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剑桥也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地方不大,自行车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我买过三辆自行车,其中两辆新车都以被盗告终。小偷很有职业眼光,一眼就看出我的自行车是好车,第二辆车买了不到一个月就丢了,我索性也不再买自行车了。我买了一辆二手的法国雷诺汽车,但是出门依然多半是安步当车,除非周末到超市购物。步行有无数好处:不用转来转去找地方停车,不用操心路是不是单行线,不怕塞车,更不用付汽油费,也不用担心自行车被偷,抬腿就走的感觉真好,万事不求人。剑桥不冷不热不晒不怎么下大雨,只要穿双舒服的鞋子,走路是一件乐事。7 M; j9 C' E" ?$ T2 s
" S# s2 q+ _: B9 W6 A
因为常走路,也就很少机会穿高跟鞋、套装什么的,大部分是牛仔裤、布衬衫之类的休闲衣物,名牌就更不需要。北京常穿的时装穿到剑桥来显得格格不入,在剑桥常穿的衣服穿回北京又太土气,那些在北京被挂在衣柜里的、生活里毫无用武之地的舞台上主持晚会的礼服和首饰,在剑桥倒是大放异彩,正可以在各种派对和formal hall(学院的正式晚宴)上熠熠生辉——我由衷地为这些当时花了不少钱、一度被视作“一次性消费”的服饰在剑桥找到了第二春而欣喜。只要翻翻北京的箱底,把那些再也没用的演出服带到英国,就够俺在学院的formal hall、花园酒会和各种派对上“艳压群芳”了。
以社会大众的眼光看,你不让人羡慕,你的幸福似乎就很暗淡,一来二去,你自己也怀疑起自己的幸福,至少是打了折扣吧。多数人毕竟是凡夫俗子,很难超越置身其中的强大的社会的统一话语。而在剑桥,幸福是一样消费品,是拿来用的,不是摆设。大家都没有多少互相比较,甚至攀比的兴趣和风气,日子各过各的,穷人并不那么羡慕富人。多数人都有房子住、有车子开,吃喝不愁,只是房子大小、车子新旧的差别,多数人都不愿意为这在他们看来不太重要的差别而奋斗。# T+ o; d2 H* S" e# C7 r
! d* M, j! l0 z: b
人的多少痛苦是来自买不起一块手表?痛苦大多是买不起名表。当手表只是用来看时间,并不标明你的身份和身价,谁要花十几万、几十万买一块手表呢?7 U5 [+ H) V3 }, u* y
& [) @+ e8 Z3 S7 Z- v
这是我喜爱剑桥的地方,它使物质回归本来的朴素的使用价值,使生活简单纯粹,使人从虚荣和欲望以及由此而来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T& k7 S U J m1 w2 y
g* j+ D8 ]; U2 H" ~0 [' y- F
不会改变的是你的胃口和口味。对中国人来说,西餐固然也有好吃的东西,然而,真正能够对胃和嘴都起到切实的慰安作用的,还是中餐。真正爱看的书、电影,爱听的歌,甚至经常浏览的网站,依然是中国的。这也是胃口和口味的问题。读英文报纸,一是为了长进英文,二是为了跟鬼子聊天的谈资,其实英国发生了什么事,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都是隔靴搔痒。穿着晚礼服光彩照人地去参加派对当然是一种快乐,坐在有500年历史的饭堂里听院长用拉丁文诵祷当然是一种骄傲,手端着红酒或香槟跟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闲谈当然是一种优雅,跟爱人享用曼妙音乐里的烛光晚宴当然是一种浪漫,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对中国学生来说,所有这些英国式的enjoyment当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要融入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的努力,是另外一种“功课”。其实,客居海外的中国人真正受用的乐趣,就是一帮常来常往的中国朋友在某一家聚会,一番煎炒烹炸,热火朝天地大吃一顿,席间交流些国内流传的小道消息,明星绯闻、政坛轶事什么的,然后支起牌局,打拖拉机,打得大呼小叫、妙语连珠,一直打到“主钩抠底”……+ c2 v( Z8 u7 n.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