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来源:21世纪网
# Y' b |5 } k& e+ O0 S, ]2009-03-30 11:52:03 1 Z% B! {6 @# z) G: J2 V
) j+ G5 {6 d$ Z9 C/ Y9 Y
曾经傲视群雄的华尔街“老大”----高盛(Goldman Sachs)公司被信贷危机搞得是焦头烂额,现在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安德鲁・巴里(Andrew Bary)评价高盛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是“出类拔萃”的公司----《巴隆》杂志上周的封面预示了这两家公司的复苏。高盛公司的股票已经反弹到了100美元之上,幷且公司的市值接近470亿美元。而这次起死回生的奇迹,又将在高盛公司历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查尔斯(Charles Ellis)在他的书中写到,高盛公司是现在唯一一家合伙制的公司“在这种力量控制下,它的运营不受任何外部约束的影响,公司可以任意选择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程度上,什么时候,和谁,进入哪个金融市场。”我想,在后记中,查尔斯肯定还想加上这么一句话:只要政府愿意送给高盛几十亿美元。 I N; i& w% R% U0 j
, y6 w% F: \6 J- F2 _0 }
人们之所以能够经常看到高盛公司的身影,是因为高盛公司的许多前雇员都在华盛顿的高位上声名显赫(例如鲁宾,鲍尔森等)。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高盛公司现在不得不倚仗于政府的支持。在过去的数月里,高盛公司已经得到了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来自纳税人的帮助,现在的形势就好比是:美国的纳税人拿出几十亿美金来帮助这个傲慢的公司渡过难关。这位金融界曾经的前重量级“拳王”现在却变成了纽约最大的“福利皇后”(靠政府福利生活的人)。 ) q$ Y0 `, j' ^+ H: q7 a0 E
8 u% W: K# q1 y' U8 ^9 w
去年秋天雷曼兄弟破产之后,高盛公司为了能够吸收存款,把自己从一家不受约束的投资银行变成了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像其他银行一样,高盛也参加了塔尔普计划(TARP, 即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或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去年10月28日,高盛公司向政府出售了价值100亿美元的优先股,股利为2013年之前每年5%(之后每年飙升到9%)。像其他参加塔尔普计划的公司一样,高盛公司以此享受到了政府的优惠政策。仅在一个月前,高盛公司为了获取50亿资金,以支付10%股利的高价向巴菲特出售了优先股,幷同时以发售公开债券的方式筹集了100亿美元。100亿5%利率贷款和100亿10%利率贷款间的差价是每年5亿美金----换句话说,这笔钱就相当于政府给高盛的津贴。高盛公司的首席财政官大卫・温尼亚尔(David Viniar)声称,他们近期就会偿还欠TARP的债务。不过,高盛公司看起来还没有为此付诸任何实际行动。 ) B `/ W0 F1 a2 E
3 @$ @: E3 P& D' C. ]; l- X
不过别急,还有更精彩的!想一想去年秋天,这些金融公司好像还只有通过付给向巴菲特这样机构高额利息才能获取资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简称FDIC)建立了一项计划以保证银行变卖新的无担保抵押,但是很多银行都感觉自己没必要参加。当FDIC公布这项计划发放的债务数字的时候(截至到1月底为2500亿美元),幷没有同时公布参加这项计划的公司名单。去年11月,高盛是第一个利用该计划的公司,它以3.367%的利率发售了 50亿债券,幷在今年的3月12日,又发售了50亿美元。高盛公司声称它已发售了总计210亿美元的债券。多亏了政府的担保和这么低的费用,高盛公司才能每年节省数亿元的利息。
7 b+ F" Y, {" j, E D* }0 M* m8 r- Y0 {& i; p: k
精彩还在继续!一大笔由纳税人借给AIG“渡难”的资金被发现流向了其他金融机构----包括高盛公司在内。这是AIG 公司所有平行机构的清单,文件清楚地显示了钱从不同的机构流出。AIG的证券借贷部支付给高盛48亿美元,Maiden Lane III(旨在清算信用违约互换的项目)支付了56亿美元,幷且AIG还过继给高盛25亿美元的抵押债券。 3 E/ R$ W8 h5 O P4 s
/ u3 ]) G0 m% e2 \
高盛和其他的许多公司一样都犯了以下错误:1、购买那些看起来明显不能很好履行合同的公司的保险;2、向一个必然会破产的公司借入或借出有价证券。在普通的破产中,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公司需要和其他债券权人一样最多承担和他们投资数额相等的欠债。不过斯皮策(Eliot Spitzer)指出,因为政府不允许AIG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所以高盛和其他的众多公司不得不替AIG偿还全部债务。 J5 B* p' h, b( a; O% R9 H
& b c$ s# K) _, x. |, G% I5 L
就像《巴隆》杂志评价的那样,高盛或许还能被称作是一家杰出的公司。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高额援助,它将会寸步难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