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0 )   鸡蛋(0 ) | 
 
| 基督教大分裂是指两次的基督教分裂,11世纪第一次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 ) [) Q# M3 B" r. _4 f" |; R(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于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 m$ c8 t$ `) P, r. P
 分裂(或称宗教改革)中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
 0 |% R1 j7 D+ J9 `/ A9 Q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的分裂出这种小教派。而
 $ b, s  s4 M0 V: L3 N这两次的大分裂却是对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冲击以及影响最大的。
 8 M7 O* N9 q" m' \: b1 O. U; g: r6 k9 Q" a5 K
 东西教会大分裂
 1 `. x/ L# J- D! C3 Z) c# ]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后分成了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以及希腊正教(东正7 A. s8 r3 a7 ]  k
 教),往后的第二次大分裂则从旧教(罗马天主教)中分出了新教(狭义基督教)
 : f( V9 K$ X: V& H
 % M& D- `3 a  k  Z5 @  Q+ ?$ ^远因
 * [5 o  S8 d0 d/ i迁都拜占庭5 Z% h6 Q* j6 o  g& W
 西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就悄悄的埋下; }9 j3 ]$ n" E: J4 K3 R! l
 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伏笔。这样的行为使得东西教会慢慢疏远以及产生了隔阂。
 - G4 J5 w3 d) T# I
 + o1 U1 z0 b; l& m# u( a# x  Z/ J" B主教权利扩大
 % T2 r0 V( k2 k' U西元381年,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召开了大公会议,这次会议提昇了君士坦$ Y8 l3 C. L/ x% o. J8 e9 b
 丁主教的权位,而君士坦丁堡也提昇成总主教区,仅次于罗马。451年的大公会议再次
 7 [% U6 K! q0 g, Z0 S! Z: L扩大了主教们的权利。
 0 [* ^( M( [7 D4 m& V$ e( o+ g# O" I  E* ]4 w4 i1 W
 特劳拉会议9 F0 I; w4 A4 `& H
 621年,特劳拉(TNTRYLLI)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
 1 m- U$ i5 O0 i: b) {; ^$ d7 Z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于四旬期星期六守斋乃违背教会之传统
 0 D8 R* M$ u' {1 a+ x,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藉;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藉。教宗
 ' q" }( @1 @$ Q3 \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
 ; j+ t2 G+ X3 B7 ?; c- Z2 K9 d; i, ]; i/ Z' |' \9 Q! [
 近因# w% {& m) {% t4 ?3 M( Y% n1 q7 M9 _
 圣像破坏与教难6 E  w. f9 R; _. l- t1 |% d; R
 西元7世纪末,东主逐渐从西方分离,他们对教会的信条、情感、敬礼持保守态度,对
 / T. g* l2 X5 i# w0 x+ G新的活动持怀疑态度。72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身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将堂内
 " N" d$ ?, G/ T) @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这样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溷乱与教难。将宗主教圣日尔曼废除/ ^: v& P! N1 b2 y1 H
 ,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绝罚了皇帝。利奥三世报复,派箭队活捉教宗。
 , g, K) U; V, j+ p! s, v2 Q; }# ]8 P7 u' ]- u
 利奥三世死后,继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女皇伊琳娜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5 @) _. C% z9 j8 w4 E
 的敬礼,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因而他得到当时宗主教圣特拉乌斯的支援,并得到教宗0 l0 T7 \- x+ _! Y- Z" [8 y' [. k, M
 哈德良一世的同意,于787年,召开了第七次,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结果重新
 7 L. j3 j" J" B" b9 A" d! q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 ]2 x6 u7 P3 c
 或圣母、圣人。
 " Q: v0 V9 m5 s0 D9 i6 e- i
 & j% T+ p6 M$ `佛希要分裂
 & C: X, @( E' m4 b847年即位的君士坦丁宗主教伊纳爵,虽然道德以及学识方面非凡,但是却因着自己的2 p; ~) r' s% M7 }( R( l
 正直引起了拜占庭皇帝的愤怒,他被废逐。又令佛希要替其职位,佛希要曾担任过政府
 4 k3 @& B* y1 z9 `* K要职,学识也不凡,但是单单一届教友却在短时间被授与全部圣秩,这样的一步登天加
 6 `1 E  x1 x' J" G上伊纳爵的废逐合法与否都是令人怀疑的,所以引起了不满的声浪。
 5 D/ ]* \0 E) G- O& ~, x  r0 {( j! W6 p/ p  o9 H
 863年,此时的罗马教宗尼克老一世也财採取了行动。立即声明伊纳爵的废黜非法,以( U! }! Q# r& ^: R9 K
 及开除佛希要的教籍。佛希要也开始了反击,他攻击西方教会更动信经的内容,甚至在
 8 Q, s/ e% L7 ]) \  Y" y; v/ [: Z/ p867年擅自于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开除教宗教籍。这是千古之奇事──宗主教开除教
 3 e9 v% ~" [7 G3 d6 K2 E2 q. m皇。
 : w1 f0 H& w( j8 y5 a0 S/ x& u0 b" O9 k. n% U. _  c
 双方的紧张关係越演越烈,不料支持佛希要的皇帝遭人暗杀,凶手自立为王,是为巴西
 / e' g$ j" D; z  S  H略一世,他将前任一切的措施推翻,包括废逐伊纳爵跟佛希要的提升。同年教宗尼克老' X; i  P# B& p" ]. R# h
 一世逝世,继任的雅德良二世(867年-872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东/ Z; N; b( W! ^0 l) h  G/ N
 西教会统一,而东方教会也承认罗马的首席地位。  f- i" y$ ]0 x8 N" V- A# Z7 ^
 
 + M& `/ G+ I* S虽然佛希要分裂只维持了几年,但是却种下了日后大分裂的近因。过去罗马教皇的首席
 + J9 e' ?. N$ i+ i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次事件后却有人开始质疑教皇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皇窜改教
 2 e" F5 n8 U- k* U义。- s/ r# F' Y2 t( q. F
 ; c) |' j* P$ x2 S6 _* R
 正式大分裂/ h6 n0 W4 s) ]
 弥格耳分裂
 6 a9 b; T" O0 l, [+ L1 C5 [这次的大分裂在佛希要分裂之后的一百六十年左右实现。这次的分裂起于君士坦丁堡牧6 D9 I, J, l& V: `4 Y, q3 Z
 首弥格耳·赛鲁来的野心。他决心要做东方的教宗,处心积虑的要做一个无法挽回的分
 # [8 S* i- e+ L9 O; M& Z: ^" O裂。公元1053年,他把东方的拉丁礼教堂全数关闭,同时致函罗马,极尽诋毁之事--
 & x+ E# C/ i% D' S- V' d他质问罗马教宗篡改耶经内容以及教义。又说西方教会弥撒用无酵的饼是源自犹太人,
 , s! r3 g; P! Z9 G5 U' u是异端。安息日守大斋,准许教友吃未出血的肉。四旬日不唱哈勒路亚等等。虽然这只
 0 M5 m7 h4 w, r4 P! k7 X是无关大雅的几点外表礼规而已,但是拜占庭的教友却异常的重视。
 % |% U3 U! U  i' W' w, ^/ b; T: \' ?  F$ A% Z$ E0 m
 当事的教皇良九世(1049年-1054年)为了不让分裂再起,派了枢机主教为首的协调团% V" i5 c# e1 L* d9 e
 至君士坦丁堡,可惜枢机主教的性情暴躁,缺乏外交手腕使的整场事件陷入了另一个低% o/ V4 B1 D/ }% ]: r
 潮。而弥格耳正好用着这次的事件再次的抨击拉丁教会,他鼓励教友反对拉丁教会。面
 8 k* L* S" t* a对弥格耳这种态度,亨拜与他的同伴于1054年7月14日进入圣索非亚大教堂,对弥格耳
 * W0 [. o: b" ]* a1 C: k- `这种顽固的态度表示抗议,将开除教籍的判书放到祭台上,待出了教堂,亨拜大声跺脚& G1 m& A2 @0 k( W3 L
 并说到──愿我上主临鑑,评判我辈!: O- k, P% ^' C- r+ H, G4 ~
 
 6 E. }# x! h+ H  W( S7 o  j弥格耳不肯屈服,当众把教皇送来的诏书烧毁。为了得到其他主教的同情,便夸大了枢; n0 J9 Z% i5 _, @* ~7 E$ G: V  p+ [
 机主教与宣达团的误会以激怒他们。更以基督正统的教会唯一的代表自居。于是东方的
 ; i: |4 A0 G2 Q0 i1 R0 Y1 H一切便随他而去了。这时的希腊教是正在向相异教的俄罗斯传教,她也无意中被捲入了: G! H. @  j* @
 裂教的集团中。6 g% m( Y# R4 h2 j/ b  C. A
 1 g: j2 Z8 l+ C( c/ Q' d
 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标志着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 Y1 a1 n/ F* B! a% b% F
 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0 O+ q7 L& ~4 j7 \% r2 @' |4 [4 p6 E- b' ~+ V6 [4 @& e
 新旧教大分裂(宗教改革)
 + b. S% N2 P$ T& j' I这是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其后新教从罗马教会分裂出了圣公宗、归正宗以及信义宗这
 7 T: v& O) j0 C三大支派。
 ) W' _3 E0 {4 B5 C; F- f
 . T1 s' C4 R* f远因
 1 i  O- _2 G  ]8 i' |- I人文主义的冲击+ }0 l" t. N4 Y8 g% m$ P
 1453年鄂图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文艺复4 K# z/ ^  K/ g: X3 P
 兴也随这些东罗马学者的逃亡而来。又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当时欧洲的& ]) f) h7 U3 n( k# l. u; F
 新思想,人们开始怀疑中世纪以神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而开始认真思考以人为本位的新) R# s2 X4 A$ E% U& G
 观点。就在这样的新思想下,基督教的人生观也慢慢的受到民众的怀疑。
 9 H4 D, @. R& ~2 w( y/ \* x% ~7 Z0 c0 Q$ M
 工商业复兴的影响) L1 N+ X' R- g5 |3 B
 中古世纪的欧洲大致分为教士、贵族还有骑士的上等阶级,跟农奴以及平民组成的下等
 / [# \! h$ q$ h阶级。随着工商业的复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 @( k) {; o) J! L  c! M3 ]# D# c
 的中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银行等等,而之后的欧洲世界也从原本的
 ; R4 _0 |( }% l- d$ T6 Z教权转移到由君主以及中产阶级主导。
 + h. e4 ^0 s: K9 U( |+ N, F. ]
 : f4 F2 d) ]# `  V. U- k# k但是民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贫富差距以及阶级对立等等。人民除了要向政府纳税,教
 1 L4 p. X# Y: K# X0 o2 u& e$ k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等也都要付费。加上教廷反对借贷生息也不利工商的发展,这样
 / O. h1 K8 f$ {) g的生活使的人民对教会的怨怒越积越深。" Q. ~+ }2 Q/ p7 }
 3 o6 E9 @' F8 V1 t0 D; Z+ D- L
 近因
 4 `6 L1 R" T) x; g# k教会的腐败8 B( \7 M( |' _+ v; U
 中古世纪的人民主要的心灵依靠都是宗教,对于外在的教会礼规非常重视。随着工商的
 8 c  h# L6 U& t发展,教会也坐拥庞大的教产,这样的富裕使神职人员的道德鬆懈,教会中的丑闻不断  ^) P* ?, ]  q- M9 J# a% |
 的发生。许多的高阶神职人员的职位都是以金钱而不是道德换来的,有些神父甚至连十/ j' f  l, O0 N% j  {6 w9 b, u
 戒与主祷文都不清楚。有时教会为了纾解财政方面的负担,公然贩卖赎罪卷并声称有买
 2 |1 P" n/ r+ K" D5 g) ?罪有赎,没买地狱去。一些高阶神职人员甚至捲入性丑闻中,其中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9 I% c8 e7 f! m7 D7 v
 私生活和其于1501年10月30日主持的栗子宴可以算是性丑闻中的代表事件。
 H1 X) l- a: R5 H4 L  m
 4 C: }" o8 }  m' ]0 ?( S人民对教会的要求日渐升高,但是教会却一项也无法完成,迫使人民转向其他神秘宗教
 " A; ]( n# Q: D- `: |以安抚自己的心灵。' m# {/ I9 P' \) q  N3 d
 
 # ?! ]4 u: @" E; q* j- L6 d" C  u& J君权与教权的消长$ Q; z- u2 ^7 ]- m/ A0 M
 在中古世纪的时候,教皇对人民心中的权利远高过国王。教会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
 8 F" }% s+ l7 j. f4 H; J的干涉政治,也引发了很多皇帝与教皇的冲突事件,如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三世罢黜8 H( c4 A+ _7 ^6 s2 O' b% _
 教宗,甚至出兵罗马。还有英王亨利八世直接脱离罗马教廷都是个很好了例子。
 {! X  @* Q  `8 i  {1 M  S/ m6 Y$ l5 r& O0 p# N0 H, k5 i/ L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民族主义的萌芽让人民不在以教宗为尊,而是以国王为大。教宗的
 : }' z8 i$ @8 ^4 x! O  J势力也慢慢的消弱了。
 9 N& e' ?3 \: y' g! \6 \) ]# x" \( l3 A2 t
 正式分裂0 P* o6 ]0 G& e9 w; p* S
 马丁路德以及九十五条纲论
 ; D: ]; e& j) m* u' N" U" V' }$ o7 O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于1483年生于普鲁士,从大学开始无意读到耶经发觉# z5 T& e+ U8 S$ `
 与当时教会有相当的出入。又因一次的意外面临死的意境而开始思考人生的道理,其后
 * A3 s' P( X: m; X9 i" Y励志成为修道人。但是就算路德成为了神父,心中依然的不平安,直到1513年在教授耶
 1 n9 j0 x* o* S8 _) B  E经时突然领悟因信称义的道理,而不是当时所认为的行好事上天堂的理论。1 [: \: l/ U7 I) G$ }* v
 % A: X* k6 K( t8 p3 V  J- q
 1517年他在威登保教堂揭示95条纲论,反对出售赎罪卷。这样的学术讨论却遭到教廷的: e: d: I! ?8 g! [/ C
 指控。1520年路德被教皇定为异端,焚烧着作并且下诏开除路德教籍。路德也不屈服,
 0 t& O" {* O' L也焚烧了教皇的诏书。尔后主张教廷不具耶经解释权,鼓励人民自己阅读耶经,并将耶+ e! S* [9 U' {0 H1 i
 经翻译成德文。且人与神之间不该在介入一个神父为沟通,人应自己与神建立个人关係
 / k5 `: L" P1 ~2 [。又认为政教应该分离。
 ; W" q3 g9 `. u: u% z2 C
 ) f  w* P& z1 }加尔文改教$ Y4 h0 V5 @" |1 I$ o* {. w1 j
 加尔文生于法国,12岁时父亲为他谋得神父的职位。1533年加尔文也在耶经中忽然领悟, p2 t. J/ b( A) t
 归正,当时复原教派(与今之复原教派非同)在巴黎影响极大,但反对者众多,于是加( z9 {( S! f* W* p' [
 尔文逃亡时也辞去了神父的职位与罗马教廷断绝关係。在1536年写了基督教要义,主张
 ( T: w0 U0 n3 F! b不是藉由教会变质的传统去接触神,而是以耶经惟依归。人不能靠自己行善得义只有上4 O1 @5 J9 ^6 w; L! U
 帝可以成就一切。$ B4 y1 L& l. A. _
 
 3 ?0 K' H1 P# F4 h" N/ y其中主张是不反对借贷生息,以及上帝预选论,前者的主张得到广大中产阶级的认可与
 # P# p, O4 d8 S, N支持,而后者内容为──人在未出世得救与否就已经注定,人生则是来证明自己就是那
 5 u+ u; n% O0 N% m  |$ P- i被得救的选民。5 i& e3 [1 H! k' [; ~
 
 : m2 O/ x1 v2 S9 a1 v, b9 u; y亨利八世的脱离. P( C( ]  d7 K/ X6 s
 亨利八世原本也是站在罗马教廷这一边,更曾经获得教皇赐与称号──信仰拥护者,也
 0 Y% N+ w/ G% ]4 t! P看不出他会有多大的改革。为了国家的利益,亨利娶了西班牙王室的凯特琳公主,然而( t- M4 _6 f% b
 正室久无产子以继承王业,加上亨利爱上一宫中贵妇波琳,亨利因而兴起了休妻的念头! L- i/ E5 v( ^6 F2 k$ T/ [
 。为此,他请求教皇批准,却被否决了,因为当时凯特琳的姪子德王查理正在攻打梵蒂
 : n8 L0 q, {7 R2 G冈,并且大获全胜。亨利八世因而大怒,决定视此为英国的内政来处理,却得不到国内" v5 p! Q7 S/ C
 教士的支持。' M7 E8 u. @( y* g4 K4 c8 _
 
 `4 C- ?! S2 X- C1531年,亨利强迫教士不可向教皇宣示效忠,且逼迫他们承认他为英国教会的元首,隔
 , f: R3 l; e, u3 j- [年又逼迫国会立法通过一项法桉:没经过国王同意,不可向教廷进贡。至此,亨利八世. \4 g% Y9 q/ O/ H
 完全的脱离了罗马的掌控。
 | 
 |