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9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先生的“第四份遗嘱”
1 m. Q* R- U+ P; _3 V' }- _$ q
3 O4 H; ~1 h0 B: L4 a7 q' T6 X
( {5 p; H# F1 x- M, O$ u5 H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临终前曾留有三份遗嘱,即著名的《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但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中山先生临终前,于病榻上还曾对他的家属和挚友们,口授了他的「第四份遗嘱」-《一个基督徒的遗嘱》﹕
) [$ H* g- j4 B) ~# Q" ^+ w' V3 a" G. _$ R' v5 k: }9 t
6 s& H3 L+ O, D% M) u* k: f! @, T k+ J1 `6 f' G1 E( {/ G
「我是一个基督徒,受上帝之命,来与罪恶之魔宣战!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 9 s& ?# P' g* q$ C5 B, t
. r) n6 I/ t& r
" \$ ?* R0 J- P; r
" U' A# s# P( A「我本是基督徒,与魔鬼斗争四十余年,尔等亦当如是奋斗,更当信靠上帝。」这两段话,体现了一个同样的中心内容,即孙中山先生自认是一名基督徒,受上帝之命来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军阀势力的「罪恶之魔」开战,希望人们继承他的事业,继续奋斗,以求革命最后成功。
' h2 \3 o5 C8 O! K: `: C* N8 x- r' K
' h, f) f- @8 Z
* _' v6 j- Z3 I* ?" L- k孙中山先生的这份遗嘱是由从事孙中山与基督教研究多年的舒波先生提供的,并得到台湾「国父纪念馆」的认证,并已发表于台湾《国父纪念馆馆讯》一九九五年第五期上。
& O( |( y- b+ A. L
* z( G u( P* L& }( m: [. i0 ?(摘自1997年3月21日《广州日报》之《孙中山的"第四遗嘱"》) ' w' I. H& d- `1 w
& H* ?" u8 ~5 p, y, \; T
! _! K/ O0 i5 _' W! A
4 i" Q R2 G4 t1 ]; b: A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成功的时候,他为了向人们宣告自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说道﹕"我革命之所以能成功,乃完全依赖神的恩助。"
8 N* V4 o8 t" V6 B$ n0 x. Y0 h+ n- I7 a4 m/ K6 o7 [* J$ O4 `
9 f1 _5 p( `5 i8 F6 M. j4 A
/ S! B3 a" p) s- E1 T$ s& P 7 ]$ r: E' R$ I$ y
z* A, K% N- M2 A 4 _: m& ^, p. S, I p3 @" z# R3 R
% K4 k8 z' Z! Z) ]) e* L( j% Y
孙中山成为海内海外、台峡两岸、国共两党、朝野各方公认的当代伟人。现在唯一能傲然屹立於台峡两岸的伟人像只有孙中山,甚至在大陆连马、恩、列、斯标准像都悄然撤除後,每逢重大节日,TAM广场的孙中山慈颜依旧。但在大陆,人们大多只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只晓孙中山是辛亥革命领袖,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却鲜知孙中山是一个基督徒。
2 ?; b; ]1 u1 S$ h# l8 i( P% |! x4 z" i% d$ c" S V
: `" x4 h4 S1 f8 E1 m ^+ m$ y
3 n4 }8 K( R- i3 N! e! }
孙中山年13随母前往檀香山。翌年,入当地一所基督教学校,因之心有所感。17岁时,转学圣路易学院,即矢志皈依基督,准备受洗,然遭其长兄所遏。年18,孙中山先生辗转来到香港,由美国宣教士喜嘉理牧师在公理会施洗,并於教会注册,取名「日新」(与逸仙谐音),乃为「得救重生,成为新人」之意。
- j$ w" l: t; y/ V2 c* f7 W4 ?5 r5 ~7 w; u8 {* m! k3 s0 ?' j, ]
8 h! R! a$ C3 ~; s- B
, B2 O2 b- o0 E* i5 k
中山先生後来投身国民革命,由平民而位极总统,又由总统复归平民。然而,中山先生一直无愧为为两个「C」而活的中国基督徒──是一个爱基督(Christ)同时爱中国(China)的人。舍基督何以真爱祖国;舍中国,则很可能变成媚外崇洋的可怜汉(语出日本前东京大学校长、自主传道人矢内原忠雄)。 $ {2 _* n- z2 i! t# O/ v
. ^9 p% N8 E1 q& ]5 P5 c6 a" w4 }0 Y
D. m; H. _# w6 a$ O
2 X% w7 X7 u! L1 Q$ G( M8 p8 w7 W
辛亥革命胜利後,中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千古未有的伟业。其时中山先生正在美国。他曾欣言:「革命之成功,乃在於仰赖上帝之恩助。」
8 P. p- j' ] Y* F; d* M* }; {5 x i3 ^" M
" {& Q8 m' b2 k1 Z' N# e
- K3 M, r9 F2 E s中华民国元年3月,孙中山在给美以美会教友的信中说:「政教分立,几为近世文明国之公例,盖分立则信教、传教皆得自由,不特政治上少纷扰之原因,且使教会得发挥其真美之宗旨。」在致英国恩师康德黎博士的信中,他说:「吾师为余事工所献之忠诚的祈祷,实令心感。余现正努力谋中国信仰之自由,并预卜此新建之邦,必能使基督圣道……日见兴旺,此则堪以告慰者也。」 / N" p% z1 s# `7 N& |
9 A& I( i7 X: O( x( D2 F
! z$ N7 b# v5 `! m
4 ~- g. P0 {6 `0 I中山先生革命初始即确立基督信仰,从而具有多元价值观念,尤其能深刻领会及彰扬「凯撒的归於凯撒,上帝的归於上帝」这一政教分立原则,并努力谋中国信仰之自由。可以说,中山先生这一系列关於基督教的「知」与「行」,无疑为中国的民主奠定了一块坚固的基石。 + T, ]# C1 _& n) g3 j* q
7 @. O2 D, r6 \0 s: }% G
2 x$ n- }) A: I5 c
Y5 `; p, H) B最令人感动的是,在中华民国14年3月11日,中山先生於弥留之际,对围绕病榻的家人挚友以坚贞的语气所做的遗言──我是一个基督徒,受上帝之命来与罪恶之魔宣战。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 1 U) c9 }7 v2 ^
, j* ?& v1 N6 ^- e) \/ L
: p6 m8 @" }% z4 t, H
9 s' g$ Q4 U/ |- |: v4 A中山先生矢志不渝,始终坚守信仰之热诚。他的一生足资佐证。孙中山不愧为中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先驱,而且也不愧为中华民族「心灵革命」、「宗教革命」和「思想革命」的楷模。称孙中山为中国第一伟人,不亦宜乎?他实乃耶稣基督的无上荣光。 }! ^. j2 e2 ^ H5 `3 [' u1 y
! n. J. S# ]4 O+ ^, o 2 u" A; z! q2 G
0 e8 U1 l# G& A5 B; p
--沙裕光《伟人和上帝》
5 W5 O0 A8 G& l. x8 _0 \. W; j4 D) v' ~# a2 G* R# [( A
( X/ e( H# T* R. ? a1 ?# L1 Y; E" I3 Q$ \. K/ z
5 z/ e2 c9 G1 i
1 X. j0 X% a8 o N7 j! S8 V8 Y4 v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基督徒元首,是曾经担任过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後来被尊称为国父的孙中山。
7 n6 N) G; v6 Q& x1 b( `6 P- @5 B; i5 a2 f& _: F9 Q
2 x! Y( o4 y. G4 a! e- ~
& H# n. X+ U9 Y
主历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孙中山诞生於广东省香山县(现改名为中山县)翠亨村,十四岁时随母移居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後附其兄孙眉,在当地的基督教学校卑涉书馆就读,开始接触到圣经真理,接受耶稣做救主,十七岁时返回香港,并在公理会接受了洗礼,正式成为基督徒後,事为他那位仍在檀香山的兄长所知,立即来信要他放弃基督教信仰,被他严词拒绝,於是以断绝经济威胁,孙中山仍然不为所动,而且在教会中一位弟兄资助下,预备做传道人,回国做宣教工作。未几进了广州博济医院准备行医传道,救世济人。翌年转往香港西医书院。五年後先後在澳门广州行医,後来他受了现代民主自由思想影响,不但止要藉革命来救国人,也要藉基督教思想来救世人。他在故乡毁掉北帝神像的故事,世人多耳熟能详。为了此事,他竟然不容於老父。当时他的心目中已经深深地明白,只有天父上帝才是独一无二的真神,在推动革命的同时,他更强调:「建国之基础在於心里,要除旧更新,必须敬畏上帝。」 / O8 d) V6 H7 l% C- j: f# M8 |
, \, E& r) }) }7 E& a2 N
9 w6 g/ U9 L d; K7 I; `
6 P' M1 w, N8 `. I0 i( K- m# s/ N主历一八九七年,孙中山前往英国进行革命宣传活动,被清庭外交人员搜捕,囚禁於公使馆,等候船期,押解回国,审讯处决。在此期间在囚室之中,他唯有日夕祈祷求神带领脱困达一周之久。 ! R. p8 m) n; m* G- B U7 J( Z
4 k7 M: f: F9 @9 l
1 C6 M2 ^9 N% ^* ~+ P; @3 V$ l
: [( U4 l C* b! ~4 R1 j- o有一天他突然灵机一触,对每天前来替他送饮食的英藉待应说:「我是一个基督徒,将为基督而受难,请将这封信依地址送交收信人。」这英藉待应深受感动而答应替其冒险送信。 1 b3 C% Y8 P# u; E- A: h8 C
8 h6 b5 K0 {( ?& I& @
2 b3 m) i) I j9 f; M$ \6 Y/ ~+ D, c4 i% _9 X
这两位收信人并非别人,乃是他在香港西医医院的老师(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二人见求救信後,立即向英国警方报告,遂视为绑架案处理,往英国外交部提出强硬抗议後,满清公使馆只得被逼放人。英文孙逸仙博士传记的作者林石克PaulLineblerger说:「孙逸仙博士虽然罕言宗教,但其内心欲一切善人均成主内弟兄,彼实为名符其实之耶稣主义者也。」
e7 g3 u: N& T( c: b. I
- {. a- L7 ^ Z& S3 O! P5 M6 v5 L' k ' ]' E$ F* D9 u# h) O
7 k' E. _% H T8 Y( v- J+ Y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孙中山为了欲与宋庆龄结婚,被逼与元配卢慕贞离婚,未能成为完美的基督徒。主历一九二五年叁月十二日孙中山病逝北京养和医阮,据说其本意欲采用基督教仪式,但出自汪精卫的「总理遗嘱」只提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却并无提到这一点,看来应是国党人士的故意之失。不过无论如何孙中山是真正明白了救世与救国的共通之处。 3 k1 B1 ], f! U+ i( N
4 ~3 t0 h4 Y0 C6 a- c1 A转贴 from:http://calven.spaces.live.com/Bl ... 9ZNz4w0w!1066.ent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