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 F0 `% U0 B; s3 [# x# C
! f- d) `7 { n3 _5 o" b0 P# i# h* t# k1 \; Y# A7 J& `* l0 }
大家都愿意讨论空性,都想证悟空性。证悟空性的方法有两种:现量和比量。除了特殊根基的人之外,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有比量,再有现量,如果没有比量,不可能有现量。
/ Y" V2 }8 f$ F6 e3 w) l
$ c! i8 A2 B) L' G. c: t
5 L9 r; ?0 m7 t; j* d `1 c
( W D5 \1 b" ` A) s
G. j! W* S: x& K h6 E% p' H( h% _- x
大乘佛法尤其是中观里,讲了很多逻辑,通过这些逻辑去推理,就能把空性的真理推理出来,但这只是相似的,也叫比量见。汉地很多学佛人,都特别喜欢打坐、禅修。按道理,有比量见了,已经有专注之处了,然后才有资格打坐、禅定。通过禅定的力量,心慢慢就能定下来,能进入状态,此时才能在相续中产生真实的定解——现量见。
. o2 Y- _" ~7 P3 o5 h0 f% \) p+ G* T/ j. e8 K6 j
3 j, P' M/ S+ T" x/ q ( e* n1 U* s' {" u5 ?+ B D0 m4 V
4 n2 k8 B% M. i/ G+ v7 i/ W& B& ?* Q! V% { g
现量见其实就是诸法的究竟实相,它是不可喻、不可言的,是远离言思的,不能说、不能想。能想的、能说的就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超越的境界。比如《心经》里讲的是超越的境界,一切法都不例外。佛法里经常讲,一切法尤其是有为法,都总集在五蕴中,五蕴包含一切有为法。( s3 }3 t8 _ ?& l( R. U
) f$ [; \/ F f3 ^0 P1 m2 Q
& w; p3 H8 a Y% N% x
5 M. @, H6 x* ]. f6 y7 i4 K
* M4 w) H5 ^3 e8 O) r9 T) O2 v6 o
《心经》也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切有为法都不离这样的真相——远离言思,怎么想都是不对的,怎么说都是错误的。所以,当时莲花生大士去见西日桑哈上师的时候,西日桑哈上师也没有给他讲什么,就念了一些“吽吽哈哈……”等咒语;还有达摩祖师到汉地的时候,也是一句话没讲,为什么呢?就是成就了这种真理,是不可想、不可说的,是超越的意思。1 {1 x6 R. f" Z5 ~( P
9 R9 C* @/ }0 i- }! I+ h
! i5 c, P$ X2 i7 N) c& @ 5 q7 [" }7 P S7 ]
" `9 x! b8 S# n$ ~9 F: \2 G1 u' i" p( W. H1 P6 ~! q
我们通过禅定的功夫,可以有相似的见解,即比量见,但这是知识,不是真正的智慧,智慧还没有产生。只有通过打坐,通过禅修、禅定的功夫,才能产生智慧。就如同我们要到达太空,必须要坐航天飞船,坐普通飞机无法到达。用普通的方法不可能产生智慧,必须通过禅定功夫才能体会真理。此时如同哑巴吃糖块一样,他已经尝到了糖的味道,知道味道是甜的,但是说不出来,以此比喻真理也是无法言说的。能说出来的就不是证到的。$ ]! \: y3 G! \9 b) ~6 G# n4 F
8 |- T3 g V! A( T
3 `8 t2 x/ [: r) y) c3 a - ?3 B! a, i- t- s$ A8 i i5 R
1 Y! }* m9 |" S5 D+ q5 i$ \4 O, n6 w6 \6 ]9 {4 a! P
所以,菩萨入定的时候,叫根本慧定,是没有任何分别的,这就是先比量见,然后才有可能现量见。先在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再产生真实的定解,这是有过程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程序或者次第,总想着直接见性,想尝试那种境界,是不可能的。
* G% T9 C0 ~. O4 ]1 s0 b1 I' \: @$ t$ ^$ X( \2 y
Y, X6 b. p+ h" v
) p6 x Z( A% R3 o0 ^: Y8 ^( m/ U& ?" o0 _
5 e+ i+ M' j$ F ' E' R. ^8 }0 O" o( o: F5 u$ Y$ a
7 N+ J6 A# o8 f3 }$ k
2 l: w' S! L4 N9 o5 i ——摘自 2018极乐法会开示(三)
: T! o4 h. ]: g% r; W1 [! l. @8 ^8 d6 R7 S' Q;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