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刚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未来30年孩子所面临的职业世界会是怎样的?文章出处链接http://shizheng.xilu.com/20141231/1000150003682724.html' y9 A/ E( V" f" q
* k- V' a- `1 j$ ]
什么是教育?2 g6 U9 z. Z+ b2 c$ ?) O. m" J
) |6 P3 V1 B) t( C8 A
在一开始我先来谈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怎么来的。我在新东方讲过词汇,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2 D1 U/ z1 h. @$ u) w# h+ S9 e) J
我讲个故事,去更好得阐明“leadingout(引导出来)”这样一个好的想法。一个美国的联邦大法院,前边坐着两个人,一个是4岁的黑人小姑娘,一个是她的母亲。他们很高兴地举着这张报纸,上面写的字是: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了在中学里面发生的种族隔离制度。这张照片拍于1956年,在那一年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区里面的白人学校被拒绝。因为当时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是不能混合的。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的联邦大法院,六位大法官坐到一起来讨论,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到底是否违背了美国的宪法。这也是心理学第一次作为测量学科被引证。通过实验看到,当把白人和黑人隔开来之后,虽然孩子只有四岁,依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白人比黑人好。于是这些大法官就做了一个定论,这也是美国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o0 C" Q/ I" ]/ |6 G: C: t6 y I
4 K1 G, d O! q- p" l
这个法案的执笔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热泪盈眶,终于有一个人告诉我: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而是为了leading out,让我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5 e( w. g% c6 `* n* B/ e) a# x" g
" p( V/ l3 a+ J5 |$ d. z( E3 C/ i1 N/ J) X. G
未来30年孩子所面临的职业世界会是怎样的?
: e4 d. D8 c2 z2 }, y0 w/ \
# G9 g8 _1 j5 [: Y/ z g" Z( q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0 X! R8 C; @5 z. b
* |; B6 C) w+ Z- k2 [' b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要问的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各位有没有意识到,今天的小学生真正在人生的顶峰、最需要小学所教的能力,是什么时候?其实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35岁的时候,这一辈子他在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到一些从小到大学习的人际技能。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也就是2040年的社会,而不是适应16、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有没有可能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未来其实是一场游泳比赛呢?我们努力让他拼命往一个起跑线上奔跑,但是其实未来就不需要跑步,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规则。
0 ?/ S7 q6 l$ s
6 Y& [2 |7 n" z, w" m$ F2040年的职业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第一个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这是棋王大战深蓝电脑,就是一个计算机跟一个棋王下了6盘,现在是3比3还在下。再来看另外一张图片,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这些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
( O; V, d4 V" w9 G3 W" a D# q6 X0 O- m, p @: j* B' c
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的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2 k* e" i+ [2 o0 V c
3 m* \( C4 o* ~1 Y3 w; }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更加好玩的是,有几个公司现在很火吧,一个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吗?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胜的呢?第二个小米,小米靠什么?小米背后没有很雄厚的产品工厂,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丝营销和参与感,是不是靠感知来运作的,是不是靠逻辑呢?再比如之前的海底捞。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0 s$ E; |4 l. Q+ m, w) y/ i2 T- X i
第二个改变就是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你们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呢?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五到七份工作,而且换两到三个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和害他呢。" G ^; D0 R& C0 L4 M" J0 V
- _$ }- c4 L5 G: V第三个改变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 2013年人均6470美金。预计到2016年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GDP到八千美金,,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就会持平。但是很遗憾,从上个世纪1994年开始,中国人的平均幸福感就没什么明显上升,甚至有几年还会下降。这一点我想不用给数据,大家已经有感觉。
+ q" |8 Q7 o$ b, n: }" k
& W9 \" w3 \$ p1 l2 Z( _7 H9 y9 t- a& y/ g1 _% L
5 g% o" t# M1 [! F6 e
e' y- H0 ^' p* G) y3 q后面还有内容,大家感兴趣可以用链接查看。
/ l O8 r; H8 x' R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