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半数男性符合男子汉定义
" q4 w* D* s' I; R% @0 l" j! U# t+ R# ?5 m5 D! s( x% E7 _
近日,随着一个叫刘著的男生在某档选秀节目中反串亮相,“伪娘”这个原本在年轻人中间小范围流传的词汇,一下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而据某网的一项调查,76.54%的人表示对其无法接受。为什么“伪娘”遭到如此广泛的排斥,这一现象会不会真的带来“男子汉危机”?6 @# @% }8 Y/ a" |; K) f
' x6 ^1 j$ u6 k6 V) W “伪娘”为啥遭排斥/ k2 x5 _6 {8 S8 Q; w# @
/ b6 x4 y, G7 c! s* Z% U
人们普遍厌恶、排斥“伪娘”现象,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我们的社会是以异性恋为主的文化,人们对男性从样貌到举止都有一定的预设和期待,而“伪娘”挑战了国人固有的的性别观念以及对异性接纳的底限。
8 ^/ y2 m+ R( v; I9 Y5 J3 f, K; u4 Y: x% {# D+ ~
第二,公众对伪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引发了对“男子汉危机”的讨论。如今男孩与女孩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小,而过度“中性化”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7 l9 w! D" \/ q' k2 [
5 F6 o( Y$ y- a" L “伪娘”有三类
, I, H4 \* j* y1 N) s* u1 S6 ?* `$ f( _" q1 i; D4 T* z2 _ X1 l9 L `
需要指出的是,创誓记外挂目前许多人认为“伪娘”就是性变态、同性恋,这确实有些以偏概全。
3 s1 Z& {! g9 }* X+ I
' f+ F+ c, H+ V" @5 M2 |1 @ 实际上,在发源地日本,“伪娘”指为了表演需要装扮成女性的男性。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仍然是如假包换的男人,与正常男性有着相同的自我认同和性取向。这种舞台上的性别反串古今中外都不少见,是一种艺术文化现象。
( |) V/ s7 T) A# A
! G$ O' B- T: \, U 也有少数“伪娘”属于易性癖患者,他们对自己的生理性别不认同,认为自己是女人,在生活中也以女人的装扮出现。这种疾病的患病率约为14/10万,在中国约有几千人。他们往往需要心理治疗或接受变性手术。这部分“伪娘”属于个别现象,可以适当宽容。9 @) G# w$ m; ~8 o8 ^8 v
3 y" d( f8 n+ g) C9 L$ S# ]" j 当然,还有不少希望靠另类的行为举止出名造星的“伪娘”,这种现象则不应提倡、炒作。0 x& e3 _* \6 X! o; Q
5 L" r3 f- [0 O5 s# B( U. t) o
男子汉是教出来的 j; R7 Y% j4 W; U
* \) b6 @4 l3 @6 B. l
如此看来,“伪娘”现象未必影响到男孩子性别角色的养成。如果父母学会了科学教育的方法,也足以抵挡“伪娘”潮流的冲击。
6 ^5 z! P7 W; U, z- e+ e
% x Y( x" l. ]& W 性别角色的养成更多是社会化和后天学习的结果,对男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父亲。父亲正是在男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有力量的父爱教会孩子面对挫折、承担责任,对孩子的独立性、自我价值感和意志力都很重要。
3 |2 [4 h$ w* t+ y! F, J
: n: M2 l" h8 l 可惜,忙碌的生活中,父亲们与孩子相处时间相当有限,加上中国的父亲常拙于或吝于表达,“严父”让孩子感到距离和隔阂,父亲的影响力无从发挥。% y4 u! q' n. B
6 g+ l' V0 x! f7 D 因此,在父亲“失职”的情况下,母亲要承担起责任。首先,不要让男孩子与母亲的依恋过于紧密,以免让男孩子越来越“秀气”。此外,妈妈们还应该抓住机会表扬、强化孩子富有男子气的行为:“你真勇敢!”,“好,你都能保护妈妈了”。) X* G4 \0 q( K2 M" r5 H, j' g. |
/ m$ m/ b+ [( D4 }! ]
此外,尽管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半数男性符合所谓绝对的“男子汉”定义,另一半男性也不必悲观。事实上,既勇敢又温柔的男性才更受欢迎,他们既可以在工作中进行激烈的谈判,又能在回家后安慰因为和好朋友闹别扭而伤心的孩子。而这样的男性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汪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