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46)  鸡蛋( 20)
|
来源:中央社9 e$ ^& _8 B* q3 A0 q
4 P' U) s: j7 k: ?, Y: U 大陆「中式英语」过去常成为笑话,不过,专家指出,「中式英语」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是中国文化话语权提高的表现。- E% _* [" @) ]1 z2 s4 j
9 V; M& ?. r' \/ w3 } 据新华社报导,「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see」(给你点颜色看看)、「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people mountain and people sea」(人山人海)……这些可能会令英语国家的人摸不着头脑的怪词,便是中国民众自创的「中式英语」。
- l5 x7 @4 Y, A) C$ Z H- B, J
, A P9 [% c( d5 F l2 F2 g3 R 「中式英语」通常由汉语语法和英式的词汇组合而成,一般都有语法和拼写错误,带有明显的中文习惯。报导说,有趣的是,这些传统上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中式英语」,近来却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和关注。
2 J6 m3 K6 S6 O7 u6 I. z2 b 6 H# Z# M! s2 V i) F5 {9 T
1家中国站点曾展开票选10大中式英语调查,结果显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3417票高居榜首。
( _- H3 P, t% _) \4 k- Y 1 G* q& x) E( c) F/ q5 v
1项统计显示,7成参加投票的网友表示赞成中式英语的使用,认为「中式英语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传,将来老外也会这么用」。( j4 n4 F1 [! K5 U
" m3 d2 O9 L/ L2 h
不过,报导说,「中式英语」毕竟属于语言不规范使用,虽然可令熟知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捧腹不禁,却也令外国人摸不着头脑。尤其在公共场合,「中式英语」还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不便,甚至尴尬、误解和冒犯。# g1 ]9 M5 n0 W7 z' ^6 O: r6 K
7 m+ f) z$ M5 [: Y 为迎接明年的世博会,上海已组织学生志愿者上街查找中式英语招牌,不久后还将开设站点,收集这方面的投诉,纠正离奇误译。/ \, Y: m' i5 ~+ P- ~
+ w1 m' V. A0 j, j0 J$ Q
据报导,很多来自英语世界的西方人对「中式英语」表示认可和宽容,其中有些词汇不仅被英文词典所收录,甚至还一度在民众中流行。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成为标准英语词组。
k" w/ t" ^- y5 O& l. A - z, P# f, g% n& m1 t( s( @
报导以1名2000年就来到中国的德国人纪韶融为例,他用照相机和文字为「中式英语」开辟了网络博物馆,并把这些有趣的语言发现写成一本书:「Chinglish=Foundin Translation」。; f7 r" T9 R M# u
$ U9 r: i* m* O$ A! g
从引起他注意的第一个「中式英语」「don'tforget your thing」(别忘了带走你的东西),到「wash after relief」(便后请冲洗),到「salty tofuck the peanut」(咸酥花生),再到「chicken without sexualife」(童子鸡)等,纪韶融在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中式英语」中找到生活的乐趣。1 |( a+ V1 O5 m3 B$ `7 |+ H4 i
5 Z$ S% B5 ~2 J* U4 \* w
他认为,一些语法上的错误,来自于中国独特的语法结构、文化和思考,但这种独创,也充满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6 D) S- c5 v% f! v
/ Q7 g9 S7 l) | q, K* V
全球语言监督会主席帕亚克曾对媒体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现在它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1994年以来添加国际英语行行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源。
& z/ g* p& k+ Z7 U* f0 g( t / E$ o3 e) G0 q* X5 I2 w* a3 k; ~$ K
报导说,不管拒绝也好,宽容也好,作为一种中西文化交融中出现的有趣文化现象,「中式英语」仍将继续成长。人们天天可以看见一大批地道的中国话变成英语新词汇,如广东话的饮茶就被直接翻译为「drinktea」,「四书」被称为「Four Books」,和平崛起被叫做「peace fulrising」。; m9 V0 N) y4 A, `
' }/ X b" }7 u- Z7 ?# u* b 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说,英语历来就不是纯正的语言,它吸收和借鉴其他语言,比如法语、西班牙语等。「中式英语」的出现证明了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的承受力和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