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4|回复: 0

[学书论画] 米芾学魏晋,未得其风流。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6-1-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6-1-7 10:33 编辑 . F' ~+ J* }/ z  f! S9 q9 }* c* U
7 \4 U# j- {1 X7 ~3 W$ ]
      米芾学魏晋,未得其风流。
3 v0 z5 D' B' z0 d: G0 U7 F+ |; n& i
      米芾想入魏晋,但笔下太狠,未得魏晋风流。这主观上是米芾之憾,客观上是米芾之福。从书法史来看,想得魏晋风流的米芾,不可能比得上,开有宋一派书风的薛绍彭。当时米薛(绍彭)并称,主要是在学习古人方面,得魏晋平和蕴藉之韵,薛还胜米一筹。但事实上,得魏晋风流的薛绍彭,毕竟不是划时代的书法家。
& f/ N8 t6 y+ Z2 O) Q' w! R' A+ p4 D- K9 ^( x7 J2 x2 M
       米芾在他的论草书中写道: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亚光尤可憎恶也。从这段米芾的书论中,可以说米芾把“晋人格”作为他一生书学的目标。米芾是在他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晋人的书法的呢?至少在他三十二岁之前没有过于关注,证据就是米芾在北宋元丰五年也就是他三十二岁时”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之后才将晋人格作为他终生的书学追求。0 S8 m1 H! c9 W4 ^9 I8 U4 ~6 ?+ W: z
6 \# K6 l* s) y7 S! s8 |3 y! M
       从这里可以得出:米芾在入“晋魏平淡”之前,全学唐人,且以楷书为多。而他的行书,还没有形成。但此时,有书才而无书学的他,因此集到多种唐人书的特征:欧书的险绝,柳书的挑剔,颜书的雄肆,禇书的流转,他很聪明地把各种风格,吸收在自己的笔下,同时暗合了时代的潮流,成为“集古字”的一代大家。但他的书写习惯,又成了他”入晋魏平淡”,“专学晋人”的最大障碍,使他最终没能“入晋人格”。5 r& ?1 T% ?. @9 z& F

3 H; k# O  a4 K; k9 o" @) O0 e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其实这是他在隐瞒他的书学主张,东坡评他:风樯阵马,沉着痛快.黄庭坚评他:如快剑斫阵,强驽射千里。米芾自称:刷字。都是说米芾的字,侧锋取势,迅捷劲健,激厉亢奋的特点。但由于,过分逞强,又不时出现了矫揉造作,极不痛快的一面。比如,字脚拖沓,竖钩左推过分,右上塌肩生硬等。
8 A" J- P. o, U- B0 l% G( a5 G$ V2 U8 i9 y" C9 W
       正如黄庭坚指出的:然亦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指出其书,有鲁莽草率的情况。项穆说: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这些也是造成他,未能达到“晋魏平淡”的书学目标。于是,有时就发出了: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这是他内心的追求,与外在书学表现,不能统一的,一种矛盾心理的解读。" {6 L" y1 ?7 ?0 \5 o& z5 [* P
6 U- d* m  I" l/ T, r9 ^
       “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这是米芾点评前人书法中,可以说是最著名的一句豪言了。可是,实际怎么看待这句话?米芾由于他的挺劲恣意,放任飘洒的书写习惯,米芾在专学晋人之后,对王献之的书法,情有独钟,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米芾对王羲之的书法,则更加崇拜,心悦诚服,并且倾力追慕。倾其所有,获得了《王略帖》,有时见到王羲之的书法,不能得到时,巧取豪夺的故事流传不少。他跋王羲之行书:锋势郁勃,挥霍浓淡,真如云烟,变怪多态。跋《兰亭》:清润有劲,秀气转摺,毫铓备至。现存十几首,米芾的咏书诗中,有四首是歌咏王羲之的。“烟华淡浓动彷徉,一噫万古称天章”——赞《王略帖》,“猗欤元章,守之勿失”——跋《兰亭》。《宣和书谱》说他:书学羲之……名其所藏为宝晋斋。他曾说《王略帖》为天下第一帖。《兰亭序》为:神助留为万世法。并且有诗句夸自己:自任腕有羲之鬼。4 g3 [1 @( S  P- }* E
! W5 h! |! Q! V! L/ {! S2 C+ r
       其实米芾在初学晋人的时候,主要学习的是《集王圣教序》,在黄冈受教后一年所书的《龙井方圆庵记》,经沈鹏先生进行排列比较,认为二者很近似。正如,他壮岁之前学唐人,后来再未摆脱一样,《集王圣教序》的影子,从此伴随着他。清人王澍,在跋《蜀素帖》中说:圣教自有院体之日,故有宋一代无称道者,然苏、米诸公往往隐用其笔法,而米老尤多,乃其平生绝未尝一字道及。所谓,“鸳鸯绣了从教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也,此卷实笔笔从圣教来,余临写之次,悄然有契,特为拈出,不使千百后世为古人所欺,亦是一适。/ _* b1 q9 _5 f1 ]

' r- S1 p* x/ W' ~  _" w/ i  o6 v       这段话明白告诉《蜀素帖》是学习《集王圣教序》的。虽然在形式上、结字上学有所得,但仍然不时露出米芾从前作书的刷笔和怒张之气。有时为了蕴藏一些,用笔略就显的犹豫不决,出现了一些滞笔。米芾学《集王圣教序》和王羲之又从不说与人,除了不传之秘外还是因为“专学晋人”后虽然有大的进步,但始终没有能够做到“入晋人格”。
) A, d# Y4 Q4 D
3 `. i% x+ K+ @8 E5 R* `4 J% e3 m       米芾的几件名作,均有刻画太甚的笔病,而他的手札却做到了以势为主,使转自如,无挑剔之病。米芾晚年,似乎明白了这个道理,“老无他物适心目,天使残年同笔砚”,书风较中年有所收敛,有晋魏平淡的趣味了。“既老始自成家”。米芾说“唐太宗学右军不能至……故大骂子敬”,而他自己呢,由于用力学习王羲之,而达不到那个“入晋人格”目标,晚年也就大骂“二王”了。
. u4 f" u+ \7 ]) ^0 q3 C/ p
( `  n0 c  U. ?9 {( A# P# Z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h7w660KiSc2ML8yA#rd
米芾《珊瑚帖》.jpg
米芾《留简帖》.jpg
米芾《秋暑憩多景楼帖》.jpg
米芾《竹前槐后诗卷》.jpg
米芾《箧中帖》.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24 09:01 , Processed in 0.14360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