘而进去的,这个情况叫做随宜。但是这种情况之下他照他的这个办法去略事修行,自己能够真的调伏自己吗?不行。在这种情形自己都不能调伏自己,你怎么帮助别人?所以我们眼前看得见,有很多人去修行,某人在这个地方能够得定,打坐,他得定是蛮好,可是出了定,一跑到世间上他那个贪嗔痴还在,所以定是共世间的,如果你用在出世,那个定是绝对重要的。然后你看见这个人得了定了,你要跟他学佛法,不一定。说不定他是一个有大成就者,说不定是个外道!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要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另外一点你说这个人的戒相,行持非常好,这是佛告诉我们的,但是如果他得不到里边的真正的精要的话,形相做得很好,他也不一定。这个人念佛很好,可是他念佛的时候蛮好,念完了佛下来的时候,他贪嗔痴照旧,这个都是叫做随宜修行。对于整个的大乘圆满的教法来说的话这个都不大够,引导我们种善根那绝对好,这个我们要分别的很清楚,所以始终这地方把握住,本论告诉我们的这条直、宽、大、正这么完整的大路,这个高标准我们不是拿去衡量别人的,而是把这个理路辨别的很清楚,要求自己,说我一定要走这一条路,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说一下。所以像前面说的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当中有假证德名,为什么叫一个假证德名呢?他因为随宜修行,他有一点功夫的,但这一种功夫在佛法的整个的那个大体上来说不算,所以叫假证德名。我们说造房子的那个公案也是一样,你跑著去要造房子了,你说不定看见那地方,堆了满地钢筋,那个水泥,你觉得这地方大概造屋子了,不一定,倒反之它什么样子都没有,他坐在这个办公室,建筑事务所正在规划,每一个地方弄的很好的话,这个比前者要好。虽然样子一点都看不见,因为他是走了正确的方向这样上去的,这个次第我们要弄的清楚,所以这个地方说假证德名,将来对我们真正修学过程当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 % L9 T/ Q( q6 O- b9 x& {3 j
) J# m+ Z6 A9 F* ^) M) [, Z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四卷B面
. K9 ]$ A$ ]/ i6 k5 K; X$ Y) `4 @! C" e3 a, G f% u
所以这个地方说假证德名,将来对我们真正修学过程当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必定要把握得住,要不然人家说,这个人好,你也跟著他去,我听见各式各样的人,前几天有人告诉我,说这个卢某人很了不起,他对世间有这么多贡献,你们讲佛法好的,好了半天,你们有什么贡献啊?我真的想想:我就当时想到了这个,所以我们进入佛门当中也是一样,看看这个法师,他能够打坐打几天,念佛念得如何,这个如何,这是好的,我们要辨别的清楚这个里边的差别何在?
4 U; {9 J G0 s7 ^) G2 G* t) v3 {$ S3 w% r! N! ^7 d3 S
【“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
) _1 ?7 J1 D4 {2 b" f8 t
/ P8 c& x: g, A 就这两句话,真正的善知识把整个的佛教的总体,他那个次第丝毫不乱,把握住这个原则,所以我刚才说,他工地一动都没有动,像造房子一样,样子全无,但是他坐在这个办公室里面这个蓝图就规划得非常精巧,天衣无缝,这个保证没有错,差别就在这里。 ! P& F) `3 a# @( {0 d. u, I
) \& M" u$ r: A( Z$ H【“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 Z" t( L% U9 Z$ V g
# R$ S4 V, I. r: T3 l( O& b8 L+ h 把它纲领说起来一定是这个三学─戒定慧,调伏等三,那么把这个东西开开来的话,我们又讲六度,又讲什么,现在这个地方,开为十项。现在我们看看这个十项是什么。 1 f. B$ V+ N5 C/ u, U
- ~7 m! L5 e# E) [2 _8 L+ \& u【“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 7 ]1 ^8 Y) S9 T r/ q0 `5 }
7 g$ Y4 Y ~) O6 h
调伏就是戒。 ! M+ M, }& U6 `4 J5 r* R# X# A
: _9 k5 Z6 u3 J( v/ p【“别解脱云”】 2 y3 _' T; S& n% C0 L, d
, U- D* Z8 e% E# \$ ~0 r( V. W3 y6 C
戒经上面说:
! a4 Q+ U5 U, T: O2 ~
) M% G" L6 t7 p) s, l7 M【“‘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 I( ^/ o" H! q
* [# p- l2 [8 X4 W, Q
我们这个心像个马一样,所以叫心猿意马。为什么叫他马?这个马,猴子一样,一天到晚叮叮咚咚,不停的,又快又利,这是我们的心相,等它跑累了在那睡觉,就这个味道。虽然你经常的去努力要想制止它,不行。那要怎么办?这个我们骑马的人,马上面有一个所谓马勒,这个非常的利,还有这个马须上面有一个剌,这上面利得不得了,这样才能够调伏这个,这匹悷马,那么现在这个东西是什么?是别解脱,所以这个戒有这么大的好处!
' y) z/ W2 D- D' S0 _: n
3 r& m8 L% R; p7 s#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
5 |/ C! ^) t' d3 u) s& ~" T3 ^" h! f. M2 {4 Y! a5 v+ X8 n& c
6 h* z# @' K% G
那么分辨教也是,这个上面告诉我们,这个就是阿含。它说没有调伏,实际上这个通于大小乘的由基本开始,没有调伏的人要去调伏他,就是戒。所以这个戒就是调伏那些刚强众生的这个衔,我们骑马的时候,马的嘴巴里面有个东西拉著,那里一拉就控制那个马的。
/ H1 R. g7 T! f4 j( Y! c
& ?9 K; M+ P- H7 w9 U( m1 Y# y& ?【“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悷马。”】
! S6 q0 J* N% G' ^) D; K; g6 w" W8 ?6 Z! u
就是调马的人,以最利的这种衔,调那匹悷马刚强的很。 $ O8 |: k+ K6 @( W6 _+ S& m0 q! z
8 O! Z, s7 g" _
【“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
( I$ |4 d$ j1 S/ I- P, ^. G h8 t
- u, ~* G! c* o 我们这个五根就像一匹悷马一样,他一天到晚跟那个邪境转的。当这个根要心猿意马随著不应该做的境界走的时候,就要去调伏他、应制伏他,这个才是戒的真正的精神。这个不是在外头,这个叫内学。假定我们偏偏执著在形相上面,我这个地方,怎么形相,这个外学!所以我们必定要懂得,当你心里面趣向于这个五欲境界,跟著境转的时候,要把他拉回来。第一步的功夫,这是戒。
7 P0 Y& i. s% u, r
9 u5 o h4 I1 T" X【“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 + C4 V9 Q6 v c
9 V; o, X* O, f0 J& |0 l2 N 那个才是我们学戒的目的,学戒的目的干什么?调伏这个心马,以种种的方法,非常努力的制伏他,制伏了他以后,使他心里面趣向于应该做的地方。所以说不应该做的,止、不要做,应该做的我们就要作,所以止作持犯,就是指这个而言。这个才是戒的真正的目标,这个心本来就是这样乱的,所以不是叫你消除他,叫你转化他。这个就是戒。所以第一个就是先要用这个东西调伏。关于这个内容,现在单单在这地方,我们还不容易了解,也不必说清楚它,因为到后面,在我们学的次第过程当中,自然而然会关于戒的内容说得很详细,这是我们要学的必然内容,这个地方我们只要晓得次第,一方面晓得次第,一方面晓得那个真正戒的精要在那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我们开始第一步,一定要了解戒的精要是在这个地方。,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认识一件事情,未得正见谈持戒,暂时还谈不到,所以在未得正见之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应该具足“信心”。信赖这个善知识听他的讲,那么这个条件要靠什么呢?要晓得自己在病,自己在无明大病当中,那个时候你了解了自己的无明大病,心里上面才晓得我起心动念都是错的。那个时候才肯依人家,否则总觉得自己对,总看见别人不顺眼,这是一个必然的情形。这个佛经上面有过这么一段公案,实际上这是一个故事。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每年固定到了某个季节他就下毒雨,譬如我们这里黄梅,到那时候老下雨,譬如北方到春天的话,落沙,固定到那个时候一定会有这个东西来,那么这个毒雨,就是空气当中含一种有毒的东西,这个倒不是把我们毒死,把我们会弄得昏迷的。下了这个雨以后,那个水里面都含了这个东西,大家吃了以后,这个人就会颠倒。过了几天以后,这个水就流走了,自然而然地清净的水又来了,慢慢的就又恢复过来,所以这个地方的人,每年都晓得,到了那个时候有段莫名其妙的日子,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谁也都不知道。但有的人早一点清醒,觉得奇怪,到最后大家都清醒了,但不知道这个原因何在。那么就是有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经过了长时观察以后,他就想可能这个雨有关系,所以他事先经过了多少时候观察以后,他就想大概这个。所以他到那年那个下雨的时候,他就不喝下下来的水,自己事先储好的水,饮这个水。结果别人饮了这个水果然没错,像吃醉了酒一样,大家颠颠倒倒的,生活完全颠倒了,是非完全颠倒了,他保持的很清醒。因为他保持清醒,所以他就劝别人,某人啊!你做错了!不对了!结果那个人不但不听他的,反而觉得我怎么会错啊?你颠倒了!觉得这个人没什么好说的,劝别人去,结果劝一个人还好,跟他吵了一架就算了,劝二个人,到处去劝人,结果不但人人劝不醒,而且人人反过来说这个家伙疯了,最后那些被他劝过的人,大家都觉得这个人疯了,没有疯的人就把他关起来打了一顿,关在监牢里边。就这样一直等到事情过去以后,找这个人怎么找不到了,发现他在监牢里边,这个人好端端的,怎么跑到监牢里边去了?他真是有苦说不出。这是个笑话。但是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了当我们众人都在无明颠倒当中,这个有正确认识的人在我们看起来觉得不对的,这也是一个事实。我们现在眼前处处地方都是这样,我们不必说佛法。譬如说:就我们中国来说,我们中国人两个朋友,大家难得见了面碰在一起,大家吃一个馆子,吃完馆子,一定是我请你,你请我。外国人可不是啊!大家见了面了,那我们就一起去吃饭,吃过了,多少钱?参佰块钱!两个人,每一个人壹佰伍拾块,要我们看起来,这是什么话?你就看不上眼他,反过来他也看不懂你,觉得大家吃过了,各分各的,你们怎么拉拉扯扯的,干什么啊?世间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我想我们应该了解吧!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呢?就是在我们正式开始学,一下要想把正见把握住,这个很难,那你既然没有把握住正见,你觉得不能学,你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这是为什么第一个先要认识说:我自己有了病,然后你就肯信赖依靠他,这个才是我们学进去必然的条件。所以前面一再说这个法则不仅是佛法,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等到你样样弄清楚,要想再做的话,没有一个事情做的通。第一个,我们不可能有今天就长不大,你绝对不可能说:妈妈的奶是什么,我弄清楚了再吃;长大了,饭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弄清楚了再去吃,那有这个可能吗?这个细讲起来,这是我们必定应该的,这个也是世间的正见,随顺著,这是这一点上面,换句话说我顺便一谈。我们要了解这个戒,这个行相,那么有了戒以后,第二个,讲定。因为你在粗猛的现行上面不让他乱走,那个是粗猛的现象,慢慢的降伏了,你如果不降伏的话尽管你关在屋子里面,你心里面还是胡思乱想,那时候你能定吗?你定不下,如果你勉强硬在那坐的话,这是为什么人家学定,一定出毛病的。你完全学不成,那也就算了,反正浪费一点时间,打打瞌睡胡思乱想也就算了,你如果真正的硬把他制抑下来,因为那个心里面非常的猛,那时候就要出毛病了。所以现在人家说,动不动走火入魔,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定基好的话,一定很容易,这个我们要清楚,进一步那个时候去学定。 ) c8 D# M4 f: f! z% Z
$ a$ M+ T( A1 f/ w0 M% n* ^
【“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
# f' n3 c/ l+ @8 S, n
8 w/ c/ V2 m N) C: \* l# R c' g 那个就是定学。由于我们前面晓得,这个是该做的妙行,所以以前不习惯不想做,现在去做;这个是不该做的恶行,以前尽管一向欢喜,现在不要做,妙行应该进,恶行应该止。那么要想这样做的话,是什么啊?依念正知,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心心念念。所以如果能够这样制伏了粗猛的,进一步把已经调息的那个心,一方面心里已经习惯了,怎么样去调伏自己,一方面把粗猛的降伏,所以进一步就用这个来调伏细的,这个时候得到这个心相叫做定。这个戒定有这样必然的层次,必然的因果关系。假定说我们这这个戒就是说表面做一做的话,那个定跟戒变的毫无关系,要晓得这个,那么那个时候,内心就发起寂静住,心就安住在最寂静的状态,这个定。那么有了这个定以后呢,把这个宁静的心再去深细的观察,才了解世间的真实的状态,这个就叫做慧,所以 2 H9 f1 q) ?8 q9 M' a# @, W
# o5 O+ C2 t: f. g【“近寂静者”】 ; ]$ @. [- w8 s r- Z
, G7 Y, m( A& m2 Y
为什么叫近寂静呢?他不是寂静,完全寂静相,但是要相当寂静的去观察,才能够把世间的真正的真相看清楚,这个才是智慧。所以
1 O; H. n+ [9 E. z6 z4 d2 Y. b4 a! d" h* A
' z0 ?! @, u6 U* _# `5 T【“依心堪能奢摩他故”】
. [7 h+ g& x0 G/ g. g: [ Y! O l4 {5 h7 ?5 Q9 ^- f! V. r
依定学,“奢摩他”就是梵文,翻成我们中文,定、等持、等至、等等,那么这个奢摩他是什么呢?心堪能。我们现在是没有力量的,胡思乱想,不是向上昂就是向下沉,你要叫他听你招呼,就是像生牛皮一样,一动都转不动,这样。所以你得到了定以后,那心就如你所欲而转,你要怎么办就怎么办,所以叫心堪能。 : _. f5 ^+ M* p4 R( Z
% C! i8 B7 E6 Q【“观择真义发起慧学。”】 & Z2 o5 ]: v! Z0 k7 I0 ]9 d# }" B/ O+ z
8 o5 U0 [. d, O 那个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的观察那个真义,心散乱根本看不到,那是慧学。 # R* i, C. c! z' h3 I
8 E0 o( {6 H7 @+ @5 \【“如是唯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
4 ?- b0 Q2 g4 H; H
$ G" x& X$ _. t 这个就是戒定慧三样东西,但真正教人,这三个够吗?还不够,下面还要几样东西。
; f/ E8 h* d9 i; f8 n% r0 l' E8 Z! [& ?* n" m4 j% }: A
【“尚须成就圣教功德。”】
' ^9 t K F1 s) S8 P9 H( x6 F1 }4 x
还要成就圣教的功德,这个圣教功德叫什么?
7 a6 u1 W% [0 n; l& I# i! H; b; J. g+ m0 O5 a8 m5 e/ t- K, I; J
【“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 * ^5 ?+ F: Z# i5 W$ T
9 Q. |; p9 w$ T2 | G& U2 k& z+ V 还要对这个经律论成就多闻。你真正的要教他的话,跟单单自修不一样,自修你摸清楚你修的路。要想教别人的话,要广泛的了解所教的对象。虽然你还没有真正证得佛地,可是佛的经验,完完整整的。再说你有了这个戒定慧的这个功力,再去看的话,就这个整个的总相、别相你有一个清楚的概念、那时帮助别人就对了。所以他还要博通三藏。这个多闻功德,就是对教法有丰富的认识。所以, 4 o3 h$ T! t, A& m0 M
+ U5 h$ \4 B( m6 R8 }3 t4 d
【“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2 x( ] W4 ~% u# H) v) Y
- a* j! w. a$ v' i8 U( @& m- a
那么这个善知识敦巴尊者就说:这大乘佛法当中的师长是什么样呢?他呀!那一位师长说的时候,能够发生无量知解,不是简简单单的就是告诉你:“就这个!”不是!他能够对各方面的问题都了解都解决,对于认识,质正量圆,这么圆满的认识,然后你照著去修行的时候,他一定次第不误,眼前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将来究竟果位是如何?所以因果之间丝毫不差,次第步骤一点不乱,这个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所以说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的真正的正!引导我们华严这条大王路的原因在此,在这里。那么更进一步呢叫达实性!说不但是了解的透彻,还要通达实性。
4 o8 }9 s- X' K6 a0 m* D+ p
2 U* n' p9 U6 m【“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
# f, u5 q/ F8 b- R
. A! _1 U: k Q4 @9 E 前面已经说了戒定慧了,这个慧跟这个地方达实性的慧,差别在那里呢?因为真正的慧,我们说起来有三个次第:闻、思、修。、而闻思修当中又开成六个,“闻”、“闻所成慧”,“思”、“思所成慧,”,“修”、“修所成慧”,这个达实性就是修所成慧,已经真正的通达法无我,那个大乘的达实性的地上菩萨,见道以后,这样。 & G% a# v$ M4 l Z
& S! R' t9 j7 w' Q* \# \
【“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 _ G( Z- J7 Z) w7 s$ T
3 U% K& a: u" X 真正从这个地方的要达实性,是要通达实性的,这是地上菩萨,如果说万一没有的话呢?教理证成也可以,那个是加行位上,乃至于资粮位上也可以,闻思相应的。平常呢,这个天台所谓大开圆解,就这个,可以了!这个都是加行位上的,那个时候有这个老师。下面德增,
$ _9 M: x7 v. a9 w9 n3 o6 M, N+ \/ X& [. {1 O+ ~" K) ?+ m
8 w1 I* d8 _7 p3 x4 E# m D& @7 t【“如是虽能具足教证”】 $ i. q0 b" S$ W5 q5 _, z8 h
0 E* j e( B, U& C 第四是特别讲教,第五就是证。刚才前面,不是第四第五,就是教富跟那个达实性两样东西,一个是教,一个证,这两样功德,那么戒定慧呢统摄的,这么说啊!
6 J, K, f- V- a% m
- W( j, \+ ~- [" g L* z( {/ m【“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
2 s& V/ G& B0 u/ o; t9 ~3 g0 q) W6 l
如果他的这个成就跟你一样,或者比之于差,这个不行。当然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点名堂都没有,稍微有一点很好了,可是真正修学佛法的人,从下脚第一步,一直到成佛,等觉还要依靠善知识,所以这个地方既然称善知识,他这个圆满的德相,换句话说,总是比你还要来的高明的,不过单单高明够不够?还不够,譬如像我们一点名堂都没有,他像三脚猫懂几下,这个也不行。所以这个次第我们要很清楚的,他至少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三学当中有这个次第,还有呢德行比你增上,如果你一点都没有的话,他有了三学,当然比你高了。 $ V9 N1 Q' c' z* [6 o/ e
& u9 f- a) s& m5 z! H【“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 & }1 c" e& B, } Q
, S Y; U' R7 ]$ u 亲友集上面告诉我们这么说:这是菩萨造的论,诸位啊!如果你依靠差的人的话,你就退失。后面特别告诉我们,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依靠善知识,最好的是善知识,最坏的就是恶知识。你如果靠不如你的话,你就退步了,依平等者大家不能进步,如果是依超胜于你的,你就获得进步,所以我们应该亲近超过自己的。
+ r6 d- o% _% t0 V2 G: b5 P {6 S7 j. c
【“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8 O' b# ~! ^+ H- C0 H3 t: ^
- O( ~+ x+ V) W7 f4 k- n 所以这些道理当中,他又把善知识的相,又说一下,应该什么啊?以戒定慧为主!而他也超过于你,依著这个次第,这样来的这种人是最超胜的,最精彩的。那么另外一个祖师, ' l% F+ {" y$ `$ ~5 U1 Y( a
! S/ s' W: b% f& w+ g' h【“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 ! S7 F- h- z. m! r" O# B
- R. U/ T. a* ~% { e9 P: v- t6 z
朴穷瓦就是刚才说的敦巴尊者的三子之一,传他法的最主要的。他自己怎么说啊?他说我看见那个前辈,那些祖师菩萨的传记的时候,心里好羡慕、好仰望啊!我也是有这个经验,所以我也鼓励诸位,刚开始多看前人的传记,多看因果典型的故事,你自然而然启发向上的好乐之心,不必在理论上面了解的很多。前面没有基础,你先了解这个理论,不一定好,这个次第井然。你有了这样的心,然后那个理论一认识,马上派上用场。你没有这个基础,认得了理论的话,往往会害你,到那时候,你的眼睛是高不可攀,看看样样东西都不在眼下,这个是如天成魔,你就会辛苦无比!这个事情是最痛苦的事情。眼前只是心里面不知如何是好,完了以后呢,这种心情就是把我们引导向下堕落的因素,当你真正的了解业这个行相以后的话,你一观察就这么清楚。到那时候,你自己会害怕,到时会害怕。所以我们现在要看那个善知识他们怎么作。 ! w6 C6 U: B8 N) t8 z0 {2 [6 D
4 B$ w; d) K) k) c+ u/ y
【“又如塔乙云:”】
8 a' m$ [% y# O; u' L
9 Z5 v6 r3 a* l* W) e' q- A 又另外一个善知识, 2 O f2 r# N: H9 h
; T) [+ o. E: {! j W, A
【“‘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
# T' c5 t7 Z* L9 @* T1 |2 g s* v+ n; z0 ~( i6 k' n5 Z# i
惹珍就是敦巴尊者当年造这个庙,阿底峡尊者圆寂了以后,敦巴尊者就接受了他的教法,在那里造一个庙叫惹珍寺。譬如说我们前面说的,博朵瓦、朴穷瓦、慬哦瓦,乃至于后代的,像西藏的什么白教、黄教,主要的这个渊源都从这个地方流出来的。以我们现在来说的话,我们那盛唐的那些大善知识说我们把那些前面的前辈作为我们的目标。所以说,
9 B E& C3 A) w9 A4 r" _8 G$ u8 V8 E
【“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 q! P* x! t) b" {8 c: W* D4 j" z5 ^0 `! D( l$ {
我们要这样作,一定一心仰望他,层次很分明。我们现在看佛跟菩萨,一看总觉得远的不得了,这个佛动不动就把生命脑髓就舍出去,我们太远了。看看祖师啊!就对我们很近,所以自然而然他对我们呢有这样的一个接引的功效,就像法华里边说的化城喻品,那么这些祖师们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化城,我们更从这个上面找到这个方向,再向上看,就看到最高的佛陀的情况。 1 u/ x2 o1 }, a8 d
9 Q5 i2 t: K1 g
【“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
' J- k1 x4 y3 F8 ` m. ^* i5 y& R8 Q4 l( _
上面这个是善知识自己应该的,那么下面那些就是帮助别人的!这个真正的善知识,除了自调以外,他还要帮助别人,下面在这个地方有一句话很重要,说那个帮助别人之前,有那么一段话,为什么要这样说?看一看。
% X- ]; L _! M7 [% w" L3 I9 s' G
8 K" _! M& a: o: @5 C【“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2 t9 A8 D% B( W4 j% S
! n0 l" o7 W- T( f: j: m6 k3 f" u/ \: m 这佛啊,不是拿水来把你的罪洗掉,也不是用他的手,他虽然有神力神通,没办法帮你除掉苦,也绝对不是以自证的移到你身上面,他怎么?把那个法的真实的内涵告诉你、开示给你,教你这样认真去做,得到解脱。为什么这个地方要插这段话呢?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善知识的形相,认得了以后,你从善知识那里得到,不是说善知识,你只要靠著他,然后他就把你一口气一吹,然后像泥塑木雕捏一捏,把你捏成一个佛,不是的。把这个佛法的道理告诉你,你还是要很认真努力精进去学,那时候得到解脱。这是为什么我要鼓励诸位,看那个善知识的传记,否则的话,我们大家总觉得,现在我是凡夫,然后我在这里磕了一个头,磕到那一天的话说不定开悟了!好!没有这件事情,绝对没这件事情!必然的没有一个例外的,你一定要了解。那时候我们听闻,如果你把握不住这个原则的话,也是这样的,愈听愈远,是愈讲愈远!这个重要的概念,下面才告诉我们。
5 J% l# h& x# {* {) k' P4 v
6 o1 u$ u+ l5 a9 ]% P( z' C【“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 k$ {% I! G% u# |5 l/ ]9 C8 s
6 s ~# ^. [2 N4 V
所以总结一句话,除了把正确、没有错误的这个告诉你,摄受以外,其他的决无任何方便能够净化你的罪。在这个地方我提一个问题,既然佛告诉我们说:没办法净除我们罪的话,应该说来说去讲法,那么然后呢讲完法我们要念法,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呢?不是好像有矛盾吗?大家想想看,现在我们要念佛,假定是照他那样的话,那么要念法,这个念佛不是没有用了吗?念佛有用的,关键在那里呢?这个考考你们,下个礼拜,你们每一个人给我一点答案,然后呢我在这里看了这个答案再给你们评分,等一下我就说明这件事情。
2 l+ `" A( u8 x5 q
" ^* f; u' g( k【“其中四法”】 , i- v7 @3 ~1 s6 p: J
& W. l1 m' i/ k2 V( _0 I 那么下面就是说:开始帮助别人的这个方法,先说第一个,
& @# v. K: f2 g; |3 ?
+ t K% o: |# J4 `6 U5 p8 n' Y% Y【“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
! j" b' z% R/ ^4 g) D) ^; o9 m' e. O
下面说善巧说,不但你懂,而且你懂了以后要懂得怎么善巧的表达,是说引导的次第要懂得善巧。
6 I1 J" M$ j6 w8 O4 I- d% u) W) Z: `4 X: ?. X9 \9 G5 U
【“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 w7 Z, C) D- \
/ ] P+ I0 h! W6 w0 ]/ c+ c/ o
能够把这个道理,很巧妙的能够灌输到听的人的心目当中去,这个很重要。 / \% n; }- S c+ f
1 q0 H- z+ H2 k5 R" S I( R1 [" \
【“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
" f0 R0 | i& X2 T- v0 h& X6 s; g: U4 L
什么叫悲愍呢?是你说法的时候,当这利他说法,那个时候等起,就是你说法的相应的这个心情要清净,不是不净说法。现在这一点是最难避免最难避免,说实在的,我们真的说法的人,为了利养名闻而去说法的人,这个倒不太多,倒是什么?就是自己的习气相应的。我们习气当中深细的不说,十恶业当中,语四业当中,绮语,这个绮语就是无始以来就好欢喜说说闲话,那就是你坐在这里没什么事情就在说,嘴巴痒得很!正好有这一堆人坐在这地方听你讲法,你讲得很来劲!通常我们最难避免也就是这个状态,倒不一定是真正的说为了贪名闻利养,但是这个跟烦恼相应的,这个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