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5) 鸡蛋( 0)
|
中医临床工作中,常常有病人问有关中医的问题,比如说草药是否有毒;中药是否有副作用;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医生说自己的病是肝火上炎,是不是就是得了肝炎;自己得了鼻窦炎,过敏性鼻炎, 是不是需要用激素治疗;或者问到底该不该打感冒疫苗等等。我们在接诊治疗过程中往往没有足够时间解答这些问题,同时也觉得大众 (包括中医医生本身)对中医有许多误解,我们觉得有必要花时间写些东西来解惑。# Y% V# a* ]; y' H' H! _' H, l
: t7 {$ M- U*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也许您对这类中医信息毫无兴趣,即可就此打住,不必浪费时间。如果您还有兴趣继续看我们的后续文章,可给我们发电邮,我们会将文章直接发到您的邮箱。我们也欢迎和感谢您能将此类文章介绍给您的亲属和朋友。4 I g9 C0 D0 A7 U1 L5 k! _5 _
/ F( ?+ a% j. }3 v
/ E9 i9 {" S8 P' u
中医漫谈 (1)3 N! U8 X1 b: P2 m4 P
3 m# o/ D9 M4 Z$ [& E; Z& }- B
介绍中医
/ h% _& r( E5 c8 k2 p; L+ s
% k# {& z$ l* |, ^/ ^中医是一个医疗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疗法。它是和西医平行的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您可以认为按摩,理疗等替代疗法为疗法,但不能将中医看作为仅仅是一个疗法。说按摩,理疗为疗法,是说它们对于人体的解剖和功能的理解和西医完全一样。而中医对于人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有它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说我们不能让中医来解释西医的概念,也就如不能用西医来解释中医的概念。二者不能完全互通-尽管二者都以人体为研究目标。比如说,我们不能苛求说那种中药是抗细菌的, 那种是抗病毒的;就如同问那种西药是升阳气的,那种西药是去湿气的一样。你如果这样问一个西医大夫,哪怕这个大夫在西医界是多么有名,碰到您这种问题也只能瞪大眼睛看你一眼,怀疑您是否有精神病呢。
2 M; j" ^9 ^" W' v7 V
& \5 ], j/ o8 p M0 Q7 V就因为这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医疗体系,所以将二者结合,即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只达到了表面的结合,而不是真正的观念理念上的结合,更不是二者结合后使得人类医学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这些年来,西医的发展并不是靠结合了中医,反而是中医由于朝西医靠近而迷失了自己,一步步在走向衰退。这点我们以后将专门解释和介绍。
$ n& o4 P2 Q& l$ z7 X" w3 n; ?( A9 b( s% _$ Y4 Z
中医的观念和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道教,或者说和道教学说相通。特别是道教的阴阳和五行学说。中医把人体的器官结构按照其功能分为五大类,即木火土金水这五类。这里要强调的是它是按照功能分类的,而不完全按照组织结构来分类。在自然界中,木,也就是树木,草木,这些植物,在古代中国人眼里看来,它们代表着自然界里生发,向上,扩展,舒展和生火 (木能生火)的因素或作用。在人体里面,肝脏也具有这样的作用,所以身体的肝脏就属于木。自然界中,火具有温煦,高昂,活动,生土 (火将所有物质都烧为灰土) 的作用。而人体的心脏也具有这样的作用,所以人体的心属于火。同理,人体的脾脏属于土;肺脏属于金;而肾脏属于水。
o7 {& E+ K: a
* \8 Q. l& [2 r' [其余的脏器组织也如此划分,比如说胆囊属于木,胃属于土,小肠属于火,大肠属于金,而膀胱属于水。这样,肝和胆,脾和胃,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肾和膀胱,分别属于同样的一组,我们也就叫它们为相表里的关系,如肝和胆相表里,肝为里,而胆属于表。进一步,心和小肠相表里,心为里,而小肠为表;脾脏和胃相表里,脾为里而胃为表;肺和大肠相表里,肺为里而大肠为表;肾和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而膀胱为表。为里者不与外界相通,为表者相通 (指胃,胆,大小肠与口和肛门相通,而膀胱经尿道和外界相通)。9 B5 h6 c/ G' s- R# B' m+ w! z
" w3 o7 k: Q, \: u
这些五行之组彼此之间还有相生,相克,相侮,反侮等关系,这里就不多讲了。
! q3 P$ A# A! y* x3 b& \# O; J% X6 e, y% r7 G% f
您也许觉得这些都是人为的,机械性僵硬的划分,只能说明中医,或者说道教理论不“科学”。实际上,这种划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非常实用,所以我们不得不相信它有一定的,存在的合理性。不得不对于老祖先们的智慧肃然起敬,因为如此不科学的东西竟然如此实用 – 老祖先们是怎么想的出来的?+ M: z5 t' Z6 E0 s1 t5 R
9 ~8 J: m8 M6 ]! |我们之所以觉得这种划分和分类方法不“科学”,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西医那种按照解剖分类,而不习惯这种按照功能分类的方法。而 中医就是这种按照功能分类的医学。按照解剖结构分类,中医可以将肝和胆,肾和膀胱,脾和胃分为一组,但不可能将肺和大肠,心和小肠分别划在一组。; F: J% }2 V! W D9 v
2 O4 ]- f' t/ d# d$ Z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这不同的分类方法对结论的影响:: g8 \, Y% g4 z' C. {6 E' j
' a. `6 d! t( |* f; g' @/ Z
如果我们现在有一只鸡,一头牛,一把青草,让我们来将它们分组分类,我们该怎样分类?按照科学,我们该将鸡和牛分在一组,而将青草单独分为一组。因为鸡和牛都属于“动物”,而青草属于“植物”。 但是,在中医,我们就会将牛和青草分为一组,而将鸡单独列为一组。因为牛吃青草,它们有功能上的联系,而鸡不吃草,也和牛没有功能上的联系。按照中医的分类法,如果某年青草生长旺盛,我们就可以推断那年牛生长的好,牛奶产量高,牛奶和牛肉的价钱就会低;而草的旺盛与否和鸡蛋和鸡肉的产量和价钱就没有任何直接的关联性。所以,将这三种因素按照“科学”的分类法,不能从一个因素推断出另外一个因素的变动。而中医是一个按照功能分类的医学,它注重的是功能上的关联性,而不是结构上的相似性。
|" y" u& G$ `
& i3 @9 W; R0 q另外一个例子是如何看一副散点图。如图,从图中我们看到了什么?西医可能看到的是众多散点,而中医也许看到的是其中的“9”。
* Y0 N+ z6 M( \' Q- S! k+ D: ^' H0 K* M$ Y
更明显的例子是阿拉伯数字“9”。从上向下看,这个“9” 不也是个“6”吗?那么,这个符号到底是“9”还是“6”呢?; ]2 s+ w. u4 V$ p
8 ^. C% T' p+ ]/ J/ f西医和中医都是研究和解决人体健康和疾病的人类活动和行为,但是,着眼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和之后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不见得说西医的方法是最好的,也正如我们说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并非唯一最好的。学佛还有八万四千法门呢。固然将两种方法结合应用最好,但也不能像现在这样用西医的理念来用中医中药,而应当让西医和中医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治病,各尽所能,才能解决更多的疾病,否则,中医完矣。这就是现实。
3 n+ S8 M/ z2 G& U4 j6 A$ U. l/ T: ]8 l0 k7 N6 K5 h# U
现在我们说说中医的诊断方法。一般来说,中医医生经过望闻问切,问病史病情,把脉,看舌象,首先要确定病的部位,是在心,在肝,在肺还是在肾,等等,然后确定病的性质,是在阴,在阳,在血,或在气。进一步,是虚证还是实证,是否伴有血瘀,痰积,食积或水泛等等。这样的辩证就是课本上讲的脏腑辩证 + 阴阳气血痰食瘀辩证法。读者也可能听说过比如肝阴虚,肺气虚,心火上犯,肾虚水泛,食滞胃脘,脾肾阳虚等中医名词。这就是这种辩证体系的诊断名词。- r! T" [) T- o5 p7 O7 |$ s: Z
" T2 C% s, l% A0 d! Z8 B对于病位的确定是根据中医对各个脏器的中医生理功能判断的。比如说中医肝脏的功能是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如果一个病人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或者胸闷胀满,两胁胀痛,郁闷不乐,月经不调等;我们就可以推断是肝脏的问题,因为肝主疏泄,这些症状都是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的。如果病人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或屈伸不利,也可以判断病位在肝,因为肝主筋。而任何眼睛的疾病更不用说首先考虑是肝的病变。
5 J3 O2 z2 e4 m+ ?: T9 \
6 {7 Y' \) L1 C4 h3 D; t+ F2 x中医认为心的功能是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明,主汗液,开窍于舌。如果病人面色晄白,脉搏节律不整;或心烦,失眠,多梦,心神不宁,头脑昏昏,思维缓慢,精力不济;或心慌,心悸,汗出等;或舌体糜烂等,我们就可以首先判断病位在心。
y7 g7 y4 K2 ^8 r
* x9 K& x- o+ {0 m在中医,脾脏的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如果病人有腹胀,腹泻,倦怠,消瘦,营养障碍等;或水肿,腹泻;或长期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或肌肉消瘦,痿软无力,四肢倦怠等;或口淡无味,食欲不振;或口腻,口甜等,我们可以考虑病变在脾脏。( b# U1 C( a- {
5 F$ i$ t5 d0 h6 f8 s$ i% `肺脏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萧降;通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如果病人呼吸无力,语言低微,身倦无力;或胸满,鼻塞,咳吐痰涎;或咳嗽,喘息;或皮毛憔悴,枯槁;或容易感冒;或鼻息不通,或嗅觉不灵等,我们就可以说病在肺脏。" t2 x9 K* b' T
; b# a7 e! q7 t# m肾藏精,主人体的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便。如果病人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健忘;或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频数;或男人遗精,早泄,女子经闭,宫寒不孕等;或小便不利,水肿;或吸气无力,喘息;或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全;或牙齿动摇,甚至脱落;或头发脱落,枯槁;或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或二便不利,或大小便失禁,我们就可以判断病位在肾。
- C; o1 Y* Q3 D$ B& Y$ U& T% b# C( v8 g \
中医对于胆囊,胃,大小肠,膀胱等也有自己功能上的理解。有相应的症状就可以判断是这些部位的病变,这里不多叙述。+ `5 p) q0 ~; @8 c
! d3 x" S. ?! }3 d' K+ G% g
病变位置判定后就的判定病变的性质。中医对病性有虚实之分。就是判定病为虚证还是实证,或虚实错杂。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实证有由于外邪入侵导致的风,寒,暑,湿,燥,火之分,以及代谢产物蓄积造成的痰积,血瘀,气郁,食积,或虫积等等。4 d p' k# z( {6 a+ \
0 J9 @4 r/ B) o8 s/ t" B
气虚者,面色晄白,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无力,动则气喘,自汗,舌淡苔少,脉虚弱。5 w/ k2 ~0 x& A
- Q0 A7 L; T2 r( j' a% ?
血虚的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精神不振,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4 c) U' Z( v9 X1 K7 \, c
" M% N. s+ w+ {+ J v阴虚者,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9 k5 k+ ?! s) ]% {7 h# N5 ^. e6 A2 Y* g; q& X4 `) {( m
阳虚者,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弱。
# r* N/ _ _. j7 O/ `3 m
0 ~' H( e: ~, [$ z- f0 B! P9 a这里的气虚,阳虚,阴虚和血虚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混合存在。. y1 d/ w% W4 Z, f' c; a" d) H
7 ~; f; R3 u( O; q' t
人体疾病可以由于外来的风邪,寒邪,湿邪,燥邪,火邪引起,也可以由于内在的风,寒,湿,燥,火而引起。它们导致的疾病各有特点。! N7 E# u& m" K& s2 L9 k7 r: o9 a" l
* F, ^- [) R; I }7 {/ z: ~; j+ a* @
比如说外来的风邪致病,病人或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脉浮缓;或咳嗽,咽痒, 鼻塞流涕等。内风致病,病人或高热,抽搐,颈强,目睛上吊,甚则角弓反张等;或头晕目眩,肢体震颤,甚则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或头昏,眼花,肢体麻木或震颤,肌肉跳动等。1 p8 r$ s% r& l$ ^
4 f' q) y0 k3 }! g; I/ j
外寒致病,病人或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喘息,咳嗽身痛。寒伤脾胃则肠鸣,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阳虚导致的里寒,病人或胸闷,胸背彻痛,咳逆短气,面青唇紫等;或腹胀便溏,四肢不温,呕吐清水,食欲不振,脘腹疼痛等。下焦虚寒,则病人腰膝冷痛,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小便频数或不利,或清晨腹泻等等。
: ~7 T. V" D4 d$ [8 g
9 n. y6 B+ T: }) u c另外其它的病邪致病都有各自的特点。作为中医医生,自然会也必须要知道这许多不同致病因素所导致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据此作出诊断。
' Z. m" R5 }4 W# M1 V" |( E7 _2 P0 e/ V
同样的,这些致病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协同致病,使得临床表现复杂化,特别是如果病人本来就还有长期的虚证或其它疾病的话是如此。比如说风邪常和寒邪或火邪同时入侵人体致病。如果病人本身就有虚证,则临床表现也就不见得会象书本上列举的那样典型。 @+ |: y/ W- N" U& K9 {$ H
& v* z/ M: h: ^8 t! i0 q% ^+ H
诊断确定后,就该考虑治疗了。我们这里讲的是中草药治疗,毕竟草药疗法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
1 L+ ]' g0 {. W9 d; B* h% |4 J& p% G( }7 m, ^ h, K
中医治疗原则是对于虚证,用补法。对于实证用泻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等。如果寒热错杂,则寒热并用。目的是将人体的功能调整到阴阳,气血,寒热皆平衡的状态。$ `4 `" A4 _( ?1 Y; T- ]1 v
/ t4 b3 R/ {6 A4 C* Q$ w ]
几千年以来,中医已经有许多相当有疗效的成熟的方剂应用于临床。比如说,治疗气虚的补中益气汤,治疗血虚的四物汤,治疗脾虚的四君子汤,治疗肾阳虚的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治疗妇女焦虑,脾气差,身热,心烦,失眠多梦,月经不调的逍遥散,祛痰的二陈汤,导痰汤,活血化瘀的活络效灵丹,血府逐瘀汤等等。这些方剂会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单独使用或合用。" b' X' c% u0 {6 J) n
9 h, \/ w- \6 m; _
一般来说,如果病情确如书本上的描述,诊断自不会费力,而针对这样诊断用药,大原则不错,多有疗效,只是疗效高低和起效快慢而已。可是现实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病情表现并不那么典型,你会看到病人有气虚,也好像有些血虚,好像有些痰淤,也好像还有些气郁等等,使得诊断就模糊了。用药时就会有那些病就用那些药,药方就变大了。一付药会有十几二十样药,一大包药让病人煎药喝。如此治疗下来,就会变得吃了十几付药了,说没有效果吧,好像有些症状有些好转,说有效果吧,好像本来想解决的症状还是那样没有多少改变。
" s3 H* r8 `( g. s# W
; ^& k; F, b6 G# G- ]临床上,还常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病人只有一种症状。比如说病人只说他睡眠不好,入睡困难,别无它恙。你怎么问也问不出来他有其它不舒服的地方,比如说吃饭好着呢,大小便顺着呢,身上不冷不热,汗不多,情绪还行,精力可。舌诊脉诊都查不出有较明显的异常 (这种舌脉不能表现病情的现象多着呢)。当然这里有一种情况是病人只想让你治疗他的失眠,不愿意告诉你他的其它症状,因为他没有意识到中医治疗失眠也需要了解身体其它方面的表现来帮助诊断。这也是极为常见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治疗的成功率也就要低得多了。. R( g0 x4 C/ _$ W& p2 h: A( A( U c
g& j. q* f" H2 ~还有一种现象是,病情的确像书本上描述的那样,诊断非常清晰和明确,但用了相应的中药后就是没有疗效。& f4 G, v4 ~7 _
( @2 c; \2 j* i5 D4 f1 m由于这些实际情况的存在(这是现实),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医学校的学生,看书本得高分,觉得中医看病很简单,诊断简单,开方治疗也不难。你看,每一种诊断之间的区别是那么明显,如果不是实证就是虚证,不是气虚就是血虚,诊断上不是很容易吗。比如说诊断高血压,不是肝阳上亢,就是中脘痰淤,再就是气血不足。这三种证型之间的区别很明显的吗。他们就会觉得中医没有治不了的病。而当他们毕业,上临床三五年在临床上不断碰钉子,受挫折后,又会觉得中医什么病也治不了。如果这样的年轻中医医生是在国内,他们自会转而用西药治疗(中医学院也教西医课程)。如果这些医生是在国外毕业的(如加拿大),他们就只能放弃草药治疗,而只用针灸治疗了。4 C6 K' P! t' G. V# ]# ~2 {/ Y
3 q) _, N* G/ n2 |& {这就是现在的中医:每年毕业的学生上万,而毕业三五年后仍然只用中药治病的医生却寥寥无几。中医荒矣,废矣。
/ C0 n+ v8 S& O: |5 y$ ]# q: D( F6 w; _+ Q
对于这样的现象,读者也许会说那还是你的临床技术不到位。这完全正确。可是这种技术不到位的中医海了去了。我们不能说中医医生自己不上进,不想提高临床疗效,但是如何提高?我们这里要说的是,目前中医像个鸡肋的现象是由于中医教育体系本身造成的。从现行中医教材学中医根本就不是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中医应该回归经典,回归中医本来的思维体系,而不是用西医的思维来学习中医。在现在难以经师徒传授学中医的情况下,重新学习经典是最为迫切和必须的途径。好在现在社会上还有这样的医生,可惜不多。' E; _2 d+ _# `2 G; L! K3 h. `
3 Q8 _7 t$ P6 a9 L4 s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中医没有副作用。其实这是夸大性的说法。任何东西进入人体,如果进入的时间,量值,频率等不当,都有导致副作用的可能。比如说我们息息离不开的空气,我们能每分钟呼吸100次吗?您试试这样呼吸上十分钟。同样,我们能每天喝十升二十升水吗?您能认为喝的多没有坏处,因为多余的水会经小便排出体外?其实,喝多余的水会造成肾脏过度劳损,从中医角度上讲会导致肾阳不足。人会变得怕冷,手脚冰冷。您看小便是否是热的,是否将体内的热气带出了体外?$ G! C- }$ G$ Q4 H
$ f7 J4 k5 g! o0 u9 A2 r2 T; L临床上,医生一般给病人开一周的中药,让病人吃完中药再来看一看,也就是要观察所服中药的疗效和身体的反应,再决定是否需要变动方子。这就是矫正副作用的过程。如果吃了药,病人有不舒服的反应,医生会对方子加以调整和改变。中药方剂和药物种类很多,治疗方向也比较多,很少有那种病人吃着药不舒服可医生还要让病人继续吃药的现象。这是和西医不同的,比如说西医治疗胆固醇的药,治疗糖尿病,或治疗高血压的药,如果病人有副作用,医生没有多少可替代的药给你试。有副作用你还得继续吃,只不过量也许减小一些,或加用别的西药来治疗这些副作用。这样,所用的药就是一大把。
( p9 X4 }/ A: _4 r4 D
; \2 M" I' i0 }7 `: u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将中药当西药使用。比如说,有些医生或病人自己认为小柴胡汤能保肝护肝,就将小柴胡丸长期服用 (长达半年一年之久),结果出现了副作用。如此,政府部门就将小柴胡汤列为有毒药品而禁用(日本)。让中医蒙上不白之冤。所以,不懂中医就不要自己乱吃药,而中医医生更得注意要治病而不要致病。
+ `- d% V b6 h9 m# n9 t. ^$ q" K% o
关于中医疗效必须指出的是,疗效有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的区别。并不是说一开始有疗效,就以后永远都有效。也不是说一开始没有效果,比如说用了药物一周了,还没见效,那么以后继续用药也没有用。这完全取决于病是什么病,以及用的是什么药物 (那种中医体系)。有些病,比如感冒,流感,这些外感性疾病,一般都会立刻见效,比如说用了药一小时后病人就当感到轻松些了,不冷了,烧减轻了,头不太痛了,等等。如果是长期的慢性病,也许需要三天或一周时间来判断用药是否有效。对于后一种情况,仔细观察病情的细微变化变得非常重要,以免过早变动药方,错失真正治疗的有效方法。比如说治疗多年的耳鸣,用了中药两周后高分贝的耳鸣变得时有时无;三周后才变得均衡性的减轻。再三周才完全消失。如果病人没有耐心,而且医生不仔细查询,在第二周时病人还报告说“还是耳鸣”,“没有改变”,而医生也不将这时有时无的耳鸣看作为耳鸣开始减轻的表现,急着顺应病人的期望改方子,也许这耳鸣就怎么也好不了了。如果是癌症这样的晚期病,耐心用药是必须的,病人和医生谁都不要指望三两天就看到疗效。
7 N. e$ H9 [9 y. M1 [" H" S# Z7 _7 I$ G# T
还有一种情况是本次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但是次年这种病还会发作,然而程度会明显地轻,仍需要再次治疗。以后每年如此,但是每次发作的程度都成逐年减轻,直至最终完全治愈。这种情况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等季节性疾病,还有与月经周期有关的疾病,如经前痛经等疾病,或周期性疾病,如周期性偏头痛等疾病时最典型。
. K8 W4 {4 U; `* ~0 t' V( a2 w" v6 v# Y) T/ m$ W( l
总之,判断中医疗效因病而异,也因人而异。7 y& E- ]+ @$ N D- z! ~
( a( ]; I5 w8 f% U$ s% U- Z- T
( |' |3 n+ R% z2 h* m! A
1 d2 z3 ?2 l, f8 J; c0 ~% U4 h
& c" n v$ J) W# Z+ n( @4 K' W: j& G
2 s, b) g- n U' O" ]5 c
( ~" [0 k# M N E8 I2 {# `3 | 7 A+ i4 s( e" i) R- q
0 j$ N1 M9 S6 C' k" M8 e0 d" p/ _4 x' x
8 p3 \% h3 Y* ? k5 u% t
8 @- _. E2 H. p' u' Q, m$ \! d- 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