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206: r" u: H* u/ |" ^
$ V( b/ U$ P) U. A( a
1998年的平安夜,南京下了一场很大的雾。我与三两位姐妹约好,去参加神学院的篝火晚会。我独自行走在大雾中,感到这场大雾彷佛在昭示∶与上帝的邂逅,必然要经历迷雾和考验。後来事实证明,果真如此。, m& h. }/ Y# W4 W% {3 e
' ^# h. `" }* @/ E7 v* ^/ E" F
多年以後,当我怀揣著对上帝的无数迷惑,多年来隐忍未发的诘问,读杨腓力的《无语问上帝》时,彷佛终於遇见了一个说真话的朋友。这个朋友道出了一切我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和我一样真诚,一样认真的对待信仰┅┅这个朋友就是杨腓力。2 A. X M2 N, i& t/ g+ f f+ i" `: z
# }( i; z, |" ^# c8 V$ ]1 F v/ n对上帝失望
: W- F+ Q# f% e. ]; j! x' D
- z8 I1 x: P" Y- @3 j9 p) A上帝公平吗?
! c) T- Z' g _2 z上帝沉默了吗?" L9 c [: I9 P5 R8 i
上帝隐藏了吗?
. k, j Y4 \- b5 {/ ?3 Q s0 k+ y: P; |" S- @
上帝究竟是说话的上帝,还是沉默的上帝?上帝真的公平吗?为什麽那麽多恶人享著平安,而义人却多受苦难?上帝是隐藏著的吗?为什麽旧约里的以色列民可以直接和上帝说话,摩西也在西乃山的火与荆棘中亲历过上帝的临在,然而在奥斯维辛的漫漫长夜,集中营里虔诚的人们跪在冰冷的牢房,祈祷上帝让他们死在一个有阳光的地方,但最终也不能如愿?
. G" L) Q; S% H1 y# j- s- O" V' i5 s7 o* y2 x6 C0 D6 U! q# D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个体生命里,人对上帝的疑问从没有停止过。" \% ]! _8 Z' @ q K# i4 [( w0 C7 G! y
“对上帝失望”(Disappionted with God)这个短语,在基督徒眼里几乎是大逆不道的,却赫然出现在《无语问上帝》这本书的封面。这本书要表达的,就是对上帝的失望吗?
5 h$ n2 k) ?/ i, z) k' F6 ?/ }" }0 J% x: x. t, a
然而读完整本书,你便知道,这个貌似对上帝失望的命题,实则阐述了∶如何从对上帝的失望中,重新走向信仰,建立真实的信心。! L0 |- E0 X( D9 i" Y6 }' C2 a
) d5 P x" \; i7 ^" N抹杀的真实6 @! ]1 f I# r; p C
7 i% `% j/ T' Q* Q# n0 k2 Z
我是一个被大陆城市教会喂养大的小羊,亲历了中国教会从90年代中期到今天的将近10多年的发展。坦白说,我觉得我们的信仰,从起初就带著实用主义的倾向,这大概与我们那种“求神就是为了得好处、得平安”的信仰原始思路有关。: ]. a! Q' t( R: a8 F) r
" w2 ]7 e7 d* T1 a我不用“功利”这个词语,是因为我们的信仰的确谈不上功利,只算得上实用主义。功利的谋求是妄求,而我们的祈求,按照我们自己的逻辑,丝毫不过分。比如∶一个笃信上帝的毕业生求一份好工作,一个结婚多年、不育的基督徒求上帝赐一个孩子,多年单身的信徒渴望有个家,饱受疾病折磨的人求上帝开恩医治┅┅* d8 J6 s Y1 J. j! _! j7 \. W+ h
: v {3 c4 s4 M- m3 f- o9 ~4 v这些,似乎都不能算做妄求。但我们却发现,上帝并没有按照我们所期冀的那样,将我们想要的倾倒给我们。你见过大家一起为一个年轻患者祷告,他还是不久告别人世的例子吗?他可是很虔诚的基督徒!
9 E( T( G# ~) P1 F+ ~: P* g5 m1 D$ L: s" _. |1 _1 p0 e( @8 i
失望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在我们渴望“上帝啊,你显一个神迹吧”,却长久不可得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信心开始跌落了。
8 T/ h+ b1 k6 p- i3 G! A
3 [: W3 e" _( `. B3 n对我们而言,如果,我们的祈祷,那些我们看来十分重要的祈祷事项,哪怕兑现一半,我们就有力量继续向前。如果神迹如期而至,那麽我们的信心,将如百合花一样开放。8 K$ m$ X2 d+ X/ z Y4 x. r8 k
* c/ g: m! |* \1 I( I
但我们还是失望了。
" ~+ w N" d7 s6 r* O/ j9 C& H6 @2 Q- n6 }/ B8 u
於是,我看到一种遮掩,彷佛缺乏某种真实的勇气,信徒需要用一种假意的感恩,抹杀内心真实的失望。自然,内心对此是不甘愿的,於是成功神学大行其道——未得医治或者未蒙应允,被解释成信心还不够、罪还没认清、圣灵没有充满,甚或撒但在攻击,却忘记了,人蒙召并非为了得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好处,上帝也从没有允诺过,我们的天路历程可以一路凯歌。2 c1 l* m& x; j( C5 H$ i7 R3 ]
& Q$ ~* m! r8 g0 H6 t& F
随意加注脚
3 p& p4 j* ]* N4 g: @+ e) i
! V7 z% }0 g. h2 x许多人求而不得的时候,会继续求,而且还“宣告”。如果有人生病了,他们会说,这个人或许有什麽罪需要对付,例如骄傲。或著,乾脆直接说,XXX,你好了,你根本没有病!你需要的是信心的宣告!
( R, _$ p5 Y) o4 T6 E1 W! v% Y$ t
《无语问上帝》里,提到医治特会。现今的中国,也正经历同样的事件。我犹记得去年,我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个坐轮椅的小妹妹,她总是认为,主耶稣会在某次医治特会上,叫她彻底站起来。每当我提醒她未必如此时,她都不愿意听,彷佛不听就可以不影响她的信心,而我在她眼里,显然成了她的信心绊脚石。3 h, ? Y0 t' Y8 Y1 z, A& M( H
, U. }4 X1 @) }' w3 H2 T! Y2 a* b4 }- H还有一位神学院的姐妹,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也是一位弟兄)。她觉得没有感动。恰好中午约定见面的时间下了大暴雨,於是她很肯定地对我说,你瞧,神拦阻了。我马上问,你怎麽知道不是撒但拦阻呢?她立刻很惊愕,她惊愕的表情定格在2001年夏天的南京,一个本来就多雨的时节。# ^" G7 T, W' X; v, d# U3 B( k
, f+ U, j- u: r) g" R
很多很多接下来的日子,我遇见许许多多的人,他们总是喜欢用那4个字,就是“神对我说”┅┅
; I2 Q! {9 k3 m( F" j5 }
2 V4 L" H0 R* x0 a/ P# l为什麽人们非要为一切的结果,加一个“合理”的注脚?上帝与人,本隔著深渊,除非上帝愿意启示,人一切的猜测都是僭越。
8 `) @: m% P$ ^3 O" Y3 E
9 A) G" N+ k" z7 r7 b最叫我难过的,是他们在错谬的信仰观里所谓的信心,那信心不是真实的信心,是骄傲带来的一种误读。他们以为彻夜祷告,上帝就会把他们所求的给予他们,却忘记上帝的主权和自己身为“受造”的有限。$ O2 V) o; I3 p4 [; J) c4 V" ]
$ I# n7 j- }% h所以《无语问上帝》是本写给真实的基督徒看的书,你千万别以为,作者写的仅仅是失望,或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答案。相反,可贵的是,作者从自我真实的信仰经历出发,努力从失望的维度,重新理解这一位被我们误读的上帝,这一位被人按照各自的理解,加上了不同注脚的上帝。
) U$ R2 X1 J. D& Y4 ~* _
( A6 i* f& ~# e. i' h黑暗中看见4 @8 D) o' A8 e" A9 q8 Y i" v
2 A/ P1 A z/ I: x" [: F z
《无语问上帝》显示的是一种面对信仰的真诚。许多人面对迷惑遮遮掩掩,内心的忐忑多年来从未抚平。真相是遮蔽的,但杨腓力却带著对上帝的热爱,引我们走入信仰的中心∶从寻觅浪子的天父,到道成肉身的人子,再到将人全然改变的圣灵┅┅
& a5 R4 [0 }/ h
" W# |2 O; r7 i) a从上卷《阴影中的上帝》,到下卷《在黑暗中看见》,作者用大量详实的数据,领我们一步步找出问题的答案,一步步地追溯,带我们回到上帝的性情当中。我们才发现,我们原来对上帝的理解是多麽的肤浅!我们开始产生全新的视角、更真实的盼望和更真实的信心——这盼望乃是因主基督“走向十字架的真”,这信心是被熬炼後如真金的信心。
& s- c; J$ F- F$ _; k/ R; X, L0 T0 t; P' ~ w# q" Y6 w$ G
朝天的挣扎% R0 j0 j# f* y
3 t" e5 G* n& R% R# F+ F) i0 a7 P传讲神的话语,必须非常严肃,而我们却经历了无数不严肃的教导和带领。成功神学伤了我们,我们却以为是上帝在伤我们,就像《无语问上帝》里的理查德一样。, r9 M: D* o+ U+ u$ k
' {8 V2 O8 U* a: A1 W
我所在的教会,也受不同神学流派的影响,出现了纷争。上周还听一个倾向改革宗的弟兄说,他不愿意去教会了。而我在听讲道前,也非常忐忑,以为讲道的人又要说一些圣灵充满和医治的事情。感谢上帝,那天讲道的弟兄,是以《无语问上帝》这书,作为自己讲道的思路。这不是因为他偷懒或抄袭,而是他和周围人有这样的信仰经历,都曾和书里的某一位角色相似。, Z& m4 w8 s B* k7 L# z; `* k4 ~5 ^
. M) {8 n( |# ^. m( I
许多人说,读完这书,他们的思路渐渐清晰了,不仅得到了安慰,更重新找到了信心的道路。所以,我不只一次向人推荐这本书。不是我刻意的推荐,而是几乎每一次,对方提出的问题和疑惑,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我因此推荐他们去看,就如同当初别人推荐我去读一样,那实在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和杨腓力一起,用更新的角度,来看待信仰、省察自己。' G4 R1 s" {" T% n' T6 D
. H' g# N1 ~: C3 V# H
这本书可贵之处还在於∶今天教会的某些人,一看有人对上帝失望,就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别人强,就认为别人的生命有问题。但杨腓力告诉我们,那个说对上帝失望之人,可能比你更爱主。0 F6 z7 P( v/ [2 l) I" Y) {
$ R7 h& }( B- A' y& c挣扎的生命如果还是朝天的,那麽他必得安慰。挣扎的信仰,比那些虚伪的信仰离上帝更近。上帝藉著这本书,已然显明 的心意,并安慰了所有在困苦中没有失去真实盼望的人。
0 s. o3 U: U$ Y1 h S$ L# D' o- Y/ K: _7 _; Q
回到我文章的起始,1998年平安夜的那一场大雾,雾终究要散去,一切在迷雾中的人都必须铭记∶上帝的同在和 对我们恒久不变的爱,会在我们哪怕失望的时候,仍然带领我们,直到我们从迷雾中走出。然後我们会发现一个新天新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