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以前记得读过林先生的几篇杂文, 但总是喜欢不来,似是而非,别别扭扭,不愿去读。今日回头想来,才醒悟到个中之缘由。- e( v5 u7 O, `9 ], F: ^- ?" ]
6 ^5 f5 Z8 \! j- c* K( j原来这位自小在基督教家庭和文化氛围下熏陶成长的“中国人”,这位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文化基督徒”,在无数热血青年为苦难中国献身的年代,一帆风顺的成长并留学哈佛学习文学,回国献身做英文教授(呵呵,一下子想到钱钟书先生笔下那个《围城》方鸿渐,但运气可好过方先生不少),写了一些类似《丑陋的中国人》、《吾国吾民》的砸文章。很出了些许风头。但总会让人浮想联翩的想到一位自小寄养在富人家的贫苦人的儿子。长大成人回来,像足了富家人,回头来捡拾穷苦父母兄弟之不齿陋习为谋生为乐趣。嘲笑呵责,洋洋洒洒。好一副富家人面孔。
2 F7 D4 c1 o2 l' o- ?! [# T9 S1 @/ L0 [" t( ~
林语堂先生带着这麽一副“西方人”的眼镜,其实更准确说是“西方传教士”的眼睛看中国,谈中国。他以西方知识分子立场观察中国文化;用西方幽默来印证中国人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为“独抒性灵”的个性主义寻找合理性;看看他浅薄和空疏的评价,对老庄扭曲的表述:“若说老子象惠特曼,有宽大慷慨的胸怀,那么庄子就象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象那顺应自然的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林语堂力图把老庄放置在西方人文知识系统里考察,探寻以西方语言描述道家哲学的路径,反而更“隔”了。哈哈,多有趣的对比!
& L, P% c( w/ u E" J8 z7 X* ]- m7 P T2 z/ B) N2 I' e- J' ^9 Q
林先生的“汉学心态”无疑地属于西方文化霸权话语的一部分,典型地体现了一部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基于西方他者规范的权威认同。 他此生的使命就是来印证西方知识系统之中国哲学观。: Q# k9 @" p2 c1 ~! a
( r$ m5 {- Q# w; g
现在我终于长大了。知道了也学会了,看人听话,先取其心之所依。每个人有他成长的背景,有他言语的合理性。有他代表的家,阶级和人群。今天终于读懂了林先生。我很高兴。
- ] M7 }8 e! B8 L5 D z9 h
. f) m v, s2 ]9 P4 Y, j更高兴的是,我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心之所依所系。知道了自己的“中国心”。我深爱你啊,生我养我的伟大的中国。再穷再苦你也是我伟大的母亲!/ w, l& @. O' t' Z' ~$ c
4 O, M* ]! m: g& F5 n
新年有感! 特书下来。特此感谢林语堂先生文章之启示
' y. U6 J. p3 D9 A
. n+ D2 ]& K2 z3 H, x[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9-2-1 13:2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