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77|回复: 1

在大山的背后:一个摄影记者眼里的中国现实(照片)(转载)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8-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我们于6月26日至7月2日赴贵州省大方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知道了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故事。我们有一个强烈的冲动,这就是让天涯社区的朋友们知道这个故事。我们保证文字和照片的原创性和纪实性。在你们读到这篇文字和看到这些照片的同时,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为山区孩子和这个支教志愿者而行动。
' a& E0 l6 w( q. k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区,隶属毕节地区,距贵阳200多公里。% @: z# y' E- O2 ^* a2 M
  全县人口90万,除汉族外,还有彝、苗、白、仡佬、蒙古、布依、满等少数民族。全县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辖10个镇、8个乡、18个民族乡,县府驻大方镇。农业主产玉米、油菜、马铃薯、水稻等,特产有生漆、皱椒、烤烟。区域经济落后,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非常贫困。
% U: l- ?/ O1 ]  X! I  e  
0 h) P) m& w: n0 Y  这里的风景看起来不错吧,不过等会你就知道美丽风景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 j( O: c& V, K/ \( b4 u
- I" R7 p0 E# h6 }4 L/ z5 k- n4 H/ P9 ^% b2 v
      想起这张照片可能会被那些孩子们珍藏一生,我们的心禁不住有些颤抖起来。  o" L' m4 l6 I  }: [+ B6 E2 F) `* O* p/ ^5 \
+ p# [7 W6 I( l% K; n/ J

* \4 A6 Q! A) ^! ^  x( |$ D    当很多有识之士在开着空调的报告厅雄辩滔滔的宣讲着中国的“三农”问题时,徐本禹在酷热的教室里教给学生四则运算和汉语拼音。: e( W; F& G  z2 o

! l" N9 F1 W3 l6 q/ ]/ w: N3 ?7 z- _5 x
      猫场镇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51公里,公路路况很差。全镇总人口32000多人,其中苗、彝等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二;耕地面积17000多亩,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柑桔、花生等。去年上报全镇农业总产值4000多万元,实际仅2000余万元;上报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实际仅600余元。
$ G" a* M2 w, k8 X4 o  走进猫场镇,触目所见,当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令人忧虑。
  |1 H5 j' R+ q0 U: [. a; F
1 H9 b2 B0 B& X9 \8 Z5 F6 @' U+ [+ J# o6 G: K
      这家人算是比较“富裕”的。
% C- [, K/ `* `- {" w
1 u2 e5 b' f; B$ N1 i
) A8 R' {1 I* ?8 _$ J5 Y  {      杨某,彝族,大石村村民,全家五口人,去年全部收入仅700斤玉米。原来靠在小煤窑背煤挣点血汗钱,小煤窑关闭后,全家生活陷入极度窘困,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三个孩子因无钱交纳学费而辍学。 贫困是痛彻心肺的创伤。
# P& s, }' u% t; M8 v1 y2 F3 N' E
1 k" z" c2 U2 [- |  t
5 e  I/ S0 C3 ?* ]# l      “富裕”这个概念,在当地老百姓眼中应该是这样的。
2 w) H6 H! m( j+ J% d$ R" m5 C! d4 h
# b  g# N# ~2 d) }# G
      这个年轻人脸上露出的笑容表明,贫困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环境,一种习惯,一种常态。
7 [/ N! L  O/ \2 Q' E& T
* {8 v- a+ [5 E+ i: X8 y$ N7 n( O% _& e) P1 U5 Z/ [% G5 F
      在都市小资眼里,这幅画面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美丽,而对当地人来说,这其实意味着几个孩子无钱上学。
/ M6 a: ^. z8 g5 l1 G, A( H$ a1 q

; [$ Y; T9 g/ f' V6 e! ]      这个孩子14岁,却不能坐在中学的教室里。他必须到小煤窑背煤。今天他看上去很干净、很光鲜,是因为小煤窑已经被整顿关闭,他无活可干。
% I- q3 q. z4 _% |& o, u! p$ w4 m

& d: H& k, ]" \! i+ ]/ z5 C7 Z      而这个孩子只有10岁,他身旁跟他差不多高的背篓,是他每天的劳动工具。他说:他很想上学可是家里没有钱交纳每年140元的学杂费。现在,他在一天天长大,他必须用这个背篓来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他没有白活。
) J) i8 {* C3 L0 n( Z; d* d3 C* I
$ h! F' M, m* c8 M
      我们要讲的第一所小学就在猫场镇狗吊岩村。狗吊岩村位于该镇西端,属于喀斯特地貌,没有成片的可耕地。村子距镇上18公里,是崎岖陡峭的机耕便道,不通班车。全村今年3月才通电,且供电不能保证。至今不通有线电话。
0 L+ H2 y+ w& V9 ~% t. Z3 q3 T1 h) D1 C3 t6 l1 R+ \
8 W4 E* W) K- Z  S* Z& d7 H/ [
      狗吊岩村有一所小学,2003年以前一直在这个岩洞里。# s+ |& L: u6 U' K8 R
2 g  z2 O4 @( D

- Z, Z, v$ O. M      坐在岩洞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每天的视野就是这样的。+ W9 r" z5 L0 x% H/ w. h
& B& y& F3 B' a" V+ ^
5 K$ i- t( \# @4 \: a5 b+ R& Z
      直到2003年10月,在香港慈善人士的资助下,孩子们才迁出了岩洞。; L& S& Q) [# B

) T* O0 }& F& Y
# |; P. B" m* y5 N7 h9 `9 \2 U& h+ r      2002年暑期一个大四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这里搞社会调查,他走进了岩洞,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大山之外的事情。 8 S( B0 H# ^& I# V
  他的名字叫徐本禹,当时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
5 M7 k) m: }0 L. N0 T% O+ r- W  当暑期结束返校时,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好几公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
/ t  s9 \2 _6 g0 W$ h) g9 m9 F9 i5 V泪。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大哥哥,你还要来吗?” 8 e7 ^1 L/ ]6 E: ]
  徐本禹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 - C/ w  x! I% Q; @, `9 a
    p2 x' [8 s/ P
  / u% s, t7 a+ v* ^
  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王雅鹏教授。同时,他因为学业优秀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但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猫场镇狗吊岩村孩子们的眼光一直在他脑海中闪现。 4 X: P0 W& n: g" c7 z/ d
  徐本禹出身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农民家里。他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甚至
5 A6 o8 t. `, C2 y+ |( q1 Y' B没有一件御寒的冬衣。是同寝室一个学生的母亲给了他一件夹衣。这是他第一次
7 o& i9 r$ L  b. J# F' `得到别人的温暖。今天回想起来,他说,是这件夹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当时他& U5 \7 M& i5 ]+ ?& q  y' I
只有一个念头: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6 P' m! ^. T/ K3 X' F
, n7 N6 Q7 Z: }/ \( N4 o& l& G0 W4 g4 T9 u
      就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徐本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到猫场镇狗吊岩村帮助那些孩子。 7 h  d7 I; T& }$ j5 y
      当他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父亲时,电话的那一端,父亲哭了。长久的啜泣之后,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0 T5 x9 y; a: s; U! \5 \1 k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学院领导时,大家沉默了,都不敢正视他的眼睛。 6 `3 E1 [+ R: A7 |! ^
  & w& S3 z: r" L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反复讨论,作出了一个决定:支持并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学历。
; j: D' n% S- g  B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8-13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说,中国的本科是一流的. 研究生是二流的. 博士是三流的. 博士后是不如流的. 呵呵.
; {$ N% S% ?* S1 ]大概一流的本科也只是限于  少数名校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5-22 20:20 , Processed in 0.13425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