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43|回复: 2

由蕅益大师法语探究“伏惑”真意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7 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先看蕅益大师《灵峰宗论》-《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的一段话) k# N2 H! ^+ _2 z$ A3 H

* N* V: ^4 E. ~" |  O8 T+ D' E) f
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二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
) q) {0 y3 K/ a, a5 P4 K/ u2 h1 _; K3 V0 W
蕅益大师这里讲凡圣同居净土是消伏业障方能往生的,当然包括了下品下生的深信切愿而心多散乱。
1 ~1 E5 l, K  t; a# s9 \: l
' F) l6 b( s% u那何为“业障”
0 t$ l) G9 E0 ~0 [
. x. c9 j8 A- V! |. e3 T佛学大词典 对“业障”解释如下:+ q( I0 Q8 z; t, K; m: \3 `
【业障】 0 I0 L1 ?* g2 n5 |6 D, r' V
梵语karmavaranana。指业即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另据北本涅盘经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俱舍论卷十七等,谓一切恶业中,以五无间业为业障,余一切恶业非为业障,无碍于圣道之修行。
8 ]: S' u) y; @$ X. o
1 X- {+ y9 G* u' o8 p3 ^
明一法师对“业障”的解释:“这个恶业感招的恶果就叫业障,也叫做烦恼障,这个起心动念都是烦恼。”“我们造业再多,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身、口、意三业这三大类的造作。”
5 r; C; w5 M) g# I) i0 p# U. I+ {
天台宗三惑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根本迷惑,又云三障。台宗就界内、界外之惑分为见思、尘尘沙、无明等三惑。又若以三惑对配二障,则见思惑相当于烦恼障,尘沙惑、无明惑即相当于所知障。
% }' @" u# P. [, t; e' I7 C+ E8 L* p' o
所以说,消伏业障就是消伏烦恼和消伏惑业,简称“伏烦恼”或“伏惑”。就是说凡圣同居土包括从下品下生的至心十念到圆伏烦恼、圆伏惑业都可称做“伏惑”,当然“伏惑”的程度是浅深不同的。& E+ r5 w1 l# }* O$ c. w" n9 ]; A

  x# Z: O$ b+ s) q$ U' o7 u% M李炳南老居士:有理一心不亂往生,有事一心不亂往生,此皆「斷惑」;" M" }" F6 e& d* u* d0 t8 q- j( o
有臨終十念往生,有三要不忘(信愿行)未得一心往生,此皆「伏惑」;
1 {" Q2 c$ w, X9 N7 v, s

* G  W2 p9 i+ `+ c, x! V藕益大师《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讲
0 j  V8 c1 ^) G0 G' e; X7 V( U5 _9 Y% h9 G, c2 `# ?; l; ^

4 n; M* O# X+ S# w- B, _' `8 \+ S: {净土法门,原为众生迷本自性,不知常寂光理,生死浩然,无有休息;故藉弥陀胜愿,为增上缘。因其净土有寂光、实报、方便、同居、四种;而上三土、非断惑不生,还同竖出三界之义。故特指西方安养同居,使利根即此顿净四土,钝根亦依此先脱苦轮。虽诚简易,亦非草草。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夫一心不乱,纵未断惑,可不伏惑耶?傥娑婆事业在在牵系,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遇逆缘时,结恨怀怨;而欲命终弥陀接引,此决不可得之数也。/ L0 {7 x( |# U" p' ]

( E/ {) i6 t8 ^3 p
7 z* R" U6 y% Q2 Q/ ]
+ c& L3 X' s- w( \7 P' K2 k
  x: K" x* z4 A  b+ A8 V
6 F1 h% L: z' h% {- y又、观经云:逆恶之人,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于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 u2 Y& U3 x& l2 y/ b) K0 r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我对法师大德们关于伏惑开示的汇集文章
0 h2 O& \) @, u- j2 _9 \6 Y( o  p. T$ G: H8 [8 Y& C  H
净界法师:在净土宗来说,它不讲断烦恼,它讲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是正念分明,临终要正念分明。你临终的时候,你这个第六意识现前时,是清楚的正念、忆念弥陀的正念。那怎么会有正念呢?彻悟祖师为临终的正念,定下一个最低的底线他说:「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我们不要说刚开始就对付这个种子,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杂染种子,是的,这个都不是马上能去消灭的;但是刚开始你要注意你的现行烦恼,就是当下的现行烦恼。就是说你内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贪瞋烦恼,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在菩萨戒,第一念的过失,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从凡夫开始修行,所以你内心当中,第一念的贪瞋烦恼,当然不是很清净,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的第二念,对治的力量没有生起,这就是你的过失,你愿意让你的生命继续地堕落下去。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说:虽然我们生命当中,还有很多杂染功能还没有生起活动,但是你忆佛、念佛这样的一个功能,在你所有的功能当中,它是一个主流,它是一个最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你能够折伏现行烦恼,表示你忆佛、念佛的力量,是所有内心当中力量最大的。1 Q' s8 L; m: T5 s; `" ]
& w2 d) _# Y- f) x2 t
昌臻老法师:总起来讲,学佛就是修心,念佛就是要消除我们的妄想执着,修心的要务就是要折服现行烦恼。我们能用这一句佛号压得住烦恼习气,就不会再造恶业,往生时带业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新业是带不走的。我们把烦恼伏住,你的言论,行动就不会造业了!
, ^2 d% t! I* O8 `
) e7 }/ |0 J; L' o6 d4 H如果我们一边念佛,一边脾气一点也不改,这个没有用处呀!念佛就是要改烦恼习气、改毛病,把清净心念出来,才能了生死脱死呀。如果做不到这点,就说明我们没有放下,就是障碍。什么叫修行?放下就是修行,放下就是功夫,放下,首先就是放下烦恼习气。这从哪里下手呢?从知过改过下手,这就是修行。* ~+ ^4 y/ |/ E; c% F- \, c( b& l
) D. Y( b& ]0 `% P3 H* Q
李炳南老居士:有问如何念佛始得往生?师曰:往生可必者,为能断惑。行人结七念佛求得一心,即在断惑也。不然,亦须伏惑,凡夫临命终时,前六识不行,第八识离身之顷,生前宿世善恶业种,竞起现行,如摇彩券然。现行者为善种,则投生人天,恶种则堕三途,念佛而至断惑,此际现行者,纯为佛号种子,故必得往生。若未断惑,但纯执持佛号,不复新加恶种,其旧业种,深伏于下,是为伏惑。命终之时,无论如何摇动,唯佛种先起现行,亦得带业往生。然今人伏惑亦不易得,一日二十四时,念念皆入新种,纵念佛一小时,尚余二十三时,所入新种,无非内起贪嗔痴,外造杀盗淫,佛种与惑业种,孰多孰寡,孰为能伏,不问可知矣。修圣人之道,慎勿自欺,惑既不能断,又不能伏,为复如何,惟得一熟字而后可。禅宗祖师常谓:‘生处转熟,熟处转生。’人所熟者,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也。所生者,一句阿弥陀佛也。净业学人,若以一句弥陀,日日熏习,由生而熟,亦得往生。欲求其熟,自须多念,然在家之人,不能终日念佛,当另开方便,即求事业净业各不相妨。例如诸生在学,听课实验,其心即定于听课实验,此即制心一处。与参话头同功,事止,而佛号继之;或在工作时,忽遭他人掌掴,不遑究诘,先念弥陀;甚或面临枪击,亦不遑恐惧,但先念弥陀,是谓之熟。熟至自然,亦即伏惑矣。今人业障多,克期求证,因缘难具,可行者,其在如是方便而已。

  m# G! Y6 G* M8 |# M6 a3 o; j0 g% W% k9 c+ q) G- q
慧律法师:《观无量寿经》上说:虽是五逆十恶的大恶人,一念忏悔,念佛求生西方,也可得救。这是因为恐惧下地狱的一念心,而起大惭愧、大忏悔,能暂时伏惑,蒙佛力慈悲摄受接引的缘故。大善的人,更可以得救,依循著信愿和净念,往生极乐世界。
" K- \% k% n1 p- Y$ r, [
6 P9 n; p, |/ `: i* y
' k+ b, C: X+ o+ s" G* @$ B- r, p* J4 H) Q: C5 u1 ]. |" a; L, P
慧律法师:所以有的人看到这一句,一心不乱,哇!我们没希望了!不,不,不!还有后续动作,你不要失望。师父有看过经典知道,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四十八大愿里面第十八大愿,「若有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有人在临命终十念,不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不取正觉。阿弥陀佛现在是成佛了,那就知道中品、下品的人不用念到一心不乱。人家问祖师大德:散乱心可不可以往生,祖师大德回答:照样往生,但是记住要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很简单,一、深信不疑;如果你没办法念到一心不乱,底下这就要很注意听了,你要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你要深信的的确确有一个极乐世界,你要深信本师释迦牟尼佛不打妄语,极乐世界是确实存在的,一点都不怀疑,第一个条件深信。现在讲的这个就要注意,第二个叫做切愿往生,发深切的愿力,一定要往生,平常就算没有办法念到一心不乱,起心动念都一直念佛,一直忆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深信切愿这种力量有多大,九牛不挽的力量,后面九只牛在拖,你一样要往生。在这里有一点要很注意,临命终伏惑就可以往生,他方世界要断惑,断见思惑,在末法的这个时代,那有多困难的,哪一个现在断见思惑,开玩笑, Are you killing ?(你断了吗?)怎么断见思惑?没那么简单,往生极乐世界倒是很简单,他的先决条件「伏惑」。要讲具体一点你才听得懂,什么叫做伏惑呢?要讲具体的就是儿女的私情放得下,你临命终的时候,母子、母女的亲情割舍得下,你不会为你的财产而一点一丝一毫的挂碍,你没有说:我有几栋洋房大楼,几辆宾士轿车,劳斯来斯轿车,娇妻美妾放下,你虽然没有断惑,但是这个人情世故、儿女私情,财富、名利统统放得下,深信切愿到极乐世界去,临命终这强烈的正念决定往生。我若妄语下十八层地狱,所以你要听经闻法,经典要会通,为什么说在一念的强烈正念极乐世界就现前,第一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发了四十八大愿,第十八大愿,乃至十念决定往生。念头,什么叫做修行?修正错误的观念叫做修行,不是每天一直诵经,诵了《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烦恼一样在,碰到什么事情,然后每天面对上苍,玉皇大帝、上帝,你怎么对我这样不公平,对我这么样子苛刻,我苦不堪言,从来没有思维,这是我自己的因果,福德因缘不够,不会回光返照。
) v' y0 K7 x$ v! D: r! [- K" G+ T7 Y" I" y* t( K+ g+ f& f# O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中讲
- S) y: \5 N" Z5 w' H" @3 r
% r; q+ I& i: A, Z9 B0 r
% Z/ I& c" r6 V6 R) V
凡夫往生居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有净有秽,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是秽土,众苦充满;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净土。未除烦恼,伏惑往生者,仍属凡夫位,但已生在净土,其他都是圣人,起码断见思惑了。伏惑往生者,住莲华内,待见思惑尽,莲花便开,未开的原因,是见思烦恼没断,烦恼种子断了,就能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因此,往生者最少要伏惑。
( g6 ~* ?6 k$ v% r
) \" T8 x( l' I# c! V- C& \4 F世尊开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但其他法门须靠自力,断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才能出三界,最少须见道位,证初果才能了生死。净土法门殊胜在临终伏惑,就可往生,往生之后,修至惑尽,花开见佛,闻佛说法,证无生忍。因此,不是简单到念一句名号便可往生,起码须伏惑。假使临终贪嗔痴现前,就障碍往生。所以,平时要锻炼令烦恼降伏,不单是念佛而已,除念佛外,要审察自己贪嗔痴三毒中,那一种较强,强者先对治,令‘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使念佛纯熟,三毒生疏,伏烦恼种子,往生才有希望。念佛者多,往生者少,问题出在无力伏惑。但纵没往生,修行功德不会丧失,尚须多生修行,致于那一生才成就,不得而知!念佛要立志今生往生,莫待来生,来生是否相续,希望渺茫,因识田里充满善恶种子,到底那一类先成熟?不知道!故要把握今朝,莫空过好时光。; [) K. Z5 D& [; F9 X& r3 {: I
& h/ Y  A% n6 a, z
徐恒志大德:下根人,虽不能念佛断惑,也可仗真信切愿的力量,心心相续,甚至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可见净土持名法门断惑、伏惑都能往生极乐,了脱生死。所以称之为教内的别传。
2 b" c4 R* p$ r" N8 c- v
. `! O4 F2 R% |+ H6 R7 n# N  z
9 I! @) w1 _) i1 |; J9 h
黄念祖居士一心与一念,文异而实同。《教行信证》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谓信心无二之心,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并谓此为清净报土之真因,则往生者必将登实报庄严土,而成地上之大士。一心之不可思议殊胜功德,于此可见。又《信心铭》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亦表不二之信心,即不可思议之一心。是故「一念净信」,「随愿皆生」也。又《圆中钞》曰:「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盖言,持名心无散乱者,因行也。能得「一念」,乃行成之果。若得一念,则临终时,能伏诸惑,正念自然现前,定为往生之因。故本经曰:「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定生彼国」也。又《弥陀要解》谓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约临终时,亦与此无违。若于平时能发一念清净心,冥契理体,入于一念。则因此一念之力,临终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如《圆中钞》所云:「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终正念,自然现前。」也。/ i$ ], T$ f! @, g' F' d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以天台宗祖师谛闲大师法语佐证:"诸经论言凡夫生同居见化佛者。以此人虽有信愿。力行不猛。未到一心不乱。伏惑往生。所以生同居。见化佛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19 01:55 , Processed in 0.45166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