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标题:渐行渐近的玉米饭
! `6 [6 Y% v+ n! ~: i' T- b
; v1 w- G, w9 n3 T 主 料: 玉米 - M" F" h- U D
玉米,我们这里称之为包谷。这种出生在巴西高原上的被巴西人视为神物的玉米,自从我们实行包产到户后,便与我们的饭桌渐行渐远了。 & k+ C8 c# W$ h
: B( A1 ?# `, C
如今有些到中老年才患的心脑血管疾病,正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进我们的生活,冲向很多年轻人。我们不得不重新将玉米请回到饭桌上。 : H& J, W7 B" i. A' w/ m/ Y! E& m
1 O; I; A* m8 o6 u+ K0 A
玉米的功效,自有医生和营养学家们去说评,我这里只是将陈年老谷拖出来,将玉米饭的美味,用拙笔描述下来,与大家共品。
9 ~9 r' d: |% I- R! L) T: Q4 @; O' J* V4 L. D. S
第一种吃法:脆甜的嫩包谷和清香的青包谷糕
( Y5 M- l. f: }' `/ @% n9 \( q2 x9 r/ ]- a
记得小时候,一到七荒八月饿肚子的时候,看着那地里高大挺拔的带着红缨的玉米棵子,总忍不住要去撕开外壳,偷看能不能吃了。如果看着包壳里的玉米棒子已经饱满,不再是浆水芯了的时候,就不断地缠着奶奶,要吃嫩包谷。小孩子当然不谙大人的苦处,那时候的大人是很舍不得吃青包谷的,因为嫩青包谷还没有养透,提前吃了就会减产,减产了自然就要饿肚子。也因为“儿童难知饿肚苦”的原因,才总是逼大人们煮吃青嫩包谷。可也阻挡不住嘴馋的孩子们,他们会使出死磨硬缠的刹手锏,或者撒娇什么的,逼着大人们煮要吃,逼急或者逼得心软了,大人们才心疼地掰一两包青嫩玉米,且左挑右拣找看上去饱满的才掰,心痛得拿了自己的心肝宝贝似的,偷偷地生怕别人知道地躲着煮吃青嫩玉米,做贼似的。如果有小孩子知道了,不好回绝,而又舍不得,会处在两难的尴尬状态。所以,最好就是偷着吃,偷吃的味道当然也就不同凡响了。
! }6 Z8 D- W/ Q/ {& p, ~: |! J" g* p( m" O! `# k J! T
可煮吃嫩青包谷的香味还是传到了隔壁邻居家里,那些和我一样馋嘴的孩子,经不住那扑鼻清甜香气的诱惑,还是闻香而来了。这时大人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把嫩青玉米分成几小截,每人一小截。几个小孩子就细细地啃,恨不能将那玉米核都啃了下去,这正应了那句村语:“少吃多有味。”
+ D1 T3 R. o* N# a
( I# J9 M) {& _" p" H) f4 H4 ]& j 当然有时候,奶奶一面烧火,便一面在老式灶洞里,烧上一包青嫩玉米,让我的馋虫得到一点安顿。那烧玉米甜甜的香里透出嫩嫩的糯沾味来,勾得馋虫在肚子里面搅和,让人怪难受的。所以至今一想起那种烤香味,就着实让人回到童年,且口中生津,垂涎欲淌。
) q. {4 u& [" U8 e; X
4 J- C; X2 e0 r' ^ 如今,嫩青玉米烧的、烤的、煮的、连外皮煮烤的……应有尽有,总没有了童年时候的那种清甜纯香味了。可是有一种用最自然的手法,在山谷中的卫生田里,种出来的老品种糯米包谷,才能尝出嫩青包谷的真实味道来。这种糯玉米,无论用什么方法加工出来,都会有一种天然的粘粘的糯糯的柔柔的清甜气,那是天下任何一种美食都无法比拟的。
& s: \- v) { ` l Y# j8 l, j1 H4 d3 ` B9 t/ m
比那原始的嫩青包谷,还要让人垂涎欲滴的是玉米糕。玉米糕的制作也是纯天然的,工序较为复杂。首先掰一些青嫩的包谷回来,撕去包谷外壳,将那些嫩浆长流的包谷,非常有耐心地从包谷核上剥下来。到了晚上,就用小手磨细细地悠悠地慢慢地除皮磨出浆来,于是小山里就传出:“呼罗罗,呼罗罗……”的小手磨欢快的咬磨青嫩玉米的声音,当然对于馋嘴的我来说,是不会让那玉米糕过夜的,浆磨出来后,我便不断央求奶奶给我蒸玉米糕。奶奶这样做实际目的也就是让她的孙子尝尝鲜,自然只是为了吊我的胃口,或者逗出我的馋相来,故意装着不给我蒸的样子来。引得我急得将要哭了,奶奶便慈祥地要我去烧火,我便欢快地拿柴,烧火,刷锅……反正不要说让我做些事,简直高兴得让我掉脑袋也在所不惜了。
1 |+ u* M! D) e, z" M
' c# |6 M9 n g% ` 在小手磨上磨完了青玉米,奶奶便将那些浆汁,加上小苏打或者泡打粉,小心翼翼地弄成四方形,摆放到放了竹叶子的木甑子里,在木甑子下面放些清泉水,但让我烧大火。反复交待火越大越好,火越大蒸出来的玉米糕才越泡越嫩。自然不用说,我都非常卖力地做。用不了多长时间,整个院子便沉浸在玉米糕的甜香之中,那幸福祥和的氛围,简直比天宫都还要可人。
! U! G5 f9 K* ], V
- f8 }! A ^3 d: x# E 热腾腾的玉米送到我手里,我是等不得冷的,咬一口,烫得幸福地直叫唤。奶奶便劝我慢慢吃,保证让我吃个够。不过吃了两块,奶奶便要藏了玉米糕,怕我吃多了。不过我还是吃多了,恶梦连连。并且在床上练武功,把被子踢得跑到地上去了。这种满足的享受,那时就想,再遭遇什么煎熬也在所不惜的,人生难得有这样的享受啊!
" m4 b+ a' s4 ?
7 T: j1 M2 `/ Y9 K/ } 第二种吃法:方便简约的火烧玉米花 7 I* t6 {9 w- u ~
# `; J7 O6 |; o' n$ l# e 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快的快餐食品的老祖宗了。
4 x& ?4 ~3 L; K" W/ l0 w
3 I9 A9 X! X' Q1 I 是猎人们和上山砍柴樵夫以及种药材,或者说所有上山干活的山里人,最简便食品了。只要拿上几包干玉米,往衣兜里一揣,拿上打火机或者火柴,就可以上山了,包你不会饿着。肚子饿了,你便选一处背阴防火的地方,找一些干松技,便可以造饭了。火烧好后,不大一会儿,便有火炭产生了,然后就生产出子母灰(烫热的火灰,我们这里的方言形象地称为子母灰),在箐沟边的竹林里,弄上一双筷子,将那几包干玉米掏出来,便可以快餐了。
|/ [+ q1 n; b7 b& l; R; E4 A
" t4 x, i% I$ A 将抹下来的干玉米籽,往子母灰里一丢,那玉米便在子母灰堆里乐开了花,炸出一朵雪白的玉米花来,那跳跃出来欢快的雪花,就用简易的竹筷子夹住,往嘴里一丢,脆、甜、香占全了,和着那松脂的清香味,还有山野里那特殊的山基土味,那真是天底下最自然的美味啊,便希望时间就此打住就好了!
, e$ s- B1 b( j! P$ z" r; h3 I' J: u* @8 q
“啪”、“啪”……的玉米乐开花的清脆声,就在山谷里回荡着,回荡着,给这杳无人声的山林带来一些活气和欢快来。吃得差不多了,那瀑米花吸干了口里的唾沫,口便渴了。不要紧,不远处的箐沟里,有的是天然矿泉水。当然如果方便的话,最好带上一个烧水用的小茶壶和小茶土罐,用白族三道茶里的“头苦、二甜、三回味。”中的头苦方式,在火塘边一面在火炭上烤茶土罐,一面用手不住地抖动,正因为这样,所以这种茶俗称百抖茶。或者因为要把那茶烤得焦黄香味四溢时,将“县长”(“县长”:现涨的谐音。涨:方言,水开了的意思。)的水,冲到那烤好的滚烫的香茶土缺罐里,顿时“轰隆隆、轰隆隆”的声响在火塘边响起来,由于山谷幽静,那声音显得极为空灵畅快,顿时茶香便四逸出来,茶和水在茶罐里欢腾着奔放着快乐着,让人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此时此刻一上午的疲劳便被削减了很多。
/ j& d" y7 E% q, @- D
! _2 g: g8 a) K/ V7 d, H% m% S6 s' b 正因为这种又是翻滚,又是轰隆轰隆的声音,所以白族地区的人们形象地称这种土罐茶为:雷响茶。就着那清新香甜的火烧爆玉米花,那淡雅柔黄的雷响茶苦味,也变得回甜起来。由于雷响茶精神的感染、鼓励和火烧爆米花营养的补充,一上午的劳累和辛苦,便烟消云散了。 ; B: B9 \6 M$ V0 X# m
/ F; A. y( ~, U1 V1 ~+ k1 v* F2 |' u
白族人的三道茶,是白族人对人生甘苦的揣摩和理解而打造出来的天下奇品,也是白族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人生无不是“一苦二甜三回味”,正应验了那个“苦尽甘来”的词语,这样人生才有回味的余地。白族人的文化教育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也是领先,就是因为白族的这种寓教于日常细节的方式,培养了大批人才,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 q1 A6 v% ~+ x8 O, I ! z9 @3 d2 ^- O" P$ E, }4 J
第三种吃法:三吹三打的玉米饼子
( t& n# I8 K5 j" y+ I5 J
3 c) ~* p- b8 a* ^" u6 W0 N( Q 三吹三打的玉米饼子,是山里人生活困难时期的主要充饥物品。那玉米饼子的做法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是绝对的纯自然食品。 3 C- u- _. I8 ~2 }. N% }4 g
) C9 [" X: \4 S
首先玉米是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种出来的。正是五六月份准备播种玉米了,山间的布谷鸟一声声幽怨叫着,它生怕人们下种迟了,到七荒八的时候饿肚子。山里人到播种的时候,便到幽深的山谷里,看好了一片平地,砍了那里的杂木树,一把火烧了那些杂草,就用削尖了竹刀,插一小孔,将玉米寄种下去,为了防止飞禽走兽吃了玉米,用脚踢上一些泡土,深埋了那玉米种籽,便等着收获了。当然如今要保护生态,这样做是万万不行的,那是七八十年代时候的事了。
9 i; z; n* e& u0 J. G* b4 b' C& _% G
到了中秋时节,玉米成熟了。这时要防熊瞎子来撕包谷,山里人便领了撵山狗,在松树林里搭个窝棚,守卫那块玉米地。吃的便烧那青嫩包谷,喝的便是雷响茶。
u: k: [/ Y4 X# V) I Q7 P+ {1 ~' V+ k( Y& D" }
到包谷金黄的时候,便请了马帮来山里掰包谷,驮包谷。驮回去了以后,就用手工抹了那金黄的包谷,然后要么用水磨磨了那包谷籽,或者干脆就在家里用小手磨磨出包谷来。反正这包谷是不能粘半点铁器的,就是做玉米饼子的过程中,也不粘半点铁器,是纯天然的做法。 5 S+ m3 Q( o5 ]$ Y9 [) }2 \# p9 C
/ p6 c; k6 Z. S# n5 ^$ ?% {
做玉米饼子,就在万年火塘边(万年火塘:在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接待客人的堂屋中间,都要设立一个火塘。一年四季,长年累月,都不停火,本地人大都形象地称之为:万年火塘),取一个木面盆(一种用桫松树杆旋挖出来的木盆),拿上包谷面,放进山泉水,在万年火塘边,弄成饼子的样子,然后扒开子母灰,子母灰里不能有火灰夹杂在里面,否则玉米饼子容易焦了。然后就将那那生包谷面饼子,深埋在子母灰里,不大一会儿,那玉米饼子便发出诱人的清香味,这香飘向整个小山村。在埋烧玉米饼子的时候,就可以烤雷响茶,到玉米饼子烤熟了,雷响茶烧好,就在红通通的火塘里烧一小块锅巴盐(过去用铁锅熬制的块盐),那盐烧得通红后,往滚烫的雷响茶里一放,那茶水便被那红通通的盐,烫得不断地在土茶罐里翻滚。到将土茶罐里的茶水倒进盅子里的时候,那玉米饼子也就可以从子母灰里刨出来,然后了一阵三吹三打后,品一口自然纯香的玉米饼子,慢慢地细嚼,再喝上一口清苦淡涩的雷响茶,人生的不如意和恩怨,便在这份细嚼和品味中烟消云散了。再幸福的享乐,也不过如此罢了,此时此刻谁也不会去计较人生的诸多得失和恩宠利禄了? 9 E+ _7 s+ X3 j* ?: C$ |$ E
# o& P6 s2 i4 P0 n7 @0 \
! o- u# a& {( r# q' Y3 f7 Q
第四种吃法:玉米沙沙饭
0 {3 H2 s9 m1 q& J) X% w9 `5 ~1 w( N, A$ A J- A/ S8 ~" m
过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还没有研究出来,大米对于很多人还是奢侈品,特别是在大山区,水田面积都不多,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要掺上包谷杂粮。包谷吃起来,口感当然比不上那软和细腻的大白米饭。我们把大白米饭比做皇宫中的格格的话,玉米沙沙饭只能算是农家碧玉了。不过格格自有格格的高贵之处,农家碧玉自有农家碧玉的优良美德。只要加工得当,妙手回春,这玉米沙沙饭也有自己的美妙滋味。
. a/ u+ A/ t/ \7 q
( F! }% ~5 q$ G' b 玉米沙沙饭的制作流程和工艺技术含量高,往往是考验家庭主妇厨艺的试金石。且技术高做法巧的,吃起来就不会遭受喉咙的阻挡。否则那粗皮壮骨的玉米饭,硬是让人咽不下肚。
6 p! {5 S+ I8 i! [/ W& D8 D8 W0 G+ a; ~2 J
做玉米沙沙饭,用的是一个竹编的簸箕,将玉米面放进簸箕里,技术就在放水上,多了那玉米糊成一大堆,拌不开。放少了,那玉米面不能合拢在一起,做出来的沙沙饭不能聚集在一起,蒸出来的沙沙饭,像生面似的简直吃不成。 " ^3 W+ \% Z$ h1 g7 h9 F
& Q4 |$ q+ y7 x) n* K 上好的玉米沙沙饭应该是水不多不少,刚刚合适。这就像做人一样,讲求的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这水掌握好了,将玉米面合拢在一起,用簸箕一匀,就匀成了米粒大小的颗粒了。这些匀称的颗粒,放到木甑子里,用猛火蒸熟了,那味道高贵中夹杂着一股子清甜香味,比那大白米饭毫不逊味,还有一种超过大白米饭的高雅清香味混杂其间,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 Q: N! @0 P& \4 z
! {* D! Y; ~7 E) d, W/ R 第五种吃法:玉米糊糊 9 l7 `8 y7 m6 `. Y# n
- ]5 w" L8 x O- X5 T 玉米糊糊清脑明目,吃多的油腻食品的人,容易得“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玉米糊糊是得了“三高”的胖子们的理想保健食品。玉米糊糊的做法是非常简便可行的,只要有加热的器具,有一袋玉米面,一些蔬菜,便可以做玉米糊糊了。且玉米糊糊的制作几乎不用什么技术,连小孩子也会做。而弹性大,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口味进行调整。 + g. v& e4 S. V; y2 z$ b" Z" S
1 Q |. O1 d z) P1 Y9 N3 V% L 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玉米糊糊的做法:只要用锅(什么锅都可以),烧开水,放进去油(油的数量质量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然后放进自己喜欢的各种蔬菜,喜欢吃什么,就放什么。盐的浓淡也就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了。等到那些蔬菜煮熟了,也就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喜好,可以多熟一会儿,也可以少煮一会儿,反正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蔬菜煮好了,就抓一把玉米面,拿一双筷子,一面搅动,一面撒面,一会儿那玉米糊糊便“嘭咚,嘭咚……”地在锅里跳跃着、欢腾着、奔放着……这时便会发出一种蔬菜和着玉米面煮透了的清香甜美的味道,尽管那玉米糊糊的样子,不是属于那种色香俱全的美食,是属于那种:“好看不好吃,好吃不好看”的朴素而又非常现实、非常真实的憨厚食物。
) X5 o5 [/ s% f' C) J( z1 A$ H- F$ u$ G, S& t
不过难看的东西吃起来的确好吃,正如有本事的人,都不是那种绣花枕头一样。 ! `, X' e; F- Z
" J& _0 o/ {0 c s7 ` 世间什么东西都要创新,饮食也是如此。玉米的吃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愿玉米这一被我们淘汰出餐桌的美食,为了人类的健康,重新回到餐桌上,渐行渐近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的好伴侣。
1 o' H- U" w, a7 X+ _+ \ 9 A2 |) [& W4 i3 j! N% n8 Y
! c, @3 m$ N: u
说着说着,哈喇子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