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70|回复: 4

中法跨国恋人苦守55年终成良缘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12-19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55年前,西子湖畔的相遇' p2 Y( O+ }4 u7 G+ a
  . I) ~3 z' p% p. R" B. W1 L: ~7 o
    55年后,鼓浪屿边的牵手) X4 A. M9 v' \
  ; n# Z# l: `$ b. `# K+ q
    他们,2 r) n0 n/ I" K' n" I7 C0 F1 x
  
3 C7 r8 |/ I$ |8 V' k9 u5 y    已是耄耋老者,却是新郎新娘7 C+ x2 P: r4 X& B) w
  
: u1 R  s  E  N6 s( E    曾经你侬我侬,也曾劳燕分飞
; S9 J( Z7 R! c1 N8 g  
; E! j, x( s4 G1 g    五十五年并非短暂
0 L/ ]) d! ^( ~  . A) _8 v9 h- N9 a  \: O  y7 D2 D
    欧亚两端绝非咫尺
4 Z. b  \/ O- a' p  " X7 \- T7 T1 D- Z
    断不了的
+ C% Y5 P' v  h  $ ^  }$ ?' ?( ~/ f/ X6 x5 O. F5 t
    是那条魂牵梦绕的———情丝) R+ ~, K3 v4 K  R6 U0 H  _! [
  $ c/ c# j" M3 A. L! \- v9 z
    他俩不是黄昏恋———虽然今年9月26日在厦门结婚那天,中国新郎袁迪宝已经82岁,中法混血儿新娘李丹妮已经83岁。
( T0 H& _  Q& Z7 h1 F$ C8 I1 s! Z  * M% D0 N+ B9 x$ g5 N4 d  |
    这是一次相隔55年之后的再度牵手:1953年9月,李丹妮与袁迪宝相知相恋,当时风华正茂;1955年8月,劳燕分飞从此隔洋相望相思。2010年的春天,袁迪宝从厦门接连寄出同一内容的两封信,只有四句话,让一直独身的李丹妮从法国里昂飞到爱人身边,重续前缘。
$ h. f: y' L1 F: Q3 r) P  
# ~' b# p: E2 S, g" m0 I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这份穿越半个多世纪,流连欧亚大陆的深情,直到晚霞满天,终于驶进了家的港湾。
- S% G; [! l; w1 }! f  3 B" n( X# d" b/ ?. Y
    这个比众多小说、电影情节都更曲折绮丽的爱情故事,曾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但两位老人不愿反复揭开尘封岁月,因此故事中的大量细节、隐情一直不为外人知。
& {! b, T" k, J- O( V# |  ' _$ u. @1 `0 y9 b/ a
   缘分
: G; F/ Y- C- V" f3 q  - l3 J( g: w3 ~" x
    相遇时,他们正值豆蔻年华。她从北京来到杭州,在这里,她成了他的老师。不可不信缘……
% s' e- K$ U# y  
( c$ g+ U! `& c7 v; z  _    “新婚”后的老两口,眼下居住在厦门袁迪宝家中。海边的城市,11月的风有些凉了,在李丹妮 “冷不冷”的连声询问中,袁迪宝又找出一件鲜亮的黄色夹克披上,他笑着说:“打扮漂亮些。”要礼待来访的记者们。
. W' {9 @! H" I7 N  
6 z, e0 Y5 F4 E6 F    不论谁见到李丹妮年轻时的照片,都会惊叹于她的清纯和美丽。她将如此葱绿韶华,终身托付给了一个人。. Q& ]* e; v8 [4 d9 N
  
* g  U: d0 r- G) n. v& q4 O    2007年,丹妮八十岁生日的那年,法国里昂中法事务协会为了表彰她对中法文化交流的特殊贡献,专门为她出版了一本传记:《混血儿——一个介于中国和法国之间的女人的经历》。封面是林风眠先生的一幅水墨画。一只黑色的大雁孤独地逆风奋飞。
4 t8 m3 b6 E$ \  7 Q: C# Y8 O# u* c7 D+ V
    丹妮说:“你看云都是相反的,逆风、逆水,什么东西都是相反的,我这一辈子都是这样。”好在到了晚年,她可以为这本书续写最“顺心”的一段。
* E) L1 n5 Q# F( d* Q  8 Y2 z# s8 n/ i0 a2 ~2 g
    丹妮的父亲李树化 ,是祖籍广东梅县的泰国华侨。童蒙时期,李树化就返回祖国接受教育,在梅州中学读书期间,与同校学习的林风眠先生结为好友。辛亥革命之后,林风眠组织了130位梅州青年出去看世界,李树化瞒着家人偷偷跑出来,随着同乡结伴远渡重洋,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 。
9 p# T1 y5 Q; L, L    r; m- `) ?& `- |; |
    丹妮说:“林风眠先生学画画,我父亲去念里昂国立音乐学院,他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1926年,李树化娶了一位法国女子为妻,同年一起回到北京,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与林风眠共事。1927年5月24日,李树化的独女在北京出生,起名李尘生,法国名字叫丹妮。后来,李树化又带上全家随林风眠搬到杭州,继续在西湖艺专音乐系任教。
, P$ U# B) c( E  . p: }  D' t9 z# W5 i) s; R8 [
    1973年9月,身在法国里昂的李丹妮,曾经将袁迪宝陆续写给她的一大批信件打包,在封面上手书一行字:“我是不会有勇气有一天重新再看一遍这些没有为我实现的一些幸福。”当时她绝对想不到,某一天这些信件还能和自己一起,回到寄信人袁迪宝的身边。
# N. R8 ^) e0 Q+ Z7 j9 a  * f, p" i. A  T# c# s
    1953年9月,福建上杭人袁迪宝进入浙江医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共卫生学科的大学生。他的俄文老师,就是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精通英、法、俄、德和中文的李丹妮。这位漂亮的混血儿,比袁迪宝大一岁。两人都有一双明亮聪颖的大眼睛,一见面,就彼此印上了友善和默契。) I7 q3 V8 B" F6 C" ]6 M4 m
  * X5 i, h' h. @; }4 \
    李丹妮记得很清楚:“那是我这辈子当老师人数最多的一个班,120人!”身为班长和俄文课代表的袁迪宝,每次俄语考试都是满分。他的勤奋和优秀给丹妮印象深刻,而丹妮老师的专业精神也令他感佩不已。
) n/ G: r* m- I' ]  
6 z6 T% {$ v1 A5 G    丹妮说:“我们接触得很多了,无意中我常找他,我想当时是我比较主动吧。”迪宝则回忆:“我们宗教信仰相同。再加上她经常给我拿字典、借参考书给我,甚至还有生活用品……毛衣之类,她也织过给我,白色的羊毛衣。我是很感动啊,那个时候我们可是穷孩子。”听到这里,丹妮有点不好意思了,低下了头。+ ^; W$ S: H1 n8 j, t+ N
  8 Q: U3 D& U) e1 E6 `
    不过她还是承认:“当时我们已经有一个什么感觉呢?我们两个很像,我们是一个人。”* q/ W1 K2 A" A% D# R
  3 p2 l# S+ `3 j# R! r# d5 v% H
    命运
9 y5 F" d$ r4 R: O3 i  . ~. u* f, T* i
    西湖边的爱恋,似乎从来都带着一种破碎的美感,完整的爱情,也许本就是不完整的……
2 Y* Y9 J& N( S& @2 A$ p  
1 B0 Z* x: f3 r% N" n; ]: f    从1946年初秋到1956年夏,从求学到执教,李丹妮在大学园区整整待了十一个年头。她与当时同龄女孩不同,除了混血儿的容貌,还有春夏秋冬都穿旗袍的习惯。) I, k- V, b6 J+ |
  5 B' `; u) Q; b+ J! F& W4 }4 e$ C8 [
    丹妮爱美,而且个性独立。“当时人家批评我爱穿旗袍,我说至少从背影看我是女孩子吧?为什么让女人变得难看,女人打扮对国家有什么坏处?”今天说到这些,还能够感觉到老人家的不忿。
2 V. V! }# C  I  ! n! l8 m0 h) c. B% K
    丹妮身材娇小,可个性很倔强,认准了理就不会轻易屈服。有个例子: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中国各地都隆重悼念。在浙江医学院举行的纪念活动,大家也都自觉戴上了黑纱,可是丹妮说:“我为什么要戴?我家里没有死人。”活动过程中,要多次举起手来喊口号,她感觉烦了,有同学怕她惹祸,拽着她的手举起来。“我总说我对政治不感兴趣,父亲说我们这家是‘君子不党’嘛。但后来我也慢慢顺从了,别人老看着你。”; [. c' J( u3 r/ k9 E: |: O6 l
  " E2 B# M5 e: ~- V
    厦门美丽的环岛路上,老两口相携散步,在海风中唱起当年的歌,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插曲《当我们还年轻》:“当我们还年轻/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说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55年前在杭州,那些相恋的日子,为他们见证的也有一汪清澈的水域。
6 ]. k3 ^4 ~; E  G# d  
. V' Q8 j* i  ^, N4 D4 H( d    丹妮说,我们常常去散步,在西湖边,从断桥走白堤,一直到平湖秋月,义庄,孤山,从里湖回来,这是一个小圈子。要么就到宝石山,在上面坐很久,一定要从后山下去回家……迪宝记得,“两人坐在保俶塔下面,谈天,谈恋爱。一个钟头左右,才慢慢跑回来,送她回家我自己再回学校自修,这个活动持续了一两年。”
; X# |3 c. ]. x) O7 w7 X: R1 m7 W  
; K" ^& h! i  z# E    1955年8月初,因为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迪宝所在的浙江医学院卫生系要并入成都华西医学院。临走前,丹妮隐约看出了袁迪宝有心事。6 t$ U4 D0 q0 }4 Y. o
  
8 I. [' e1 ^' ?2 c" U8 z    丹妮说:“那时我已经有一点预感,他有事不敢跟我说,也怕我难过,肯定是这样的。”花港观鱼的池塘里浮沉着七彩鱼群,坐在芙蓉花树下,迪宝忧郁地讲出了心事:原来在上大学离开家之前不到两个星期,迫于姐姐的压力,迪宝已经与匆匆相识的姐姐同事黄秀雪结婚。也就在同一时刻,丹妮还知道了迪宝马上要去成都。2 O8 h; q% c, _4 |
  ; u$ _1 I& T2 P1 t8 u  d) H
    丹妮的第一反应,是自己没有权利把幸福建筑在另外一个女人的不幸上,“去抢别人的幸福,这个结果我不能接受”。“我跟他讲,我们从今天起就分手,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各走各的路。他很沉默,一句话也没讲。我想他也认为是对的,所以才没有反应。”直到这时丹妮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迪宝有时候会很忧郁。
: Z8 p3 _( P" u; d* A- j  
- {5 c: I. U" G. w! p; L* e    当天回到家里,丹妮跟妈妈说了自己的态度,妈妈也同意这一决定,并且说:“现在没有你的位置了。”在袁迪宝快要离开杭州前往成都的时候,1955年8月5日,以三潭印月为背景,他俩在苏堤上拍了一张合影,这是青春容颜留下的最后相聚。# \6 Y" `2 _# d# ^
  
  `6 U4 x/ A, b  }  J    等待
% f" n" X) L( k8 g    d" C2 o3 R3 N7 N: y( x
    “他一直没有忘记过我,就像我也从来没有忘记过他。只有一个人住在我心里……就是他。”
0 s6 M. Y! u5 u+ i  8 Z3 ?9 o# n% `& B- n. Z
    然而,不论是言语上的“分手”,还是真正的分别,其实都没有冷却两人的感情。2 t" P9 [$ ~4 T# h& s# _( C: x
  
, ]9 B$ b: B  [    他们每天都给对方写信,每封至少两千字,为了省钱,攒足一周的信才一起寄出。
: m8 x& S* F  |5 @; j# W- E  
* ^7 c3 z9 Y0 d1 ]6 n0 y    “我正在热烈地爱着你 ,我正在热烈的爱着你,日夜思念正像你也爱我一般,假如我在为你郁闷,祈求得到你的爱怜,为了得到你的爱怜,我宁愿粉身碎骨……我祈求上天赋予我们,赋予我们,赋予我们。”这是1955年9月17日晚,迪宝 在公园柱灯下写的信。我们今日可见的,只有这些被丹妮带到法国里昂、珍藏了大半辈子的迪宝的去信;而她的来函和信物,早已不知所终。; L! Y0 J% L# s3 ^- ?) ~
  4 S0 e$ A9 Y9 l2 N  m; v
    杭州宝石山保俶塔上旁边的那一颗星星,叫金星,也叫牧羊星。迪宝与丹妮约定,这颗星星是属于他俩的。有什么事情可以告诉星星,然后对方就可以感应感知得到。迪宝在信中写道:“这几天我在晚自修后都默默地想着你可能停留在天边的那个方向……金星,一见到它时,就如同见到你一样。如今唯一具体的安慰,就是我们在白堤共同首次看到的这颗金星,我们一开始就把它决定为我们爱的标志的金星。”
7 B9 r$ Z0 ]) Y2 S2 O+ Z: V  
' y& }% t, `# i; C    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即使他们深爱对方,即使袁迪宝 的婚姻更多是出于对姐姐的顺从,但他从来都没有离婚再娶的念头,李丹妮 也从未想过要他离婚。1959年底,袁迪宝第二个儿子出生。为了纪念这个心底的爱情密约,他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叫“金星”。! I' L/ U& w  k9 P
  & [, T6 _! ^/ B0 u  K! l- g6 g
    袁迪宝离开后,丹妮开始了自己的生活,谁都没想到,更久远的离别即将到来。
2 M& e$ v' x/ G: ~9 v  
: m7 l, |" L0 ^3 K8 T* H    1956年3月末,李丹妮决定去找浙江医学院领导谈一谈,此时她已经在学校当了六年助教,60元工资也一动不动领了六年。丹妮是生活在新中国的青年,在一个热爱国家的氛围中长大,她也渴望进步。她想问问,自己的前途在哪里?* \. [! k6 {$ V% X5 @
  
6 T; p, H; T/ s9 l& v0 o    但是领导一句“我们总觉得你这么一个人,真是没有一点儿政治觉悟”,让她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天主教信仰的背景,以及坚持自我的个性,使她与那个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1 ]$ J8 D" h3 E/ l1 P  2 a' n' j, E' {: ]4 ~/ u  Y
    原本是为了求一个期许和希冀;结果是,丹妮带着一个突发的决定离去。回到家,她跟妈妈说,想离开这里回法国。只是她自己绝没有想到,这一走,五十五年后才能再见袁迪宝。8 t" J0 M' A/ j  |. Y
  
7 q4 D0 m/ C5 N7 O7 j    迪宝离开丹妮后,每当农历八月十五,会从晚上七点到九点拿着信物或丹妮的照片,到没人的树下望月思念,他让丹妮也要放下手上的活,一起纪念这时刻。
* Z8 \) o  a* O# Z. ~* |  ' ?( T1 A; j" ^( ]% n1 E2 Q
    丹妮回到法国后一直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她说自己知道:“他一直没有忘记过我,就像我也从来没有忘记过他。写《混血儿》那本书时,人家经常问我,你这么一个女孩,我们不能相信,好像一辈子都没有人爱过你 。我说,只有一个人住在我心里,只有一个男孩真正地爱过我,就是他。”
鲜花(92) 鸡蛋(0)
发表于 2011-12-20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冬天的童话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12-20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法形容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12-22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顶贴。。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1-12-2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13 01:17 , Processed in 0.11346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