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 : s( R6 J+ t+ o, G. K2 ~+ U 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用牛杂碎边角料特别是牛肺成本低,经精加工、卤煮后,切成片,佐以酱油、红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拌食,风味别致,价廉物美。 6 n F/ \! \$ ^; b( b- T0 v" ^/ o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男叫郭朝华,女叫张田政,反复试验,终于做到了牛肚白嫩如纸,牛舌淡红如桦,牛头皮透明微黄,此后再配以夫妻精心搭配的红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的酱油和鲜嫩的芹菜等各色调料,而炮制出这后世传诵的美食来。此“肺片”具有颜色红亮、软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的特点,声望很快就在附近居民中传诵开来。加工时又都切成薄片,故开始时称其为“废片”,又因其夫妻制作出来,故前面又冠以夫妻二字,由此得名“夫妻废片”。而后随着食客的日益增多,名声越传越远,于是主张将“废”字易为“肺”字。 0 c. w& S. @ y& t$ I. [0 V2 S \! ~. Y
这道菜有牛舌,有牛心,有牛肚,有牛头皮,后来又加上了牛肉,但始终就没有牛肺,所以各位食客在品尝的时候不要认为这“肺片”就是牛肺片,要知道这本来就是没有“肺片”可偏偏叫“肺片”,因缘巧合造成的名不副实而已。! x& {- q, [4 I6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