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1 @0 x% w) A9 k" k5 V1 d. K◎丁敏( B7 ~5 b- b7 X% O2 _% z2 ]9 z5 \
& g5 B3 ^! U3 K6 X$ x, {
1 h. S% T: E) R3 w2 p2 A2 w
「神通」可以是佛弟子自受用,表现生命自在无碍的风姿。 : ?$ \' C' T5 F9 T8 y. F7 F2 I 但当神通的展现要落实到对象时,就要谨慎小心,) I8 O x |5 Y
即使是佛,也要以正确的智能来现神通。: Y. J. G( U3 O
至于佛弟子则是证得阿罗汉具有三明六通的人, # o0 q! _+ @ b) F: x/ q B 才有资格现神通来教化众生,或折服外道。 $ G% a& u) M7 m! [0 v! B Y* j. I
9 ]9 T4 ?1 g0 ?$ b% o I: p# Y. A' L
所谓「五通」是指: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这五通是依修禅定而起的。至于「六通」,则是在前五通外,再加上漏尽通。若只有前五通佛家称为「世俗通」,表示前五通是佛教与外道都能经由禅定而获得的神通。但这前五通不是解脱的主体,因为定力虽可压住烦恼,却无法彻底的根除烦恼,烦恼的根除要靠在禅定中修智能,依四圣谛等法门如实修习─所谓「彼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有漏集,如实知有漏尽,如是知趣漏尽道。」,才能切断烦恼超越生死,而得到真正的「心得解脱,得解脱慧。」(长阿含卷十三,1-86c) - I# g D, m7 p) Q7 |1 L 8 E0 J+ S8 T' B$ R: @ 因此即使修得五通,并不保证修行就不会退转,因为还有烦恼未被彻底根除,仍有被世间的瞋痴等烦恼牵引,使生命再度堕落的可能性。 所以佛家特别强调戒定慧三学依次循序渐修的工夫,所谓「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杂阿含经》卷四十三中有云:「梵行具足故,开发神通,正向涅盘」(3-316C),强调首先要具足清净的梵行,然后能开发出神通力,但开发出神通,并不是修行的终极目标,只是修行的过程、阶段,还要继续保持正确的方向目标,而朝向涅盘解脱的境地努力。 + Y9 S+ b+ q! S2 v7 E6 Z ' F" _8 u3 d9 p 有关得到世俗五通,未获漏尽通断烦恼,后来又堕落的故事,佛经中有几处记载。例如《增壹阿含经》卷五中记叙:有比丘非常疑惑的问佛说;「佛啊!提婆达多是有大神力,大威势的人,为何您还记他未来会受一劫重罪之苦呢?」佛陀回答道: 7 J0 }6 K! n* \' e5 Q' V5 t7 F & Q1 s( n5 N" L* M3 {' k 「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 d' u [2 `6 q. O
- _% I$ @( y4 n' k' J% @ 由此可见提婆达多虽有大神力,佛陀指出那只是世俗神通,并没有达到漏尽解脱的境地,可悲的是他受到名闻利养的诱惑,因着神通反造大恶。这是怎么说呢?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弟,当他跟随佛陀出家后,他很羡慕佛陀的某些弟子能行神通,因此他请求佛陀教他神通。但是佛陀从来是不允许弟子专为求神通而学习神通的,因此佛陀就劝提婆达多:「你可以先清净守戒,再勤修定与慧,然后才可以开始修习神通。」( e8 t2 m& n. _$ T6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