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r/ n; U9 a0 Q6 p* [7 X+ ?
5 K$ s' l: i+ @) {% l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2 L) V/ X" A: T6 }: N" g; G2 J
) I& |% X7 q$ ^1 |, a# r不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同时,拜佛也可同时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宗教仪式。( O( A3 R ^+ p; H
" Y5 `! A) y8 R. r/ Q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 P1 M$ B0 |% a, z2 y$ C
8 ]2 U6 O _0 B! r9 k$ s
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连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就是如此了。
" Z8 Z* ^, ]& P/ w. a3 ]
& k* a: G" S' p; m如果再细分,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 R9 b3 i8 M2 K( G# W0 \
2 r8 K& {' u3 B4 q$ o$ l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0 D: K5 \4 r( o4 w; e3 Q4 p4 e2 c+ p( k- M( x+ j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 N7 L8 I8 ~" D8 f( r) P. u }" x+ m% C2 E( W, l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 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 z$ [- d+ |, H) v4 M! [7 u
" h: E# q% @8 i" \$ Q6 q$ ?0 `. Z2 K) x4. 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 X F. |' Y! j; p' |, d. c- |- V6 Y# b) A8 k/ C! N6 M" @
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3 Y4 d$ j" b9 s% h' a2 T+ m$ g t0 N/ F5 ?! [ n- w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6 o3 s5 g2 S- Y) e
k; R3 Y _; `; m# L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 R, e3 C6 G j* t# E+ a" r: r9 b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
& A% g5 {9 X' a% v& ?, M9 c D" A/ S; o* {0 i, I8 f. f) w
动作解说:拜佛
8 `- q6 w% o$ }5 `8 G4 J6 z$ k% N$ R% U' P" x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 w. H4 |7 m e; ~ z+ `7 T
; r$ j) T) ^( X! D"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 E7 u) T% e9 i1 a* A; f( e4 c, H5 b: |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 P1 F" E+ F3 D/ c
, S# g5 ^$ r5 z6 Q/ r' l" `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 `$ x1 G6 ?5 e/ Q2 S( q
, s$ R6 k! [7 H- l" {! f* z- x& V& x% z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A# N4 G" \/ U% f( w6 q
0 ?! ?- u2 ]% f' P4 n8 _) N8 d0 s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3 \5 z. B0 w; V& ?. z% `) _8 h3 T3 l! f, b" p1 O6 R2 q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 K+ B$ v6 {
; q: _2 E! d" F! C6 ], _
- W/ r- A& R" l. X' {; h
- b1 J0 R6 i6 N; S4 D; @8 D5 Q6 Q2 Z% W, _% r6 m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皆解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