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佛教的唯心主义也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一点则是我这个模型所彻底否定的。世界并不仅仅是在个人的识心中,而是在所有众生的识心中。! X1 @, m2 {7 a# ^
( B" F" C2 ]; ~/ ~, b5 q
' n/ N/ h# E0 P* @. t/ x8 i9 M; l$ o7 j* M7 T- x" i3 v
从精神修行的角度讲,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个人识心中的产物,是‘五蕴’中‘识蕴’未破尽时的一个错觉。《楞严经》卷十对此有具体描述:‘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当然,精神修行修到破尽前面的色、受、想、行四蕴,就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境地了,我这儿只是从理论上简单提一提,如果你有志于修行,请一定要深读《楞严经》,以免在修行中误入歧途。$ e6 R; p N. {" B# ]5 {. K% O
, C" a2 a+ E2 o7 R1 O. M6 e! i; X
5 @9 Q/ t- F; i* ?; b$ X! ]
; a* H! b, Q% j7 w作为一个不承认有个人性化的终极主宰的思想体系,佛教确实是无神论。但如果我们认为‘神’只是和人同样产生于识心的一种生命形态的话,那么作为宗教来讲,由于信徒皈依的佛是有生命有人性的,我们也可以认为佛教是有神论。; N0 E( b/ M2 D# M, C
) B9 U+ q' m- D; f8 Q1 H) B4 T
/ `& t1 n" R# t& G. H! b
. L6 h3 Z) y& {0 }2 p$ k5 z有一种自然神崇拜,如果崇拜的是自然整体,也即识心,那么我上面说了,没有意义。如果崇拜的是自然的某一部分,比如土地神、山神、海神、或者太阳神,那这些神(准确的说是依附于相应自然物件的精神类众生)呢,因为祂们有一定的人性,崇拜祂们或许会有相应的好处。( ]7 @ b( a: K) u% A7 V
! o( ~1 q# ~( H1 m$ T+ o5 G
8 C5 F" q8 G) x2 M4 h$ q; }8 E. B% X, ^. ]' c
最后让我们整理一下本节的主要内容:8 Y- y) }% c4 }$ y/ X8 J
4 E, {2 x1 W1 o/ u. t I
% `6 R( U% q# q5 B3 g$ M& ^/ n3 A1 h- i4 m9 e
1,宇宙的一切均产生于识心,识心是宇宙一切的终极本原;/ X! [" a1 `, [4 F
$ Z4 [7 [% Y# n0 W0 G( U
# `7 B% n: @3 e. i0 F6 q0 x. U8 D7 E! o' a
2,识心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没有时间概念的;
3 B9 C' z' l, b d I# @6 L/ M2 R7 U5 |) b2 u
5 e: @) f2 _2 [. \( r3 \1 x; P
# |( {5 p. q, l- n0 h9 [) \
3,识心是不增不减,无大无小,没有空间概念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认为识心是一个四维空间的物体,它包含无数三维空间;各个空间之间有著广泛和深刻的关联;$ D5 q m1 M+ R( A% M( [
: `! I% v* c2 R# E, J
, ?- H. ? P# X( a B7 q+ g/ Y
: i/ H: `1 [2 \* d2 E4,识心是没有人性的,它没有美丑、善恶、得失等所有人性化的概念;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承认有个人性化的终极主宰;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佛教是无神论的;由此我们也可认为佛教是唯物主义的;! A0 p" {7 ?3 V& V/ p# L& |' ~3 ^
& r# D- L2 [% h- D
" i/ W$ {) h8 A
+ m, _, H* L2 G& k5 ?- X5,每个生命都是识心的一部分;鉴于识心是无大小概念也无人性概念的,我们不可能判断每个生命在识心中的‘大小’或‘重要程度’,我们的模型认为每个人在识心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由此我们否定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O P* N6 N/ a+ A. ^
( s& |% n" J5 Q' P3 X0 D2 U
- y/ ]- F& _! a( i6 [; A$ H2 f( S8 P! P, k, @/ u
6,识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意识能直接作用于识心并与物质产生相互影响;科学研究应将物质和意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M0 t* F3 A& K5 t, L! W
S) H# E. O* L3 O( h
: X. _! }* v6 y3 K& P: A% x6 X
% a. i! z1 D( W8 ^( D8 l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修习至深佛法的人来说,这儿关于识心的具体‘形象’、‘属性’的分析和描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广大世人理解。如果你要进行深度的佛法修行,明心见性、证悟佛道,你应该彻底忘掉这儿关于识心模型的复杂论述,不要执著于这些世俗的概念,而应直接从释迦牟尼佛的著述中吸取营养。
3 q/ K2 [6 ?+ i; W5 e) D m
% ~# G" r7 }) n2 P! M
, K2 P4 U) ?9 o1 I$ f$ n& q4 k# K1 [9 u# }- f
二、识心的下一步:如何从识心产生其他一切# d! r; H' G2 q6 _1 j! r+ f
) o8 _( U3 M/ K/ }: e1 `! K; v- S* [
2 B- ?5 B/ h0 k- H3 i( C6 V& n B* h" z% E) X
这几乎是个同识心本身一样本原的概念。并且也只能从佛经中找到最多的答案。简单的说,本来识心是平静的,没有世界,没有众生,但却由于某种原因,突然有了‘无明妄动’,就像大海中起了一个小沤泡,这个‘无明妄动’相对于识心来讲,它是虚妄的,但我们的意识和我们周围在我们感觉来看是实在的整个世界,却都产生于它。+ @; x& _( }- R1 P# b# T
4 w6 ?% F/ P# v/ j5 b3 M; J
R8 J0 m/ K& W; K8 Z* \5 X
% {6 x0 L6 H5 A5 ^ o( ~% Z这同样是只有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证悟到很高的程度才可能获得到的认识,并且同样极其玄妙难以用语言描述。我们可以看看《楞严经》中文殊菩萨对此作的比喻:
0 d6 S% a) H/ O& W' ?, h
' a# t& w3 s% U ( i+ d9 z" [' k( \
! \3 W8 a9 G8 F‘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U6 K9 W8 v# X- w
. y( K" b- V# I" F( {
8 t" X3 r* F, r$ }, W
+ Q: l5 G' Y. P, R( l9 c本来回归识心的状态下,是圆满美妙的,却突然有了妄想,有了妄想,就有了虚空,有了虚空,就有了世界,妄想澄结成为国土,妄想知觉就成为有情众生。7 Z% Y8 c2 _' ~& \+ K
( ]; E1 t6 @$ `* U+ @7 X( ^
. l+ k. _- ? e8 h" L9 V# O+ R; B; x" p7 W
我看了《楞严经》后,大致理解了识心和由识心中的无明妄动生成我们这个虚妄的世界的概念,但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解归理解,我虽然知道这个世界是‘虚妄’的,但没有这个能力认为,也证不了道。% D3 u |3 I3 G* y
* D1 p: J. Q. s1 X
1 ~' t# Q4 L3 Y8 ?1 M, @1 X
* N. ?! i, } c9 R
如何才能有能力这么认为?修行佛道。# ]4 ~, @& X# I2 \# y; j9 s
. {( z. z) B/ O1 w' B8 }# |
0 j9 k6 l1 R0 t3 B! _+ E
' Z+ T" {. V7 f其实佛陀的这些教诲都是对他的弟子讲的。佛陀的弟子都是些精神修行已经很高的修行人,很多都是阿罗汉了,这些阿罗汉如果到现在出来,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一方导师,所以我们也不需要跟他们比。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比喻难以理解的话,那么请看我下面的表述:* @, j1 @+ Z. a5 T
, n4 B: {9 t3 A6 O0 m% z% e; r
6 n3 H4 z V3 u4 X4 P# M2 d4 u/ K/ b6 N
1,你所拥有的只是你的感觉,至于物质本身是否存在,只对你的感觉来说有意义,对于你来说只有感觉是真实的。/ k' M0 R! r; {4 h9 a6 l! s
& V1 b% P! R5 E1 ?7 p/ S
8 v9 s" M5 R+ S- V/ }
`% g& W+ p! G- o" l
2,其他人所拥有的同样都只是各自的感觉,并且各自的感觉都同样是真实的。9 i5 P4 J+ c- v( R9 ?8 C2 a
& g2 U2 E0 E8 C. v" P. ~ 8 P4 A# \! v: Q& Z$ |, t
+ t1 J' g6 h8 Q& x
3,众生的意识和感觉都是识心的一部分,并同时起作用。( n: l' ^, G' o* J- a% J8 Q& A; _
( F; I9 y9 r! k9 D$ |- q w 4 x0 v( e' Z" Q! F5 r
6 w' X4 Q3 Q% g# M1 g- P* b: I; H4,如果你进行佛教精神修炼,你可能会有新的感觉,这些感觉对于你来说同样是真实的。) W5 [( Y8 W+ ~
/ c; e9 E5 c" e" C0 S5 \ ^* y
5 w+ S( N0 I' K2 S' C
" s5 x9 Z3 ]1 [2 W5,你精神修行达到极深的程度,明心见性后,会觉得识心比其他所有一切事物都更真实,并乃至认为其他一切都是虚妄的。此即《金刚经》中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o# o/ [& Q; M3 v4 w8 p; B. \8 I; I6 w6 ^ ~; H
0 L: r, o3 }' z7 o( @0 L9 n
* U" e! Z0 X `8 g) A3 M" t; e佛经中还有很多比喻,但基本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对这个解释不满意,可再深究佛经,或许能了悟得更透彻一些,或者,你也可进行深度的精神修炼自己实证。佛经中这方面讲得比较深刻和透彻的可能是《楞严经》、《金刚经》和《心经》。我尤其推荐美国宣化上人讲述的《楞严经》,请参看书后附录的网址。2 H0 M5 U3 O% z$ ]! r q
5 p6 U' D. p7 |! \8 d! g
" D: _. C0 I3 l. `
& m! {! ? x% e r; m& _三、识心所产生的宇宙世界:宇宙多层空间的模型
# _% @' G* w- L
* n- s1 F/ l) p3 i. `
1 ]/ T4 t. B9 E0 g, z8 H1 N
, u# U0 w! X2 [3 o, r我们上面已经谈到了须弥山、三千大千世界等多层空间,但这些还不是佛陀所看见的宇宙世界的全部,比三千大千世界更大的概念是‘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者。三千大千世界只包括‘三界’中欲界和色界的初禅天。+ U W/ D& m3 G& W
) ^5 [4 I5 @8 z% o/ M
0 a- d9 V+ A! D1 M$ z
n" z! Z% ]$ D4 h5 u. T. }2 d
欲界的特点主要是其中生灵有性欲。《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中将欲界分为‘地狱、畜生、饿鬼、人、阿修罗、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十二种。* J! c4 A7 Q9 Z/ v: r l
7 B$ F+ q |( {9 P, T7 e9 V) v8 y
0 }. C [) l A6 D2 k2 d+ E" o8 P, |0 @2 W$ r
色界的特点是其中生灵没有性欲了,但还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喜欢光和色,有物质和色身,以光明为食物和语言,《长阿含经》卷二十举出色界二十二天,即:梵身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严饰天、小严饰天、无量严饰天、严饰果实天、无想天、无造天、无热天、善见天、大善见天、阿迦尼吒天。
4 p3 K0 y; q, J$ T6 f7 `
# R9 b, p; T8 ~ ' i/ R) ^0 u: W* z+ o! B+ X
) L1 l9 A0 o1 s* b6 b# A至于无色界,则是性欲和光色都没有了,只剩下思想,佛陀根据其果报之胜劣差别将之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处。) H7 H# Y* l9 v# S( x0 h: T
- B1 b3 |8 e. S: J0 [: k h# G # m6 J; n# w% h% O# n1 m: d
* z+ E: x' U) Y$ U$ W- F
注意各个经典所列举的各界天数有所不一,《楞严经》未提欲界的魔身天,有的说法可能将魔身天同于他化自在天;关于色界二十二天的说法也有不同,旧华严经卷十三、新华严经卷二十一、大般若经卷四○二、佛本行集经卷九等则删除无想天,而仅列举二十一天。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立世阿毗昙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等删除梵身、光天、净天、严饰等四天,而立十八天之说。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顺正理论卷二十一、彰所知论卷上等更除去无想天而立十七天之说;阿毗昙心论经卷五删除大梵天,另加无想天,亦立十七天之说;中阿含卷九地动经复删除无想天,而仅举出十六天之名。不过这些细微的差别对于我们目前的科学研究来说似乎无关紧要,因为我们连看上去离我们最近的四天王天都还观测不到。* T9 O3 |% d2 C9 T6 x6 S* O
! G' U0 Y7 n3 L/ Z$ d ; W( \8 p/ T1 I) L5 J, c
9 N# G- N4 t) Z; G* |1 J这儿我们主要论述一下各层天的重要属性。
+ p7 i* f9 z1 Z* j, u6 O z
9 X \! \# C/ n; E+ |1 v1 Q
, e4 ?* q7 m* y# G" P1 W: O' ?% z: F. E `: h* T# m z
一、各层天的客观实在性1 Z. [7 a/ {, I, m1 c& k
" } ?1 [5 [: o. T
6 n+ l" E8 m2 \( |$ ]: K. ]( H
/ Q2 u- p4 Q( X8 k1 W$ ]2 N: s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已经理解上面识心根本模型的读者是不用再提的,不过,针对一些人通常的概念,比如认为这些层空间只是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中,我还是明确的论述一下吧。
+ @2 L! S0 w- k+ Y9 x+ M/ k3 T* N) t. c
}; z- s2 h5 @* G; d, s# i
$ R* C$ r/ @* N& t5 I5 B O你认为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实在不实在呢?如果你认为是实在的,那么其他各层天的存在就是实在的;如果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虚妄的,那么你倒是可以认为这些空间是虚妄的,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实在的就只有识心了。! q6 }0 B& _; K7 m+ v7 m
" y, {1 v: {" R+ H 7 R; x, ?; _* `2 T& g6 `
' g# n9 i3 c; g8 [亦即:我们这个模型认为这些高层空间并不是虚妄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它相对于其中的生灵来说是实在的,它的实在性并不低于我们所以为的我们这个空间的实在性。! k, J P9 h' r1 v, m
, u( ?0 u# ~ k( ?$ R* g1 B
h' `' [: \; c7 F7 q0 K
! w$ i( s7 Z$ v" {
事实上也是这样,这些高层空间与我们的交互远远不仅仅在精神层面。
/ K2 {" B. K: B- l" L) m* d8 B9 ]/ q, t* B
: A9 Z8 a# h- m, @0 T1 e: I
! z6 n( ?& t' Y% _; Q6 y# a二、各层天之间的空间关系4 D0 S4 d. p2 z9 E# i7 b: W d
. {0 o% ]- w8 t- d1 @ Q& g
; b7 i$ `* A* v, K$ c p5 X
" r( t4 A& x1 Z7 b! K# K$ \我们可以大致将各层天理解为各层类似我们这个三维宇宙空间的空间。各层三维空间之间的结构关系,我们可以简单的设想为是平行的,一层在一层之上,《起世经》中有‘倍梵身上。有光音天。倍光音上。有遍净天。倍遍净上。有广果天。’的说法。
" h# b/ {0 F% \3 a' C* I/ I. b& T6 H- E/ L
! q! F% d6 m. Z
) R7 [3 T3 p, W( f) V2 D+ H
各层之间生灵都可能直接相互作用,而不一定需要通过其他层天。比如修弥勒净土的人临终往生弥勒菩萨的兜率陀天内院,看上去并不需要事先经过四天王天、忉利天和夜摩天;又如上面提到的,我们人类是光音天的人下来而起源的,光音天上的人下来看上去并不需要经过当中那几层天。
+ y$ C1 L* _+ P
! @, \2 J2 {" \ p2 G
9 o3 @: x s: n' R) l' ]
1 N- ^% U1 p3 y* i, o各层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 c$ X) q* n9 _' j7 O
; B% r. T+ ?) i9 j! k5 F/ ~! _# `. M ) S! r7 o1 e7 ?: N
# [$ J5 \3 w) m) ~+ X5 R" w需要注意的是佛陀并未明确说把各层天认为是各层宇宙空间。佛陀面向的是生命而不是物质,他是根据生命灵性的特点划分层次而不是根据物质空间的特性来划分,比如畜生和人,都在我们看得见的空间里。这儿各层三维空间的描述,只是我的一个比喻、一个形容,它只有便于理解上的意义而并不具有更深刻的理论意义,从根本上讲,要以佛陀的论述为准。
/ }! a2 f& a5 |, P# [' o. C
' B( A! Q n4 u/ X
6 @- J. n7 u9 C- L* `
. @/ n( u+ j a/ e A$ h佛经中常有‘十方世界’的称谓。这个‘十方’,虽然通常被解释为上、下、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十个方向,但我们似乎也可认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只是古人没有多维空间概念而采用的比喻性描述,或者称是多维空间向量的投影。因为表示三维空间前面六个方向就够了,后四个方向实在没有意义。真正的‘十方’应指五维空间。
; c8 L7 J8 A* ^. P. O; i
* ~! \ V, ?2 n1 V' F2 l* g : a& J0 X+ O. J1 U5 j% B! H
" c7 p" h' m& g; n) q1 y$ T无论是四维、五维或者更多维,对于本模型来说,都是可以的,只是因为四维空间的模型就已经不可思议了,描述更高维则更不可能,所以我这儿就先只集中在四维了。
4 i8 } Z! U a$ h* u% n- b4 y4 L' n) E( \4 L' P4 |4 L
! B- }( c0 |- |$ [- P& p9 C
: S$ W& R& v3 L7 f9 h* n2 a, Q7 w" |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包含大量的有生命的恒星系。似乎每一个有高级智慧生命的恒星系就对应有从四天王天到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总称)的各层天,这些层天对我们人类世界的影响可能远高于我们这个空间的其他星球对我们的影响。
2 \' f9 A( ~3 q% w" ^6 P+ [4 n" g% C2 b( v) s0 Z
% G! _4 t( O- [* Y& U) D
$ @3 x% ?5 b i/ q从我们对应的四天王天是不是能像我们远远看到其他星球一样看到其他星球生命对应的四天王天呢?我分析应该是的。因为上层天光明比我们强,人的感知能力比我们高。, O6 ]/ M( t4 S" Z' I3 S7 Q
- K; N A5 y' m7 }/ B- _: Y2 p
6 N) C" c) f9 W
2 @8 w% s% g4 ~. F$ l: a精神修行深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看到高层天。比如包含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须弥山,可能是高修行人最容易先看到的。所以,准确的说,这些层天离我们的距离是不能用三维空间的距离概念来度量的。. n* x8 D8 z8 a* c; T
5 n( E, A d' b ' E2 s, c# a5 G% T% ^' J
! G$ x7 U/ [9 V6 ]
每一层天都可能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大,或者更大,比如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因为里面又有三十三个‘天’的划分。所以,总的来说,整个宇宙实在是无量无边的大和丰富多彩的。( z8 G: y- K! j: g1 c+ M5 r9 z
V Z" i( ~+ t' b2 y# m# ^
/ {0 _& E! h9 X' @
' B9 K: u# x2 q- \三、各层天的特点归纳
7 B- U0 V/ A3 Q5 w8 u) [+ F
6 t! B0 A( X7 Y " g5 {/ S' G" t( V- X% T) M9 g# B
1 [4 D) |" {# P5 X1 D$ z
根据佛经的描述,各层天有如下特性:
+ b7 ?" F( T# B
+ L' N% X) [: i( o8 | % c4 y8 Z$ R# N8 ^
! O- H7 ^' o: y* |- y( Z1,从我们这层天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每一层天都寿命要更长;: Y; X+ W3 v: I7 C7 d0 k1 _
3 @4 e% r6 q4 W/ I9 X" @
. k1 b% v4 |5 O& v1 b
- |( t7 R; |2 h& } {+ ^+ z2,从我们这层天到色界顶层‘色究竟天’(阿迦尼吒天),每一层天都更光明、环境更美好、令人感觉更美妙,生命的身体也更大;
% m2 P8 U5 A! [
9 X& d; E' ?# Z0 x
6 h& M, ~( T$ s0 @/ ]3 d& q- L4 P) b# m1 S" t. {& X( ?0 [
3,从我们这层天到欲界顶层他化自在天,每一层天的生命性欲就越淡泊;0 U( t4 M( ~! a: ^& b$ `. _8 j
8 g+ M% d- b, N( j( z $ l/ U& o* {9 |8 h9 S6 K4 i/ ~
$ L, D1 _( \; n# H
4,从我们这层天到欲界顶层他化自在天,每一层天中,一日一夜对应的人世间的时间就越长;但超出欲界的各层天似乎无日夜概念;
/ I( o: V0 z, q1 |4 u. F; b# B; b5 I1 V7 K2 T I8 Z( M
- }- F& n+ h+ \
& b1 O1 H$ T' E# ~. {更多的细节将在下一章中论述。/ z/ W- g. i' r9 W) V4 B; ~7 a
, K- w& b% |; u) s
F D' @" D% F5 O; j( X/ m
! t* m# }- f5 h6 h& Z- l四、各层天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P/ K: u0 Z
: v' X% c. w6 E: a: {" _# M 2 d% h! _7 `' |1 J5 T
* V# H8 `( o' J) k( W1,我们一般人看不见高层天,但似乎有些高层天的生灵能看到我们人类的世界,这是因为高层天中生灵迷妄程度总体上比人类低;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可以认为这些生命比我们更高级;但我们仍然有与之相比的优越之处;
) L" B5 H- V5 R, ^8 Q
1 F" L6 I& D% o3 I) s
- ]7 ?9 X, f6 u: D9 h7 w z% B2 V! P) _/ `
2,高层天会影响我们人类世界,我们人类世界的活动也会影响高层天,尤其是我们三千大千世界内的各层天(整个欲界加初禅天);
% t3 A* i' e' m; o ^. `! ^. i" l0 P/ e' g2 L) Z8 D
6 U( ?3 n2 n% `. j- Q& ?% _
& G. s5 w$ J5 z$ | |3,相互影响中,似乎精神上的影响更多一些,但我们要注意到物质归根到底是与精神相互影响的,高层空间的生灵也能直接影响我们这层空间内的事物。
& a, O8 V e# Q W8 T& Q& ]3 V1 d& ]! T1 ~
* q( o, y7 { q' R2 Y0 v
) A4 |4 O( G2 F- Y: N# a4,各层空间生灵的相互影响仍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其实已经在上面的核心构架中说了,这儿再提一下。
- ^' E5 A2 i% N& A4 `: k. V7 |8 |' \! M# S7 d& J. K) i
* r+ ^6 H3 j; Z; ]' E! e r$ k: |
# c9 C/ h* N( |7 q1 L4 _当然,目前只有佛教广泛和深刻的谈论了各层空间的状况和与人类世界的相互影响。
& w+ |0 H; F( i8 l, u2 L% L% m* R, t9 I6 w% ~/ y9 j+ I# v
: I8 u, e, P1 N0 w
. x& e/ r0 }7 |- q3 O7 Y: J ^1 \三界仍然不是整个宇宙的全部,超出三界之上的生命还有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四圣类,祂们不在三界内,与三界内生命的根本区别是:祂们的生命没有确定的时间长短,祂们不入三界内的生死轮回,他们可以是永恒的。大家也许还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自称的‘俺老孙已超出三界外,身在五行中’吧,书中孙悟空原先跟菩提老祖修道,修道修到最高,那就是辟支佛类,从理论上讲,是可能超出三界了,不过像孙悟空那样好勇斗狠贪吃贪玩不像超出三界的味道,超出三界只是他的自称吧。
" s0 W( z9 T. u' B5 l% `$ i. D h+ e% X$ b1 K
[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07-3-21 15:3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