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MarketWatch纽约4月28日讯】证交会对高盛(GS)的欺诈指控可以说是近期以来最好的一个例子,可以清楚地让大众看到,一家公司是怎样从华尔街最卓越的银行之一蜕变为赌场的。
/ ^# e- a' m1 ~+ X, q' `6 u7 n8 K! D) ~
这家券商公司会走到今天,显然并非一日之寒。有些问题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而另外一些则是外间因素造成,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就是如此——在过去十年当中,高盛从一家客户导向型的公司变成了一支实质上的对冲基金。曾几何时,人们还觉得他们是华尔街上标杆一般的完美企业,而证交会现在却告诉我们,它和其他所有华尔街公司一样,华美的睡袍下爬满了虱子。* P5 `* b; C2 G8 W/ r( G
, T- Z/ ^5 s2 ~' u. c* I7 h
要说明这家公司的堕落究竟有多么迅速,我们首先必须了解高盛曾经具有怎样的威严,是怎样地令人羡慕。高盛当年不单单是华尔街最赚钱的公司之一,更是哈佛商学院和沃顿商学院毕业生的头号选择,是众多的首席执行官们在进行购并交易时想到的第一顾问人选。; q+ x5 U$ ]. |' T; `
. @% y3 v, V8 ^
正如目前在Evercore Partners Inc.(EVR)供职的投资银行家尼(Jonathan Knee)在其作品《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The Accidental Investment Banker)当中所指出的,他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之所以能够赢得财富五百强公司首席执行官们的信任,正是因为高盛品牌的威力。2 `* J# S# R- z# W% ?
5 {% {7 v( S& N 尼写道,有些时候,他会提出一些不那么正统的理念。这样的理念若是来自其他的投资银行家,首席执行官们必定会嗤之以鼻,可是,尼拥有高盛的背景,于是首席执行官们会说,“他是来自高盛,因此他的看法必定是有某种道理。”) {" a1 X& h7 k* a
4 w6 {" O' ?1 ?: k& H' R" t" v
他补充强调,“在高盛工作,钱是一方面的原因,可还有一点至少也是同样重要,即高盛会赋予你一种可信度,这是其他机构无法代替的。”( p5 N$ w: N' V" Z9 ~
9 Z3 n" `$ v2 p5 Q1 S
尼介绍道,他后来之所以离开高盛,是因为一来,他觉得这家公司正在逐渐偏离自己的根基,二来其他银行也正在变得愈来愈咄咄逼人,更多地使用自己的资产来进行交易。事实上,在那之后,变化的脚步是愈来愈快了。高盛的交易部门在过去十年当中以指数速度膨胀,彻底改变了企业文化。3 P% T I: D x2 S
6 R4 T9 e* _8 G 和其他投资银行相比,高盛财报的黑匣子色彩更加浓厚。外人很难看出交易部门究竟创造了多少利润,但是我们至少还可以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从1998年到2008年,高盛的规模膨胀了一倍以上。公司雇佣的人员从1万5361人增加到3万522人,自营投资从14亿美元增长到139亿6000万美元,杠杆比率从24.7比1上升到26.2比1。换言之,高盛已经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转型,公司的规模和他们所卷入的风险在这一过程当中双双大幅增长。& h& [0 _8 ~8 _4 Q L
( J1 U/ [' n* W: _$ p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如此迅速的增长都会带来难以控制的问题,高盛自然也不例外。在1999年上市之前,高盛一直都是一家安静的合伙企业。上市之后,高盛就必须和众多的竞争对手直接交锋,来争夺投资者的财富了,这些竞争者包括摩根士丹利(MS)和JP摩根(JPM)等,也都是一时之选。高盛必须推动自己的盈利增长,追上和超过这些竞争对手。科技泡沫破灭之后,高盛的老本行——初始股发行及购并咨询业务逐渐陷于干涸,这种情况下,他们遂不得不求助于交易,在这个无可作为的市场上,这也是他们最后的选择了。
8 u: b+ ~& O1 [- I* V; g3 C9 X. F' Z6 V% G( \- T
这一转变中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莫过于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在2006年成为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费恩正是来自公司的交易部门。在布兰克费恩的领导之下,交易日益繁荣,也正是跟随着他的指挥棒,高盛开始在2007年做空抵押贷款市场,尽管他们同时还在不断创造着抵押贷款证券。; X9 _! ?4 g7 p! J
3 k. I- X2 i8 q2 `. P2 @& L' F
显然绝非巧合,后来在证交会控高盛案中成为关键角色的托尔雷(Fabrice Tourre)正是2001年高盛交易部门大扩军时投入旗下的。与许多那时候加入高盛的人一样,托尔雷的背景与过去的高盛人有所不同,并非那种传统的MBA,而是巴黎中央理工学院学数学的出身。
# o% O. `/ f- u4 ^! i- ?7 \/ w
" `2 B2 \5 g' c4 X; j2 I 事实上,在最近十年当中,像托尔雷这样的数学人才正是华尔街上最受欢迎的角色。年轻的数学人才纷纷被安排到交易部门,帮助创造那些愈来愈复杂的衍生产品,或者不如说让这些统治交易市场的复杂产品听起来确实有存在的意义。
" `+ ~! ]2 q# m! J. _
0 {1 t3 r" f# _9 X$ j& v9 F 可是结果怎样?我们都已看到,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
0 x& b$ j7 X3 M) Y
5 ?: f- z, J9 p3 K, d3 ]& K/ n 现在,我们都知道高盛身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顶尖的银行家们似乎是开了窍。交易成为了营收的新来源。太多的新面孔出现在华尔街。尽管哪怕是那些聪明的家伙都无法领悟,但是大家都知道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已经出现。许多公司都在模仿高盛,只因为他们是高盛,因此就有模仿的必要,而高盛又不得不愈走愈远,至少要走在追赶者前面。6 m( j. _! P7 Y1 B6 `
* M8 A. |: S- Y" k2 p |8 N8 @ 高盛不能说不是成功的,但是成功是有代价的。这家公司失去了自我。他们曾经是美国金融界金色的标杆,但是现在,只不过是拜倒在快钱石榴裙下的可怜虫。
\) G- M: _* f; q" H! X- O6 j1 r3 ?& l1 c G- j
(本文作者:David Weidn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