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8 S2 Q6 Z1 G( T& g0 w7 K: y. I) V/ h- G# S. c; `; {
新时期气功医疗发展模式之管见6 D8 v) K* `) j9 h* r2 @. y* ~5 n( ]
( [* M% ]1 `$ T/ L% g
上海中医药大学 黄健 " D. J5 v: E: N8 |0 D" w- z7 u
- Y; G' F5 Q2 X3 F- j2 X
近年来,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善,医学气功初步呈现出了复苏迹象。基于前两
3 p# P# v9 g& j( v# Z* ?! u次气功高潮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从理论和实践等多个角度作好充
1 g! i/ w. b4 ~7 w分的准备,迎接新一轮气功发展高潮的到来。本文仅就气功医疗的发展模式作一% K+ b0 z( O4 b) H
探讨。
5 f* ], L% Q) M+ }3 ?8 }% y# ?( i4 {8 I
一、以“治未病”为目的的俱乐部模式 . s+ E8 e( R6 K; _& w h
“治未病”是中医的“原创性”思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近年来,
4 B2 M1 h) Y: ?! [- F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这一工作再一次摆上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中医药
3 G- b, }. c) ~5 m' |$ ]( G+ B# Y0 {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中医医院内的“治未病”中心,遍布大江南北。但气功界对
1 K9 I: S# {9 q' e8 d- H此却出乎意料地“冷漠”,主要表现为“三少”:①气功专业人员很少关心“治未病”* W: u' ?( N% `# f3 \
研究,相关论文数量极少;②气功专业人员很少参与“治未病”工作,极少已经开
4 q& e, q9 @6 {( j$ d展气功“治未病”的,也基本由推拿等气功相关学科的医生们“代劳”;③气功专业# z7 I$ y: p5 v
人员很少研究“治未病”课题,目前尚没有像样的气功项目。倒是一些德高望重的. x/ M/ P% ~( S; U
老专家,如王永炎院士等,对气功在“治未病”中的作用、地位,发表了自己的见
. J' \% w: ~" m' h% H" ~5 R( r解。其实,气功与“治未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持之以恒的气功锻
& n9 O% A5 P. V% u; ^炼,可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通过参与“治未病”,既可以实现气功的社会效益1 P, w0 g0 L$ h& t6 Z" b
,又可以促进气功事业的发展。
# V; E, Z3 e Z" ? 首先,“治未病”需要气功的参与。气功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气功
5 ]0 V$ g7 |8 k* ]; Y3 a学的角度看,古今许多资料显示,气功是古今治未病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气
1 z: j2 F# e: m5 V( m2 ^功锻炼,可以增进人体身心健康及病后康复;从现行“治未病”的 KY3H 模式来看% Q% F" o, W" v+ @
,其实际内容是“3H”(Health Culture,HC——健康文化;Health Management,5 M0 s# v. e: X3 d5 k
HM——健康管理;Health Insurance,HI——健康保险),核心是前两项,即健康9 R/ F4 h1 V& c9 B. k# ?7 \$ P* l
文化和健康管理,而气功参与其中可谓“门当户对”。无论是未病、欲病,还是已
) s6 Y$ n" u0 D8 l6 W/ q- f病之人,气功的崇尚自然、发掘潜能、自我锻炼等特点与理念,与健康文化当无
6 ?9 M6 L1 N/ ~4 a3 |* D# }# H矛盾之处;气功锻炼中的精气神并调,筋骨皮同炼,能与健康管理“求己”中的其
) {9 t9 T3 S# I% Y A: @( n b他手段一起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的“治未病”中心,
8 `% t. B; K- Z已有应用气功、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报道。其次,气功也需要“治未病”中心作平台
$ ]6 C( {. U( P+ K,或者说“治未病”是目前气功的重要立足之本。由于种种原因,近十年来气功发
! k, \1 l4 Z8 J6 x展的环境不是很好,目前这种环境虽有所改善,但仍然不尽如人意,寻找、建立, z# b6 k" k" c
一个合适的平台,对于气功的立足、发展而言极为重要。气功融入“治未病”,是- D: o8 o& a0 w7 e9 f
气功养生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近期气功应用学发展中一个可行的抓手,借此,
+ P. K3 P& `0 |# d- F我们可以探索气功(或结合其他手段)养生“治未病”的方法与原理。
6 ~6 V2 ~1 M: `9 h! ~ { 气功治未病的具体方式,以笔者之管见主要有二:一是建立气功“治未病”中
- }2 r- ?: l4 e, V$ } q8 d) x心,它适合于独立建制的气功机构。其要旨是:以气功为特色,并按需应用药膳& T5 |* n1 R# y- }( f6 Q' T! U
、心理咨询、针灸推拿,以及必要的中西药物;以“菜单式”汇总各种调治方法及
# O& d# _/ n% g; {" e6 E5 j/ P2 ~其操作规范,即将“患者”按阴阳虚实,分为阴虚、阳虚、阴盛、阳盛及阴阳平和+ } P6 O3 D* g2 L5 R/ h3 Z
五大类并以此为坐标的一端,再将功法、食谱等各种调治方法,按其功能分为滋" Q* {" @, B# y# x, N
阴、温阳……并以此为坐标的另一端,让“患者”选择时一目了然;以综合性“三甲”
( {0 `$ B3 U& ]. }: W医院为后盾,收治超出“治未病”处理范畴的已病者;以俱乐部制为主要活动方式
# C b2 }' H7 \1 z) z! S k,在医生的推荐下,“患者”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自己又喜欢的方法和时间;以/ S/ v T8 V, l
社会效益为主的、合理的收费标准。二是参与已有“治未病”中心的工作,这种方3 i9 A1 q) Q, K& D1 ~
法比较简单,只要“中心”愿意,在项目中加上气功即可,它适合于所有气功机构
+ ]1 p* b( Y9 V6 U; Q和气功从业人员。% t) b% [( Q) R" \
K, N$ i+ @; @4 c 二、以“治已病”为目的的科研样模式 ) z+ }( g) n& C# m+ r& M# L
气功参与“治已病”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治未病”和“治已病”是气功应用学的5 d" J" q/ D3 V' a" y9 ?: \# N6 ~/ Y
两个主体,只有同时注重这两个方面,医学气功才会有长足的发展。与“治未病”相
: G. c* z9 t# f1 `0 }4 \: z6 d" k比,“治已病”是真正意义上的气功疗法,同时,它也是提高气功学术水平的主要途. I4 Y; @. Z- g7 a- s( @) X5 g @
径。因此其学术价值远高于前者,当然要求也较高,好在经过两次气功高潮的研究
2 \, m6 N6 O* \$ j4 I" ~; L" o+ c/ m探索,我们的前辈已经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尤其是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邝安堃
% m/ e* G* x- n4 E* R3 Q4 A、王崇行等将西医临床研究与实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气功治病的研究后,使该& V5 H( B8 C1 G: b. j. t+ q
项工作得到了质的发展,他们以气功疗法治疗高血压的思路与方法,至今仍有参考7 e+ n: y8 l9 v0 D# E$ C2 r! @
价值。 “治已病”的对象是患者(病人),选择病种、明确诊断、确定治则(包括具( \7 P E( ~4 G
体的功法与练法、药物的种类与剂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想必无大异议。/ G0 {' Q2 J. K' }2 D+ ^) B
必须强调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将其如同科研项目的要求样对待,只有这样气功“) O/ Q6 H* }5 [: R
治已病”的疗效才有可能被公认。9 f/ M7 d6 n# b: ?8 Z, Z4 d
所谓“科研样”是指将医疗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把每一个患者均视作科研项目的
* J; `4 a( b* z+ D0 }( P" c一个样本,除了掌握患者的病史与一般情况外,还必须掌握其过去和现在药物等气- U W: S; e6 ^! V$ b
功以外的其他治疗方法的详细资料,在此基础上给予“处方化”的气功疗法,仿《童' Y3 G, K+ I* B! O# R, I1 [
蒙止观》的“调五和”,将气功“三调”连同食疗药膳(“调饮食”)、包括运动锻炼在7 j6 c! M2 m* s5 V% F6 `8 S `+ P
内的作息时间(“调睡眠”)等一一予以量化,以期取得最佳效果,并可已成为依据1 ~3 e7 {% u$ m( ?# s
,制订气功疗法的规范化标准。这种要求与其他各科的临床研究相比,初看起来似
9 X4 Q% t, J ?6 U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由于目前极大多数气功机构没有病房,要在病房实施气功, L7 |$ ` O. ]$ B1 _! v- a
“治已病”必须依托他人,这已经是一件需要“求人”的事,再附加那么多的条件实属
Y3 e# @6 {0 [& O/ L4 j不易。而如果全部以门诊患者为对象,除了“处方化”的实施会大打折扣外,对患者: ]3 c6 s3 y/ I/ h) x" m
一般资料的了解,尤其是药物治疗情况的掌握,较之病房更加困难。因此,气功参
3 o' ?8 u/ C3 f5 d) G! _与“治已病”的关键是,争取志同道合者的支持;以适合开展气功疗法的病房,如一
+ C+ t4 ~9 \% z" F9 b% W些中医医院内的传统中医(示范)病房、一二级医院的康复病房等;在此基础上有' s0 |9 [* g: K1 i( n
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病种,如:心身疾病、与微循环障碍有关的疾病等等,稳
0 o% |# x- W& G# K5 A步地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反过来,“科研样”模式的实施也有助于取得临床医生的/ Y1 F; _. D: G# ^
支持。 - c: `" f& V: ?+ _+ ?* z# r: V
科研样“治已病”模式的推行的另一个益处是,有利于样本的积累和同病种、多
. ~6 M# v0 v2 t, W中心大协作的开展。按笔者之见,气功疗法(含辅助治疗)疗效的认可,远较其他
& P: Q9 M1 m% E2 c/ _" d疗法困难,既有气功界内部的门户之见,又有气功以外中西医学各科专家的“关注”
; e7 q, p6 `* Y,还有医界以外其他诸多学科人士的挑剔。“三三制”也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即模
+ {" L* }- _- Z( F6 w仿中药新药的验证方法,以包括气功以外中西医学专家共同设计的方案为准,在三
9 N5 Z9 u. v* ~* S家以上机构各重复三次,再有参与方案设计的专家对来自不同机构的(3×3)数据
|* Q8 h0 L. \进行分析,得出之后的结论。其中的困难时可想而知的,也许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梦。
: |1 ]7 |3 ] |
. V; }) A$ h! e; T 三、以企业家为对象的研修班模式 1 o/ b* L. b! h9 B) h3 t
这里的所谓企业家主要是指那些事业上的成功人士,也包括大中企业的高管、) ^, _2 V. i. R
精英。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别于他人的特点,既有多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工作节
* {+ `: ]) Z: r+ V" m; A5 u奏快、精神压力大、作息无规律、各种应酬多……以致健康情况欠佳或呈亚健康状态
. C9 q+ ]: U, a7 u5 e' N。也有不少心理、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如财富富有后,希望提升自身和企业的文
# r2 w' E: a$ }$ U! Y1 d0 U: H7 u化素养;健康出现问题后,希望有一个与他们自身的身价相符的环境调治,如此等- @' |6 J+ }; _, [( H
等。因此有必要为其度身打造专门的养生保健产品。北京、上海 等地的经验表明,
& X2 L8 X% @/ I! g% Z研修班是较为可行的模式,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组织以气功为特色的养生研4 [" S7 H1 q6 g! ]! F
修班。这种模式对于学员来说,可以起到养生保健强体、提升文化素质和交际同行
N, v! V, w8 g1 r) I( F5 S; G/ v9 b朋友等的作用,对于主办者而言,则有服务社会、扩大影响和获取较佳经济效益等# H3 e& s& F5 q: t
的作用。 D. v+ v! ]8 m: E/ N" p
研修班的主要内容,大致应该包括如下内容:①健康状况的评估:一般来说企2 h+ w$ ^! R1 x; J, I
业家们均会进行相对规定周期的西医体检,故研修班可侧重于对体检结果的解读和
' x# I3 v* g, C2 r. b* k' {中医体质分析、辨证为主,并将这一内容列为人人应该接受之“必修”项目;②健康
' G, c% j2 c# y3 H" G* t文化的教育:从中医的养生文化切入,并由此向中国传统文化延伸,讲读代表性的8 C6 v b4 I1 H$ Z0 F; D
各家原著;③健康理念的灌输:在讲述 WTO 的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基础上,通俗地1 a( p- O/ n- x
介绍古今中外的健康理念及其文化特征与时代特点;④健康方法的传授:以《中国$ P9 _; y- h: W8 [6 p
公民健康素养》为蓝本,从“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切入,分合理饮食(“食饮有节”)
7 d# H4 |+ E8 n、科学锻炼(“和于术数”)、戒烟限酒、心理调摄(“四季调神”)四个方面,介绍
X# {5 U* B# E$ ^有关内容;⑤求医问药的指点,教会学员常用的健康“监测”方法,告诉他们“当出现
7 U) l7 _+ s) jXXX 时应当怎样就医”。这也是每个学员的“必修课”。气功锻炼则作为“必修课”贯穿
; L. Q0 o$ n: a$ A* h( Y/ T研修始终。上述除“必修”外的其他内容,分化后“打包”成若干模块,供学员在老师
; v) F$ o8 q1 j: j+ ^4 l的指导下遴选。 ) y8 g% f b! \% j# ?5 `9 F
研修班的实施办法。由于目前气功面临的外环境还不够理想,由中国医学气功
# b' z* s$ U6 {5 }# t4 S学会单独主办该项活动估计会有一定困难,较为可行的是学会与理事长单位——北, c1 n; O. F; r( {
京中医药大学(或再联合诸如商会、企业家俱乐部类合法成立的社团)联合主办,) p3 i3 v/ @( W9 N" L$ q8 R
具体的模块按“打包”内容交由有能力的院校或其他法人(如副理事长单位和其他有
3 X$ @- t* W4 Q# f" T能力、有资质的单位)承办。如:含有内养功的模块由河北省气功康复院承办,学
& \( n# p" m! Q3 E) I9 z员在内养功的发源地学习该功法,身临其境又能直接聆听刘老学术传人(“四大金刚% z' Q9 C9 X* y* ?8 N7 U& y" h
”和子女)的讲授与示范;道教养生文化与道教气功,可由江西中医学院承办,并可 a- g9 G( y' g) t% S; z! V
以三清山、龙虎山为授课点,将养生研修与主题观光结合,这种效果是别处所无法4 A7 G5 R! s1 h; m# `
取代的。至于模块中其他内容的授课人,则可从别处聘请专家、学者。 - J9 e" m! f& C" A' `1 v: T- Y
研修班实施中的注意事项:①承办者必须是单位而非个人;②涉“教”而不传“教' X$ `2 u) x3 y/ B( v! G
”,即只讲儒释道中的养生文化与功法,而非教规教义;③承办单位拟聘请的授课者
3 K: X" J& K; h/ e& ]5 b+ P7 [,原则上应事先报经主办者审核;④办班期间协会网站配合宣传,发报道、配照片,* b1 Y3 k$ O# u
但不上、也不搞全程录音、录像,为授课者提供宽松的氛围;⑤不宜搞外气、特异6 H2 |* w2 @* s7 O
功能类的表演,但如学员有要求可以客观介绍相关情况。
1 v1 C( B7 X( Y7 q
. {" |, }) W+ |5 F& G6 e( k 四、以“走出去”为目的的属地化模式
, {3 t$ F& f, h! U" N 中国气功似应有一个类似图书出版的“走出去”规划,气功“走出去”后可以大大
/ C2 [7 k* h4 h8 i提升其国际影响;同时,气功在国外的发展,还可以反过来促进和推动国内气功的
# h9 a& ]* S4 p/ _8 m. @1 g( l发展。有资料显示,当代医学气功的对外交流始于 1950 年代,其时北戴河、上海( I* f; n; F1 G- C' s: `6 r7 J
的气功前辈曾对来华学习的前苏联及越南、朝鲜等国的专家和留学生传授气功疗法
+ P, s* X% Z& K& a% Q;在第二次气功高潮期间,气功的对外交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段时期内甚至还/ ?; B8 `0 ?& i. h2 n7 i+ ~7 t
出现了区域性的发展高潮,但基本上多为昙花一现,真正能为当地(尤其是欧美主
6 h+ F9 R1 q- F. v7 d5 ^流社会)人群者,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国内气功发展的状况、出4 b7 k7 ^/ {4 b$ i& r
国授功人员的素质、当地管理部门的态度,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水土不
8 w7 e- g, m& i/ A. E% y3 r0 }. d服”肯定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气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土特产”,几千年来,是中华民
+ }7 O5 f! G" M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培育了她,一旦离开了这片土壤,她就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甚至" E. B4 x: n) x) C5 I8 w
生命力。无论是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还是《易经》中的图卦变化;也不管是气
' ]5 Z6 A, W1 @. {8 J+ C: I @: _5 m功理论中的精气神,还是操作方法中的身心息……无一不是这片沃土中的“养分”,对
5 |3 u, c* K8 K! z5 y3 s ?3 \5 s于个人来说,尽管不是人人都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甚至还会有人对其中的某些内容
5 R- h& [: Z2 b4 @- O; s持反对态度,但肯定不会感到陌生。但在国外,情况就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在朝、% }! I; y" w9 f4 A7 c* x
韩、日等我们的邻国,由于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相似性,上述内容经一番解释后,大# a$ S8 Q3 h1 a# x, l* c8 A. L* |9 s/ m
体上还能够被民众所接受;但到了欧美,可能就真的成了“天方夜谭”,加上由于其
0 J2 ^; F1 G: W0 I0 f4 _他的原因,一些源于儒释道的理论与方法甚至还会被西洋教信徒所抵制。凡此种种
1 _3 \. n; D) d5 v,都加大了中国气功走出国门的难度。因此,属地化是中国气功走向世界的不二模
7 _* ^8 U1 }. h, Z$ E式。
' P7 E3 o; P" p" Z( }3 i 纵观当今世界,通过属地化赢得发展的实例数不胜数,餐饮界有肯德基的“老北7 l$ c& k- q3 e# n# C/ o" }- g
京鸡肉卷”,出版界有不同文字的《中医杂志》、30 多国文字的《ELLE》杂志及其3 ^% S$ E/ G! j3 H @
网站,中医针灸学中经络穴位代码的实施,如此等等,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了将自己, P) V+ {% d: `" f% |
的文化内涵与当地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在保持自身内核的同时尽可能融入其中的
) x! f+ j8 i' @# N# W9 W重要性好可行性。由此,笔者认为,医学气功在向国外推广的过程中,也应尝试这
U- y0 `" } W2 ^1 w: i3 l种模式。对此,笔者有一个“三步走”的梦想:第一步,高质量地意译气功读物,即
8 w$ a9 h, E5 |在编撰外文版气功书籍时,聘请熟悉气功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外籍人士参与编译, j0 H0 l9 c% s0 C
将一些常用名词术语的释译属地化,使气功的翻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译”。就目' q/ V' v5 j, r" u: [* m7 N4 F
前实际情况而言,这一步比较容易实现,只要少花力气即能实现。第二步,培养具9 a9 [- Y! K; r* w* Q' G
有中国传统文化情结的气功“老外”,从理论上说,可以在华学习中文、中医药、传
. ?# ~. P+ Y1 K1 o9 k) z6 N统体育等的留学生为主要对象,使其在学习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学气功,无论在时2 v' j7 A& G" I
间上、还是在基础课程上,都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从具体实践来看似乎“此路不通$ H* V q3 h1 E- V$ ]8 |
”,必须另辟奇径。招收高水平的气功研究生,与已在多个国家开设的孔子学院联合' ~' O1 ?* p# m) x! q' E
开讲气功课等,似乎都值得尝试,或者说值得梦想。第三步,聘请当地学者将气功
* N% a( S0 {% D7 s内涵消化吸收后,以符合当地人思维方式的语言表述,即让“老北京鸡肉卷”中的“荷
, k5 _' d& Q0 K叶饼”随不同地域、不同人群而改变其风味;“荷叶饼”内所包裹的“鸡肉馅料”则“统一
+ D: `% @' o# r7 M2 s0 @调配”。这步最难,近期也许只能作为一个目标。 5 z1 f) q' ^3 `7 ` G; b0 x2 F7 \
要之,“治未病”是气功的立足之本,也是其社会效益的最好体现,俱乐部制是7 D M" b) X! l" R
一较为理想的模式;向企业家提供养生保健服务,是气功取得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6 V0 ^4 S4 x* X1 u, C
研修班模式值得一试;治已病是提升气功学术水准的必由之路,最大限度地争取临3 h# J' l. E! r9 ]2 f
床医生(尤其是住院部医生)的支持,实现科研样管理、全“处方化”方案是其能否
. ?3 N, z) L3 l& m" s成功的关键;“走出去”是气功发展的高层次环节,它不但可以满足外国人对气功的" R8 G/ j0 z+ B
需求,还可以参加国内气功的发展,属地化是其抓手、也是其难点。) }/ J1 O- 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