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2-22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境长老关于淨土念佛的问答
3 t8 \* \4 T1 m+ k/ g4 d- S2 o問:如何念佛才能有把握當生成就,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p- E+ w- ~; p$ B) L! m: {
/ W# N' Q" K) c% V
師:就是先修奢摩他止,令一心不亂(先不提心不顛倒)。這樣可能會成就欲界定、未到地定。成就未到地定後,每天常常入定,在定中念佛,有可能會見到阿彌陀佛,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若再能進一步學習《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在奢摩他裡加上觀(觀察思惟般若空義),那就是念諸法如的佛了!如《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樣念佛能到第一義諦去,能得無生法忍!! R0 S+ _: M! s2 {. Y" R2 T
若是修奢摩他的止,到了未到地定或初禪以上時,那就不是死後,而是現在就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若不這樣努力,只是持名念阿彌陀佛,我認為很辛苦!想用這個方法達到欲界定都不容易,更何況未到地定!所以,你問我:「如何能有把握當生成就?」我認為,就按照這個方法比較好!
* l7 n4 T G8 q) G* [, l; P( l( f: a1 O
問:若從修定的角度來說,所謂持名念佛,一般的習慣是口念,而且要念出聲,若念得順會金剛持。但這樣的方式,能不能入定?
$ ]& ~% I# n d/ I) j; ?$ ]4 s' R4 g9 x
師:因為前五識、前五根還在動,所以不能入定。若此時心已經靜下來了,最好是心裡默念。如果心更寂靜,能夠一心不亂時,就把佛號放下來專心修止。此時可以用阿彌陀佛作所緣境,也可以用佛名號作所緣境。$ f5 [/ X# g# X( {- J! @ R7 T
初開始可以念1、2、3,再慢慢地念三句阿彌陀佛;然後再數4、5、6,念三句佛號;最後數7、8、9、10,再念四句佛號。念的速度一定要慢一點,前一句佛號念完後,不要立刻念第二句,中間隔點距離,使令心裡寂靜住。這樣念佛,容易得一心不亂。待成就一心不亂時,就是繼續地保持令心明靜而住,不再念佛名號了。4 ~; W* O1 Z) b- }# x3 N
這時,假設靜坐一個鐘頭,乃至十個鐘頭,若出了定後,可以再念阿彌陀佛,然後起座拜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淨土。當然,若能讀大本的《無量壽經》,那就是修止觀了,和小本的《阿彌陀經》所說的法門不一樣!
! j+ z9 n7 X3 b& C% L# |# I3 o9 @; c( F, b. r, K
問:淨土念佛法門,與修止觀是否有相同之處?
+ H4 u' _" C3 E; h; A, n3 Q0 a( U& O( t5 w: u; |, z) }
師:若遵循小本《阿彌陀經》的教授,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與修止觀的法門是不同的。我們讀《十六觀經》,上品上生、上品中生者,必須通達第一義諦,此則是修止觀的法門了。念佛與止觀法門皆是有深有淺,但修止觀也好、念佛也好,平時日常生活裡,煩惱少即容易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臨命終時,也能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所以,都能往生淨土!若平時心裡常常地散亂、常常地顛倒,想往生阿彌陀佛國是有困難的。所以,心不散亂、意不顛倒,是念佛法門與修止觀所共有的。4 O0 A; N- N# h8 E% G
問:師父曾經說,目前的持名念佛的方法,如果達到不念而念──不須用力佛號就能由心自然任運、源源不斷地生起時,即相當於欲界定等持的程度。這樣,可不可以說持名念佛的法門,傾向於修止?
2 Q' m e3 t7 P1 U3 \3 [- K8 C師:念佛達到這個程度的人不多,即使達此程度,能維持不退亦不容易。有的人一個時期精進勇猛
4 x @. y! Y; `$ y- Z,達到這個程度,但過一個時期就懈怠了。又,有的人能不斷地勇猛精進、一心不亂地念佛,達此程度而不退,但又未必能心不顛倒。一定要深入地學習經論,才知道什麼叫作顛倒、什麼叫作不顛倒。如果不學習經論,不知何謂顛倒或不顛倒,這樣想依上品往生還不容易。
+ u- c2 E$ O( N9 a, w t4 `- A5 R+ C H# P
問:師父曾教修數息的行者,先默念「1、2、3」,然後不數數,任運地呼吸三次,內心專注於息;在這三次呼吸的過程中,不要有妄念,目的是讓明靜的時間加長。然後再念「4、5、6」,然後再呼吸三次……。若以佛號作為修止的所緣境,依上述的方法,把佛號一個字一個字距離拉長,念得鬆一點,中間不要打妄想,讓明靜的時間加長,這樣可以嗎?
( q+ G( r+ S% {8 {* |! U; ^: Q
( _* g8 E) [, ~8 P4 A1 d師:可以這樣做!如果能精進地使令心不散亂,保持內心的清淨,然後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地這樣念,也是不錯的!但就是不容易長時期地維持下去,時間長了可能上火,此時可以轉注意臍輪的起伏。
+ l9 h) `# y: p# X- l: C( N& B/ s! f5 K9 q- R1 W' Z+ @7 }3 z3 I
問:如果修念佛法門的人精進用功,達到上述的程度,他要怎麼樣使自己的功夫進步?
: A- J' J! F# d, d1 [& O* D
7 E5 H T* I( ], B% }3 N2 h( G1 O師:還是要轉用靜坐修止觀的方法。若老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這樣念,一個七還可以維持,若七七四十九天、一百零八天,要常年地這樣念阿彌陀佛而佛號不斷,恐怕有困難!但用止觀的方法修奢摩他,達到欲界定九心住中最後的等持時,想入定五個鐘頭、十個鐘頭都不是難事。這時心寂靜住(即一心不亂),想念佛、發願往生,比僅是持名念佛來得容易而且有把握。
8 r4 s, S2 L; J當然,我們可能認為很難:「教我坐在那兒不要動?做不到!」但實在來說,常常地訓練這一念心明靜而住,如果成功了,可以得念佛三昧,與只是持名念佛的方法有點不同。所以,應該這麼做!
1 s- i; t: ^" D, |( u& a2 c- @- C9 L/ l; R" F
問:要用一生的時間修學四念處,若臨命終時未入聖位,所用的功夫是否白廢?
& i8 m6 t0 p! D8 K8 S8 J, ~/ v; G9 l9 s/ G9 w6 Y$ P
答:沒有,只要你真實一天能用八小時修四念處來調伏內心的貪嗔癡,假設能有十年的時間,應該是所有的煩惱都停下來了。就算是沒得聖道,煩腦不重了,你心不散亂心不顛倒,臨命終的時候,你修四念處的正念一提起來,就是不散亂也不顛倒;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就往生阿彌陀佛國了,怎麼能說白廢呢?功不唐捐的!我感覺你的字也寫得很好,文學也不錯,應該再深入地學習佛法,四念處會修成功的。 J& g8 O5 f+ `5 P* n/ X; X% O* B
8 x) k) W! g9 M! t: B) Q7 R ~$ q 《金剛經》就是四念處!你若把《金剛經》的道理能貫通了,常這樣子用功修行,不可思議啊!有可能在一百天內有好消息,三年就可能得初果了,真的啊!不是說謊話,真是有這可能的。
A6 k2 ^0 E( w1 U$ a0 l0 a3 i( s6 V: ~; l+ j& h7 ?3 ~5 u' ]4 V6 Z
我頭幾年看見社會上這些有才華的人,「我想要做省主席」、「我想要做台北市長」、「我想要做總統」,他有這願力以後,發出來的行動,我們在旁邊看,他們用多大的力量做這件事!你估計一下,如果想要修學聖道,你輕描淡寫地可以得聖道啊!也應該不次於他們追求世間名利的那種幹勁兒。只是拿出點零碎的時間,怎麼可以!# w2 [! G8 e9 }' l# l" S/ j
+ B& J( g2 @% L1 x; p7 }9 c+ {+ K7 `$ m$ J
問:佛號是否也可理解成咒語,倘若可以,依據《大悲心陀羅尼經》,持大悲咒的力道強者,沙門四果不修即得,可見大悲咒可令人證果,那我們是否可以推論持名念佛也可以證果。
a8 Y! w. O0 [: O3 [; |. V. V3 i) a) s, C
2 W, J, ]% ^3 F# K/ ?答:是的,持名念佛也可以證果,但是你的智慧不夠就不能證果,我們看《大悲心陀羅尼經》上,念大悲咒是有條件的:要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念大悲咒才符合觀世音菩薩的規定。我們發無上菩提心了嗎?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雖然屬於大乘,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很少!很少!很少!所以念大悲咒能得四果,那你要發出離心,我們佛教徒誰發出離心了?多數是不及格啊!所以這樣的程度念大悲咒,初果尚不能得,何況四果!& l* W: {) C/ g M7 ]( H. ?' `# S
9 e7 q/ U, b2 F+ x4 t
問:曾引《大集經》說明欲得念佛三昧應修習四念處,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的經文,似未提到四念處,二處經文有無矛盾之處?如何匯通?
% {4 e/ h( X& d# S5 @) F( B; Z& N5 {( v3 w s
答:應作是說,譬如我們念《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讚歎阿彌陀佛國依正莊嚴,然後勸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應一心念佛,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往生阿彌陀佛國。而大本的《無量壽經》有點不同,雖然也是讚歎阿彌陀佛國依正莊嚴的殊勝,但是它說修六波羅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弘揚佛法廣度眾生,回向願生淨土。此經說念佛不只是念佛名號,也包括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含義是更深廣了,那就是不同於小本的《阿彌陀經》了。所以這一部經、那一部經,各說一些不同的法門,都是沒有矛盾。因為人的心情不同,善根不同,隨眠不同,所以佛也說各式各樣的法門以度化之,這是根性的問題。" ]/ X1 S; Y& U% Q
, h1 C8 A/ {% ^$ u) N+ t( k
問:欣慕涅槃,求出離世間,不知是否為出離心?求出離世間,和念阿彌陀佛厭離娑婆欣慕極樂,有何不同?
( n% H% f6 C: k, |( B) | D! @
) d' h5 t7 R; P- p: m答:「欣慕涅槃,求出離世間」這是出離心。要解脫世間的苦惱,願意到涅槃那裡得到安樂,你有這樣的意願,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厭離娑婆,大體上是相同。但是有一點不同。你厭離娑婆,願意到阿彌陀國去,到了阿彌陀佛國,你還是要向阿彌陀佛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學習般若,在那裡還要繼續學習戒定慧才能得無生法忍的。我們今天漢文佛教,多數是弘揚淨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多數的理由就是娑婆世界是苦、極樂世界是樂,厭苦求樂,是這樣心情。實在這樣的心情對於淨土來說,還有點距離的,不是十分契合淨土法門。但是阿彌陀佛也接受,也接受你這個人不及格。你若念阿彌陀佛,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臨命終時心不瞋倒,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你去,到那裡,你聽阿彌陀佛說法的時候,還要再發出離心,還是要修學八正道,才能得無生法忍。現在說「欣慕涅槃,求出離世間」,你是在這裡修學八正道,修學般若法門得涅槃,這是這樣情形。這樣說也可以說是相似,因為到阿彌陀佛國,也決定是和在娑婆世界不同,在娑婆世間我們今生能信佛,也很用功;但是,忽然那一天,我不信佛了,都可能這樣子!我從生到死一直信佛,來生你若沒到阿彌陀佛國,你在這邊你會再信佛嗎?不一定!但是若到阿彌陀佛國的沒有這問題,因為那地方有佛、有觀世音菩薩坐在那裡,諸上善人?在一處,決定是信佛的,決定修學聖道的,決定得無生法忍、做大菩薩的,也決定是這樣的!從另方面說,我們沒有到阿彌陀佛國,我們在這裡我們就修學八正道,和往生阿彌陀佛國還是有點不同。什麼不同?如果你沒有成功的話,我只是有願,我願意到涅槃那裡去,我不願意在生死裡受苦了,我願意修學聖道,我要用功修行,也可能成功、也可能沒成功,可能有這個情形。這情形,如果你死掉了的時候,如果你修學的聖道有二種情形,你照樣臨命終的時候可以求生阿彌陀佛國,如果你修學八正道,常常修止觀,令心不散亂,令心不顛倒,修止是心不散亂,修觀是心不顛倒,你在生存的時候天天這樣修行,天天訓練自己的心不散亂、不瞋倒,臨命終時,自然心不散亂、心不瞋倒,那麼念阿彌陀佛,就到阿彌陀佛國去了。這是一種情形。第二種情形,你修止觀修得不成功,不能調伏煩惱,你也用功修行但是還沒有到調伏煩惱的程度,臨命時怎麼樣呢?就不知道了,不決定!也可能再來人間,也可能到天上,這是說不定!如果你能夠修止觀,修學金剛般若法門的話,內心不散亂不瞋倒,你願意到阿彌陀佛國也可以,願意到彌勒菩薩去也可以,到藥師佛、十方淨土都可以去,願意到那兒就到那兒,但是最好還是到阿彌陀佛國去。這樣到阿彌陀佛國得無生法忍快一點,比只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快一點,比他得無生法忍快一點,但是都沒有關係,早一天晚一天都不要緊,只要到阿彌陀佛國就決定成功了。「我只念阿彌陀佛,我不學習經論!」如果你念得成功還可以;如果你沒念成功,你不一定往生,如果你不學經論,你得不到智慧,你很難調伏自己,生存的時候我能念佛,也還可以講經,但是遇見問題時,心裡就做不了主了,佛也念不來了,也有這種情形。有了這情形,你臨命終就不能往生,要是學習經論,從經論上得到智慧,你能修止觀的話,能調伏煩惱,遇見問題時,問題不能干擾你,你能看破,能看化了它,你繼續地修學聖道,這是修學止觀和一般只念阿彌陀佛的人不同的地方。如果你止觀,不要說達到無生法忍,你現在能常常地靜坐修止觀的話,能調伏煩惱,這樣決定可以往生,這是可以決定的,因為你已經調伏煩惱,能放下,是能調伏的。求出離世間,和念阿彌陀佛厭離娑婆欣慕極樂,有何不同?就是有這麼多的情形,也可以說是相同,也可以說不同。
" W) e" Y' V) x1 H,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