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70) 鸡蛋( 0)
|
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7 a5 z' e! M/ X q! M3 [
3 R8 i( ~$ B0 }2 t; d S “与24个月前相比,伦敦金融城已经保持一如既往的繁荣和稳定。”9月9日,来深访问交流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安司棣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英国工业联合会反馈,英国的经济增长已经逼近了最近16年来的高峰状态,英国统计局把未来的经济增长率,由1.1%调高到1.4%-1.5%。
! R4 h0 b. y G: y0 @6 ^/ O! T c2 ~& q7 H8 V3 R
然而,有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欧美开始关注消费者和股东权益的保护,也对银行体系进行资本充盈率和流动性监管的检讨。但是,作为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仍有诸多地方对中国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1 ~7 |- U3 ~- l3 i/ z' z( n
/ \9 j }# [2 l1 T0 t; k$ [3 C 英国金融业恢复到危机之前6 J7 @3 P; K. N' p" ?
& q. T# q. o5 C
《21世纪》:金融危机似乎在逐步过去,全球经济日益呈现复苏现象。英国第二季度取得了九年来最快的经济增速,但经济学家担心这种增长难以为继,因为最近调查显示经济活动将放慢。在此背景下,英国金融业的运转现状是怎样的?
* U) d4 ]) t: G5 Q
3 I5 q0 z0 ?% s, o# ]* R 安司棣:英国的金融服务业,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有250-270家外国银行,这超过了纽约、法兰克福、巴黎三地的外国银行数目,其中有10家来自于中资。, r3 h6 e( `1 H: n( Q5 f0 p9 P
+ ], @ b9 D+ l2 v0 u. d( b* P
部分传媒上出现英国和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声音,但目前英国统计局已经把未来的经济增长率,由1.1%调高到1.4%-1.5%,此外,英国工业联合会也向我们反馈,英国的经济增长已经逼近了最近16年来的高峰状态。当然,人们也会有这种恐慌,全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美国是否已逼近探底。但目前各种数据并不支持目前二次探底的说法。
% g8 x) U) l2 m; v6 P
( f% C- O# T8 z' ?, x4 J 《21世纪》:既然英国金融业运行良好,是否金融海啸的影响已经消退?
, e" F4 D' ?5 Q2 b. |! A. _& e# P8 f
安司棣:全球经济都在恢复之中,以英国为基地的金融业已经恢复,甚至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状态。在英国,金融服务业由2个部分组成,一是本土金融机构,一是海外机构,比如花旗、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巴黎银行等。- {: j' D5 E$ z, x! Z
' g# x% }; g$ [
英国一直在思考,如何为这些金融机构创造更好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环境,目前我们有一个委员会正在对银行业的一些指标进行检讨,主要是审视2个方面,一个是资本充盈率,一个是流动性。检讨结果会在9月份提交。
7 E R O0 L2 [% H; J
1 H- U5 E, e/ x 总括来看,与24个月前相比,伦敦金融城是不是一如既往的繁荣和稳定,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所有的报告、第三方调查都是用硬数据来支持了我的看法。当然,过去12个月,有些数据也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可持续性复苏也有不稳定的因素。5 q7 W" C0 f3 A3 N
+ T; O8 ]8 u& G. B, G 《21世纪》:在您看来,不稳定因素有哪些?
p0 ~) ~9 ^6 o* _4 o! Z
2 g& j8 T0 k J: Z" q7 G 安司棣:主要表现在消费者、股东利益的维护上,监管和公司治理有待改善。所幸的是,全球G20峰会都已重视到这些问题。
. W3 @- c5 U2 [
" \5 E7 M4 O9 m 《21世纪》:中国讲求“和为贵”,西方是“竞为先”,中西方在金融监管上有何不同?- Z1 v8 w$ [8 P. m/ r8 q. I6 [
' ? W* b' f0 l W/ u/ f. n3 U 安司棣:据我们的理解,中国一方面是和为贵,另一方面在竞为先上也做得非常强。中西方都是在商言商。就金融监管而言,过去三到四年,英国和中国一样都要吸取很多经验教训。金融监管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内容,二是如何实施这种金融监管。我认为,中国金融监管在不断进步,也不断在进行修订和实践,向海外同行学习,比如美国、英国、伦敦金融中心等。如果金融监管失败,我们就需要反思,是机构造成的,抑或是监管本身的内容出了毛病。
' V; \- O# g6 D% C5 x7 q& K. B4 J2 ~. i) B+ c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考量几个要素,包括监管的层次、监管的类型,以及监管适应的商业环境。对于管理者来讲,应该把监管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监管层积极合作。) w8 K9 u g; V6 {$ w( n) o. q
' j9 j) R" Y& M! T8 h) o 反思一下历史上产生的各种危机,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监管者为了达到监管目的,设置了更多的监管机构,或派出了很多的监管人员。监管不是过少了,而是过多了,监管者积极热情地推出了更多的监管条例。此时,我们要扪心自问,如果监管者过多地包揽了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就变成了管理机构,一旦监管失败,这种责任反倒要由管理者来承担。/ U, |8 B7 v& w( ~0 Q1 F
0 y* q4 o8 `7 q. ?3 i; }4 } 所以,我们在监管的态度上,不要在缺乏审慎考虑的情况下推出过多的监管,而应该是考虑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监管,这才是风险管理者的最佳实践。
: o7 u/ X. Y! _+ b) a' ~; B, o* G% l8 p# Q! c
国际金融中心需要三项素质
: \/ K. z! r. B2 {/ b g% h
M, |& L# {; Z 《21世纪》:除了欧美金融中心外,您如何看待亚洲金融中心的发展?: x/ K+ p- K8 B: U" _5 t5 z
7 c! p# I. U2 I3 K2 W; b/ k4 V; {
安司棣:我们从来都在关注和重视亚洲市场,它是增长的发源地,资本流入量很大。香港一直保持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新加坡金融中心在财富管理和对冲基金两方面发展良好。
. ]) u5 }7 y% Y8 u0 P: }
# {/ H. R8 V& g: n( f' o( Q9 i 就中国国内的金融中心而言,有上海、深圳服务于国内市场。要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需要具备一些素质,要有能力吸引到国际顶尖的人才。比如伦敦,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处于纽约、东京时区的中间。此外,伦敦文化十分开放,很早之前,伦敦在监管方面就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态度,比如英国很早就允许海外机构可以100%全资拥有英国的银行或机构,这也是伦敦吸引了更多人才的原因。
+ ~7 f' a8 n. D q, n' e! t6 u4 R
人才不仅是指国内的精英,更重要的是指国际的精英,伦敦金融城人士的国籍、语言可以达到300种,三分之一的人不是在伦敦出生的。 I6 {1 a# ?5 y/ n5 \# H
$ t6 f$ Y; M8 D" n W 总结来看,亚洲这些金融中心要发展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需要具备三方面素质,一是有能力吸引人才,二是多元化的文化,三是区位优势。
& Z3 H6 P" f& y- U/ M# M, c
( h* W5 m: u# w1 J4 F- m" s 《21世纪》:中国的金融城市往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方向和路径是什么?与伦敦可有合作?- \% m& z5 b: ^$ H7 d% ]
, N) C, J+ ^! D6 n
安司棣:上海已经表示,希望在10年之内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正在帮助上海实现这一梦想,我和一名同事已经担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委员会的高级顾问。
; g; V; D9 a9 y3 ]2 o" L- T/ l8 t5 F) @; K$ T9 B
就深圳而言,我已带领代表团到深交所访问,深交所表达了合作意愿,我也表示愿意提供协助,大门永远敞开。我和那位上海的高级顾问也会帮助深圳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2003年,时任的伦敦金融城市长来过深圳访问,促成2004年双方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
. M) C% _1 Z X2 N
' V, o+ L+ z3 @, v0 n 每个城市都喜欢把自己冠以国际金融中心,这样显得威风、很有影响力,但要看模式怎么走,就是差异化。深交所说,很满意目前所处的市场状态,就上市公司数目来讲,深交所排名第一,但就总市值而言,上海是优于深圳的。从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认知看,上海优于深圳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深圳目前采取的是差异化策略。
6 G9 |% I) n, r+ M5 g; z# ^
, S) o3 d, b" l' `* F% R5 Z 以深交所为例,它的特色包括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以及场外市场,其与上海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一种优势的互补。7 b) u3 }' L( G- r
6 e/ n$ z* |7 ? {" L
《21世纪》:你对深圳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何建议?- k1 {' [8 k# C9 M( q
' T) s; ^6 H I6 R! L 安司棣:首先是市场定位问题,比如深交所与上交所的区分;第二,深圳要有能力吸引国际化的业务和国际人才。
Y! e9 U- U! E% |' r. V& X% d( j8 p$ N5 U1 s/ |* j
如何提升国际的关注度,对深圳来说是一个重要议题。深交所告诉我,大型蓝筹股一般选择到沪市上市,中小企选择在深交所,深圳如何吸引大企业关注是个问题。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如果想到远东,到中国来打响知名度,他们可以选择到深圳来上市,或者进行金融服务合作,深圳需要提升对大公司的吸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