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Ottewell

中英双语初中学生学什么?

[复制链接]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Ottewell 于 2013-3-14 22:38 编辑 ( c7 ]- r4 L$ x; i, l' @2 r$ @& Z- D

& B/ j; {" t7 I. D# ^今天天气冷得不得了,可奥华体育馆里人却多得不得了,为开放日准备的椅子都不够了。奥华爵士乐队先开场,然后是奥华啦啦队,接着是介绍奥华的短片,最后是奥华中国舞蹈队。 30 分钟的展示,各个精彩。之后,大家到选修教室仔细了解各科的情况。烹饪课,美术课,木工课,戏剧课,室外教育课,法语课,中文课。小体育馆里的数学游戏展,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家长们也争先拿到“学术挑战班”考试报名资料,准备让孩子们本星期六和下星期三参加考试。今天的开放日很成功! 2 b" _  u. S# G8 b) t
3 I+ X: \, [6 e& T
IMG_2716 - Copy.JPG
IMG_2729 - Copy.JPG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ttewell 于 2013-3-19 17:47 编辑 8 f' f' r2 m2 A
0 q; S3 t, f- |0 k& o
这个星期特别忙。拖到今天才有一些空儿, 咱们接着聊。& _7 T3 L3 r4 c( {' Y
: T0 {$ f  @' w, ]1 l; I8 r
有的家长问,我怎么知道孩子的识字量呢?我在我的学生中做了一个试验。
/ d1 E. I9 w# l, e) _  Y, B. X. U, B  U9 L2 y# ~
以最常用的750 个汉字(张鹏鹏,2001)为准,如果你的孩子不经过任何的复习和辅导,不认识的字,或念不出来的字在10个之内,那么他可以达到HSK四级。如果不认识的字在100 之内,应该可以通过三级。当然不是高分三级。如果在250之内,还可以通过2级。
/ q- u( t1 {2 O4 R" R. M
# s: J# l2 z; c9 M注意不要有任何辅导。当然这是我在学生中做的试验。但八九不离十。所以大家可以试试让你的孩子做一下。看看他们的识字水平。5 v; V4 a+ `1 o0 `4 Q' e. s

% P+ g; \' u7 a& @2 o+ o; ^# m# ?
IMG_2739.JPG
IMG_2737.JPG
大型搬家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讲,六年级的孩子写字能力是磨蚀(attrition)最快的。 语言界有第一语言磨蚀和第一语言丢失(loss)的研究题目。个别孩子由于环境改变而造成的忘掉某些语言技能叫做磨蚀。丢失一般讲整个民族语言的丢失。那么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应该是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说孩子的语言能力会慢慢退化。
7 O' k4 Q, [: M) C( t0 m首先是写字能力,1 O5 ?: J% q& F
然后是组词能力,3 m3 N) }+ W4 |( _2 J$ X
然后是识字能力,
; g. A, i& R( r  m1 Y$ I7 m* V然后是阅读能力。
7 `. d& E, ^9 R8 ]1 J/ Q( {因为这些能力都没有达到“过槛”的水平,因此免疫力很差。要保持原有的3000 字,是很有挑战的。需要我前边讲的有计划的语言输入。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讲几个案例:
6 W! D! i9 a+ S( u# U
) H" Y! x" M. b3 O' N  m案例1)一个女孩五年级从中国来加拿大的。六年级一年在英文学校读书。七年级家长发现孩子的中文退步,就把她送到奥华。七年级时由于英文不好没考上AC班。 八年级进AC班。初中三年一直在中文双语班。毕业时中文英文都很好了。HSK过6级。 高中时没有继续在学校学习中文,但家长要求她每个星期要抄写三篇中文散文。这样坚持了三年。现上大一。中英文都达到平衡发展的高水平。; w4 ]5 o9 i7 k/ t" |# m
2 m% i; D/ H+ o& c2 ^  W5 J
案例2)一女孩五年级从中国移民加拿大。初中,高中,大学都没有接受任何计划性的中文学习。在家里说中文。大学毕业时英文很强,但中文却已经降到小学四年级以下的阅读水平,二三年级的写字水平。口语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词汇量很窄。不能如意表达思想。中英文出现极大的不平衡。后由于工作需要,大学毕业后自己联系去北京学习中文。但还是未达到平衡发展。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13-3-20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计划的语言输入

# k: |% T* }7 ^; K  z谢谢,讲的很好,希望得到楼主进一步讲解,和案例分享。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ttewell 于 2013-3-21 15:14 编辑 5 e( X7 X0 |7 Y
- A' q: \. O- V9 V
案例3:一男孩六年级移民加拿大。马上进入中英双语学制,由于中文很强,班里同学有问题都问他,因此立即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同学们也都很主动地帮助他解决英文中出现的问题,平常上课用英文(除中文课),与同学交流中英掺半,金庸迷,平时愿意给同学讲金庸故事,有很大的朋友圈子,没有经历新移民孩子刚入校时的那种孤独感。高中也上中英双语学制,大学选英文专业,自己的博客上中英文表达都很自如。毕业后中英文发展达到高度平衡。7 i% l5 y: K5 `% K' M6 N- v' Y0 A
4 Z0 \) S0 a/ d2 t2 w4 G
案例4:六年级从台湾移民加国。进入普通公立学校。家里文化环境很浓。家长买了中国文学名著的大量音像资料帮助她听,看,读。有自己的中文博客。喜欢中国文学,喜欢用中文写作,表达思想和情感。有很大的中国文化优越感。在学校里感到孤独,曾把自己比喻成“被人遗忘了的棋盘之外的棋子”,只有权利观望盘内对弈,却无机会融入对弈。当问到中加文化更喜欢哪个时,反问到:“加拿大有文化吗?” 只愿意和新移民孩子们交朋友。虽然从语言上看中文保持很好,英文也很好,却只欣赏自己的文化,排斥他文化。敏感,常带有委屈和敌意,自认为代表移民青年。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 你写得太好了,特别有感触。希望能多看看这样的故事"8 I, ^. y1 i0 P) f$ G& T: M2 w
"  谢谢,讲的很好,希望得到楼主进一步讲解,和案例分享。"
1 i5 s* W$ r" r' l; c; B9 }1 _8 g0 w( d) H
谢谢你们!!!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ttewell 于 2013-4-1 14:59 编辑
( e' i* f. F+ F0 C/ C) o/ v% h% C+ {: Y9 x; c, o
去国内讲学,昨晚刚回来。在国内上不了这个网站,令人郁闷。
1 s' b, u8 l4 C6 q" s
' r  }2 V, V. U2 ?' _+ {1 @% q回来后读到网友的很多留言,有很多问题。先在此先道声“对不起”,我们再一起接着探讨。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ttewell 于 2013-4-2 18:17 编辑
! V. v9 ~; u* t3 G5 Z1 Q. }5 g- y4 K" l& _4 y1 m
"国内能上爱网的"0 }4 s- X) y2 O4 h9 p8 o7 S
4 m. X4 h; b) T/ j
我还真是上不去, 不知为什么。
. q! ]7 }/ I! u* B8 d! G$ K6 o4 x, G4 Q0 I- E" P% G7 t+ ^- |
现在讲. z1 Q* ^5 ^/ {% T. `8 s. I7 ^
案例5# C1 B+ p4 m8 F- n

4 g: k$ ?0 V% X# I. n1 M一女孩八年级从北京移居加拿大。进入中英双语学制,由于英文很差,学校决定让她一周只上一节中文课,在其他中文课上自己补习英文。孩子感觉非常困难,尤其是科学课的词汇量很大,这样坚持了一个月,结果孩子学科进步甚小。其实主要是BICS/CALP 的问题。后决定一位老师在一节中文课上对其每门学科的生词和概念进行辅导,回家后家长也及时辅导(她妈妈是化学博士),家长和孩子自己都很努力,在中文双语班上完成了所有的作业,并担任中文班的学术骨干,舞蹈队队长。九年级第一学期这个女孩子就成为全校的荣誉学生。到毕业时获最高级的“优异荣誉学生奖”。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在中文课上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有关中国的知识,我还交了许多朋友,他们帮了我很多。”2 Q; _# [2 p$ k4 C2 {; o  Y

7 A3 b+ r* _( D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Ottewell 于 2013-4-4 14:38 编辑 - U* C' t7 _& T9 N
3 T. M+ |4 c/ c4 D$ P2 y- n, ?# L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学习中文不仅是语言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心理上的调整。
$ T. n$ _5 r+ u+ n" }3 |# D
% R4 W* x2 ]7 t1 p' N我以前曾提到过,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基本上与避免痛苦,获取幸福紧紧联在一起。当他们的基本需求被满足了的时候,人们就感到幸福,否则就会感到痛苦。5 C9 K) s- g5 A1 M

. O  t  C1 V4 V$ @$ O# h人在一般的情况下基本要求有五个:      % F3 D3 D* \- F4 q
        1)对生存的需求 (The need for survival)
+ u4 U/ {  `3 A3 y: ^        2)对归属和爱的需求 (The need for love and belonging)
- b# w. c+ p* `" }+ t  p) e        3)对权力的需求 (The need for power)
% e5 e- |- ?8 [# J: o& n        4)对自由的需求(The need for freedom)# y# z, Q. ^: X7 J7 ^
        5)对娱乐的需求(The need for fun)
2 S- n  `% A' c+ y% E% c. M  f9 g, y! ], O
        对移民家庭学龄的儿童来讲,对生存的需求,温饱的需求应该没有问题,至少是大人们的事。对娱乐的需求也应该没有问题。这里学校活动多,教师课堂运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显然比中国课堂上的fun多很多。值得我们(包括家长和老师)注意的是孩子们对“归属和爱”的需求,对“权力”的需求和对“自由”的需求。因为这三个需求对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归属”的需求,有时会大于任何其它的需求。孩子们在学校日复一日要面对的不可抗拒的活生生的环境,和不同文化所引出的负面的触目惊心。孩子们心灵中对“归属和爱”的需求是多么强烈。
; F$ y4 L  R( l7 |' X1 E$ l( u
  o& c, P! P' X+ N     由于某种差异,或语言,或举止,或习惯,或价值观,或带的午餐和别人的不一样,或爸爸妈妈不能像别人的爸爸妈妈那样在家长会上发言,或由于文化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使他们感觉到“不合群”,感觉不被周围环境接受,感觉没有被他人喜欢,尤其是在失掉了以往的朋友,又没有结交新朋友的时候。对于性格内向,或心理比较脆弱,比较敏感的孩子,问题就比较严重,就会出现或表现出各类不同的行为问题。尽管心理很健康的孩子表面上不在乎,会自己承受这一切,不会表现出来,不会告诉爸爸妈妈,他们内心深处仍会有那种孤独感,仍会感到痛苦。只是程度不同,时间长短不同而已。这种hurting是每个移民家长都应该重视的现象。“归属意识” “孤独心态”有时会转换成一种强烈的“改变”意识, 努力使自己尽早归属大环境, 尽早脱离out of place的境地。有的会重新定位自己的identity,有的会一撅不振,有的会反叛,有的会患忧郁症或出现更严重的悲剧,等等。
2 V0 }( }9 `6 x0 d5 V2 N* K4 |+ y
* e; ^) \3 a! U% a' g) B, R& e/ Z( t      我们再看看对权力的需求。这里说的不是驾驭他人的能力。而是个人驾驭自己的能力,是以个人的成就为基础的自我价值观。孩子在国内时,可能成绩很好,有很多朋友,驾驭自己的能力很强,独立性很强。而来到这里,由于语言,文化,习惯的不同,暂时失掉了驾驭自己的能力,许多事情突然要依赖他人,这时,原来建立的自我价值观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老师上课时讲了个笑话,同学们大笑。可他/她却didn't get it。就连这简单的被动接受“听懂”都不能驾驭自己,更何况课堂上的productive活动,或课下对付调皮学生的“欺生”,对付各样的歧视,对付老师不公平的打分,对付学校中严重存在的coercive power that limits chidren's access to a quality education,等等。( z( k( K  m5 s7 G8 x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中所有的弊病,都会在这里表现出来。有时会更直接,更毫无掩盖,更hurting。而作为小社会中的一份子,以往保护自己的能力和驾驭自己的能力不见了,对不公平的待遇或别人的不理解只有表现出束手无策。这会使我们的孩子感到痛苦, 感到困惑。孩子们需要大人的呵护,同伴的理解,但很多时候,他们得不到,他们要用怎样坚强的勇气,怎样强大的心理承受和支撑才能维护住属于他们的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9 C. B! d. E& }
    在我们为孩子选择学校时,是否应该多考虑一下这些需求? 先写到这里。供给我发短信的网友们参考。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4-6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ttewell 于 2013-4-6 21:33 编辑 ! E1 Q& b* X. Z* g# ~

  E0 n, }7 U% {2 y) W7 Z( Q" q' I" y( M    我们接着说对“自由”的需求,包括选择环境的自由, 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选择朋友的自由,运用语言的自由等,更是由于来到新的文化环境暂时失掉了。孩子们不像大人,他们没有“慢慢”进入社会的权力和机会,他们不像父母们可以选择去找工作呢,还是暂时先上一年或两年的“语言班”,在那里大人们可以每天和其它的新移民用中文“唠唠磕儿”,而且负责主管新移民的加拿大工作人员,ESL老师又是那么专业的“耐思”,在那里每天的活动都会减轻舒缓一下文化冲击和语言冲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有个进入社会的准备和过渡阶段 (有人会误认为这儿就是加拿大)。即便有这个过渡阶段,大人们还会常常表现出心理的沮丧和不适应。
! \/ `' ~/ v5 o$ V9 `8 a4 F! `$ J( k$ A* e1 N4 A
    新成人移民常经历的几个心态和情绪的阶段,决不是因为“家教”不好,也不是因为你的祖国不够强大。而是失去了某些作为“人”的最基本需求时所表现出的很自然的心态。不论你来自何方。而我们的孩子们,一到这里,有的时差还没倒过来,就马上被丢进Swim or Sink 这个“学校”的真正的社会大环境里。那里大多数的老师没有第二语言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没有第一代移民亲身经历的背景,没有英文以外的任何语言背景或学习二外的背景,他们以他们自己所受的教育,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教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可想而知,结果是什么。9 {8 o3 u* m5 N: }

( P  l- k& E6 d/ b+ @' X/ j   其实这也是摆在现在教育界面前的一个很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X3 L8 x: }+ M! f5 W

3 D, L# E1 |2 \, Z   已经有学者强烈呼吁:主流社会的教师应该建立起学校与非主流族裔语言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承认并尊重他们的族裔价值观,对于他们的家庭语言和文化至少应该有一些“working knowledge" 。; J, v; J2 P3 {2 k2 v" l- a

  z. B  A0 P. x% U+ M. v% ?    尽管学者们已经意识到,这是随着加拿大移民比例变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际教育课堂中实行应有的教育行为,还会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的孩子们可等不起啊!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13-4-6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我的体会,中国人的子女学中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孩子与父母间有了深层面的沟通和影响。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3-4-7 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Good job Ottewell!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xiaomei 发表于 2013-4-7 04:48
. p! b. I! f7 n6 X- sGood job Ottewell!

& m3 b- X7 X" G% o3 X谢谢啊!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13-4-7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移民家庭学龄的儿童来讲,对生存的需求,温饱的需求应该没有问题,至少是大人们的事。对娱乐的需求也应该没有问题。这里学校活动多,教师课堂运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显然比中国课堂上的fun多很多。值得我们(包括家长和老师)注意的是孩子们对“归属和爱”的需求,对“权力”的需求和对“自由”的需求。因为这三个需求对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归属”的需求,有时会大于任何其它的需求。孩子们在学校日复一日要面对的不可抗拒的活生生的环境,和不同文化所引出的负面的触目惊心。孩子们心灵中对“归属和爱”的需求是多么强烈。
5 p5 u( T4 }3 R- i% v. R  B
4 F5 Z" l! [5 T2 u     由于某种差异,或语言,或举止,或习惯,或价值观,或带的午餐和别人的不一样,或爸爸妈妈不能像别人的爸爸妈妈那样在家长会上发言,或由于文化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使他们感觉到“不合群”,感觉不被周围环境接受,感觉没有被他人喜欢,尤其是在失掉了以往的朋友,又没有结交新朋友的时候。对于性格内向,或心理比较脆弱,比较敏感的孩子,问题就比较严重,就会出现或表现出各类不同的行为问题。尽管心理很健康的孩子表面上不在乎,会自己承受这一切,不会表现出来,不会告诉爸爸妈妈,他们内心深处仍会有那种孤独感,仍会感到痛苦。只是程度不同,时间长短不同而已。这种hurting是每个移民家长都应该重视的现象。“归属意识” “孤独心态”有时会转换成一种强烈的“改变”意识, 努力使自己尽早归属大环境, 尽早脱离out of place的境地。有的会重新定位自己的identity,有的会一撅不振,有的会反叛,有的会患忧郁症或出现更严重的悲剧,等等。3 R7 y5 @) I& v+ e. L- R) b
. x0 u& L4 I" v* u/ V5 ~1 y! i
      我们再看看对权力的需求。这里说的不是驾驭他人的能力。而是个人驾驭自己的能力,是以个人的成就为基础的自我价值观。孩子在国内时,可能成绩很好,有很多朋友,驾驭自己的能力很强,独立性很强。而来到这里,由于语言,文化,习惯的不同,暂时失掉了驾驭自己的能力,许多事情突然要依赖他人,这时,原来建立的自我价值观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老师上课时讲了个笑话,同学们大笑。可他/她却didn't get it。就连这简单的被动接受“听懂”都不能驾驭自己,更何况课堂上的productive活动,或课下对付调皮学生的“欺生”,对付各样的歧视,对付老师不公平的打分,对付学校中严重存在的coercive power that limits chidren's access to a quality education,等等。
: O& A9 ~# b5 V1 j9 _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中所有的弊病,都会在这里表现出来。有时会更直接,更毫无掩盖,更hurting。而作为小社会中的一份子,以往保护自己的能力和驾驭自己的能力不见了,对不公平的待遇或别人的不理解只有表现出束手无策。这会使我们的孩子感到痛苦, 感到困惑。孩子们需要大人的呵护,同伴的理解,但很多时候,他们得不到,他们要用怎样坚强的勇气,怎样强大的心理承受和支撑才能维护住属于他们的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

8 L# s  V* l. z9 B0 d' p" ~0 I% _0 s8 D* C4 ]$ u1 O
以上部分,百分百同意,也早有意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如何调整,我们父母在这个时候,能为孩子做什么,怎么一起面对新挑战。。。。。
* _+ T9 V" D) {9 q# ?8 S4 p4 o# @& }
4 m% `% e+ q+ R3 M; N& R! Z5 D3 ^希望楼主老师,能多一些这方面的指导。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ttewell 于 2013-4-8 21:20 编辑
, P, T6 U  {- w4 U, D
charlene-david 发表于 2013-4-7 18:25 - B8 ^6 U# O9 [7 ^. ]6 p9 w1 f& u
对移民家庭学龄的儿童来讲,对生存的需求,温饱的需求应该没有问题,至少是大人们的事。对娱乐的需求也应该 ...

; w0 U9 H) C8 z, R- K
% [1 V9 F  p2 j/ h) q! `前边的案例3和案例5,都是很好的例子。把孩子送进双语学校,这里的教师,不论是中文教师还是英文教师,他们的教学对象都是双语和双文化的学生,他们知道怎样尊重主流和非主流的文化。从教学管理方面也把族裔语言和文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里的文化环境对孩子来说更加welcoming,不会devalue 非主流家庭的价值观。我们的孩子,在中文方面的强势背景,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欺生的现象也会相对减少。孩子会马上交到朋友。更会有中文老师在各个方面帮助孩子的语言,文化,环境的过渡。5 `7 c3 t$ X8 h
) v: E1 R( X4 a( ^4 H3 t! Q) M# w
我知道你在温哥华。那里双语学校少一些,政策方面也和这里不大一样。但以上谈的是移民家长为孩子选学校时应该考虑到的。怎样可以发挥孩子的长处,帮助他们早一点适应文化环境,同时又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 [' o3 V7 W" g( ?& k. O$ Q: z+ z1 F1 Q* _
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9 15:33 , Processed in 0.11290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