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2)  鸡蛋( 2)
|
莫名其妙被封了,不知道为什么。 1 y, v8 L( @# _
看到个好文章,也怪我心痒手贱,不能发帖也非要分享给大家。
# A; K8 h0 B/ y6 q
/ s# v9 ^# s% h; e. ^' q4 n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 破破的桥 (如有人主张版权,请通知我删帖)1 V% a& q& U. D4 \* ?
' N6 n) M! g) K0 m: ]第一章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t1 R" W0 y- c O1 ?6 J
' {! N. M% M. h
愚昧就是不知道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性。
] J/ i6 }/ l0 [——贾樟柯
1 D+ W+ s4 P, Q& @; N( H
6 b0 |) e# s6 X5 e. W: p' c在姜文导演的影片《让子弹飞》里,麻匪六子痛苦地剖开肚子,向鹅城霸主黄四郎的打手和被煽动起来的围观群众证明自己没有欺行霸市,付了一碗凉粉的钱,吃的也是一碗,不是两碗。他死后,围观群众终于相信他确实只吃了一碗,哦了一声,散了。可那只是电影,现实也许会是这样的——" b/ h( ^$ ~- `& ^) O% g
黄四郎的打手:“吃两碗凉粉,大概要半个小时吧?根据消化常识,有些凉粉应该已经进入肠子了。大家看,六子剖开的明明是胃,他装着很痛苦的样子从胃里掏出一碗粉骗大家。为啥他不敢剖开肠子呢?”大家纷纷嘀咕:“没错!不敢剖?肠子里说不定还有一碗呢!”
) ?) v2 @& i5 R" y$ h1 a韩寒最初信心十足,悬赏两千万,凭的是什么?可能他觉得,明明是自己写的,凭啥没信心?且证据证人俱全,十几年前的手稿还留着,目击或了解他写作情况的至少包括他的同学陆乐、沈宏伟、潘超安、金丹华、沈杰,老师戴金娜、邱剑云、彭令凤,作家赵长天、李其纲、叶兆言、方方、程郁缀,编辑林青等等(部分证言见附录A)。这些天南海北的人,全被收买了?显然不合常理嘛。总会闹个分赃不匀什么的吧?总有个收买不到的吧?难道这些还不能“证实”吗?
" @) l' J4 V3 f( \+ M' U2 z其实,早在2006年,医学教授肖传国在面对方舟子“中美全职脚踏两只船、用垃圾奖冒充大奖”等“质疑”时,就曾放出类似豪言:“任何人,只要能证明新语丝(方舟子控制的打假网站)上对我的任何一条指控,每条奖励五万元。”笔者揣测他的心态:论学术水平,我是相关领域国内权威;论治病,同事与病人有口皆碑;论医德,我从不收红包,还捐款给特别穷苦的病人。怕什么?结果,被“质疑”五年之后,他成了拿铁锤砸人的医疗骗子。% Q% j9 s- X- j/ ~+ W3 ^! g0 U
为什么单靠事实材料不能在公众面前证明问题?因为材料只是死物,需要人去选择、分析与阐释,给出逻辑明晰的论证。而在舆论场中,如何控制信息,调动媒体与群众协助传播,尤为重要,本书将其统称为话语权手法。这类手法的效果,与社会中媒体、意见领袖的舆论水平密切相关。对当事人来说,辩论关键是逻辑完备,运用与破解各类话语权手法。对旁观者来说,了解传播的特点,多做逻辑训练,可以快速有效地对公共事件进行判断,避免被舆论裹挟。本书将围绕逻辑、材料、话语权这三个词,来进行论述。* ^, `5 u9 f8 H5 a1 c& E0 r/ z0 |* s
0 R& T' v4 e/ X. c; H: q* S3 ^' c第一节 模糊标准4 p/ |& |, s9 C, Z) O2 e/ E
首先谈理性思维。什么是理性?很多人认为,我用大脑冷静思考,辩论时不冲动,不骂人,讲道理,不就很理性了吗?实际上这远远不够。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典型的“讲道理”式的质疑。& \ ~: i2 B( E5 f" c
质疑者用“文本分析法”考察韩寒1997年的早期作品《书店》,认为文中不少场景,如新华书店闭架等,应该发生在八十年代,而非九十年代。而作者又声称这篇小说是根据真实经历所写,因此它是韩寒父亲韩仁均代写的。姑且不论这前提和方法是否合理,我们先用逻辑的语言把质疑者的判断标准梳理一下。
( p% L# l, L }( e3 k7 p0 V* p标准A:作家根据真实经历所写小说的内容应与其生活经历一致。0 G$ ]7 I t% N% q; i
材料:《书店》中有些场景属于八十年代,而那时韩寒刚读小学,不可能去买书。. \' n q/ j/ _& A" d' {( h
结论:因此《书店》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代写的。. ]+ h* {' O0 e4 z) j! \
根据标准A,运用材料,得出结论,分析结束。这是个简单的三段论。(教科书中的正式称呼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本书为方便讲解做了简化)5 o2 i4 i a3 o. G' r
当然,这个判断相当粗糙。可以攻击标准:八十年代的书店情况韩寒当然可以写在小说里。也可以攻击材料:《书店》中出现了1993年出版的书,这证明“场景发生在八十年代”只是质疑者自己的臆想。但其逻辑核心是完备的:标准、材料、结论。
/ H0 [4 e2 a8 s2 V! m0 O5 H
/ a7 \4 I3 N* A4 o" L j然后我们再看另一个“讲道理”的典型质疑。这次疑点是个访谈,视频中韩寒与几位嘉宾谈论他的作品《就这么漂来漂去》。主持人喜欢扉页上的那句话,认为很精彩。韩寒奇怪:这么肉麻的话,居然是我写的?肯定是编辑自己加的!但这句话的确出自书中,是由编辑挑出放在扉页上的。质疑者们瞪着红肿的眼睛看遍无数作品和录像,终于找出了破绽,很多人亢奋了:自己书中的一句话,他会记不住?这是铁证了吧。我们同样梳理一下。
/ r4 |4 R0 S* C标准B:作家应该记得自己作品里的精彩句子。 o$ c" {0 r9 ~8 i- |
材料:韩寒记不住其作品《就这么漂来漂去》里的一句话。& h. H ]( u( e# I2 s( z
结论:《就这么漂来漂去》是别人,比如韩仁均,代写的。% B7 Y9 y, ^! L* X
这个判断同样非常粗糙,比如标准有问题:作家自己写的东西就一定不会忘吗?但我们姑且先承认这个标准。
) i7 k4 K6 @& N) g" @2 c
6 F1 R F. ?' P$ p$ b" ^) j8 M3 I* E于是,质疑者们现在有了两个疑点,分别称作疑点A和疑点B。他们认为,虽然单个疑点的论证都很弱,可两个合在一起,不就变强了吗?只要努力多翻几本韩寒的书,多看些相关视频,挖出更多的疑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疑点加起来,结论不就铁定成立了吗?1 [/ x5 C- K5 t6 y
正在这时,突然有个人,姑且叫他路人甲吧,很讨厌地跳出来,说:“等等,我发现事情有点不对。”
b" d% A. L" O; S! M7 P大家很奇怪:哪里不对呀?
* H" o" o: k7 `. C) f+ y8 P甲:大家看看疑点B,《就这么漂来漂去》写的是韩寒早期赛车生涯中的朋友和故事,根据标准B,因为他忘掉了书中的一句话,所以这本书是别人代写的。但如果用标准A,根据真实经历写的小说的内容应该与生活经历一致。那么代笔嫌疑人不会是他父亲,韩仁均还能开赛车?如果同时运用标准A和标准B,韩寒记不住描写自己赛车生涯的书中的一句话,按照逻辑,显然应该是另一个赛车手代笔的才对啊。这个会写书的代笔赛车手我们去哪里找?. f9 Z# s+ _8 ~" @
大家:……(一阵无语)9 i/ R. i# T$ R3 l9 y+ Z
乙:何必认真,疑点A用标准A,疑点B用标准B,不就行了?7 l' B( u% O+ A1 c
丙:疑点B不能用标准A,韩寒自己的赛车体验,难道就不能先告诉他父亲,让他父亲写吗?只有疑点A才能用标准A。: M2 U) `3 f) S& B3 A: s( z
丁:这好像不行,搞出双重标准了。我们可以这么说,这本书中大部分与赛车生活相关的内容是韩寒自己写的,他父亲或哪个编辑,代写了少数几个段落。正巧被主持人问到,于是韩寒露馅!
9 B: Z1 }. w. @" h# C3 Q甲:自己写大半本书,再让他父亲代写几段,有意义吗?何况我们今天又挖出另一条铁证——通过专业细致地分析石述思(《工人日报》编辑)贴出的韩寒短信,我们认为韩寒连行文造句都不通顺,老写错别字,只有小学生、文盲水平。除了赛车和泡妞啥都不懂。如果这本书他写了大部分,还卖了几十万册,那我们不就白分析了吗?6 s7 L$ b6 o5 I, {$ K
丙:说不定故事结构是韩寒写的,他老爸润色了文字。
/ g2 h1 y4 D2 ^ Q4 B: Q; G甲:那就更不对了呀——
% s2 c3 ^" H/ M* ja.如果韩寒不懂文学,只有小学生、文盲水平,就算没文字要求,让他写本书,这难度太高。你找个文盲写本书给大家看看?* U8 ]2 f, ~% M/ b8 r
b.如果类似的书都是这么合作的,那韩寒也写了上百万字了。再笨也练出来了,文字怎么可能还是小学生、文盲水平?' j) y. J/ p. m# j
c.再说,假如句子都是他父亲润色的,他显然应该瞒着撒点谎。而不会说,这么肉麻的话?不是我写的。要韩寒真这么蠢,他能骗那么多编辑、出版商、朋友、老师、同学、作家?一骗13年?
4 }2 L, p: I# i6 @1 z: E Y丁:路人甲是故意过来捣乱的韩粉!赶紧把他从讨论组里踢掉!
( N, F. z3 N3 l( ] ' H, W) r! X2 m3 J
大家会发现,随着数量增加,这些“讲道理”的质疑就开始相互矛盾,相互否定。为什么?
& @) {, H3 o2 O: ^8 x' T- A
0 ]+ ^1 d' D9 W9 \; ]1 j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模糊标准! P/ G+ [9 h8 I, Z1 T
因为上文论述时使用的标准A、标准B等,是质疑者们为了将手头的材料扯到想要的结论上而随意编造的,逻辑上并不自洽,所以编多了必然会自相矛盾。它们看起来好像在讲道理,其实经不起推敲。. {* V6 b j, g$ j# U
这些编造的标准叫伪常识,一旦材料或论证目标改变,它们就会被弃置或更换。旁观者会感受到明显的双重标准,但运用者自己却难以察觉,以为这叫“就事论事”,思维不停变幻,没有根基。
* m! N3 I. q6 ?/ g) ]3 b理性思维,是按照一套事先确定的明确稳定的认知方法,思考和分析材料,通过逻辑得出结论。相反,为了得出预定结论,依据手中的材料,捏造各式各样的认知方法,体现的则是思维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样炮制出来的论述如果能被你认可,说明你并不“理性”。
$ t/ p3 Q4 y0 K! v6 A
$ o( t% |' Y' ~* h: E 罗永浩是深受高校学子喜爱的英语培训教师,也是韩寒的朋友。因对“倒韩”运动极其不满,且曾被方舟子攻击过,他发起了一场恶搞征文大赛,要求网民使用同样的方式“严谨地推导”出“方舟子挑衅并攻击罗永浩是不可能没拿西门子公司的好处的”[1](罗永浩曾因西门子冰箱质量问题维权),并承诺前三名各奖一台iPad。, {3 r8 b0 S P. E/ u2 A0 k9 m
最终网民老抛的文章夺得头名。文中他首先提出疑问:1 r* o- l0 h$ |% z) v
1、罗永浩先生和方舟子……既然是几年来的老仇人,为什么不迟不早,恰恰在2011年11月20日老罗用铁锤砸西门子冰箱事件仅仅一个月之后这个神奇的时点,疯狂地向他挑衅和攻击呢?8 r: o1 b8 D1 C j3 Y$ ?
2、方舟子先生攻击罗永浩先生也就罢了,但是为什么他还要同时攻击韩寒先生呢?[2]
) T- Z- m( Y0 ~ / J6 t" B6 h/ ` P$ Q5 S
他注意到方舟子几天前与其铁杆粉丝网民狮鹫扔大锤之间的一次小纠纷,后者被方舟子误当成敌人拉黑(禁止对方关注与回复自己的微博,并屏蔽其推送的信息)。这位粉丝向方舟子抱怨道:" K2 S8 I( U0 o/ B# s
唉,我大概是明白了,你是不是因为我的名字,我的名字是魔兽争霸这个游戏里面人族的一个兵种狮鹫使用的武器就是扔锤子,不是因为肖传国雇人用锤子袭击你这件事。[3]
% J; e5 H+ z) x3 N老抛从这件小事出发,“严谨”地进行推理:
r {9 `. k* c/ @6 w) g- r 大家现在想必已经明白了,(拉黑铁粉的)原因出在狮鹫扔大锤这个网名中的“大锤”两字上。……万恶的罗永浩先生在(2011年)11月20日做了什么事情呢?大家没有猜错!罗永浩用大铁锤砸了西门子冰箱!( X3 R' e$ B- W |- V
在这套假说之下,他列出全国媒体对罗永浩砸冰箱事件的大量报道作为“证据”,强调其中“大锤”“铁锤”“抡锤”等词,恶搞式地推测道:“西门子的公关知道了方舟子痛恨锤子,于是……两边一拍即合。方舟子通过攻击老罗,终于解了西门子之围。”老抛还声称,连方舟子痛恨南方系媒体的原因也明确了:“我搜索了十几家媒体……只有《南都周刊》详细地报道了铁锤的长度、模样、和砸冰箱的细节。这难道是偶然吗?”
6 n& S% w" D1 S l$ ~7 F* B/ G最后方舟子攻击韩寒的动机也被他发现了——在韩寒最新出版的杂志《独唱团》的扉页中居然藏着一把锤子!(出自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代表破除心灵之墙、反体制化与救赎)( ?7 A5 v. r7 ]( a. |* j4 u
此文一出,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锤子终于浮出水面”“真是铁证”“这下彻底搞明白了”。尽管明知是恶搞,很多人还是表示诧异。当然,读者应该清楚锤子根本不是原因,那么这些巧合是怎样找到的,又是如何构筑起整个论述的呢?
+ p p w$ R f- P- }: t: c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指定构陷目标,比如“方舟子对涉及锤子的人进行报复”,然后搜索被方舟子攻击的人与锤子的相关材料,再随意制造“标准”,将材料硬扯到结论上。以方舟子2012年的“打假”对象为例。法学教授贺卫方多年呼吁司法改革,他的好友浦律师这样评价他:徒劳十年,司法改革的成果只是引入了一把锤子(指法锤)。这篇评论发出两个月后,贺卫方就被“打假”。前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的创业信条之一是:当你手中有一把锤子,什么问题看起来都像是钉子。于是他很快也被“打假”。堆积这类信息,组织夸张的语言加以描述,就会让大家觉得很神奇,但这毫无意义。
2 x2 w/ o) ~; T. W4 L6 |" y网民方尺规曾模仿方舟子口吻写了一篇《人造鲁迅》[5],论证鲁迅毫无疑问是个假货。论据包括:鲁迅作品中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描述相互矛盾;他对某个笔名的来源居然有多种说法;几篇文章中存在不同的用词习惯;在仙台留学时,一门功课不及格,四门60多分等等。
/ ^; o4 |( T) H& g; f% |. q方尺规意在讥讽,然而令他无语的是,早先拿类似理由质疑韩寒的群体,大多对此不置一词,少数则开始“变脸”,积极为鲁迅辩护。有几个人还特地联系他,认真地逐条批驳,令他哭笑不得。, P. M8 c F* D: b: n! e( A2 y
这些人意识不到,这个脱离常识的结论是使用错误的认知标准的必然结果。用在鲁迅身上时,他们会立刻发现这是“站不住脚的”,是“笑话”,而用在韩寒身上却觉得很正常,因为后者符合他们想要的结论。在使用标准前,需要先验证其普适性。如果替换质疑对象或材料后,该标准就不适用了,那它必然是错误的,属于伪常识。
/ m, U0 ~' Q5 B0 |4 R* f分析事物的方法,即认知标准,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是需要遵循规范,并经过验证的。理性思维,就是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理”。
( j& o8 S9 R2 n- N+ P第二节 陷阱逻辑3 A* _1 I" z8 R# z
韩寒的忠实读者和粉丝对质疑者将目标指向其早期作品《三重门》感到不可思议:一本九十年代的中学校园小说,硬说是五十多岁的韩寒父亲代笔,这就相当于说宋祖德的文章是宋祖英写的,周杰伦的歌是周星驰唱的,太可笑了。
% T/ V5 A3 d) J' \( j; b可质疑者并不这么看。他们坚信韩寒写不出《三重门》。原因是书中旁征博引,丰富学识绝非中学生所有。笔者摘选一些典型分析:
0 n, H }& ]$ i, q2 a: s1 f$ y2 K1.作者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尤其是《荀子》《左传》《尚书》《史记》《西厢记》都是熟读后能记忆精彩段落的。
+ h4 H% U- o4 d2.熟悉七八十年代的毛主席语录、流行语、建筑特点等。
8 }& d: a: |1 Y1 m$ H3 U2 x3.对“文革”历史、中国革命史、苏联历史都很熟悉。
) R; O( z6 `; H! _4.随意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内容,熟悉外国戏剧。8 X# G( p) r. ]. @4 i! r" B
5.书中有个精彩比喻——“语文课立马像闪电战时的波兰城市,守也守不住,一个礼拜只剩下四节。”暴露了作者的底细。在军事迷看来,作者不但了解“二战”,而且受过一定的反“苏修”宣传。& h8 i6 ~# D d, [+ J( P0 c$ k
6.韩寒自称没读过《红楼梦》等名著,但《三重门》里却引用了这本书中的几段话。, `/ x4 _1 a* X& ?6 S
7.作者在适当地语境里熟练地运用各种英语单词,显然不是初中水平,而是高中甚至专业水平。[6]+ A' d4 h! a! ~/ r+ }, {
1 `8 Z3 P3 [! l' |$ l' U. c
读者可能一眼就能看出这些论断的错误,但我们现在改用相对规范的逻辑分析,使用“模糊标准”的方法,先列出认知标准:: Z2 [& K v& d* I( j! j6 d/ I0 R
标准:如果作品中展示了某领域的知识或经历,则作者必然熟悉该领域。
0 R2 X3 e" E# w; B为考察该标准的正确性,可以替换质疑对象:质疑者认为,《三重门》中英语是高中和专业水平,所以不是正读高一、英语不佳的韩寒所写。以该标准考察韩仁均,他“文革”时上中小学,根本不学英语,更无证据表明他有专业水准。亦可替换材料:质疑者认为《三重门》引用的古文、语录、历史知识和文学作品等,并非九十年代中学内容。但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文学社、流行歌曲、学生恋爱等,以此标准考察韩仁均,他中学不可能有此经历。
% ?) I0 b) _: }0 R. p一旦改变材料或论证目标,质疑方就会开始使用双重标准:由于未经历过七十年代,韩寒不能写出相关体验。但他父亲可以通过阅读、与儿子交流,写出九十年代的中学生活。那反之可以吗?当然不行。因为构陷目标(即韩仁均)已经定好了。为达到结论的一致性,标准的普适性就被无视了。2 Z- b! f( k, \ Z9 p) L# e7 O
运用“模糊标准”分析后,你无需仔细研究标准内容,只要发现逻辑矛盾,即可判断出该标准是错误的。究竟为什么错?我们可选取典型案例仔细分析。比如质疑者们声称:韩寒自称没有读过《红楼梦》等名著,但《三重门》里却引用了这本书中的几段话。1 k- ?; |9 N( U$ |! W' q
5 c+ @) f* W; e$ F! f$ H, G. K9 W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三:陷阱逻辑
" R& a \0 D" a; N) i同样先写出上条质疑所依据的认知标准——因为作品中引用了某著作的精彩段落,所以作者必然读过这本著作。
8 q* H R) C4 b P7 @0 ~! V对这样的标准,如果你一下子看不出问题所在,可以尝试使用该标准的逆否命题分析。因为逆否命题和原命题逻辑上是等价的。/ Y8 K' S$ H1 f. z% V
标准的逆否命题:如果作者未读过某本著作,作品里就不能引用它的精彩段落。2 V# o, H9 \: O. R' `
考察逆否命题,很容易看出这个标准是荒谬的。不读原著,仅阅读对该作品的摘录、评论,或与读完原作的人交流,都能引用该作品中的段落。所以这个标准并不成立,属于陷阱逻辑。4 a8 R o7 Y! a3 t1 [' ]
现代社会的信息来源碎片化,知识未必源于原始材料,而可能来自报刊、电影、聊天、互联网等。而且,书中的旁征博引,多是韩寒描写一个不懂装懂、喜欢卖弄的角色所用,质疑者并不知道这一点。
1 Q+ ^9 k$ M) h& E# s逻辑上理清了,再通过实例确证。下图是个8岁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日记作文,毫无疑问她的引用并不代表阅读了相关军事著作。* }8 h+ e! C) Z1 C7 T7 a. X' H
" m* l! p/ w, ?# E7 z
【思维练习】:3 g# r7 M" o! q: J9 d0 Z
1.上文那些论断,想必很多读者一看就觉得可笑,可为什么那些质疑者就不觉得可笑呢?" x( J r$ u3 J& L7 Y! R& A
2.如果有人提出,虽然引用片段未必需要阅读原著,但韩寒引用得非常精彩贴切,所以可疑,你怎么看? D8 O6 w! |; ]9 O/ ]1 Y
3.如果有人说,韩寒引用的《红楼梦》是个冷僻的特殊版本,显然是精通原著的人才会收藏,你又怎么看?$ m( F( j* U- \
5 [0 B" K; j+ m2 Y. ?. K& x绝大多数质疑都有明显的逻辑问题。其中有个大类别,是指控当事人在细节上“供述不一致”,所以作假。例如针对新概念大赛,方舟子写道:“光是扔的什么纸就有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李其纲说是道林纸,韩寒说是餐巾纸,胡玮莳说是袋泡茶的外壳,且不说杯子还有玻璃杯和漱口杯两个版本。这三种纸差别很大,不可能混淆。”[8]# R9 G8 F! H3 U
通信专业教师“奥卡姆剃刀”揭示了这类“质疑”的逻辑脉络。他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 u4 k, C! B6 h! s0 s' ?4 F* X
几个警察在审讯室里向嫌疑人追问十年前的一个命案,很多细节这个倒霉蛋实在记不清了,其中有几个不能自圆其说,警察认定其杀人的证据己经足够充分了。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但哪里不对呢?
: A" R7 y0 S7 X ……因为你说不清楚十年前的某个晚上喝的是白酒还是啤酒,所以你杀了人。学过逻辑的童鞋都知道,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当原命题不好分辨时,不妨拿逆否命题来试试。此命题的逆否命题为:因为你没有杀人,所以就能说清楚十年前的那个晚上喝的是白酒还是啤酒。这个说法显然是很滑稽的,可信度极低,但为什么原命题却不显得如此滑稽呢?0 t8 q+ `2 j6 Z( _; g- Y, F8 K( A
那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假设,把未必相关的事件,楞是给建立起了因果关系。假如审的不是命案,审的盗窃案,完全一样的几个不能自圆其说的说法,就可以令警察认定“盗窃案证据充分”了。[9]
" D8 e* m5 ^4 W1 l2 v0 A ! [) N; Y9 }( q& |
记不清十年前旧事的几个细节,于是命案盗窃案强奸案都告破了。这种可笑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先入为主,人类思维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左右,严谨的理性思维需要训练。当心中先有结论时,人们很容易将既定结论作为前提,再去寻找支持该结论的材料,创造各种标准将毫无逻辑关联的材料硬扯到结论上,同时忽略或否定相反的材料。在不断筛选信息、制造标准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逐渐强化自己的既定结论,这种现象叫做证实偏见。
5 @" H9 O9 q% t9 V9 W8 q K8 Z《吕氏春秋》上有“疑人偷斧”的寓言故事:斧头的失主将邻居家小孩确立为怀疑对象,于是在他眼里,小孩的姿势、神色、语气都极其可疑,怎么看都像是贼。但当他找到斧子后,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被打破了,原本被严重侵害的逻辑能力开始恢复,此时他才惊觉,这些理由与有没有偷斧子毫无逻辑关系。1 R% T3 C/ Y$ }8 N7 e
那么,对过往事件的细节“供述不一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心理学科普作家陈禹安这样说明:
% w! P0 T; A S8 d! S 罗伯特·伯顿是美国加州大学锡安山医院的神经科主任。当年,他在上医学院二年级的时候,碰上了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这一重大事件……我们有理由推断,经历过这一事件的人都应该对当时自己的情形记忆深刻。
5 o5 y% s" l* E! o* p m! d9 N 但是,当伯顿和他的同学聚会,并回忆起肯尼迪被暗杀时大家都在干什么时,答案却是五花八门的……一位泌尿科医生觉得他们当时在吃午餐,一位内科医生说他们当时在图书馆,一位病理学家却记得他们在一个酒吧里。泌尿科医生反驳说将:“不可能,肯尼迪被暗杀时,我们还没放学呢,绝不可能在酒吧。”(这个情形是不是比上述李其纲、韩寒等人的说法不一更加离谱?)……伯顿就给他们讲了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瑟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 e9 e0 F ~/ p. I
在“挑战者”爆炸的当天,乌尔里克·奈瑟立即让班上的106名学生写下他们是如何听到爆炸消息的,以及当时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听到爆炸消息后的内心感受等……两年后,这些学生再次接受访谈,回答同样的几个问题。结果显示:25%的学生所说的跟他们原来日记记录的截然不同;还有一大半的人错了一些细节,但还不太离谱。真正能够将所有细节都说得和两年前完全一致的不足10%!: M8 k1 G& c) A7 T ^% Q3 N7 y9 }
然而,在这些学生看到自己当年所写记录之前,他们个个信誓旦旦地相信自己的记忆是绝不会错的。% R- V' h Y- C5 |, `" c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记忆是多么地不靠谱,而更不靠谱的是,人们对自己记忆正确性的强烈信念。
) Y/ Y9 i& G) e4 y ……方舟子认为,李其纲、韩寒、胡玮莳的三个人说法不一,要么事件本身根本就没发生过,要么事后有人在撒谎……其实更大的可能就是这三个当事人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而在他们述说回忆的时候,当然认为自己所说的是真实的事实。一个撒谎的人,最不愿意说出细节。这三位几乎都在努力描述细节,这足以(让我们)认为他们真的是在“掏心掏肺”的证实自己。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我判定韩寒他们没有说谎。[10]
$ u: B$ p" N5 |/ _: Z/ ?+ ? ! V7 j+ W& w# k
记忆偏差乃至虚构是常见现象。1992年,一架波音飞机在荷兰撞上大楼。十个月后,心理学家汉斯•克劳姆巴格对此进行公众调查,他发现有半数人生动地虚构了五花八门的撞击过程。1962年,美国篮球巨星张伯伦带领费城勇士队击败纽约尼克斯队,并拿到了前无古人,很可能也后无来者的个人单场100分的NBA记录。可多年后,当事人的回忆出现了错乱。第100分是怎么拿到的?张伯伦记得是七尺中投进的,而给他传球的队友乔·拉克里克却记得是手指拨球舔篮得分,该场比赛的播音员比尔·坎贝尔则坚信那是个大力扣篮。
w6 ?9 \$ @' n4 k2 ?, I. h由此可见,细节记忆偏差与是否作假并无逻辑关系。但若你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可能得出错误结论,这叫做知识盲点。
: K$ U. o& W2 q) V$ c8 d2012年4月,美国南加州大学,一男一女两位中国留学生凌晨一点开着宝马车,在从实验室回家的途中被劫车者枪杀。国内媒体报道时强调了“深夜”“男女同车”和“宝马”等细节。人们立刻反应过来:原来是官富二代出国泡妞啊!活该!随后严肃媒体作了更正:宝马是二手车,只值一万多美元,死者亦属普通家庭。但早被撩拨起来的群众并不接受,纷纷质疑:“不是富二代,能一次性拿出一万多美元买二手宝马?”“凌晨一点还做实验?骗谁?去夜店了吧?”“抢车的罪犯会往车上射那么多弹孔?那抢来还怎么卖?怕是情杀。”) u. `" i. M% f+ u# C
有留学经历的读者能看出这类质疑是不靠谱的。美国买车可分期付款,因此普通留学生能负担起二手宝马;海外求学艰辛,凌晨加班是家常便饭;抢车歹徒非理性作案,开枪杀人时精神高度紧张,并不会思考怎样销赃。这些质疑起因于经验盲点。; X' c3 t& i) O6 e9 u3 P; x) v
人们依赖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判断,而无力判断超出经验和知识范围的问题。如果不正视自身局限,仅仅为了自身好恶,频繁接纳各种不靠谱的材料与奇特的论证方式,思维就会越来越偏激愚蠢,最后理性崩溃,进入类似“魔怔”的状态,将目标的所有正常行为视为可疑。用逆否命题辅助思考,有助于避免思维紊乱。因为逆否命题先对结论进行了否定,先入为主的影响被弱化了。% O4 T4 ]: v+ t+ T; [% [% v
在方舟子坚称韩寒遗忘了《就这样漂来漂去》的内容,所以有假时,几位作家反驳并表示了担忧,方舟子讽刺道:/ ?* l) E5 ]7 Z- w5 |" U
作家是最熟悉自己的作品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具体解答对自己作品提出的疑问。有那么几位畅销作家也跟在韩寒后面高喊担心作家面对质疑都无法自证清白,甚至还因此不敢让下一代当作家,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心虚,是否代笔在现在的文坛不是个别现象。[11]( z' Q+ }5 Q+ \! p
( v7 h. H( s# H/ [作家斯库里对这种说法无法忍受,要求写手们出来表态:
4 U+ ]2 u6 O ~5 A( V 之前我觉得自己是站河岸上看笑话的,但当方舟子说了图中那些话以后,俺觉得自己真的要表明一下立场。但凡有一丁点儿让人觉得俺支持方舟子,那无疑就是承认我找人代笔写东西呢。AC空气稀薄说我和马伯庸抱团取暖(腐女奏凯!)我觉得不仅是俺们俩,求所有码字儿的都来抱团取暖[12]8 S8 v, O. _+ s
+ I: O: w' A" A. u各路写手纷纷响应,部分回复摘录如下:7 [+ L7 f( H3 T) [! s: b% L0 V
马伯庸:我是来忏悔的……《笔冢》前四部的情节我忘得一干二净,管城七侯是谁也数不全了,好在我不算正经作家,只是个写手。
. r8 ?7 }; t# O% @ 默默地潜:方肘子这话。那耽美(男同性恋爱情小说,网络小说的重要类别,绝大部分耽美小说是女作家所写)女作家不是全完了,她们哪儿来的H经验啊,应该都是父亲代笔的吧。1 W4 s( t5 f% L$ |0 a, n; }- u" F* A
七十二编: 抱团。先承认我忘了我书中大部分数据剧情,求方舟子来打假。同时指出,右边这群人做贼心虚,一打就是一大片啊,比打韩寒一个爽多了。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做内应,承认他们的书都是我代写的。要不承认我的书是他们代写。
* s% d3 L# c+ c2 b# G 绵羊兽性大发:我这个自认记忆力超强的人也记不起来我最得意的拿过奖的作文是写什么的了……连名字都忘了。舟子我对不起你啊。$ [ F2 F C0 F0 M- f
喵才不是傲娇炸毛受:要是问我大二时候做的设定,我一定 不会记得男女主角的名字了……ORZ
" } b+ J, ?8 Z" e6 n& A 清风断空:在大脑没有植入电脑芯片之前,人类就不该有作家这个职业,否则必须是找人代笔的混子。
8 p0 E# b1 I" [( [ 可可312:噗,我记得我看过一个网文,那作者把一个男配 写死了,然后又扯了很多章,那男配居然又诈尸出现了。然后读者留言提醒,作者才反应过来乌龙了。
7 Z% g; e$ u3 b- M, f' `# G0 { 浅蓝传说:老子工作忙,断更半年了,年初四终于有空打算 出宫更两章,发现四十万字要从头看一次啊有木有!!2 V1 U+ e$ J# C3 A* J0 Y2 n
4 P2 H5 L- ^$ S2 _
可见,别说忘掉自己作品中某句话、某个段落,连忘掉角色、情节、设定、书名,甚至写没写过这本书都忘掉,边写书边忘,均毫不稀奇。那些质疑乃是彻头彻尾的胡扯,瞄准的是观众的经验盲点。, J7 V' N8 E0 W3 W" Y& d
“小说描写与个人经历不同”“对笔名、书名来源有多种解释”“忘掉书中一段话”等等质疑,会让局外人感到可笑,为什么质疑者们就不这么想呢?因为气氛,即情绪化的、被污染的舆论空间。$ k1 P* K A9 I/ q
你发现传销组织洗脑很有效,于是复印他们的教材,准备回家骗骗朋友,结果朋友听完却嬉皮笑脸——你忽悠什么呀,当我傻瓜啊?你觉得很奇怪:同样的教材、方法,为什么传销组织可以蒙人,我却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呢?8 I0 Y$ E- G+ |. o4 g
这是因为传销组织在进行集体培训,特别是封闭式信息灌输时,制造了某种环境。正常情况下,你不会接纳那些荒谬的材料和方法,但组织会让事先安排好的教师、学员相互佐证,此时判断力弱的人就会率先沦陷。这些沦陷的人很快会受到赞扬与奖励,有缺陷的论证被吹捧,弱智的分析家被视为“福尔摩斯”和“名侦探柯南”,脑残的帖子成了“力作”。诱发越来越多的人从众跟随,使用捏造、歪曲、剪裁过的材料,在自己的知识盲点与经验盲点上进行判断。符合目标的论断,会被圈里人不断奉承,不符合目标的论断则会受到嘲笑,得不到传播。不停地对观众进行这类奖惩训练,强化伪常识在圈内的地位,陷入其中的人就会逐渐上当。
! Y* ?6 ~* J+ Z6 i营造“气氛”是传播手法,需要拥有话语权并深刻了解大众心理。圈外人观察被传销气氛影响的群体,会觉得他们的思维模式与结论异常惊悚,但圈内人往往浑然不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